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魅力在于有自己的志向。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虛浮,渾渾噩噩,還談什么品位?一個男人有什么樣的志向,將決定他成為什么樣的人,男人如果不立志,就會喪失前進的目標,從而碌碌終生。
每個男人都應(yīng)該把自己活成一棵樹
有個男人一生碌碌無為,窮困潦倒。這天夜里,他實在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就來到一處懸崖邊準備跳崖自盡。
自盡前,他號啕大哭,細數(shù)自己遭遇的種種失敗挫折。崖邊巖石縫里長著一株低矮的樹,聽到他的經(jīng)歷后,也忍不住流下了淚水,跟著“嗚嗚”地哭了起來。這個人見樹流淚,就問:“難道你也有不幸?”
小樹說:“我是這個世界上最苦命的樹,生在巖石的縫隙間,食無土壤,渴無水源,終年營養(yǎng)不足;環(huán)境惡劣,讓我枝干不得伸展,形貌生得丑陋;根基淺薄,又使我風來欲墜,寒來欲僵。看我似堅強無比,其實我是生不如死呀。”
人不禁覺得自己與樹同病相憐,就對樹說:“既然如此,為何還要茍活于世,不如隨我一同赴死吧!”
樹說:“我死倒是極其容易,但這崖邊便再無其他的樹了,所以不能死呀。”人不解。樹接著說:“你看到我頭上這個鳥巢沒有?此巢為兩只喜鵲所筑,一直以來,它們在這巢里棲息生活,繁衍后代。我要是不在了,那兩只喜鵲可咋辦呢?”
人聽罷,忽有所悟,從懸崖邊退了回去。
誠然,人應(yīng)該為自己而活,但又不僅僅是為自己而活。再渺小、再低微的人,對于有的人來說也是一棵偉岸的樹。
在男人的生命長河里,我們總會遇到來自自然的、人為的種種災(zāi)難,讓我們承受了種種難以言表的痛苦,我們縱有千般不愿,但這就是現(xiàn)實。面對生命中殘酷的現(xiàn)實,我們首先應(yīng)該想到的是如何更好地活下去,如何讓自己有限的生命呈現(xiàn)最大的價值,絕不能產(chǎn)生“死后一身輕,一了百了”的念頭。因為,你活得再不好,對于你的父母、你的妻兒來說,也是一棵值得依靠的樹。
所以,男人必須把自己活成一棵樹,因為你同時也是別人的一棵樹。
男人活著,可以有兩種活法:一種像草,盡管活著,盡管每年還在成長,但畢竟就是棵草,吸收了陽光雨露,卻一直長不大。誰都可以踩你,但他們不會因為你的痛苦而產(chǎn)生痛苦;他們不會因為你被踩了,而憐憫你,因為人們本身就沒有看到你;另一種活法像樹,即便我們現(xiàn)在什么都不是,但只要你有樹的種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你依然能夠吸收泥土的養(yǎng)分,自己成長起來。當你長成參天大樹以后,遙遠的地方,人們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給人一片綠色。活著是美麗的風景,死了依然是棟梁之材,活著死了都有用,這才是男人做人和成長的標準。
高品質(zhì)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說到男人的理想,這儼然已是老生常談,但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真的為自己確立清晰明確的目標,并愿意為之奮斗呢?恐怕多數(shù)人沒有做到吧。這或許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真正意識到目標對于人生的重要性。
那么來看看下面這件事,相信大家會被觸動。
美國哈佛大學曾用時25年,以“目標對人生的影響”為內(nèi)容,對一群各方面條件相差無幾的大學生進行跟蹤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這些年輕人中,有27%的人缺乏目標;有60%的人目標不夠清晰;有10%的人有目標,且清晰,但只是短期目標;而只有3%的人,具有清晰的長期目標。
25年以后,那3%的大學生幾乎都成了社會精英,其中包括創(chuàng)業(yè)成功者、行業(yè)領(lǐng)袖等等;10%具有短期目標的人一直生活在社會中上層,生活相對愜意;60%目標模糊者生活在社會中下層,衣食無憂,僅此而已;而27%沒有目標者,則一直處于社會最底層,生活狀況極不如意。
其實目標對于我們而言,一如圖紙于之大樓,大樓在建造之前,若沒有一個準確、詳細的藍圖,那么建造工程就會陷入盲目,或許到頭來建成的只是一棟四不像的建筑。男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倘若依然漫無目的,或許這一生便只能得過且過。
比塞爾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個小村莊,它靠在一塊1.5平方公里的綠洲旁,可是在肯·萊文發(fā)現(xiàn)它之前,這兒的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沙漠。肯·萊文作為英國皇家學院的院士,當然不相信這種說法。他用手語向這兒的人問其原因,結(jié)果每個人的回答都是一樣:從這兒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后都還是要轉(zhuǎn)到這個地方來。為了證實這種說法的真?zhèn)危隽艘淮螌嶒灒瑥谋热麪栂虮弊撸Y(jié)果三天半就走了出來。
比塞爾人為什么走不出來呢?肯·萊文非常納悶,最后他只得雇一個比塞爾人,讓他帶路,看看到底如何?他們帶了半個月的水,牽上兩匹駱駝,肯·萊文收起指南針等現(xiàn)代化設(shè)備,只拄一根木棍在后面。
10天過去了,他們走了數(shù)百英里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一塊綠洲出現(xiàn)在眼前。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比塞爾。這一次肯·萊文終于明白了,比塞爾人之所以走不出沙漠,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認識北斗星。
在一望無際的沙漠里,一個人如果憑著感覺往前走,他會走出許許多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后的足跡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狀。比塞爾村處在浩瀚的沙漠中間,方圓上千公里沒有一點參照物,若沒有認識北斗星又沒有指南針,想走出沙漠,確實是不可能的。
肯·萊文在離開比塞爾時,帶了一位叫阿古特爾的青年,這個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訴這位小伙子,只要白天休息,夜晚朝北面那顆最亮的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爾跟著肯·萊文,3天之后果然來到了大漠的邊緣。
現(xiàn)在比塞爾已是西撒哈拉沙漠中一顆明珠,每年有數(shù)以萬計的旅游者來到這兒,阿古特爾作為比塞爾的開拓者,他的銅像被豎在小城中央。銅像的底座上刻著一行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正如上文所說的那樣,新生活是從選定目標開始的,人生需要一個明確的目標,有了目標,我們才能少走彎路、直奔主題,否則便如同盲人一般,趔趔趄趄,難以走遠。
其實我們并不一定非設(shè)定什么特別偉大的目標,但這個目標必須要有,且必須切實可行,當然還要你肯為之奮斗。這樣,你的人生便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待他日老去,我們也不會為一生的碌碌無為而感到慚愧和遺憾。
男人不想平庸,就讓想法進入高層
人是自己思想的主宰者,持有應(yīng)對任何境遇的鑰匙,能否掌握成功的關(guān)鍵,就在于你能否用積極的想法主宰自己。你既可以錯誤地濫用思想,放縱自己,摧毀自己,最終墮落為禽獸之輩,也可以正確地選擇思想并付諸實踐,從而達到神圣完美的境界,收獲碩果累累的明天。只要下定決心,認真去做,你完全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愿意,使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
想法與前途密切相關(guān),一個人只有擁有良好的想法才能無懼生活中的困難挑戰(zhàn),始終堅定地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也只有這樣的男人才能擁有美好的前途。
高欣出生于東北一普通工人家庭,高考落榜,就進了一所職業(yè)高中讀酒店管理專業(yè),可眼看即將畢業(yè),又因打架被學校開除。高欣的母親非常失望,當面追問他:“明年的今天你干什么?”
高欣離開學校,開始闖蕩社會。賣過菜、烤過羊肉串……他慢慢明白了生活的艱辛。后來,一家酒店公開招人,這是東北最好的五星級酒店之一,高欣前去應(yīng)聘并被順利聘用。
有一次,李嘉誠下榻該飯店,高欣給李嘉誠拎包。飯店舉行了一個隆重的歡迎儀式,一大群人前呼后擁著李嘉誠,高欣走在人群的最后一位。他清楚地記得那兩只箱子特別重,人們簇擁著李嘉誠越走越快,他遠遠地被拋在了后面,氣喘吁吁地將李行送到房間,人家隨手給了他幾十塊錢的小費。身為最下層的行李員,伺候的是最上流的客人,稍微敏感點兒的心都能感受到反差和刺激。高欣既羨慕,又妒忌,但更多的是受到激勵。“我就想看看,是什么樣的人住這么好的飯店,為什么他們會住這么好的飯店,我為什么不能?那些成功人士的氣質(zhì)和風度,深深地吸引著我,我告訴自己,必須成功。”
后來,高欣做了門童。門童往往是那些外國人來飯店認識的第一個中國人,他們常問高欣周圍有什么好館子,高欣把他們指到飯店隔壁的一家中餐館。每個月,高欣都能給這家餐館介紹過去兩三萬元的生意。餐館的經(jīng)理看上了高欣,請他過來當經(jīng)理助理,月薪3000元,而高欣在酒店的總收入有5000多元,但他仍舊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份兼職。他看中的并非3000元的薪水,而是想給自己一個機會。
為了這份兼職,高欣主動要求上夜班。但僅過了4個月,高欣的身體和精神都有些頂不住了。他知道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他必須做出選擇。
高欣在父母不解的眼光和嘆息中辭職,進了隔壁的餐館,做一月才拿3000塊工資的經(jīng)理助理。可事情并沒有像當初想像得那么順利,經(jīng)理助理只干了5個月,高欣就失業(yè)了,餐館的上級主管把餐館轉(zhuǎn)賣給了別人。
閑在家里,高欣不愿聽家人的埋怨,經(jīng)常出門看朋友、同學和老師。一天,他去看一位老師。老師向他訴苦:“我們包出去的小飯館,換了4個老板都賠錢,現(xiàn)在的老板也不想干了。”高欣眼中一亮,忙不迭地問:“怎么會不掙錢?那把它包給我吧。”于是,高欣用3000元起家,辦起了餃子館。
來吃餃子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最多的時候,一天營業(yè)額超過了5000塊錢。為了進一步提高工作人員的積極性,高欣想出了一招,將每個星期六的營業(yè)額全部拿出來,當場分給大家。這樣一來,大家每周有薪水,多的時候每月能拿到4000元,熱情都很高。一年下來,高欣自己掙了10多萬元左右。
高欣初獲成功,他又尋思著更大的發(fā)展。他在火車站開了一家餃子分店。一個客人在上車前對他說:“哥們兒,不瞞您說,好長時間以來,今天在這兒吃的是第一頓飽飯。”當時高欣就想,為什么吃過山珍海味的人,寧愿去吃一頓家家都能做、打小就吃的餃子呢?川式的、粵式的、東北的、淮揚的,還有外國的,各種風味的菜都風光過一時,可最后常聽人說的卻是,真想吃我媽做的什么粥,烙的什么餅。人在小時候的經(jīng)歷會給人的一生留下深刻印象,吃也不例外。
一有這樣的想法,他就著手實施,隨即他終于領(lǐng)悟到了自己要開什么樣的飯館了。他要把餃子啦、炸醬面啦、烙餅啦,這些好吃的、別人想吃的東西擱在一家店里,他要開家大一些的飯店。
他以每年10萬元的租金包下了一個院子,在院里拴了幾只鵝,從農(nóng)村搜羅來了籬笆、井繩、轆轤、風車、風箱之類的東西,還砌了口灶。“大雜院餐廳”開張營業(yè)了。開業(yè)后的紅火勁兒,是高欣始料不及的,高欣覺得成功來得太快了。300多平方米的大雜院只有100多個座位,來吃飯的人常常要在門口排隊,等著發(fā)號,有時發(fā)的號有70多個,要等上很長一段時間才有空位子。大雜院不光吸引來了平頭百姓,有頭有臉的人也慕名而來,武俠小說大師金庸、臺灣藝人凌峰等都到大雜院吃過飯。
后來,大雜院的紅火已可用日進斗金來形容。每天從中午到深夜,客人沒有斷過,一天的營業(yè)流水在10萬元以上。3年下來,有人估算,高欣掙了1000萬元。
想法決定一個人的活法。天是同一個天,地是同一個地,一樣的政策,甚至一樣的學歷,一樣的班級,為什么有些人可以月賺萬元乃至數(shù)十萬元,有些人卻只能保持溫飽?許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總是認為自己運氣不佳。其實金錢來源于頭腦,財富只會往有頭腦的人的口袋里鉆,正所謂“腦袋空空,口袋空空;腦袋轉(zhuǎn)轉(zhuǎn),口袋滿滿”。人與人的最大差別是脖子以上的部分。
最初的大轉(zhuǎn)換是擺脫定位的限制
一個男人如果對自身的能力缺乏自信,即使其中摻有謙虛的成分,也無法使自己獲得真正的成功,更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因為健全的自信往往是促成成功的關(guān)鍵。夢想是人類的特權(quán)和天性,成功者會展開夢想的翅膀,立定目標飛向誘人的未來。
那么,怎樣才能獲得自信的性格呢?想象一下你的答案,想象你正爬越心中的山脈,想象你正沖過終點。表面上,這些設(shè)想好像很不實在,但卻往往能增加你的耐力,使你百折不撓,繼續(xù)向理想邁進。
男人應(yīng)該具備這樣的個性:莫讓我們的夢想因別人的幾句冷言冷語而熄滅。安于現(xiàn)狀,只會使你喪失獲得更卓越成就的能量。只要你的眼光看得夠遠,就一定能真正飛起來。
譚盾在中央音樂學院時被譽為“四大才子”之一,當初,他遠赴哥倫比亞求學。初到異鄉(xiāng)為求生存,譚盾只能選擇在街頭賣藝謀生。所幸,他結(jié)識了一位黑人琴師,兩人同心協(xié)力占據(jù)一塊地盤——一家商業(yè)銀行的門前。
積累了一定資金以后,譚盾決定離開黑人琴師,投向自己向往已久的藝術(shù)殿堂——哥倫比亞大學。在這里,他師從大衛(wèi)·多夫斯基以及周文中先生,潛心學習音樂。身在學府,當然不能像街頭時那樣賣藝賺錢,譚盾的生活逐漸拮據(jù)起來。然而,此時的他已然進入更高的境界,他的目光超越了物質(zhì),投向遠方……
后來,在師友的幫助下,譚盾在美國成功舉辦了個人作品音樂會,成為第一位在美國舉辦個人音樂會的中國音樂家,并不斷推陳出新,憑借令人贊嘆的音樂作品,逐步奠定了自己“國際著名作曲家”的地位……
譚盾成名以后,一次,當他路過自己曾經(jīng)賣藝的地方時,竟然驚奇地發(fā)現(xiàn)那位黑人琴師居然還在,十年彈指一揮間,黑人琴師的臉上依舊寫滿了滿足。譚盾走上前去與之交談起來,琴師詢問譚盾現(xiàn)在的“工作地點”,他簡單回答了在一家非常具有知名度的音樂廳工作,不想對方卻說:“那個地方一定不錯,能賺到不少錢”。黑人琴師怎會知道,如今的譚盾早已成為享譽全球的大作曲家了。
譚盾之所以有今日之成就,就在于他一直懷有成為音樂家的想法,他沒有將自己定位為“賣藝者”,他十分清楚,自己絕不能依靠“賣藝”來走完人生旅程。相反,那位黑人琴師從始至終就認定,自己只是個“街頭拉小曲的”,所以他的人生只能以“不入流”收場。
事實就是這樣,一個想法、一個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翻轉(zhuǎn)一個人的人生。毫無疑問,我們每個人都曾志存高遠,都曾想過有朝一日要出人頭地、威風八面,但為什么只有少數(shù)人做到了呢?從根本上講,是因為這部分人的斗志較一般人更為強烈,而且他們知道怎樣去驅(qū)使自己的意志力。
其實,生活中很多人不是沒有夢想,而是沒有足夠的自信與豪氣。這些人總是妄自菲薄,于是漸漸地,那他就會成為自己所自賤的樣子。這樣的男人注定與平庸為伍,很難想象他會成功。
望得足夠遠,才能站得足夠高
天津衛(wèi)視臺《非你莫屬》欄目中,有位企業(yè)家問求職者:“您認為站得高以及望得遠,哪個應(yīng)該放前?”求職者不假思索回答:“站得高才能望得遠。”事實上,習慣性地,我們都會認為站得高才能望得遠。但企業(yè)家卻告訴他:“在人生的跑線上,只有你比別人看得遠,才能站得更高。”
的確如此,高目標可以激發(fā)我們的潛能,從而將原本你認為的不可能變?yōu)榭赡堋?梢哉f,男人的目標越高遠,人生的成就就會越大。大家應(yīng)該有過這樣的體會,當我們把目標確定為10公里時,那么我們走到七八公里時就會因勞累而松懈,但假如我們將目標確定為20公里,那么,走到七八里處時我們正斗志昂揚。其實人生的成敗也是這個道理,我們只有擁有遠大的目標,才能產(chǎn)生更大的動力,才有可能實現(xiàn)更大的成功。
“4年前,小米剛剛創(chuàng)立,在中關(guān)村,十來個人、七八條槍要去做手機,有誰相信我們能贏?”雷軍在烏鎮(zhèn)參加全球互聯(lián)網(wǎng)峰會說道。“手機這個行業(yè)是刀山火海,前面有三星、有蘋果,后面有聯(lián)想、有華為……一個正常人想到智能手機,就覺得這個市場競爭很激烈。”
“3年前,我們的產(chǎn)品剛剛發(fā)布,僅僅用了3年時間,誰能想到,這十來個人的小公司,在這樣競爭激烈的市場里面,殺到了全中國第一、全球第三。我們今天有這樣的業(yè)績、有這樣的起跑線,我覺得我們總應(yīng)該有這么一點點夢想,用5到10年時間殺到全球第一吧。夢想還是要有的。”
“我有天晚上從夢中醒來,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40歲了,在別人眼里功成名就,已經(jīng)退休了,還干著人人都很羨慕的投資。我還有沒有勇氣去追尋我小時候的夢想?歲數(shù)越大,談夢想就越難,大家現(xiàn)在都是最有夢想的時候,你們到了40歲的時候,還有夢想嗎?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還有幾個人能笑對今天、笑對明天?
“我當時問我自己,還有沒有勇氣去試一把。這么試下去風險很高,有可能身敗名裂,有可能傾家蕩產(chǎn),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在別人眼里已經(jīng)是一個成功者,我需要冒這么大的風險去做一件這么艱難的事情嗎?其實我真的猶豫了半年時間。最后我覺得,這種夢想激勵我自己一定要去賭一把,只有這樣做,我的人生才是圓滿的,至少當我老了的時候,還可以很自豪地說:我曾經(jīng)有過夢想,我曾經(jīng)去試過,哪怕輸了。我最后下定了決心,創(chuàng)辦了小米。剛開始,我認為我百分之百會輸,我想的全部是我會怎么死,但我真的很慶幸,我們竟然只用了3年,取得了一個令我自己都無法相信的結(jié)果。”
“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夢想?因為我18歲那年,我在圖書館無意之中看了一本書,改變了我的一生。那是1987年,我上大學一年級,那本書叫《硅谷之火》,講述的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硅谷英雄們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其中主要的篇章就是講喬布斯的。書中說,喬布斯在那個年代,代表著美國式的創(chuàng)業(yè)。我記得20世紀90年代比爾·蓋茨很成功的時候,他說“我不過是喬布斯第二”,喬布斯在80年代就已經(jīng)如日中天。當時看了這本書,激動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我清晰地記得,我在武漢大學的操場上,沿著400米的跑道走了一圈又一圈,走了個通宵,我怎么能塑造與眾不同的人生?在中國這個土壤上,我們能不能像喬布斯一樣,辦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我覺得只有這樣,我才無愧于我的人生,才會使我自己覺得,人生是有價值、有意義、有追求的。
“當我有這樣的夢想后,我認為放到口頭上是沒有用的,怎么能夠落實到實際的學習和工作中,這才是最重要的。我當時給自己制定了第一個計劃:兩年修完大學所有的課程。我用兩年時間完成了目標。我是當時武漢大學為數(shù)不多的雙學位獲得者,而且我絕大部分的成績都是優(yōu)秀,在全年級一百多人里排名第六。
“有夢想是件簡單的事情,關(guān)鍵是有了夢想以后,你能不能把夢想付諸實踐。你要怎么去實踐,你怎么給自己設(shè)定一個又一個可行的目標?當然,有了這樣的目標還不夠,因為要成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你長時間的堅韌不拔、百折不撓。”
“我在40歲的時候,沒有忘記18歲的夢想,我去試了。我經(jīng)常跟很多年輕人交流夢想。我自己特別喜歡一句話,叫作‘人因夢想而偉大’。只要你有了夢想,你就會變得與眾不同。周星馳也講過一句名言,叫做‘人如果沒有夢想,跟咸魚有什么分別’。所以關(guān)鍵的是,要有夢想,有夢想是你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有了第一步以后,你一定要為自己的夢想去準備各種堅實的基礎(chǔ)。”
有句話說得好“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細心留意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從古至今,每一個偉大的建樹,每一項杰出的成就,每一個推動歷史前進的創(chuàng)舉,其創(chuàng)造者必然是勇于開拓、志存高遠的。事實就是這樣,目標不同,人生的高度就截然不同,最優(yōu)秀的將會上升到金字塔的頂端,而自甘墮落者只能在塔底沉淪。
當然,消失的時間不可能再回轉(zhuǎn),但曾經(jīng)的教訓(xùn)我們該吸取,男人不管到了多大歲數(shù),只要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能把握現(xiàn)在和未來。
喚醒野心,點燃你的強者氣息
古語有云:“取法乎上,折乎其中;取法乎中,折乎其下”沒有“野心”的男人,終其一生也只能與庸俗為伍,甚至連瑣事都做不好。他們遇事、遇敵總是表現(xiàn)得非常軟弱,辦起事來往往瞻前顧后,尚未行動,就擔心失敗,于是畏首畏尾,人生始終沒有突破。
有野心的男人則大不同,他們似乎帶著一種與生俱來的霸氣,斷不肯甘于人下。這是一種強者的風范。在強者看來,這世間沒有什么能夠泯滅自己的斗志、沒有什么能夠阻擋自己捕獲獵物,因為自己天生就是個強者。
法國曾經(jīng)有一位很窮的年輕人。后來,他以推銷裝飾肖像畫起家,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迅速成為法國排行前50的富豪。但是不幸的是,就在他的事業(yè)如日中天之時,他患上了前列腺癌,在醫(yī)院去世。他去世后,法國的一份報紙刊登了他的遺囑。在這份遺囑中,他說:我曾經(jīng)是一個窮人,很窮的人,在以一個富人的身份進入天堂的大門之前,我將自己成為富人的秘訣留下,誰若能答對“窮人最缺少的是什么”這一問題,就已得到我致富的秘訣,為了表示鼓勵,他將得到我的祝賀——我留在銀行私人保險箱內(nèi)的100萬法郎,這是我在天堂給予他的歡呼與掌聲。
遺囑刊出之后,有4萬余人寄來了自己的答案。這些答案五花八門,應(yīng)有盡有。其中,絕大部分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當然是金錢,因為有了錢,就不再是窮人;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窮人之所以窮,最缺少的是機會,窮人之窮是命運的安排;又有一部分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技能,一無所長所以難有建樹,有一技之長就能迅速致富;還有人說,窮人最缺少的是幫助和關(guān)愛等等。
在這位富翁逝世周年紀念日上,他的律師和代理人在公證部門的監(jiān)督下,打開了放在銀行內(nèi)的私人保險箱,公開了他致富的秘訣——窮人最缺少的是成為富人的野心。
一個人只有具備了“野心”,并為之篤行踐履,才有可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出類拔萃、不流于俗的人。“野心”可以激發(fā)出我們最大的潛能,始終讓我們斗志昂揚,很多看似難以實現(xiàn)的目標,正是由于有了“野心”的存在,才得以功成。與其相反,那些沒有“野心”的人,其人生往往形如一潭死水,久則生腐,毫無激情。
從個人的角度看,人是否有野心,與他對自己的期許和定位高下有著密切關(guān)系。一個自視甚高但又狂妄自大的人,不會比一個志存高遠且踏實肯干的人有更大的成功概率。若一個人妄自菲薄,目光短淺,做一庸人而自樂,無疑則會成為一個失敗的凡夫俗子。
要培養(yǎng)自己的野心,我們完全可以有意識地締造一種“自我成就感”,以此來壓制人生中那些消極情緒,譬如自卑、自閉、自我放棄等等,從而形成一種心理上的良性循環(huán)。倘若你做了一件自認不錯的事情,那么不妨鼓勵自己“今天做得真不錯,再接再厲,我能做得更好!”如此一來,自信感、成就感便會油然而生,令你更有勇氣、更有毅力去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誠然你現(xiàn)在還未成功,但這種自我造就的心理會將你推得離目標越來越近。
當然,這里所謂的“野心”,并不是指忤逆不道、胡作非為,“野心”要有一定尺度,最起碼不能脫離道德、逾越現(xiàn)實。在對待野心這個問題上,如何既做到促進人生的進步,又不損人損己,就需要我們好好地作一番衡量。
首先,看看你的“野心”是不是只有損人才能利己,如果是,那么就要將這份野心放入法律與道德允許的范疇之內(nèi),要懂得自控。
再次,要盡量使“野心”得到認可。只有一鍋肉,你全吃了,別人就只能喝湯,這種“野心”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受到歡迎。其實,在如今這個飛速發(fā)展的社會,人與人之間是完全達到雙贏的。倘若你的“野心”既可以使自己飛黃騰達,又能夠為別人帶來好處,那你無疑就是英雄。
最后要注意,不要讓自己的“野心”過分膨脹。“野心”雖好,但過分膨脹就會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當現(xiàn)實情況不能滿足你的“野心”時,便極易產(chǎn)生焦慮、暴躁、敵意、對抗等不良情緒,對外會嚴重影響人際關(guān)系,對內(nèi)則會殘損身心健康。這一點必須要有所警惕。
總而言之,一個人的“野心”是沒有止境的,但你絕不能放任自流,要懂得將其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疇之內(nèi),要讓它激勵你而不是傷害你。
抗衡!男人的命運由自己決定
人生在世,很多事情由不得我們做主。就拿出身來說,一部分人生就富貴之家,自幼錦衣玉食,享受著高級教育,無須刻意奮斗,就能得到比普通人更多的收獲。
然而,這畢竟只是少數(shù)人的待遇,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會降生在一個平凡人家,這樣的家境無法為我們搭建有高度的起點,因此我們注定要比那些“富二代”多付出幾倍、甚至是幾十倍的努力。當然,你可以去指責上蒼的不公,但你絕不能怨天尤人、得過且過,將大好的生命白白浪費。
事實上,很多成功人士的人生起點同樣很低,但他們能夠把這種“不公”轉(zhuǎn)換成動力,在平凡的起點上,鉚足勁攀上不平凡的高度。而這些人成功的關(guān)鍵因素就是,他們對于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做人的心態(tài)。
羅伯特·巴拉尼出生在一個猶太家庭,年幼時不幸患上骨結(jié)核病,由于貧困沒錢根治,他的膝關(guān)節(jié)最終落下殘疾——永久性僵硬。父母為兒子感到傷心,巴拉尼當然也痛苦至極。然而,盡管當時只有七八歲,但他卻懂得把自己的痛苦隱藏起來,他對父母說:“你們不要為我傷心,我完全能做出一個健康人的成就。”聽到兒子的這番話,父母悲喜交集,抱著他淚流滿面。
從此,巴拉尼狠下決心證明自己不比別人差!父母為兒子的堅強、“好勝”大感欣慰,他們每天交替接送巴拉尼上下學,10余年風雨不改,巴拉尼也沒有辜負父母的心血,沒有忘掉自己的誓言,從小學至中學,他的成績一直在同年級學生中名列前茅。
18歲時,巴拉尼考入維也納大學醫(yī)學院,并最終獲得了博士學位。大學畢業(yè)以后,作為一名見習醫(yī)生,他留在了維也納大學耳科診所工作,由于工作努力,頗受該大學醫(yī)院著名醫(yī)生亞當·波利茲的賞識。于是,波利茲對他的工作和研究給予了熱情的指導(dǎo)。此后,巴拉尼對眼球震顫現(xiàn)象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源,經(jīng)過多年努力,他發(fā)表了題為《熱眼球震顫的觀察》的研究論文。這篇論文的發(fā)表,受到了醫(yī)學界的廣泛關(guān)注和認同,耳科“熱檢驗法”就此宣告誕生。在此基礎(chǔ)上,巴拉尼再度深入鉆研,通過實驗最終證明內(nèi)耳前庭器與小腦有關(guān),從此奠定了耳科生理學的基礎(chǔ)。
后來,著名耳科醫(yī)生亞當·波利茲病重,他將自己主持的耳科研究所事務(wù)及維也納大學耳科醫(yī)學教學任務(wù),全部交給了巴拉尼。繁重的工作給了巴拉尼很大壓力,但他沒有畏懼,他在出色完成工作之余,仍繼續(xù)著對自身專業(yè)的深入研究。此后的兩年間,巴拉尼先后發(fā)表了《半規(guī)管的生理學與病理學》《前庭器的機能試驗》兩本著作,基于他在科研領(lǐng)域的突破性貢獻,奧地利皇家決定授予他爵位殊榮,此后,巴拉尼又斬獲了諾貝爾生理學及醫(yī)學獎。
巴拉尼一生共計發(fā)表科研論文184篇,曾醫(yī)治好諸多耳科絕癥患者。為紀念他的卓越成就,醫(yī)學界探測前庭疾患試驗、檢查小腦活動及與平衡障礙有關(guān)的試驗,都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巴拉尼的起點如何?家庭貧困且自幼殘疾,其境況簡直可以用“悲慘”來形容。然而,正是困境對于他的激勵,才使其心生斗志,并最終取得了堪稱偉大的成就。試想一下,假如沒有貧困和殘疾的刺激,他會怎樣?或許會成為一個衣食無憂的平凡人;假如他在困境面前消沉退縮又會怎樣?只能在貧困的深淵中越陷越深。幸運的是,他沒有這樣做,他在父母的幫助以及自己的努力下,用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和規(guī)律調(diào)整著自己的行為方向。這樣,一條康莊大道出現(xiàn)在了他的眼前,將他引出困境、引向一條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人生之路。
其實,大多數(shù)成功人士的起點都很低微,但低微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把磨難當成一種磨礪,勤奮努力,積累經(jīng)驗、提升本領(lǐng),抓住時機,你最終便可如愿以償?shù)卮钌铣晒Φ牧熊嚒?
突破!從普通階層到卓越階層的轉(zhuǎn)換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不可避免地會遭遇某些瓶頸,如果能夠找到癥結(jié)所在并竭力突破,那么沖出之后便會海闊天空。如果不嘗試突破自己,瓶頸就會變成鐵閘,限制我們的進步和發(fā)展。
聽漁民們講過這樣一件趣事:
據(jù)他們說,成年章魚的體重可達70磅,如此一個龐然大物,卻擁有極度柔韌的軀體,若是它愿意,幾乎能夠?qū)⒆约喝M任何一個地方。
章魚最喜歡的事情,莫過于藏身海螺殼之中,待魚蝦靠近,突然發(fā)出致命一擊,咬住它們的頭部,瞬息注入毒液,然后美美地享用一頓。針對章魚的天性,他們想出了一個絕招用繩索將很多小瓶子串聯(lián)在一起,投入海底。章魚們一發(fā)現(xiàn)小瓶子,便趨之若鶩,最后成了他們的“囚徒”。
事實上,將章魚困住的并不是瓶子,而是它們自己。瓶子是死物,它不會主動去囚禁章魚,反而是它們喜歡往狹小的洞口里鉆,最終葬送了卿卿性命。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的思想正與章魚一樣,他們一旦遭遇瓶頸,只知道將自己困于瓶底,卻不懂得去突破、去爭取,久而久之,他們的思想越來越狹窄,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光芒。
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不敢向高難度挑戰(zhàn),是對自身潛能的束縛,只能使自己的無限潛能浪費在無謂的瑣事中。與此同時,無知的認識會使人的天賦減弱,因為懦夫一樣的所作所為,不配擁有生存狀態(tài)之下的高層境界。
李開復(fù)老師在《做最好的自己》一書中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中國科技大學的“少年班”全國聞名。在當年那些出類拔萃的“神童”里面,就有今天的微軟全球副總裁、IEEE最年輕的院士張亞勤。但在當時,全國大多數(shù)人都只知道有一個叫寧鉑的孩子。二十年過去了,寧鉑悄悄地從公眾的視野里消失了,而當年并不知名的張亞勤卻享譽海內(nèi)外,這是為什么呢?
張亞勤和寧鉑的區(qū)別,主要在于他們對待挑戰(zhàn)的態(tài)度不同。張亞勤在挑戰(zhàn)面前勇于進取不怕失敗,而寧鉑則因為自己身上寄托了人們太多的期望,反而覺得無法承受,甚至沒有勇氣去爭取自己渴望的東西。
大學畢業(yè)后,寧鉑在內(nèi)心里強烈地希望報考研究生,但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放棄了自己的希望。第一次是在報名之后,第二次是在體檢之后,第三次則是在走進考場前的那一刻。
張亞勤后來談到自己的同學時,異常惋惜地說:
“我相信寧鉑就是在考研究生這件事情上走錯了一步。他如果向前邁一步,走進考場,是一定能夠通過考試的,因為他的智商很高,成績也很優(yōu)秀,可惜他沒有進考場。這不是一個聰明不聰明的問題,而是一念之差的事情。就像我那一年高考。當時我正生病住在醫(yī)院里,完全可以不去參加高考,可是我就少了一些顧慮,多了一點自信和勇氣,所以做了一個很簡單的選擇。而寧鉑就是多了一些顧慮,少了一點自信和勇氣,做了一個錯誤的判斷,結(jié)果智慧不能發(fā)揮,真是很可惜。那些敢于去嘗試的人一定是聰明人,他們不會輸。因為他們會想:即使不成功,我也能從中得到教訓(xùn)。”
其實很多男人都會犯寧鉑一樣的錯誤,我們成功的最大的障礙,往往就是自己的心。是我們面對“不可能完成”的高度時,心為自己設(shè)定的瓶頸。所以說,男人應(yīng)該勇于向極限挑戰(zhàn),這是獲得高標生存的基礎(chǔ)。現(xiàn)實之中,很多人雖然才華橫溢、能力不俗,卻具有一個致命弱點——缺乏挑戰(zhàn)極限的勇氣,只愿做人生中的“安全專家”。對于偶爾出現(xiàn)的“大障礙”“大困難”,他們不會主動出擊,而是覺得“不可能克服”,因而一躲再躲,蜷縮不前。結(jié)果,終其一生也未能成事。
勇士與懦夫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有著天壤之別。勇士受人尊崇,走到那里都能闖出一片天地;懦夫遭人冷眼,不受待見,很難得到重用。一位企業(yè)老總在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員工時,曾這樣說道:“我們所急需的人才,是有奮斗、進取精神,勇于向‘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挑戰(zhàn)的人。”可見,勇于向瓶頸挑戰(zhàn)的人,如同明星一般,是人們爭相搶奪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