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為什么舉步維艱——這些年,你都是吃了不懂社交的虧
- 不會社交你就輸了
- 孫浩
- 10692字
- 2022-10-20 14:30:19
獨行,總是讓你寸步難行
沒有人可以偉大到不需要朋友,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世界只會是一片荒蕪的沙漠。
人畢竟是社會性動物,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生命的價值都來自于社會及個人所處的群體中,只有在這個社會、在人群中如魚得水左右逢源,才能延伸自己的事業線。如果不重視交往,忽視人脈積累,必然會四處碰壁,撞得頭破血流。
魯峰是個時尚的年輕人,喜歡重金屬音樂,又有點兒小資情調。畢業后,他進入一家日化公司從事銷售工作,憑著機智和良好的口才,他的銷售成績相當不錯。可是魯峰卻覺得有點兒孤獨,他覺得同事不是老古板就是沒內涵,因此他在公司里幾乎沒有什么朋友,下班了就約上自己的死黨去泡吧。公司有集體活動魯峰也很少參加,同事拉他去唱KTV,他說他對口水歌不感興趣,公司舉辦舞會,他說那是群魔亂舞,自己可不想被體重超標的女同事踩痛腳趾……總之,公司的活動他是能躲就躲,去了也只是意興闌珊地待一會兒趕快走。同事們都生氣地說:“看來是我們格調太低,不配和人家來往。”領導對他也頗有微詞。一年后,同他一起進公司的人,除了他和幾個業績太差的,普遍都獲得了提升,他憤憤不平地去找領導,質問他為什么對自己另眼相待。領導淡淡地看了他一眼:“這要問你自己吧!你真的把自己當成公司的一員嗎?在公司里你有關系不錯的同事嗎?人緣這么差,即使我提升了你,誰又肯聽你的?”魯峰根本無法回答領導的問題,灰溜溜地走了。
公司就是一個小社會,魯峰不懂得搞好公司內部的人際關系,缺乏團隊精神,結果成了公司的特殊分子,只能做最基層的工作,無法獲得提升。這也是生活中很多人都存在的問題,他們不屑于加入公司內的交往圈子,結果他們在公司內的人緣越來越差,自己逐漸被孤立,提升就更無從談起了。
由此可見,一個人想取得事業上的成功,首先就要在所處的人際網絡中獲得青睞,成為既有才能又有人緣的人才,否則,你的上升運勢就會直線下降,有時就算別人想幫你,但你人際關系太差,別人也扶不起你。
劉文的舅舅是某公司的總經理,舅舅覺得劉文是個人才,好好磨煉一下,將來可以在事業上給自己幫忙,于是劉文就參加了公司的招聘,并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了公司。為了讓劉文接受鍛煉,舅舅特意囑咐他隱瞞兩人的親屬關系,好好工作。上班之后,劉文覺得舅舅的公司存在很多問題,在他眼里有相當一部分員工,包括他的頂頭上司都是不稱職的,再加上認為自己身份特殊,因此他當起了“獨行俠”,很少和同事來往。上班近三個月,在公司里,他竟然沒有一個比較說得來的同事。不僅如此,他那驕傲狂妄的態度還著實惹惱了不少人。劉文舅舅對劉文的工作成績還算滿意,但還想知道劉文在其他方面表現如何。一次路過員工休息室時,無意中聽到了員工對劉文的評價:“哎,你們說劉文那小子像什么?像不像開屏的孔雀?”“什么?孔雀?太抬舉他了吧!我看倒像茅坑里的石頭——又臭又硬!”“看他一副狂妄的樣子!他有什么了不起的啊!幸虧他只是個小職員,他要是經理,尾巴還不翹天上去啊!”“他要是經理啊,我看一半員工都得辭職……”舅舅大吃一驚,他沒想到劉文的人緣竟然這么差,他又找來了劉文的部門主管,故作不經意之態地提起劉文,結果部門主管說:“他的能力是有的,但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有很大問題。老實說,我是領導,不希望手下有這種員工,他已經給我部門的團結帶來了危害。我正想跟人事部門打招呼呢!”第二天,劉文離開了公司,臨走前舅舅送了他一句話:進入了一個群體,你就得適應這個群體的氛圍,不要以為自己了不起就看不起別人,如果你想保住自己的位子,就得適應這個群體。
一個人緣極差的人真的是無法在這個社會上好好生存的,試想在人人排斥、人人討厭的情況下,他能把什么事情做好?所以哪怕只是為了自己能夠活得更好一點,我們都應該好好培養自己的人際關系,想辦法與眾人增進感情,真正融入一個群體中去。
當你真正適應一個群體的氛圍時,自然而然便會獲得友誼。一旦你們建立起友誼,變得親密時,要特別注意乘勝追擊,務必使自己的人際關系逐漸拓展。這無疑會增加你成功的籌碼。
沒有聯合,就沒有優勢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萊因哈特·賽爾頓教授有一個著名的“博弈”理論:“假設有一場比賽,參與者可以選擇與對手是合作還是競爭。如果合作,就可以像鴿子一樣瓜分戰利品;如果相互競爭,則會像老鷹一樣互相爭斗,勝利者往往只有一個,而且即使是獲得勝利,也要被啄掉不少羽毛,兩敗俱傷。”現代社會中的現代企業文化,追求的是團隊的合作精神,在合作中謀發展。所以,不論對個人還是對公司,單純的競爭只能導致關系的惡化,使成長停滯;只有互相合作,才能真正做到雙贏。
過去我們常說,“損人利己”,認為要“利己”必須先“損人”,其實“利己”也未必要“損人”。與人合作也不是占人家的便宜,讓人家替你賣命,而是取長補短、共同發展,追求雙贏,讓大家都有甜頭可嘗。例如耐克鞋業公司雖是世界上最大的運動鞋供應商,但它居然沒有自己獨立的工廠,也沒有一個做鞋工人。而在全世界,卻有50多家工廠是它的合作伙伴,每年為耐克生產9000萬雙運動鞋。耐克既節約了生產成本,又能將精力專注于品牌的推廣,生產廠家也能獲取利益。雙贏是競爭最好的結果。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是處處要高人一等,還是合作互助,互相進步?一個團隊最需要的就是合作的精神,如果對伙伴取得的成績眼紅,而處處排擠、打擊,抓住一點小辮子就想置他人于死地而無所不為的人終究會因為自己的自私和虛偽而遭到周圍人的唾棄。
有三只老鼠結伴去偷油喝,可是油缸非常深,油在缸底,它們只能聞到油的香味,根本喝不到油,它們很焦急,最后終于想出了一個很棒的辦法,就是一只咬著另一只的尾巴,吊下缸底去喝油。它們取得一致的共識:大家輪流喝油,有福同享誰也不能獨自享用。
第一只老鼠最先吊著去喝油,它在缸底想:“油只有這么一點點,大家輪流喝多不過癮,今天算我運氣好,不如自己喝個痛快。”夾在中間的第二個老鼠也在想:“下面的油沒多少,萬一讓第一只老鼠把油喝光了,我豈不是要喝西北風了嗎?我干嗎這么辛苦地吊在中間讓第一只老鼠獨自享受呢?我看還是把它放了,干脆自己跳下去喝個痛快!”第三只老鼠則在上面想:“油那么少,等你們兩個吃飽喝足,哪里還有我的份,倒不如自己跳下缸里喝個飽。”
于是,第二只老鼠放了第一只老鼠的尾巴,第三只老鼠也迅速放開了第二只老鼠的尾巴,它們爭先恐后地跳到缸底,渾身濕透,一副狼狽不堪的樣子,加上腳滑缸深,它們再也逃不出油缸。
三只老鼠表面上是在一起合作了,可是它們彼此各懷心腹事,這樣的合作寧愿沒有的好,只考慮自己,只顧及自己的利益的思維方式,只能是于人于己都不利,想要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強者,一定要講究雙贏,追求團隊合作。
實際上,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民族、國家都不可能獨自擁有人類最優秀的物質與精神財富,而隨著人們相互依賴程度的進一步加深,那種一人打天下的思想多少顯得有些幼稚。封閉的個人和孤立的企業所能夠成就的“大業”將不復存在,合作與團隊精神將變得空前重要。缺乏合作精神的人將不可能成就事業,更不可能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強者。我們只有承認個人智能的局限性,懂得自我封閉的危害性,明確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我們才能有效地以合作伙伴的優勢來彌補自身的缺陷、增強自身的力量,才能更好地應付知識經濟時代的各種挑戰。
屢遭排擠,是因為你不懂融入
在現代社會生存、發展,必須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競爭力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它不僅指才能、素質等方面,還與人際關系有著重要關聯。有好的人緣,做事時就會得到眾人的支持,在競爭中就會處于優勢地位。而人緣差的話,在你困難的時候就得不到幫助,甚至還有人會跳出來踹你兩腳,這樣一來,在競爭中你就會居于劣勢。
劉亞軍是某中學教師,畢業于知名學府的他知識廣博、教學認真,學生對他的評價都還不錯,只不過這個人性格又硬又直,和同事的關系始終不太好。即使是相處較近的同事,也是愛理不理的。學校的教務主任調走了,校長要從教師中提拔一個人擔任此職。按資歷、能力,劉亞軍都是第一人選,因此校長就悄悄找他談了一次話。沒想到這風聲剛一放出去,一大群人就找上了校長,這個說不行,那個表示反對,而且都說得頭頭是道,理由一大堆,不能不叫人心中來回打鼓。說到最后,校長耳軟了,終于打消了讓劉亞軍當教務主任的想法。而能力不如劉亞軍,但人緣卻很好的孫義卻在眾人的多方舉薦下被提升為教務主任。
究其原因,是因為劉亞軍沒有真正融入學校這個集體,所以集體中人對他這個集體之外的人有一種排斥心理,劉亞軍雖然能力出眾但卻最終落選,而他的對手雖然能力不及他,但因為占了個“人和”的優勢,反倒成功晉職。很多時候,能力是一個方面,人緣也是一個方面,不管你人緣的好與壞,你在一個位子上至少要融入一個集體,也就是說,不要討人厭,讓人覺得你就是他們的負擔。
有些人可能專心于業務方面,對人際關系的處理很少注意,但你最起碼要融入你生活的群體里,對于單位組織的活動要踴躍參加,不要以自己業務繁忙為由,拒絕參加,對同事及領導要主動打招呼,不要顯出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其實融入集體并不難,它并不要求你事事都主動,只需你主動響應同事及領導的號召,不做一個人見人厭的人,沒事時主動幫幫同事,這樣自然而然地你就會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某單位要在年輕工作人員中提拔一位辦公室主任,各方面條件都比較符合的人選有兩個:杜海和鄭偉。總體來看,杜海的條件還要比鄭偉好一些,不過鄭偉也有他的優勢:人緣好,真正與同事們打成一片。杜海外號叫作“不求人”,總是表現得志得意滿,一副誰也用不著的樣子,因此在單位里,很少有人和他來往。鄭偉卻正好和他相反,他待人熱心,同事們遇到什么事,只要喊一聲“小偉”,他馬上就樂呵呵地跑過來,這樣一來,單位里的人都和他關系不錯。這個辦公室主任的職位,兩人都很看重,明里暗里較起勁兒來。杜海知道自己人緣不好,于是就想在領導那里打開門路,沒想到適得其反,送給領導的禮物被推了出來,還惹惱了領導。最后領導決定用投票的形式來推舉,結果鄭偉得到三十一票,高票當選,而杜海卻只得到了可憐的兩票。
杜海的悲哀在于,他沒有認識到融入集體的重要性,平時不燒香,等到需要用人時再去求已經太晚了,本來他的條件要比鄭偉好,但因為他連最起碼的公司集體都沒融入,結果在競爭中一敗涂地,所以,杜海應該認真反省一下自己在人際關系方面的做法,否則今后再有類似的競爭,他也很難取勝。
現代社會,人際關系給我們個人發展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所以,我們除了要努力施展自己的才能外,還要注意搞好人脈,你至少要能夠融入集體,讓自己有個較好的人緣,這樣才能適應日益激烈的競爭,并在競爭中取勝。
吃獨食的人,只好做孤家寡人
每個人都有想在職場獨占鰲頭的欲望,當勝利的果實擺在面前,你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是把它緊緊地抓在手里,還是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呢?很顯然,后者是很明智的。一個人要想在職場江湖行走得游刃有余,首先切記不要只想著吃“獨食”,否則別人的認同和幫助就會在無意之間離你遠去,而你只能成為一個別人敬而遠之的孤家寡人。
毫無疑問,我們總是希望自己在職場上能夠贏得更多的榮譽,因為榮譽越多,晉升的機會也就越多。人到了一定年齡,最希望的就是自己能在一家有前途的公司越干越好,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贏得上司和同事們的認可和幫助。但是當榮譽真的來到你的面前,心中卻開始猶豫了,究竟自己應該怎樣接受面前的勝利果實呢?是一個人把它握在手中,還是和更多的人一起分享呢?如果你能在接受榮譽之前有這樣的想法,說明你經過這幾年的職場歷練已經成熟了不少。
很顯然,就算是你為這份榮譽奮戰了很久,單憑你一個人的力量絕對是無法將其圓滿完成的。成功固然是一件值得喜悅和驕傲的事情,但是喜悅和驕傲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幫助過自己的人,不管是上司還是同事,你一定要學會與大家一起分享榮譽和快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維護好自己與上司、同事之間的關系,才能在得到榮譽的同時,為自己贏得不錯的人緣。
當你在工作和事業上取得成績,小有成就時,這當然是值得慶祝的一件事情,你也應當為自己高興。但是有一點應該注意,如果贏得這一點成績是大家共同努力的功勞,或者離不開他人的幫助,那你千萬別把功勞據為己有,否則他人會覺得你好大喜功,搶占了他人的功勞;如果某項成績的取得確實是你個人的努力,當然應該值得高興,而且也會得到別人的祝賀。
即使是這樣,你也一定要明白,千萬別高興得過了頭,一來可能會傷害有些人的自尊心,二來,如果你過分狂喜,能不逼得人家眼紅嗎?
瑤瑤是一家出版社的編輯,并擔任下屬的一個雜志的主編,平時在單位里上上下下關系都不錯。有一次,她主編的雜志在一次評選中獲了大獎,她感到十分榮耀,逢人便提自己的努力與成就,同事們當然也向她表示祝賀。但過了個把月,瑤瑤卻失去了往日的笑容。她發現單位同事,包括她的上司和屬下,似乎都在有意無意地和她過不去,并回避著她。
瑤瑤為什么會遇到這種情況呢?其實原因簡單明了,她犯了“獨享榮譽”的錯誤。這份雜志之所以能得獎,主編的貢獻當然很大,但這也離不開其他人的努力,他們當然也應分享這份榮譽。他們不會認為某個人才是唯一的功臣,總是認為“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所以這位主編的表現,當然會引起別人的不滿,尤其是瑤瑤的上司,更會因此而產生一種不安全感,害怕她功高蓋主。
由此看來,對于一個想把自己事業做大做強的人來說,與人分享榮譽是多么的重要,盡管有的時候,那只是一句話的事情,但是卻能給自己的處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會與他人分享榮譽的人只會給別人帶來一種自以為是的感覺,讓人難以親近。然而,對于那些懂得和大家分享榮譽的人來說,自己永遠是大家歡迎的對象,因為他用自己的謙卑和大度感動了身邊的每一個人。
在職場生涯中,當你獲得榮譽去感謝同事、與同事分享,這好比讓同事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如果你未向同事分享你的榮耀,你必然會受到大家的反對,他們甚至會成為你通往成功之路的障礙。常言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種下的是妒忌和怨恨,那就難以收獲幸福和快樂。學會與同事分享勝利和榮耀,實際上就是在為自己以后的發展而投資。
吳海燕被老板叫到辦公室去了,她領導的團隊又為公司的項目開發做出了杰出貢獻。送茶進去的秘書出來后告訴大家,老板正在拼命地夸吳海燕,她從來沒見過老板那樣夸一個人。研發小組的幾個人臉沉了下來:“憑什么呀!那并不是她一個人的功勞!”“對呀!為了這個項目,我們連續加了17天的班!”正在這時,老板和吳海燕來到了大廳。“伙計們,干得好!”老板把贊賞的目光投向幾個組員,“吳部長向我夸贊了你們所付出的努力!聽說有兩個還帶病加班的,是嗎?真誠地謝謝你們!這個月你們可以拿到3倍的獎金!”老板的話音剛落,幾個女同事就沖過去擁住吳海燕一起歡呼起來,大家表示以后一定會跟著吳部長再接再厲。
由此看來,在職場上懂得分享的人,才能在最終得到的更多;自私狹隘的人,終將被人拋棄。作為一個職場人,我們應該明白這其中的道理,榮譽到什么時候都不能獨吞。否則它雖然會給你帶來一時的驚喜,卻有可能毀滅了你長足的發展。
分享不僅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共同走向成功的方式。我們改變了過去那種你死我活的博弈做法,而選擇尋找雙贏的思路來看待自己的同事和對手。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只要我們學會了分享,我們成功的概率就會多一成勝算,因為在這個多變的世界,單獨的成功已經成為過去,共同的成功才是未來。
目下無塵,結果就是身旁無人
有的人個性非常剛直,絕不愿意去做自己覺得不滿的事情,而且也看不起那些委曲求全之人,覺得這是沒有原則、沒有骨氣的表現,甚至會認為社會風氣之所以如此敗壞,就是拜這些人所賜。其實,在我們為人處世的過程中,自命清高是不利于人際關系發展的,人際關系處不好,就算心中擁有再大的宏圖偉業、個人擁有再強的能力,也無濟于事。古人常講“天時、地利、人和”,沒有人和,還能做好什么呢?
你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一點,掌握人情世故,不是要你去刻意奉迎、溜須拍馬。現如今,你已不再是那個“充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生了。從你進入社會的那天起,你就注定要與人相處,這種情況下,你根本不可能置身世外,完完全全地做你自己。
如果你是一個自命清高的人,如果你認為你已經看透了人生,卻不知道生活早已拋棄了你。因為,你已經不適應生活,生活也不再需要你。你以為自己很高尚,其實并不是,相反,這只是一種逃避生活的懦弱表現。自命清高的人本身就和生活中的現實是別具一格的,說具體點,是和現實生活格格不入的。生活需要朝氣蓬勃,生活需要形形色色的人們來襯托。如果你不適應這種生活,說明你已經脫離了生活,脫離了人類,所以生活也將拋棄你。
來看一下這則故事吧:
有一位無際禪師經常云游四方,有一天他來到了一個小山村。
這時正是中午時分,天氣炎熱,禪師看到河邊有一個村民正在用水車打水,就上前去向他討水喝。
這個村民見無際禪師是個出家人,就說:“禪師,假如有一天我也看破了紅塵,我就會和您一樣出家修行。不過,我出家以后,不會像你這樣四處云游,居無定所。我會找一個地方隱居起來,專心參禪打坐,不再拋頭露面。”
無際禪師微微一笑,問道:“那么你什么時候才會看破紅塵呢?”
村民說:“我雖然一直有出家悟道的想法,但遺憾的是,我們這一帶只有我最了解水車的性質,而全村的人都以此為主要水源。如果我能找到人來接替我的位置,那我就可以無牽無掛地出家了。”
無際禪師道:“你最了解水車,那我來問你,如果水車全部浸在水里,或者完全離開水面又會如何呢?”
村民答道:“水車在水里是要靠下半部被水流沖擊而轉動的原理來工作的,如果把水車全部浸在水里,它不但無法轉動,而且還有可能會被急流沖走。同樣,如果水車完全離開水面也是不能轉動的,更別說要靠它來抽上水來了。”
無際禪師點點頭,說:“水車與水流的關系,其實和個人與世間的關系是一樣的。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免會被塵世的洪流所沖走。假如超然出世,與世隔絕,人生就會失去強大的動力。同樣,一個修道之人,也要出入得宜,既不冷眼旁觀,也不隨波逐流。因此,出家既要看破紅塵,更要想法普度眾生。”
村民聽了無際禪師的話,久久地愣在那里,若有所悟。
禪師的話是很有道理的,不僅應用于出家修道之人,也可以應用在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身上。
一個人若是太清高,目下無塵,就像那離開水面的水車一樣,得不到別人的支持和擁護,甚至還會四處樹敵。這樣別說是改變世界,就是改變某個人都不容易,有什么樣的偉大抱負也都只能是紙上談兵,因為沒有人來支持你實施計劃,甚至還會打壓你。
當然,一個人若是太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的主張和原則,那就像完全浸在水中的水車一樣,表面上是隨順眾生,但實際上卻很容易被那些不良的東西給污染,甚至被席卷進濁流,而完全抹殺了自己的意愿。
因此說,要想打破這個局,你首先不能自命清高,既要保留自己的原則和個性,又要懂得隨機應變、靈活變通,在水流的沖擊下忍耐、堅持,只有這樣才能汲水上岸,成就一番事業。
交友不謹慎,問題會很嚴峻
現實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朋友都能肝膽相照,有的人交友就是為了害友。比如說有些人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者是為了實施某種非法行為,不擇手段尋找勾引目標。一旦他選中了,便千方百計地拖其下水,使用脅迫、利誘、欺騙、教唆等種種手段使原來品行良好的人走上邪路,直至毀滅。應該說,這類朋友是最可怕的,也是最惡毒的,和這樣的人結交無異于自我毀滅。
“孫華被警察帶走了!”這個消息惹得同事們議論紛紛,孫華本來是個不錯的年輕人,怎么會犯罪呢?原來這都是由于孫華交友不慎引起的。孫華是個很開朗的人,一年前,他在迪廳里認識了一群“好朋友”,他們帶孫華吃吃喝喝,跳舞玩樂,沒幾天孫華就把他們當作了自己的知己、死黨。這群朋友又對孫華灌輸了很多“哥們兒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的思想,還帶他去打斗、飆車……漸漸地,孫華變了,在公司還能維持彬彬有禮的樣子,一出公司就滿口臟話,蠻橫無理。他和原來的同學、朋友都斷絕了來往,只和新朋友混在一起……2004年9月,公安局打擊違法犯罪團伙,他們在孫華家里搜出了二十多包搖頭丸和K粉,還有大量的鐵棍、匕首,孫華因此鋃鐺入獄。
有一句成語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大,一個益友,會拉著你共同進步;一個損友,可能會把你推入萬丈深淵。因此,交朋友一定要精挑細選,千萬不要犯孫華那樣的錯誤。
交朋友時,你一定要多問問自己:你為什么要結交朋友?需要結交什么樣的朋友?如何選擇朋友?在結交朋友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哪些問題?只有這樣,你才能保證所結交的朋友對你會有幫助,不會因擇友不慎而招致麻煩和災難。
首先,我們在擇友時,一定要明確自己的標準,即結交品行端正、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勤奮上進的人。這樣的朋友就是益友,一生中都會對你有很大幫助。有的人以興趣相投作為唯一標準,而不論對方的思想品行,只講朋友義氣,只要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同樣好。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肯為我赴湯蹈火,我也會為你兩肋插刀。至于是不是有利于自己,有利于他人和社會,則根本不考慮了。在他的朋友中,既有講吃講喝者,又有講玩講鬧者,甚至還有為非作歹、流氓地痞之類的人。這樣一來,難免影響到自己。因此,我們一定要慎重選擇朋友,切不可濫交,一定要避免和那些道德品行不端的人結交,免得沾染惡習。
再者,交友結友不在多,而在于質量,多交必濫,這是在中國古代人們對交朋友的經驗總結。人們常說:“朋友遍天下,知心有幾人?”的確,知音難覓,況且,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加選擇,一味地以多結交朋友為榮,則會整日忙于應酬,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與朋友的周旋上,必然影響自己的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再者,結交的人多了,也必然影響到對朋友的視察和鑒別,如果所結交的人中有品行不端或用心不良者,也很可能給你帶來危害。
第三,我們應把結交朋友看作一項十分嚴肅的事情。當你在結交朋友時,一定要認真對待,絕不可輕率。在與對方交往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其思想、興趣、愛好、品質和行為,掂量一下是否值得結交。當然,這里并不強求朋友是各方面都比自己強的人。“毋友不如己者”。就是說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這種觀點雖然帶有很大的片面性,但也說明了交友的道理不可輕率。因為朋友之間本是互有短長的,在這方面你有優點,在其他方面他有特長,朋友相處,長短互補,這也是交朋友的益處之一。孔子的意思是要交思想純凈,品德高尚的人,向這樣的人看齊。還要注意,看朋友是不是值得結交,并不是不允許朋友有缺點,人無完人,朋友也是如此。只要你所結交的朋友品行端正,能夠真心幫助你,不至于對你有害,就可以了。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要和各種各樣的人交往,正所謂“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這里面既有謙謙君子,也有行為不端的小人。我們不能為了求“量”就忽略了“質”,朋友雖然多多益善,但還是要審慎一點,免得事到臨頭“好朋友”跑得一干二凈,有的甚至回頭“咬”你一口。
招惹小人,等于給自己扣屎盆
俗話說:“寧可得罪君子,也不要去得罪小人。”古人對于小人則更是深惡痛絕——“寧可終歲不讀書,不可一日近小人!”那么,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君子在被開罪以后,或許會一笑了之,或許也會傷心,但絕不會耿耿于懷,以各種手段加害于你;小人則不然,如果你開罪了小人,即便只是無心之失,他也會須臾不忘,縱使你曾經有恩于他,也會被其忘得一干二凈,想方設法地找機會報復你。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可以保持些許清高,做個君子,但絕不要對自己看不上眼的人出言侮辱,因為這無異于是沒事找事,惹火燒身。
楊貴妃有羞花閉月之貌、沉魚落雁之容,深得皇帝的寵愛。在一次宮廷酒宴中,李白曾于酒酣耳熱之際,作《清平調》三首,歌頌楊玉環的美貌。詩歌是李白的強項,按說這對他是個難得的機會,可問題就出在李白眼里只有唐玄宗、楊貴妃這些大人物。他在作這三首詩時要楊國忠親自為他磨墨,還命皇帝寵信的太監高力士為他脫靴。太監的地位是卑賤的,但得寵的太監就不同了。高力士因此深以為恥,對李白懷恨在心。
李白的三首《清平調》寫得很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花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李白在詩中把楊玉環描寫得花容月貌,像仙女一樣。楊玉環十分喜歡,常常獨自吟誦。李白在詩中提到了趙飛燕。這在李白,絕不存在絲毫諷刺的意思,他只是就趙飛燕的美麗與得寵同楊玉環相比較。然而比喻之物與被比喻之物不可能是全部特征的相合。這使懷恨在心的高力士看到了報復的契機。
一天,高力士又聽到楊玉環在吟誦《清平調》,便以開玩笑的口吻問道:“我本來以為您會因為這幾首詩把李白恨入骨髓,沒想到您竟喜歡到如此地步。”楊貴妃聽后吃了一驚,不解地問道:“難道李翰林侮辱了我嗎?”高力士說:“難道您沒注意?他把您比做趙飛燕。趙飛燕是什么樣的女人,怎么能同娘娘您相提并論。他這是把您看得同趙飛燕一樣淫賤啊!”
在當時,楊玉環已是“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她的哥哥、姐妹也都位居顯要,聲勢顯赫。她唯一擔心的便是自己的地位是否穩固。她絕不希望被人看作像趙飛燕那樣淫賤,更害怕落到她那樣的下場。高力士摸透了楊玉環的心思,因此也就在她最軟弱處下了刀子。他輕而易舉地便把李白的詩同趙飛燕的下場嫁接起來,一下子使贊美的詩篇成了譏嘲的證據,激起了楊玉環的反感與憎恨。后來,唐玄宗曾三次想提拔李白,但都被楊玉環阻止了。高力士靠此手段,達到了報復脫靴之辱的目的。一次小報告,葬送了詩人的前程。
李白縱然才高八斗,文采斐然,又滿懷報國熱忱,且受到唐玄宗的欣賞,但始終未能在仕途上大展身手,其原因就在于他得罪了皇帝身邊的關鍵人物。
或許在李白看來,像高力士這樣的小人根本不配與自己為伍,所以他不僅沒有適時說兩句“低聲下氣”“套近乎”的低頭話,還巧借醉酒之機在大庭廣眾之下侮辱了高力士,沒給他留下一絲面子,這樣做雖可泄一時之憤,但后果卻非常嚴重。應該說,兩人相斗,笑到最后的還是高力士。
看過李白的遭遇,我們在為其遺憾的同時,是不是也該提醒一下自己——沒有必要,千萬不要去招惹鼠肚雞腸的小人。
當然,沒有人會把“小人”二字寫在臉上,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交往中多留心眼,注意觀察身邊人的言行舉止、心理狀態。倘若發現有人對得失看得很重、凡事愛斤斤計較、報復心強,又愛在他人背后做些小動作,那么最好對其敬而遠之,更不要在言語、行為上開罪于他。否則,說不準哪天你就會成為他迫害的對象,被傷得體無完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