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童年:舊時光中的童年往事

1.家族的印記

微風輕輕地拂過,吹開了記憶里的塵埃,故事里有你,有我,也有她。

一聲響亮的啼哭,寓意著一個新生命的降臨。1920年9月30日,在上海的一棟老洋房里,一個皺巴巴的小女孩降生了,伴隨著一陣嘈雜的喧鬧聲,嬰兒的張愛玲來到了大家的面前。有人歆羨,有人煩惱。

說起李鴻章,大家都不陌生,張愛玲的祖母就是這位“中興第一名臣”的親生女兒。顯赫的家世就宛如一件華麗的衣裳,有著致命的吸引力,有的人唾手可得,一出生便含著“金湯匙”;有的人也只能望洋興嘆,望之而不可及。

比起到處的炫耀,她更愿意收起自己華麗的外衣;比起令人矚目的家世,她更愿意去低調地學習。在小愛玲眼中,金錢、權利如同一張白紙,蒼白而無力。

推開吱吱呀呀的兩扇厚重又古老的大門,打開了塵封里的記憶,轟轟烈烈的故事雖然早已不復存在,但它仍蔭庇著不斷涌現的人們,我們依然在稀稀松松的枝葉中找到了那輝煌的過往。

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清朝末年的官員。張佩綸自幼是一個十分聰慧的人,憑著敏捷的思維,出眾的文采,年僅二十歲的時候便考取了進士,隨后又在朝廷的大考中,贏取了第一名。

在那個滿朝都是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朝堂上,學術上的出眾,還不足以讓光緒帝委以重任,最讓光緒帝覺得難能可貴的是張佩綸克己奉公的性格。腐敗的清政府讓身為皇帝的光緒也不禁撓頭,百廢待興卻無從下手,而張佩綸仿佛是泥潭中的一股清流,流進了朝堂,流進了光緒帝的心里。

看到了太多身居要職卻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污吏,張佩綸深知為官的責任。他就任以來,既不仰仗皇帝的寵信恃寵而驕,也不愿與貪官污吏們同流合污。對他而言,那不是故作清高,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吶喊。

張佩綸每次的奏折幾乎都得到了光緒帝的稱贊,在皇帝贊許的目光中,張佩綸在朝廷中的威望越來越高。他剛正不阿的態度惹來了不少大臣們的忌憚,被批評或彈劾的官員恨得牙癢癢,但面對如日中天的張佩綸也沒有絲毫的辦法。

張佩綸以為他的政治前途就將這樣一路坦蕩蕩的時候,突如其來的一件事,讓張佩綸陷入了困境。中法戰爭爆發,炮火連天、百姓哀號令光緒帝頭疼不已,但面對敵人的銅槍鐵炮,卻也無可奈何。看到主動請命的張佩綸,光緒帝一陣欣喜,趕忙下令讓張佩綸親自前往福建會辦海疆事務。張佩綸沒有想到的是,他即將面臨他有生以來最大的失敗。

張佩綸滿心歡喜地來到福建,本以為和平時一樣,大講經綸就可以化解這場突如其來的干戈,但事與愿違,在看到戰場慘狀的那一刻,多少想要脫口而出的四書五經都湮沒在敵人的馬蹄中。

官兵來報的聲音越來越急促,敵人嗒嗒的馬蹄聲越來越接近。張佩綸只能硬著頭皮下達軍事命令。在下令的那一刻,張佩綸明白,這一仗輸了。原來一介武夫絲毫不比他一介書生差上許多。

果不其然,短短一夜之間,法軍就攻破了福建的城池。張佩綸更是自亂陣腳,早已在大雨滂沱的夜里,頂著銅盆倉皇而逃。大戰來臨,主將逃跑,即使是如日中天的張佩綸在眾臣們的紛紛指責中也毫無還擊之力。

光緒帝只能順應朝臣們的意見,將張佩綸革職充軍、流放。本是一介朝臣,卻落得如此境地,但張佩綸也沒有自怨自艾,在充軍的路上,他仍沒有忘記自己的初衷,先后完成了《管子注》24卷、《莊子古義》10卷,以及《澗于集》《澗于日記》多卷。

時光荏苒,三年風餐露宿的日子在走走寫寫中結束了。再次回到北京的張佩綸絲毫沒有喜悅之感。夫人離世,風光早已不再,年過四十的他看著眼前物是人非的一切,只能無奈地搖了搖頭。

不過在張佩綸一籌莫展的時候,仍然有個人一直牽掛著他,他就是清朝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時任中堂的李鴻章。李鴻章本就是愛才之人,且對張佩綸當年的遭遇也是唏噓不已,如今故人歸來,怎么能不多加照顧。

除了官場上的提拔,李鴻章甚至將年輕貌美的女兒許配給了張佩綸,希望張佩綸能更多地為他出謀劃策。雖然事與愿違,但張佩綸始終感激著李鴻章的提攜之恩,此是后話。

年僅二十二歲的李菊耦是李鴻章最疼愛的一位女兒,經常帶在身邊代看公文。除了淵博的見識,李菊耦在詩歌、女工、茶藝、琴棋等方面的才華絲毫沒有被湮沒,張佩綸對這位妻子十分滿意。李菊耦早已聽聞過張佩綸,自然傾心不已。

李鴻章在致朋友的信中,對此樁婚事極為滿意,他說:“平生期許,老年得此,深愜素懷”,“幼樵以北學大師做東方贅婿,北宋泰山孫先生故事,竊喜同符”,又說:“幼樵天性真摯,囊微嫌其神鋒太雋,近則愈近深沉,所造正未可量,得婿如此,頗愜素懷。”

不過張佩綸對李鴻章很多的政治意見并不茍同,為了不讓妻子為難,翁婿間的關系惡化,張佩綸一度抱病不出,與妻子在南京蓋了大花園,經常隱居于此。夫妻二人琴瑟和鳴,留下了不少讓后人歆羨的文章。張佩綸《澗于日記》頗多夫婦偕游的記載,譬如:

重陽日與內人煮酒持螯,甚樂。

終日在蘭駢館與菊耦評書讀畫。與菊耦手談,甚樂。

以家釀與菊耦小酌,月影清圓,花香搖曳,酒亦微醺矣。

菊耦偶有不適,煮藥、煎茶、賭棋、讀畫,聊與遣興。

菊耦生日,夜煮茗,談史,甚樂。

不過不久以后,張佩綸不幸患病在南京離世,留下了李菊耦一個人照顧孩子。一面是過度思念離自己而去的丈夫,一面是嗷嗷待哺的孩子,中間的艱辛可想而知。李菊耦在47歲時也離開了人世。

張愛玲聽著身邊的人講起祖父母的故事,曾說:“我沒趕上看見他們,所以跟他們的關系僅是屬于彼此,一種沉默的無條件的支持,看似有用、無效,確實我最需要的。他們只靜靜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時候再死一次。我愛他們。”

不悔夢歸處,只恨太匆匆!

2.貌合神離的父母

小時候的我們總是一路狂跑,想要甩掉幼時承載的一切煩惱,因為長大后的自己可以像父輩一樣在那段看起來自由的世界里肆意。

張愛玲的曾祖父是烜赫一時的李鴻章,最講究門當戶對的條框時代,自然誰都不能例外。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也是一位名門望族之后。

黃翼升,是李鴻章淮軍初建時的副手。在同治四年時,在協助李鴻章鎮壓捻軍的過程中,有效地組織了東捻的向西突圍,被封為男爵,他們居住在南京的地界,被稱為軍門提督府。

黃翼升去世后,兒子黃宗炎襲承爵位。不過他婚后卻一直沒有子嗣,于是家人在赴廣西任鹽道的途中,買了一位長沙的農家女并納為侍妾。上天垂憐,這位姨太太很快就誕下了龍鳳胎,不過黃宗炎就沒這么幸運了,他上任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患病去世了,兩個孩子都沒能見上一面。

沒過多久,這位姨太太也病逝了,留下了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黃宗炎的原配夫人便一直將這一雙兒女帶在身邊,親自照料,撫養成人。其中,女孩取名為黃素瓊,男孩取名為黃定柱。

姐弟兩個人分得了祖上的很多財產,后來黃素瓊去歐洲游學的費用也都來自于這次的分割。不久后,在黃宗炎原配夫人的做主下,將黃素瓊許配給了李鴻章的外孫,也就是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

這對在外人看起來郎才女貌的婚姻中,卻有著外人不能知道的矛盾。

張志沂出生在張家經濟最為繁盛的時期,從小錦衣玉食,嬌生慣養。父母相敬如賓、舉案齊眉。張志沂在和諧的家風中,熟讀詩書,學習四書五經,不過這樣的日子并沒有持續很久,在張志沂7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張佩綸去世,從此張家開始敗落。

張佩綸的去世給夫人李菊耦很大的打擊,她立誓要把兒子培養成為他父親一樣英明決斷的人,重振張家的氣勢。張志沂了解母親的用心良苦,他默默咽下心中的委屈,按著母親鋪好的道路一步步地向前走。他熟讀了四書五經,甚至母親去世很久后,他都能將母親當時要求他熟背的文章倒背如流。

如果不是清王朝的衰敗,如果不是科舉制度的作廢,張志沂一定可以重振家風,光宗耀祖。可是在那黎明前曙光來臨的黑暗里,張志沂注定成為一個時代的犧牲品,在角落里獨自落寞。

而黃素瓊則不然,她雖然沒上過新學堂,沒纏過足,但卻一直深受新文化的熏陶,她渴望深閨大院外的新鮮空氣,也渴望著一位思想自由的男子攜她之手,共赴余生,顯然,如果不是包辦婚姻,張志沂并不是她的選擇。

一個是向往自由與新鮮空氣的深閨女子,一個是渴望安穩度過余生的壓抑男子,兩個人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不是彼此的良配。而且最讓黃素瓊不能容忍的是,張志沂在婚姻生活里的壓抑與不平和。

這和他母親李菊耦對他的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關系。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承載著母親全部希望的張志沂,長期屈服母親嚴格甚至是嚴苛的教育方式下,敢怒不敢言。為了不讓兒子染上很多富家公子身上的壞毛病,走上不歸路,李菊耦干脆就阻止兒子和他們往來,然而,她阻止的方式更是決絕。

李菊耦經常讓年幼的兒子穿著艷俗的衣服去學堂,滿身的花紅柳綠讓張志沂抬不起頭來,他甚至一度想要反抗,但面對母親含辛茹苦的眼神,張志沂到嘴邊想要脫口而出的話又一再地咽了回去。沒有富家子弟再想和這樣一個衣冠另類的人做朋友,而從此以后,張志沂總覺得在大眾面前抬不起頭來。

沒人知道,若干年后,吸煙、酗酒、嫖娼的張志沂是不是在反抗著母親對他的嚴厲,那樣的張志沂應該會讓李菊耦心痛不已吧!

有意思的是,李菊耦對女兒張茂淵的教育方式正好相反,張茂淵從小就比一般的女孩活躍些,長大后又接受了新式學堂的教育,更顯得與當時的大家閨秀格格不入了,但這一切并沒有得到李菊耦的指責,反而是一種默認的許可。

張茂淵可以經常外出學習,可以穿男裝,叮囑家丁們一定叫她“少爺”……就連李菊耦心情好的時候,都會“少爺”“少爺”的和女兒開玩笑。如此大相徑庭的教育方式,讓兩個子女的性格完全顛倒了:女兒張茂淵,思想獨立,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快,年紀輕輕就遠渡重洋出國留學了;兒子張志沂,循規蹈矩、故步自封,完全依靠祖輩的蔭庇了此余生。

我們喜歡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影響甚至是改變別人,卻不知道,那些無意的瞬間可能鑄就了一個個令人唏噓的結局。張茂淵在新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逃離了家人,遠離了親人,最后只落下“孤僻”兩個字;無獨有偶,張志沂在變賣所有的家當,借住在一處十四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慘然離世。

正如張愛玲所說:“命運就是這樣的防不勝防,她的防御又這樣的微弱可憐。”是啊,李菊耦不曾想,苦心經營的兩個孩子,在她規劃好的道路上偏差了這么遠,遠到無法回頭。

在黃素瓊與張志沂的婚姻里,張志沂試圖改變過。雖然從小學習了私塾,熟知四書五經,他也對西方的新思想、新理念充滿了好奇,為此,他還專門學過英語,在那個時代里,購買了屬于自己的國外名牌汽車。

就連他的房間里也有很多白話文的報刊,其中,他還收藏了《胡適文庫》,被其中自由、新鮮的空氣吸引。為了趕上新婚妻子的腳步,他還讀了很多西洋小說,希望兩個人之間的距離不斷地縮短。

張志沂的欣賞,并沒有得到黃素瓊的回應,在黃素瓊的眼中,張志沂在內心的深處是一個缺少反抗精神的人,他對新文化、新思想的喜歡不過是浮云爾爾,只要有任何事物與他原來價值觀里認知的東西相悖,他立刻會縮到原來的盒子里,安靜地在里面重溫這些東西帶給他的安全感。

妻子的冷淡,張志沂看在眼里,想要改變卻也無能為力,這種突如其來的害怕,他始終無法克服,也就是張志沂的這種妥協,把自己完全地關到了舊時代貴族的大門里。他沾染上了母親李菊耦當時最痛恨的貴族子弟的壞習氣:抽鴉片、捧戲子、納妾、賭博……在煙霧繚繞中享受著一時的快感。看著妻女們哀怨的眼神,他想要掙扎,卻仿佛只身陷入了沼澤中,越來越深,最后只能被這一片荒蕪吞噬。

黃素瓊沐浴著新文化帶來的朝氣,在清朝政府的暮靄中去觸摸那從未有過的快樂,她討厭舊時代的一切東西,更厭煩丈夫身上的一切舊習,在這種與日俱增的厭惡中,她無數次想要原諒的想法最終隨著熊熊大火化作灰燼。為了逃避眼前的丈夫,黃素瓊隔三岔五回到南京娘家。

一個是亭亭玉立的大家閨秀,一個是英俊瀟灑的文質書生,一對羨煞旁人的金童玉女,一段讓人唏噓的悲慘戀情。時間就是那么不正不倚,激烈的言辭肆意的銳減著兩個人對婚姻生活的向往,冷漠橫亙著兩個年輕的臉龐,所有的一切終將在這場愛情的浩劫中消失殆盡。

看著飽受折磨的父親、母親,張愛玲曾經質問過母親,母親回答說:你外婆要強好面子,已經定下的婚事如果反悔的話,會讓人笑話的……一句舉重若輕的言論,兩個人凄凄慘慘的一生……

3.“抓鬮”

上海老宅中小張煐(張愛玲)的誕生,為整個家族帶來了久違的快樂。雖然張氏當年的繁榮早已不再,但祖輩們留下的蔭庇仍讓在這里生活的人們錦衣玉食。作為家中的第一個長女,大家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什么三朝洗兒、滿月禮、百天禮……所有的禮數都準備得一絲不茍、妥妥當當。

大家對這個剛出生的小愛玲,也都愛不釋手,每天庭院里云集著各種親戚朋友,爭先恐后地想抱一抱她,不知為什么,小愛玲總是睜著一雙烏黑的眼睛看著抱她的人,臉上卻沒有任何表情。看到小愛玲這幅大義凜然的樣子,眾人都忍不住地戲謔:這個小姑娘一定可以做一番大事。

又是一年風起時,秋風刮過池塘里早已枯黃的荷葉,瑟瑟地吹向搖曳風姿的菊花,岸邊傳來了一陣陣熱鬧的喧鬧聲,小愛玲一歲的生日到了。

生日來臨之際,張志沂和黃素瓊兩個人卻因為想法不統一,大吵了一架。張志沂認為,這是家中第一件大喜事,一定要按照老祖宗的傳統來過——抓鬮。從小就仰慕西方文化的黃素瓊第一個站出來否認了丈夫的這個想法:女孩應該溫文爾雅,沐浴在西洋文化的熏陶下,成為新時代的女知識分子。黃素瓊害怕女兒會步入她的后塵,屈服在老傳統的勢力下,繼續被包辦婚姻,走向和她一樣的老路,繼續著她的不幸福。

這場夫妻間的爭吵終于在親戚朋友的勸說中以黃素瓊的退讓告一段落,不過這更加深了黃素瓊對丈夫的責備。就這樣,在風平浪靜中,小愛玲的生日終于到了。

“抓鬮”是自古流傳下來的,占卜一個孩子未來事業、前途的封建習俗,一般是在小孩兒一周歲時進行,“抓鬮”的物品里無非是一些承載著父母希望的小物件,父母們希望孩子們可以抓到那些象征著希望和光明的東西。尤其是在豪門望族中,這一風俗更是得到了封建家族的熱捧。張氏一族也毫不例外。

張愛玲生日的這天清晨,親戚朋友們一大早就來到了客廳內,等著“抓鬮”這個儀式的開始。小愛玲還在半睡半醒間就被奶媽推推搡搡的穿衣服的過程中驚醒了,只見她睜著烏黑的眼睛,茫然地看著眼前發生的一切,時不時地用粉嫩的小肉手兒揉揉眼眶,卻不怎么哭鬧。奶媽也習慣了張愛玲淡然的性格,手腳麻利地為小愛玲整理好,把她抱到了客廳。

撩開門簾,古香古色的漆木桌椅擺在了一進門正對的位置,還有一些歐洲文藝復興的雕像點綴著這間屋子。進入側廳,最顯眼的就是屋子炕上的大紅色的方桌了,桌上放著一個大的托盤,托盤里有著各式各樣的東西,什么小金錠、書籍、派克筆等。

奶媽把小愛玲抱進屋子后,直接放在了桌子旁,張愛玲看著滿桌子的物件,絲毫沒有驚慌,手里慢慢地把玩著奶媽放置一邊的小繡球,一邊悄悄地打量著盤子里的東西。五顏六色的物品放在一起,實在是吸引人極了。眾人看著小愛玲茫然又疑惑的眼神,忍不住地笑了。

雖然好奇,小愛玲卻沒有和別的小孩兒一樣,隨便地哭鬧著想去抓東西,她一步步地按照大人的指引,認真地進行挑選。大人們也對小愛玲接下來的舉動充滿了好奇,眼睛一動不動地盯著她看,在大人們的出其不意中,小愛玲將手迅速地向盤子上伸去,拿起一個金錠就放在了嘴里開始啃。

眾人看著小愛玲的舉動都忍俊不禁,在看清楚小愛玲拿的東西時,有的人笑了,有的人感動驚奇,也有人覺得不滿和失望。看著她抓著金錠不放手的樣子,張志沂無奈地搖了搖頭,女子無才便是德,一個女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抱著金錠不放手,成什么體統,大家閨秀,怎么能染上商人的銅臭味呢……張志沂無奈地搖了搖頭,從房間里走了出去。

不過最不滿的還是小愛玲的母親——黃素瓊,黃素瓊對這個女兒寄予了很高的評價,她希望女兒可以按照她鋪好的路前進,完成她當初沒有完成的夢想,看她沒有看到的世界,不曾想,女兒在“抓鬮”宴上抓到了金錠子。只見她惱怒地離開了房間。

只有張愛玲的奶媽——何干(張愛玲長大后為奶媽起的名字)仍在一旁笑瞇瞇地看著她。在張愛玲的記憶中,何干是童年生活中為數不多地給過她溫暖與關懷的人,她一直在張愛玲的身邊像父親一樣的幫助她,像母親一樣的給予她關懷與愛的人。她一直對這個像太陽一樣存在的老嫗有著深深的眷戀。

“抓鬮”在家人們的不歡而散中告一段落,當很多年后,張愛玲的姑姑提起這件往事的時候,大家都忍不住地捧腹大笑,張愛玲聽后坦然:我是拜金主義,我是很愛錢,尤其是自己用血汗換來的錢。

張愛玲獨特風行地在詮釋著屬于她的風采,沒人知道她的務實和抓鬮到底有沒有什么內在的聯系,但在那個支離破碎、身似浮萍的年代里,能夠做到歲月靜好,互不相欠也是一件舒心的事情。

4.新的家

隨著小愛玲的慢慢長大,煩惱也隨之而來,因為在這座大宅院里,無聲的戰場上彌漫的硝煙越來越多。

張佩綸一共有兩個妻子,原配夫人生下了兒子張志滄和張志潛,第二個妻子生下了張志沂,不過張志滄在年少時就早早夭折了。張志沂一家與張志潛一家開始了長達幾年的“同居”生活。

不過這種“同居”生活并不和諧,張佩綸去世后,張志潛作為家庭的大家長,掌管著家庭的日常事務,張志潛雖然有錢,持家卻十分的節約,他嚴格控制家庭里的每筆錢,而且對弟弟、弟媳時刻保持著家長的威嚴。張愛玲還在作品《小團圓》中,寫下了父輩們對這段往事的抱怨:

從前提親的時候,呵喲!從前提親的時候,呵喲!講起來他們家多么了不起。我本來不愿意的,外婆對我哭了多少回,說你舅舅這樣氣她,我總要替她爭口氣。好,等到過來一看——她又是氣又是笑,“那時候你大媽當家,連肥皂都省,韓媽膽子小,都怕死了,也不敢去要。

洗的被窩枕頭都有唾沫臭。還要我拿出錢來去買,拿出錢來添小鍋菜,不然都不能吃。”

眼見著兩個家庭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讓張志沂看到了希望:北洋政府交通部長的堂兄長張志潭有一個英文秘書的工作,這個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需要具備最基本的英語書寫能力,回復英語信件。因為母親的嚴格要求,英文對于張志沂來說是信手拈來,而且最令他心動的是,這個工作遠在天津。在得知這個工作機會后,張志沂當機立斷決定與二哥分家,帶著全家到天津生活。

張志沂帶著全家還有分配到的房產、地產等財產,從上海來到了天津,生活在張佩綸結婚時生活過的一座洋房里。這座洋房沒有花園,沒有草坪,也沒有那么奢華,但從房子內散發出來的清新、自由的空氣,讓張志沂和黃素瓊忍不住松了口氣。

第一次當家的張志沂擺脫二哥張志潛的束縛,就像鳥兒插上了翅膀一樣,肆意地在空中飛翔。他大方地支配著金錢,全家的生活立刻變得鮮活了很多:出入有司機,吃飯有傭人,甚至還給孩子們配了專屬的保姆。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不斷地游走在上層社會的交際圈,享受那奢華、舒適的新生活。張志沂甚至豪擲千金從海外訂購了汽車。在那個汽車為數不多的年代里,十足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天津不僅僅對于張志沂和黃素瓊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對于剛剛年滿兩歲的小愛玲來說,這里充滿了她童年的記憶。兩歲以前的上海生活并沒有給她留下印象,這里,才是她童年的真正搖籃。她記著這里生活的點點滴滴,父親在樓下露天的小廣場里專門為她打造了一個小秋千,母親經常帶著她在樓下的草坪上為她讀書,弟弟小魁和她在客廳內爭玩具,還有姑姑,經常帶她一起放風箏……對于張愛玲來說,這里是她生命的真正開始,上海,只是一個遙遠的存在。

與婆婆李菊耦的教育方式類似,黃素瓊對于孩子們的教育也是“重女輕男”,在黃素瓊的認知里,男孩子就是要來繼承祖輩家業的,不用過于教育,所以黃素瓊對兒子的教育總是放養式。女兒則不然,女孩的涵養與她日后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黃素瓊對張愛玲的教育格外上心。在小愛玲四歲開始,就開始學習唐詩、識字。每個陽光的午后,張愛玲的保姆何干都會帶著她到母親的床上,背詩給母親聽,伴隨著她童稚的聲音,大家快樂地享受一個美好的下午時光。

除了家人,傭人們也給童年的張愛玲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們仿佛是生活的調色劑,將小愛玲的生活染成了紅、黃、藍、綠、紫不同的顏色。很多年后,想起曾經生活在身邊的那些可愛的人,張愛玲還忍不住嘴角的笑意。

調皮的張愛玲最大的喜好就是給傭人們起“昵稱”,洋房內有個和張愛玲年紀相仿的高個子的小丫頭,兩個人經常在一起蕩秋千,相互推高,輪到高個子丫頭下來的時候,她一不小心就跌到了離秋千不遠的青石路上,腦袋磕出了血來,留下了疤痕,從此張愛玲就戲謔地稱這個丫頭為“疤丫丫”。

無獨有偶,張愛玲經常聽一個男用人講《水滸傳》的故事,有天不知道聽到哪個故事,張愛玲古靈精怪地想到了“毛物”這個詞,而且稱這個傭人的弟弟為“二毛物”“三毛物”。傭人們都知道小愛玲愛開玩笑的性子,所以也都由著她,并不與她計較。

不過對于弟弟張子靜,張愛玲是有些惱怒的。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封建家族,男孩是一個家庭地位的象征,而且張子靜生得白白凈凈、唇紅齒皓的,頗得到家長、傭人們的喜歡。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一定先給弟弟留一份;有什么好玩的,要先給弟弟玩。每當這時,小愛玲就十分惱怒,就像小孩子想要得到大家的關注一樣,更加的調皮了。每每這時,父親張志沂都會忍不住地搖搖頭。

最讓小愛玲寢食難安的是弟弟的保姆“張干”,比起自己的保姆“何干”,張干聰明伶俐,而且能言善辯,每次張愛玲“懲罰”弟弟的時候,張干總是能及時趕到,并對小愛玲嚴加“教育”一番。而何干也總是以自己是姐姐的說辭,要小愛玲讓著弟弟。久而久之,弟弟總是處于上風,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張愛玲心底暗暗發誓,一定要贏過弟弟。

不過在父母的陪伴下,在傭人們的親切的關懷中,小愛玲總是不會煩惱很久。

黃昏的午后,小愛玲總是偷偷瞞著家里人來到后院自己玩耍,那時夕陽還未回家,大地上的炙熱已經悄悄地褪去,柵欄里的小雞、小鴨……也都開始出來嬉戲,在這一群小動物中,總能看到一個穿著白色短紗上衣,紅色短褲的小女孩蹲在地上,輕輕地撫著他們的額頭,嘴里喃喃自語著。

紅的瓦、白的磚伴著天空飄著淅淅瀝瀝地小雨,嘀嗒、嘀嗒地儼然是優美的樂曲,二樓右邊的第二個窗子里,小女孩的身影倒映在紗窗上,有些憂郁……

5.母親遠去的背影

小時候,想長大,長大后才知道,原來只有小時候的笑容才是沒有絲毫勉強的。

就在小愛玲不經意的長大間,父母間的矛盾也逐漸暴露了出來。脫離二哥張志潛掌控后的家庭,絲毫沒有了章法,張志沂的惡習一下子就暴露了出來,他賭博、吸食鴉片,甚至公然在外邊娶了一個妓女當姨太太。

黃素瓊心高氣傲,本來就對這樁包辦的婚姻有了諸多的不滿,因為搬了出來,才覺得稍微有些自由,心情放松了些,知道這件事以后,更是怒火中燒,長久的勸說無效后,黃素瓊只能作罷,她開始將生活的重心慢慢地由家庭轉向了外面。對于黃素瓊學習的插花、英語、鋼琴等,張志沂都嗤之以鼻,也十分瞧不上。長久下來,夫妻兩人見面的次數越來越少,但每次見面都會大吵一頓。他們由姨太太的問題吵到了孩子的教育,從動嘴開始到互相扔花瓶,兩個人仿佛仇人一般,絲毫沒有注意到躲在墻角瑟瑟發抖的兩個只有三四歲的孩子。

張子靜在回憶起這段往事時,聲音還忍不住地顫抖,他說:我不知道姐姐會不會害怕,因為她總是故作堅強,可是現在想起來,她應該也是和自己當初一樣的恐懼吧。

面對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庭,權衡再三之下,黃素瓊選擇離開。她的離開和一個人是分不開的,黃素瓊的小姑子——張茂淵。

因為李菊耦的教育,張茂淵從小就接觸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張茂淵對于兄長逐漸染上的惡習十分不齒,更加同情嫂子的處境,長此以往,兩個人竟然在時間中培養了相同的愛好和興趣,結為了好友。

在兩個人的私下商量中,黃素瓊決定以小姑子出國留學需要人照顧為理由,陪她一起出國。可能是怕受到身邊人的嘲笑,也可能是對夫妻幾年的情感懷揣著不舍,張志沂對黃素瓊的決定十分的惱火。

黃素瓊和張茂淵迅速地收拾好行李,等著行程來臨的那天,卻不想中間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家中的玻璃完好無缺,傭人們也沒有發現任何異常,兩個人的行李卻不翼而飛了。在兩個人著急的尋找中,黃素瓊瞥見了丈夫冷眼旁觀的嘴臉,卻因為沒有證據,只能將內心的怒火暗暗壓下。

離日歷上標注離開的時間越來越近了,兩個人的行李依然沒有任何的線索。無奈之下兩個人迅速地再次購買了歐洲需要的必備物資。張志沂看著黃素瓊想要離開這個家庭的決心,心中恐慌了。雖然他娶了新的姨太太,卻從沒想過要妻子離開自己,張志沂在時間的流逝中飽受煎熬的同時,黃素瓊也在自責中掙扎。

丈夫一身的惡習已經讓她無法忍受了,更何況他還私自在外娶了妓女做姨太太,清高的黃素瓊覺得,這無疑是丈夫當眾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巴掌,讓她淪為這座城市的笑柄。走,已經是必然的選擇,可是看著緊緊抱著自己雙腿的兒女,黃素瓊眼里噙滿了淚水。

離別的那一天還是來了,天灰蒙蒙的,黃素瓊一大早就分別來到了兒女的床前,靜靜地看著他們的睡姿,她用手輕輕地拂過他們粉嫩的臉頰,在看到小愛玲睜開眼睛的那一刻,她的情緒一下子傾瀉了出來,她忍不住地抱著女兒大聲地痛哭,哭聲里有不舍,有無奈,也有自責。

看著眼前悲慟的母親,小愛玲有些不知所措,那時的她不明白,母親那么舍不得自己和弟弟,那為什么要離開,如果不愛,那為什么要在一起呢?在小愛玲的發呆中,傭人們已經前來催促了四五次,黃素瓊戀戀不舍地離開了懷抱中的女兒,提著箱子,漸漸地走遠了……這一年,黃素瓊28歲,張愛玲4歲,張子靜3歲。

面對著決絕的妻子,張志沂多少次的挽留都已經到了嘴邊,但是驕傲的性格卻不允許他低頭,直到離開的這一天,張志沂將妻子原來行李里的古董拿了出來,想要還給她,趕到的時候,船已經離岸了。伴隨著輪船“嗡——嗡”的汽笛聲,張志沂忍不住地發出一聲怒吼。

就這樣,張愛玲幸福的童年生活提早結束了。她夢中無數次地夢到母親來到她的小床前,靜靜地凝視著她,可是每當她開心地想要去觸摸那越來越模糊的身影的時候,她就會醒過來。張愛玲難過地躺在窗邊,月亮透過紗窗輕輕地照在床頭,她用手穿透那片柔光,嘴里一遍遍地呢喃著:“媽媽、媽媽……”

黃素瓊到了海外后,就將名字改為了黃逸梵,與家庭中污濁的空氣對比,黃素瓊開始了真正嶄新的生活,積極地學習西方文化,她也成為了中國第一代走出去的“娜拉”。

離別是漫長的,離別也是痛苦的,當所有記憶中的溫暖變成了回憶,當伸手就能觸及的美麗變成遙不可及的相思,經過時間長河的流淌,這些當初的柔軟越來越堅硬,變成了石頭,堆成了山。

6.姨奶奶搬了進來

沒有了母親的相伴,每一天的清晨都不再那么有意義,沒有了母親的叮囑,所有的書本仿佛都失去了原有的色彩,母親走后的很久以后,張愛玲都沒有哭過,直到那一天。

母親走后的第一個新年,小愛玲的臉上終于出現了久違的笑容,她入睡前千叮嚀萬囑咐保姆何干,新年一早,一定要將她叫起來穿上新的衣服。何干因為心疼張愛玲溫習課本太辛苦了,想讓她在多休息一會兒,因此耽誤了她給大家早上拜年的時間。小愛玲醒了以后,忍不住地痛哭起來,對于她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個新年,也是母親走后的一個新的開始。

我們有過無數次的擦肩,遇到了無數的人,卻又不知道什么時候無緣無故地消失在時間的盡頭,我們都是彼此的過客,不是歸人。眼前的一切繁華終將消逝,悄悄地回過頭,我們看見的只有自己的影子。

黃素瓊離開后,張志沂沉寂了一段時間以后,又開始了奢華迷亂的生活,他甚至將夫妻兩人之間吵架的導火索——包養的姨太太,接回了家里。這位姨太太原來是個妓女,名喚老八。和大家眼中認為的不太一樣,老八比張志沂的年齡還要大上一些,蒼白的臉上,濃妝艷抹的五官更加清晰,干瘦的身材在衣服里晃蕩,張愛玲喚她姨奶奶。

在母親還未離開之前,張愛玲就經常可以看到這位姨太太。每每父親與母親爭吵以后,都會帶著張愛玲外出來到這個姨太太的家中。雖然張愛玲不諳世事,但從旁人的眼中和話語間,始終對這個姨太太充滿著敵意。張愛玲在《私語》中,有對這位姨太太的簡短介紹。“母親去了之后,姨奶奶搬了進來。家里很熱鬧,時常有宴會,叫條子。我躲在簾子背后偷看,尤其注意同坐在一起沙發椅上的十六七歲的兩姊妹,打著前劉海,穿著一樣的玉色襖褲,雪白地偎依著,像身在一起似的。”

似有若無的兩次沖撞后,張志沂明白這個人小鬼大的女兒肯定是故意的,每每這時,他都會施行家規,逼得張愛玲乖乖聽話。長此以往,不管張愛玲心里多不屑,在這位姨奶奶面前,她總是虛與委蛇地繞在她的身邊,和她說著悄悄話。這位姨太太也十分會拉攏張愛玲,每次張愛玲到了以后,都會拿出鮮艷的糖果放到她的衣服里。就連黃素瓊嚴格限制的奶油蛋糕,姨奶奶都十分的縱容,總是讓張愛玲吃個痛快。

姨奶奶經常私下問小愛玲,“她和黃素瓊哪個對她更好?”飽餐一頓后的張愛玲總是睜著大大的眼睛,認真地對她說:當然是你對我更好了。童言無忌的回答,直到很多年以后,張愛玲都在心中不斷地懺悔當時的話。

對于已經離開的黃素瓊,姨太太的心里十分的怨恨,她忍不住拿黃素瓊和自己比較,雖然黃素瓊已經離開了,但她仍是張家唯一認可的夫人。看著和黃素瓊長得十分相似的兒子——張子靜,老八的心里更是骨鯁在喉。因此,老八忍不住地想要抬高張愛玲,打壓張志沂這個唯一的兒子。

除了好吃的,老八還經常帶著張愛玲參加各種舞會,在各種燈光的閃耀下,小愛玲有些陶醉了,經常凌晨三四點鐘才回家,耽誤了不少功課,直到父親的出面叫停,這段黑白顛倒的生活才算結束。

老八還經常把各種華麗的衣服送到張愛玲的身邊。“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小愛玲也不例外,每每收到衣服后,她都忍不住地在母親經常用的鏡子面前,不停地打扮。張愛玲對美也有自己的觀點,她為自己規劃好各類時間穿的衣服,連高跟鞋都被寫進了她未來對美的計劃里。

拉攏張愛玲并沒有改變老八在這座宅院里的現狀。傭人們背后仍然對著她指指點點,張志沂也沒有任何給她名分的表示,除此之外,她還要伺候家里一個大人和兩個小孩兒。長期的壓抑和難堪,將這個性情溫和的姨太太變成了一個暴躁的女人,對待孩子越來越沒有耐心,對下人更是動輒打罵。她還多次和張志沂發生了爭吵,惹得張志沂十分不快。

長期的不堪重負讓這個不再年輕的女人亟須發泄,依賴她一同來到天津大宅的侄兒就成了她的出氣筒,在一次的讀書時間,只因為她侄兒稍微回答得慢了些,不知怎么地,姨太太怒火中燒,伸手拿起床邊柜子上的瓶子、煙盒,就往她侄子的身上扔。

一旁等著檢查功課的張愛玲整個人都嚇傻了,她看著一直倒退的男孩,驚恐的眼睛看著不遠處的父親,希望父親能幫幫他,不過張志沂也沒能幫上他。姨太太兇神惡煞般地拿著手里的煙灰缸朝著張志沂就沖了過去,一把向他的頭上砸了下去,頓時血流如注,流了一臉。張志沂還沒有從驚愕中走出來,便覺得頭痛不已……

一時間,姨太太怒打張志沂的丑聞傳遍了大街小巷,就連遠在上海的張志潭都聽聞了此事。嚴肅的張志潭立刻給弟弟打了電話,發話一定要將姨太太盡早搬出大宅,還大宅一個寧靜。本來就腹背受敵的老八更沒有什么理由待在這里了,既不是八抬大轎的明媒正娶,也沒有誕下一兒半女,這個可憐的女人的結局可想而知。

果然,不久后姨太太就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搬離了大宅,她收拾了幾乎滿滿一車的銀飾古董,還有別的什么值錢的寶貝,在大家的議論聲中,趾高氣揚地離開了大宅。雖然損失了錢財,傭人們依然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這下可好了”“是啊”。

看著眼前的馬車不疾不徐地駛出了大宅,張愛玲漠然地回到了自己的屋里,仿佛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一樣,沒人知道她的心情是高興,是難過,還是有些不舍。

多少的濃情蜜語到最后都會化成一場空,多少的癡男怨女還沒走到最后開始變得不可理喻,在故事開頭的我們,誰又知道它直指的結局是什么呢?張愛玲仿佛早已在這世事中將那滄桑巨變看透,畢竟,該來的總會來,該走的誰也留不住。可對于一個8歲的孩子來說,誰又能知道她心中的凄涼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界市| 桐柏县| 临泽县| 中宁县| 邢台县| 建昌县| 德安县| 金沙县| 柳河县| 新巴尔虎右旗| 米易县| 富平县| 石河子市| 乾安县| 星座| 同仁县| 阳曲县| 长春市| 五家渠市| 广安市| 临潭县| 砚山县| 上蔡县| 云霄县| 呼伦贝尔市| 永济市| 和政县| 临海市| 晴隆县| 蓝山县| 徐水县| 柏乡县| 仙游县| 藁城市| 连山| 邳州市| 象州县| 宜兰市| 金门县| 淳化县| 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