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理解經濟學原理

錢穎一本文根據作者于2016年6月26日在人文經濟學會的演講修改而成。

為什么經濟學原理重要?

14年前的2002年,我受聘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當時不只我一個人,而是一共有15位在海外大學任教的經濟學教授受聘為特聘教授,每人在清華經管學院開設一門課程。絕大部分特聘教授開的是博士生課程,而我自告奮勇開設本科一年級兩個學期的《經濟學原理》。2002年9月我在清華第一次上這門課時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那是在清華大學的主樓后廳,大概有500個座位。也許是因為第一次開這樣的課,所以吸引了很多學生,除了清華經管學院2002級和2001級本科生外,也有清華其他院系和清華外的同學來聽課。在過去的14年間,我一直堅持在清華經管學院開這門課,是同另外一位教師一起開。在2004—2005學年和2005—2006學年,我還同時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開設了這門課。現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也一直在開這門課。

在我開設這門課之前,兩個學期的《經濟學原理》在中國的大學中或者不存在,或者只是一個學期的《經濟學基礎》。中國學生更重視《中級微觀經濟學》和《中級宏觀經濟學》,因為通常認為中國學生的數學基礎比較好,可以直接學習中級經濟學,而《經濟學原理》不用數學,太淺,不需要教。

2002年秋季在清華開這門課的時候,我堅持一定要兩個學期。現在回過頭來想,這是做對了的一件事。盡管我本人在清華本科念的是數學專業,數學對于我學習經濟學很有幫助,但是我強烈地感覺到,即使在今天,在國內大學生和研究生的經濟學整體水平提高得很快的情況下,《經濟學原理》仍是不可或缺的一門課。這門課看上去簡單,沒有用任何數學,但它是經濟學中最重要的基礎,因為它傳授基本概念、分析思路,特別是培養學生的經濟學直覺。關于這一點,我在海外這么多年的學習和教學中深有體會。中國學生在經濟學領域里的數學功底應該說整體水平不比外國學生差,但在對經濟學基本問題的理解、對原理的掌握,特別是經濟學直覺上,還是有相當的距離。

這個問題在14年前已經有所認識。在我受聘為清華經管學院特聘教授的那天,2002年4月28日,我們組織了一次研討會。吳敬璉老師在那次研討會上對中國的經濟學學科建設提出了三條建議,其中第一條建議就是要重視基礎訓練,不要片面追求前沿。我覺得這個話到今天仍然是對的。什么是基礎?在我看來這個基礎就是經濟學原理。經濟學原理的教科書中沒有數學公式,只是一些圖表,但恰恰是這些內容,不僅僅在普及經濟學時,即使在思考艱深的問題時,也仍然非常重要。在當前經濟學研究分析嚴謹、嚴密、數學化程度比較高的時候,我們更要注重其中的基本思想。我并不是反對使用數學,實際上在做研究時,數學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但是相比較而言,經濟學原理更容易被忽視。

所謂“理解經濟學原理”,就是理解經濟學中最簡單、最根本的思想。我認為經濟學原理也是經濟學者之間最大的共識。經濟學者之間有很多爭論,觀點也不一致。特別是經過媒體的放大和扭曲,就給讀者很大的誤解,以為經濟學者之間的分歧是水火不相容的。其實這不對。經濟學者之間有很多共識,而這些共識的基礎就是一些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我今天想傳遞一個信息,就是很多經濟學基本原理是經濟學者的共識;有時候我們過度地注意到了分歧,卻忘了其中的共識。

1.經濟學思想是簡單的

這個簡單怎么理解?它有雙向含義。一個方向的含義是說復雜的現象可以用簡單的邏輯來說明。中國有句古話叫作“大道至簡”,就是這個意思。學過物理學的人都知道,愛因斯坦是“大道至簡”的突出代表,他一直認為,假如你不能用簡單的公式來描述世界,你就一定沒有抓住本質。他說的是物理世界。物理世界非常復雜,但最后一定要用非常簡單的公式來說明。這適用于所有科學,包括社會科學。不然就不叫科學。

另一個方向的含義是,簡單的邏輯能夠說明很多不同的現象。簡單的道理能夠說明很多不同的現象,這才叫好的理論。如果第一個方向是說簡單才能深刻,那么第二個方向就是說簡單才具有一般性。英文說“A little knowledge goes a long way”,就是說一點點知識,能走得很遠很遠。非科學家會認為簡單是缺點。但是科學家都知道,簡單是優點。為什么不少人說經濟學比其他社會科學發展得更成熟、更精致?無非是說經濟學用的假設更少,推理更簡單,但推導出的結論更豐富。

當我們做數學、物理、化學的時候,我們的思維方式是西方的思維方式,因為我們的數學、物理、化學全都是從西方學來的。但是我們在討論社會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思維方式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就較大,比如,我們容易追求全面,我們也很崇尚折中。這在操作問題、工程問題上是對的,因為這類問題必須要考慮全面,不能走極端,一定要想辦法找到一個折中方案。但是在挖掘科學道理上,你要想挖得深,往往就不能全面。當外國學者聽完你的發言,給你的評論是你講得很全面,這通常意味著你的發言沒有什么新意,或者說你講得不夠深刻。

我們還有一種思維方式,就是喜歡用批評假定不符合現實來否定結論。批評假定不符合現實很容易。但是所有科學都要有假定。假定都不等于現實,這是千真萬確的。僅僅說假定不符合現實就否定分析,是不對的。我喜歡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方法論。他說,在自然科學中假定是否符合現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推論的結果必須與現實相符合。假定樹葉像人一樣能使收益最大化,比如,樹葉長的形狀就是使光合作用最大化。這個假定顯然是不符合現實的,樹葉又不是人,怎么能做最大化?但是在這個假定下,我能夠推斷出在不同環境中樹葉的形狀,在干燥的環境中,在日光短的環境中等等,這些推斷與在現實中觀察到的現象是一致的。所以他說,假定是否符合現實不重要。

當然,多數經濟學家包括我在內并不認為這個方法論完全適用于經濟學,原因是經濟學與自然科學有很大的不同,就是我們很難做可控實驗。自然科學可以通過可控實驗來檢驗理論,以至于假定是否符合現實并不那么重要。經濟學研究的社會問題中有些能做實驗,但很少。當你沒有辦法做可控實驗時,當一個假定更貼近現實時,你會更相信由它推導出來的結論。但是,僅僅批評假定不符合現實就否定結論是不夠的,還需要進一步分析。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簡單的理論是好理論。經濟增長是我們都關心的問題。經濟增長與太多的因素相關。有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歷史因素、文化因素、地理因素、資源因素,等等。但是在過去幾十年中對我們理解經濟增長最有幫助的理論是什么呢?是索洛(Robert Solow)增長模型。非常簡單的幾個變量,可以簡單到三個變量:資本的增加、勞動力的增加、創新和技術進步。恰恰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模型,能夠用來分析一百多個國家,上百年的經濟發展歷史,并且從中對未來經濟增長做出有用的預測。

非常復雜的現象要用非常簡單的道理來解釋,它的好處就是可以抓住本質性的東西。比如說文化很重要。如果體現在中國人熱衷儲蓄,這可以體現在資本積累;如果體現在中國人重視教育,也可以體現在勞動力的質量;如果體現在改革開放,也可以體現在新的生產方式,即創新。正因為它簡單,它就具有一般性,不僅可以解釋美國的經濟增長,也可以解釋日本的經濟增長;不僅可以解釋新加坡的經濟增長,也可以解釋中國的經濟增長,甚至還可以預測印度的經濟增長。如果把所有的歷史細節、文化細節都放在里面,看上去很全面,實際上對理解經濟增長沒有太大幫助。

2.經濟學原理是根本的

追求最根本的原因很重要。經濟學原理就是追根溯源,尋找根本。馬斯克(Elon Musk)是當代非常富有創造力的企業家,同時涉足航天、電動汽車、新能源等多個領域,有全球影響力。他只念過本科,在賓州大學,讀了兩個本科專業,一個是商業管理,一個是物理學。去年我有機會同他在清華經管學院對話。我特別想知道,他的思維方式是怎么形成的。他跟我說,物理學對他影響非常大,但不是任何一個物理學公式,而是他所稱為的“物理學第一原理”,就是去追究最原始的假設和根本的道理。我也問他哪門經濟學課程最重要。他回答說最重要的是經濟學原理。原理課重要的原因就是追溯本源。他說,人類有一個比較懶惰的思維方法,就是用類比去思考。類比也可以創新,但是那個創新通常是邊際性的,真正要有革命性的創新必須要追溯本源。這就是他說的物理學第一原理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們經常被問道:你是什么觀點。但觀點都是結論。大眾關注結論,而學者則更關注得出結論的分析過程。我們也經常被問道:你是哪個學派的。就我所了解的經濟學界,除了專門研究經濟思想史的學者以外,幾乎聽不到這個問題。為什么?因為它太容易以貼標簽的形式結束對話,因為你不再需要追究道理。在今天,即使不同“學派”的經濟學者,他們共同認同的基本原理也是很多的。

現在正好是大學的畢業季,有很多畢業典禮演講。我覺得上一任美聯儲主席、經濟學家伯南克于2003年在普林斯頓大學本科畢業典禮上的演講非常有意思。他把社會科學各個領域都歷數一遍,講到經濟學的時候,他顯得很謙虛。他說,經濟學并沒有太大的預測未來的能力,只是對過去犯過的錯誤有很好的解釋。但是他說,經濟學有一個優勢,就是認真仔細的經濟學分析可以幫助抵御錯誤觀點和政策建議,它們或者是邏輯上完全不通,或者是與經驗數據完全不一致。聽上去這是一個非常小的優勢,但是不要小看它,因為他后面還有這么一句話:在現實中,至少90%的政策建議都是上面兩種情況之一。

在我看來,抵御錯誤觀點和政策建議的最重要的出發點就是要把經濟學原理理解對。這就是為什么經濟學家可以抵御很多錯誤的觀點和政策建議,而非經濟學者很難做到。這里的區別很簡單,就是要理解經濟學原理。

什么是經濟學原理?

經濟學在中國成為顯學有兩個基本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并將經濟學運用于中國的環境,使得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第二個原因是經濟學的思維方法和分析方法非常強大。因為它的主題是經濟,是社會,是人,但同時又有科學的冷靜。一旦這個方法被抽象出來,便可以用來分析經濟問題之外的其他問題,那么它的力量就超出了經濟問題本身。

在講什么是經濟學原理的時候,我想講三個內容:兩個出發點,一個落腳點,以及三個相關的基本原理。

1.兩個出發點

出發點就是假定。經濟學的基本假定非常簡單,通常有兩個假定。第一個假定是資源的稀缺性(scarcity)。對這個假定沒有任何爭議。但是對資源稀缺性的理解,其實很豐富。資源稀缺才會有價格,價格才為正;資源不稀缺,價格等于零。所以價格就是衡量稀缺性的。而正因為資源是稀缺的,我們就可以推出邊際收益遞減。如果所有資源都可以等比增加,就不存在邊際收益遞減。當有某一個資源不能等比增加時,就會出現邊際收益遞減。我們容易想到的是看得見的資源,比如土地、水。但是經濟學原理第一堂課都會提到重要的稀缺資源是時間。還有很重要的、不可復制或很難復制的資源是企業家精神,這也是非常稀缺的。一些成功不能復制,也是因為中間含有稀缺的資源。

第二個假定是個人理性(rationality)。這個假定不是指群體理性,因為即使個人都是理性的,群體也未必是理性的。個人理性,在經濟學家中基本沒有爭議,但是在經濟學家之外就很有爭議。這里有兩類原因。一類原因是對經濟學家關于個人理性的定義在理解上有偏差。我們說個人理性,并不是說個人永遠做正確的決定,個人永遠能夠神奇般的預測,不犯錯誤。我們只是說一個人做決策的時候有一致性:在權衡利弊的時候,在所掌握的信息范圍內,在所控制的資源范圍內,他試圖使他的利益最大化。在很大程度上,人們說經濟學家的個人理性假定不對,是因為理解的偏差。

當然還有第二類原因,就是個人并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理性”地去做選擇。經濟學家完全知道這種情況。事實上,經濟學和心理學的交叉分支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就是根據心理學家的發現,來研究一些系統性偏離經濟學家理性假定的經濟或金融行為。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為此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人們的非理性行為并不是胡亂做決策,也有一定規律。

經濟學以這兩個假定為出發點:一個是資源稀缺性,一個是個人理性,進而研究社會對稀缺資源的管理。其中一類問題是人們如何做決策,一類問題是人們的決策如何相互作用。這樣非常簡單的假定的最大好處是,當你增加一個其他假定時,馬上就能看出你的結論是取決于這個假定的。假定越少,結論就更具一般性,也更牢固。

2.一個落腳點

經濟學最重要的價值判斷標準是效率(efficiency)。這里說的效率,簡單地說就是沒有浪費,或者說把餅做大。效率不是人類的唯一價值。比如跟它對應的一個價值叫作公平或公正,就是餅如何分配。這兩個價值都很重要。但是我下面想講的是我們對效率的重要性的理解往往是非常不夠的。

為什么效率重要?有三個原因。首先,公平問題通常顯而易見,但效率問題通常不顯而易見,因此很容易被忽視。我們講《經濟學原理》的時候舉小偷偷竊的例子。所有人都認為偷竊不好。為什么不好?因為偷竊是不勞而獲,是不道德的。偷竊也不公平,因為財富無緣無故地從一個人手里轉移到了另一個人手里。經濟學家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經濟學家認為除了道德問題和公平問題,還有效率問題。一般人看這個問題,無非是原來我有2,你有3,現在變成了你有5,我只有0。經濟學家推理說,需要再往下想一步。因為我知道你要來偷竊,所以我就要買鎖,就要雇保鏢,這些都占了資源,餅就在無形中變小了。這就是效率問題。

同樣,腐敗是件壞事情,我們看到的是財產轉移,從公有財產變成了個人資產。但是不容易看到的是經濟學家所謂的“尋租”現象。如果不反腐,就會有人受賄。但是,一般人們不會自動給你錢,所以你就必須把門檻設高,必須制定出很多規章制度,這個時候才有人來賄賂你,為的是通過這些門檻。這就叫“尋租”。結果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成本,這是效率的損失。一般人看不到這一層。腐敗如果只是指財富的轉移,如果餅的大小沒有變,那只是有關公平和道德的問題。但是如果由此引出“尋租”現象,帶來的成本就大了。如果設立了很高的門檻,本來一個很好的項目,但不能上這個項目,造成的損失就會很大。所以反腐不僅僅是公平正義道德問題,同時也是個效率問題。從中我們看到,公平問題通常比較顯而易見,但效率問題則不顯而易見,這就是為什么效率這個落腳點會給經濟學家的分析帶來一般人看不到的結果。

效率問題重要的第二個原因是效率問題和公平問題是有聯系的。公平問題通常是零和游戲,但是效率問題不是零和游戲,而是正和游戲。從效率角度分析,很多改革就能推動,因為效率提高了,餅做大了,贏者就可能補償輸者,雖然并不是總能做到。如果僅僅看作是一個公平問題,改革就沒有共贏的解,因為你多了,別人就少了。我們有句話,叫作發展中解決問題,是很有道理的。這就是經濟學家的思路,在提高效率時,中間就多出一塊,這一塊再去分,就有共贏的解。

為什么經濟學家會有這種思路,而別人沒有呢?因為經濟問題、商業問題,與政治問題、外交問題、軍事問題的一個非常不同之處就是,后者往往是零和游戲,甚至是負和游戲,而經濟問題、商業問題往往都是正和游戲,因為效率是可以提高的,所以大家是可以共贏的。經濟學落腳于效率的思維模式強調基于效率提高共贏的可能。當然并不是說在任何情況下都一定會實現,但是如果你想辦法,是有可能的。

共贏一定是效率的提高,但是反過來未必,就是說,效率提高未必一定共贏。即便是這樣,也已經擴大了社會改革的巨大空間。而這個思路只有以效率為落腳點才有可能。

效率為什么重要的第三個原因就是在所有社會科學中,經濟學重視效率,也只有經濟學重視效率。如果我們經濟學家再不談效率,社會上就很少有人考慮效率了。正是這種稀缺性,是經濟學家討論效率問題的價值所在。這也就是為什么當經濟學的視角和原理應用于其他社會科學時,比如研究犯罪、家庭等,分析可能被批評過于簡單了,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邏輯確實是其他學科的思維沒有考慮到的。其他社會科學學者不考慮這個問題是因為學科的側重點不一樣。而經濟學家的側重點是效率,這在其他學科中往往是不存在的,因此是稀缺的。所以經濟學的分析力量是很有價值的。稀缺性導致價值。

3.三個經濟學原理

經濟學原理很多。我今天講三個原理,它們既是基本的,也有一定的針對性,就是與理解中國經濟的過去與未來直接相關。

第一個經濟學原理: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它的內容極其豐富。激勵俗話說就是積極性。當然這只是一部分激勵,是我們講的正激勵。還有負激勵,就是懲罰,這是人們試圖避免的。

人對激勵做出反應至少有三種渠道。第一,人們對價格做出反應:價格上升,愿意多賣東西;價格下降,愿意多買東西。這就是通常的供給曲線隨價格上升而上升,通常的需求曲線隨價格上升而下降。基于對價格的激勵反應,就有了供給曲線的分析框架。第二,人們對競爭的反應。著名經濟學家希克斯(John Hicks)說過,壟斷的最大好處是安逸的生活。而競爭給人壓力。在有競爭同沒有競爭的環境中,一個人或企業做的事情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競爭帶來的激勵。市場經濟的一大好處就是競爭。競爭改變人的激勵,沒有競爭,人就沒有激勵做事情。第三,除了價格因素、競爭因素之外,人們對產權、契約、制度規則做出反應。這就是制度經濟學經常強調的非價格因素,這在中國的經濟改革中非常突顯。

經濟學研究人的激勵問題,就顯示了經濟學與其他學科,比如工程,很不一樣的地方。在清華經管學院,我們也對工科、理科以及其他文科學生開設經濟學第二學位。比如來自環境學院的學生,在學經濟學之前,他首先想的是節能減排等工程技術問題。學了經濟學之后,他知道環境保護還有人的激勵問題,包括價格、產權等。這就是非常不一樣的思路。

我在《經濟學原理》的第一堂課上總喜歡講一個笑話。有一次我遇到一位畢業多年的校友,她對我講的《經濟學原理》課的許多內容都不記得了,但印象深刻的就是我講的這個笑話。笑話是這樣的:目標是要去南非抓一頭大象。找了三個人,一個是學數學的,一個是學計算機的,一個是學經濟學的。學數學的人做的第一件事是要證明南非至少存在一頭大象。當然,如果南非沒有大象,為什么要去抓呢?這就是數學的嚴謹性。學計算機工程的人非常實在,立馬就去了南非。他編制了一個非常好的程序,從好望角開始,往北走50米停下來,畫一個半徑為50米的半圓,抓住這里面所有四條腿的動物,與他電腦里的大象圖做比較,誤差在一定范圍之內就把它叫作大象。沒有的話繼續前行。這就是工程的實干性。輪到經濟學家了,他用什么辦法去抓大象呢?經濟學家說,我既不去證明存在大象,也不去南非,因為我相信,只要我把價格定得足夠高,大象自己就來了。我覺得這位學生能夠記住這個笑話也不錯,因為她至少明白了“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這個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當然,這里不是講人,是講大象,所以才是一個笑話。比如,當你想到環保問題的時候,除了技術問題之外,你也要想一想價格在里面起什么作用,這是很重要的思路。

舉幾個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的稍微復雜點的例子。汽車安全帶能減少交通事故嗎?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汽車安全帶當然減少傷亡。但是未必。因為駕駛員系了安全帶,會覺得很安全,所以就有激勵開車時更隨意一點,事故反而可能增加。但這種行為對傷亡的影響比較復雜,因為對系安全帶的人來說傷亡會減少,但是如果出事故的概率增加了,車里沒有系安全帶的人和路上行人的傷亡可能就會增加。真有經濟學家做過這方面的研究,最后發現,事故并沒有減少,車里的人(如果都系安全帶的話)傷亡減少了,但路上行人的傷亡增加了。類似的,人們也發現越是制造堅固的汽車,越是被發現在十字路口容易闖紅燈。這也是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這個道理與2008年的金融危機有關。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之一恰恰是金融創新中增加了很多保險工具。這看上去很好,增加了保險工具,就應該降低金融風險。但是就同汽車安全帶是一個道理,這反而使人們更加冒險了,因為他們覺得反正買了保險。這幾個例子稍微繞了一個彎,實際中經濟學的分析可以繞很多個彎。但道理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高考同樣如此。如果高考改革從考多門課改為只考兩門課,那你就會發現學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這兩門課上,而對其他課都不在意了。這也是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

第二個經濟學原理:市場通常是配置資源的有效方式。現在我們都說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人們可不是這樣認為的。最早把這個道理說清楚的是哈耶克(1899—1992年)。哈耶克對20世紀來說可能是最重要的經濟學家,因為計劃與市場是20世紀的爭論主題。

在計劃與市場的爭論中,想從理論上證明市場比計劃更有效率,是一件非常難的事。市場能做的事情,計劃為什么不能做,而且還能做得更好?有計劃按比例,聽上去是非常有道理的。而市場中每一個人根據自己的利益做決策,怎么就會更有效率呢?事實上,越是有知識的人,越是相信科學的人,就越有一種潛在的意識去相信計劃經濟。在20世紀上半葉,很多知識分子,包括西方市場經濟中的和計劃經濟中的,都或多或少地相信計劃經濟。

怎么能說明市場會比計劃更有效率呢?在西方,這個問題在20世紀30年代有過非常激烈的學術爭論,其中一方就是奧地利人哈耶克。1945年他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在2011年被選為《美國經濟評論》第一個一百年中發表的所有文章中最有影響的二十篇論文之一。這篇文章的題目叫作“社會中知識的使用”(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這篇文章討論的問題是一個經濟中什么樣的資源配置方式最有效率。哈耶克的洞見是這取決于分散知識、分散信息的有效率的使用,而不是專家信息、專家知識的使用。這是他的重要貢獻。當我們想到知識的時候,當我們想到信息的時候,往往都是專家的專門知識。如果從這個角度入手,那就永遠證明不出市場經濟會更有效率,而只能證明計劃經濟更有效率。但是哈耶克的洞見在于,在經濟活動之中,分散的知識和分散的信息通過人的分散決策、自由選擇,并且通過一個公共信號,就可以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這個公共信號就是價格。沒有價格信號的話,每個人只按照自己的利益去做決策,無法達到有效率的資源配置。在市場經濟中,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個人,根據本時本地的信息——這個信息是分散的,決策也是分散的——以及觀察市場價格來做決策。市場通過價格的調節,就可以達到有效率的資源配置。

這個思路,對于越有知識的人,越想用科學方法改變社會的人而言,越不容易理解,因為他們會容易進入社會工程(social engineering)的思路。社會工程的動機是好的,但是如果忽視了分散知識和分散信息的有效使用,就容易陷入計劃經濟思路。市場通常是資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其根本原因是市場對分散知識、分散信息的使用是有效率的。

第三個經濟學原理:創新是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最終力量。這就要提到第二個奧地利人熊彼特(1883—1950年)。與哈耶克不同,熊彼特研究的是經濟長周期和經濟史。所以在他那里不是供給與需求在當今的平衡,甚至都不是現有資源的有效利用。熊彼特關心的是創新,是創造性破壞,是企業家精神。熊彼特可能是21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家,因為創新是21世紀世界各國的向往。

創新的含義有很多。狹義的有我們通常理解的科技創新、技術創新。廣義些的包括改變產品,改變生產方式、生產組織,就是改變生產函數。再廣義的包括制度、規則的改變等。創新體現在經濟增長模型中,就是在相同投入品(即資本、資源、勞動力等)的情況下,還能帶來產出的提高。這個多出來的部分,經濟學家稱之為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簡稱TFP)。這個效率的提高是動態的效率,不是靜態的效率。靜態的效率是在給定生產函數和技術的情況下,把現有的資源利用到極致。而在長期,生產函數可以改變,生產方式可以改變,產品可以改變,制度規則也可以改變。從長期來看,熊彼特說的創新是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最終的、唯一的力量。

這三個經濟學原理:一是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二是市場通常是資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三是創新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最終力量,我想在經濟學者中沒有太大爭議。

總結一下這部分,我把經濟學原理的核心概括為兩個出發點,這里的關鍵詞是“稀缺”、“理性”;一個落腳點,這里的關鍵詞是“效率”;以及三個基本原理,這里的關鍵詞是“激勵”、“市場”、“創新”。這六個關鍵詞就是我所理解的經濟學原理中的核心部分。

用經濟學原理分析中國經濟的過去

我這里說的“過去”是指改革開放以來的37年。在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經濟的起點非常低,是封閉的計劃經濟,經濟結構嚴重扭曲。30多年來,中國從低收入邁入中等收入,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有類似變化的國家和地區在中國之前也有,比如東亞的若干經濟體。但是,由于中國是人口大國,所以中國的變化對整個世界的影響是之前這些國家和地區完全不可比的。

我1981年離開清華出國,1981年中國的GDP是美國的6%。2015年,也就是34年之后,中國的GDP已經是美國的60%。與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相比,從6%到60%,對世界經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變化。雖然中國經濟總量現在占全球13%,但是在全球的經濟增長部分中中國占到30%左右,這更說明中國的增長問題現在是全球的增長問題。

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經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是什么原因導致的?經濟學家有很多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我提出的問題是:究竟哪些因素是改革開放前后最大的不同?在我看來,從經濟學原理看,有兩類原因:一類叫作“開放”,一類叫作“放開”。

1.開放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擁抱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家。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就非常積極地推動國際化、全球化,表現在要積極“入關”、“入世”。那時候是發達國家積極推動全球化,而發展中國家普遍比較抵制全球化,而中國是唯一的例外,原因是之前中國深受封閉之害。

開放的含義非常之廣,絕對不是簡單的貿易。資本的流動、技術的流動、想法的流動,都是開放的結果。首先,開放改變了激勵。中國開放后首先發現的是周邊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與我們有類似的文化,類似的歷史,但發展得這么快。這樣的潛在競爭壓力,改變了所有人的激勵。第二,開放改變了市場的邊界。初期的來料加工,后來的加入世貿組織,都擴大了市場的邊界。第三,開放改變了生產方式。這點對中國特別重要,因為我們有兩個特點,是其他發展中國家不完全具備的。一是我們的賺錢動機特別強,二是我們的學習能力特別強。什么東西別讓我們看見,一旦看見,我們一定能做得比別人都要快,還要便宜,還要好。所以我們從開放中受益的程度最大,也就不奇怪了。激勵的作用、市場邊界的擴大以及生產方式的改變,都是開放帶來的。我們還談不到直接的創新,先把別人的創新拿過來用,同樣有巨大作用。我前面說的三條經濟學原理,在開放里面都體現了出來。

2.放開:把激勵搞對

放開是指國內改革,有兩個基本要素,對應我前面講的兩個經濟學原理:第一是把激勵搞對,第二是讓市場起作用。這也是與改革前相比的最大不同。當然改革前后也有很多相同的部分,但是我更關心區別。

把激勵搞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農村改革。從經濟學角度看,這是一個最清晰、最簡單的社會實驗。在幾年的時間內,同樣的土地,同樣的人,糧食產量大增。這里面有兩個激勵:一個是價格激勵。大家可能不一定知道,當時國家把農產品價格提高了,現在容易忽視這個原因,但是不要忽視價格激勵。第二是制度激勵,就是家庭聯產承包制,即“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這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作為“剩余索取者”帶來的激勵。另一個激勵的例子是區域間競爭帶來的激勵。雖然有爭議,但是仍然有不少經濟學家認為這是中國非常重要的特色。這在小國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小國只有國際競爭。只有在大國里面才有眾多地區,有地區之間的競爭。在中國,區域間競爭突出體現在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就產生了發展地區經濟的激勵。

但是并不是說改革中所有的激勵都搞對了,或者一次就搞對了。比如,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成功之后,曾經出現過把承包制引入城里,引入國有企業。后來發現企業承包不像農村家庭承包那么簡單,出現了“包盈不包虧”的現象,帶來了企業管理者行為的扭曲。這時候就提出了產權、股權激勵、公司治理等問題,直到今天也都沒有完全解決。同樣,地區間競爭也帶來地方保護主義等扭曲。所以,把激勵搞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放開:讓市場起作用

我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討論短缺的原因,答案是生產太少了。學習了經濟學原理之后,我們就知道短缺的第一原因是價格控制。當你放開價格之后,短缺就消失了。反過來,當價格被限制上漲的時候,就一定會出現短缺。比如,當你看到醫院排長隊的時候,你就知道這里面的價格是有問題的。我們現在對一些農產品有補貼,而這種補貼就造成了扭曲,帶來了效率的損失。所以讓市場起作用,我們既要看到市場起作用時帶來的好處,同時也要看到市場扭曲時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市場分為產品市場、勞動力市場和資本市場。總的來說,我國的產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放開先于資本市場。在資本市場,過去幾年的重大進展是利率市場化,它消除了一個重大的價格扭曲。但是,資本市場的放開不僅是利率的市場化,還取決于一系列監管制度。在這方面,發揮市場在資本配置方面的作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總結一下這一部分:回顧中國過去30多年的增長,經濟學家看到有三個因素是改革前后最大的不同——開放,把激勵搞對,讓市場起作用。由此我們看到,可以用簡單的經濟學原理來解釋非常復雜的經濟現象,在這里就是中國的經濟發展。當然,這還不能解釋全部細節,但是確實能夠解釋相當多的部分,特別是核心部分。

用經濟學原理思考中國經濟的未來

1.經濟增速新常態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最明顯的標志是增速下降,2015年降到了7%以下。關于中國潛在增長率的爭論有很多細節,經濟學者觀點不一致,中間相差一個百分點,兩個百分點,甚至三個百分點。我今天不對這中間的差別做解釋,而是想說,基于經濟學原理,大家有不少共識。

這個共識就是資源的稀缺性與報酬遞減的一般規律。由此推出,一個國家的潛在增長率與該國的人均GDP水平呈負相關關系。所有的國家都一樣,沒有例外。正是因為窮國的潛在增長率高于富國,所以就會出現追趕效應。如果我們把人均GDP的水平分為低收入、低中等收入、中等收入、高中等收入、高收入,就可以大致對應潛在增長率為高增長、中高增長、中增長、低中增長、低增長。當然這是潛在的增長率,并不意味著一定可以實現,實現是需要條件的,比如改革開放就是重要條件,和平環境也是重要條件。

不過,從這里我們馬上就可以推導出,拿中國的增長率與美國的增長率去比較毫無意義,因為不是在同一個發展階段。同樣,拿今天中國的增長率與今天印度的增長率去比較,意義也不大,因為印度的人均GDP相當于20年前的中國,即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類似的,拿今天中國的增長率與20年前中國的增長率比較也沒有什么意義。

2015年中國的人均GDP為8000美元,是美國的1/7。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PPP),中國的人均GDP是美國的1/4。但是,無論是用匯率衡量,還是用PPP衡量,中國在今天的人均GDP仍然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說中國是中等收入國家,是恰如其分的。這也說明,中國的潛在增長率,雖然不如印度了,但是比發達國家要高得多。

這背后的原因是報酬遞減規律,是資源的稀缺性。人口結構是明顯的因素。勞動力是一個稀缺資源。中國從2011年起勞動力占人口比例開始下降,從2012年開始勞動力絕對數開始下降。所以,僅僅看人均收入與美國的差距還不夠,還得看其他資源的限制,比如人口結構就是一個重要的限制。中國今天與日本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口結構是不同的。這從可觀察到的數據,比如工資水平增長上,就可以看到。過去幾年中國的工資增速超過GDP增速,使得勞動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續上升,當然是從很低的水平開始上升的。這在全球是非常獨特的,因為在其他幾乎所有國家,近年來勞動收入占GDP比重都在下降,資本收入占比則在上升。為什么中國與眾不同?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口結構的變化。

再看整體的投資回報率。在2007年之前,我們的投資回報率比較正常,但是自此以后就一直在下降。這背后的原因包括市場中的扭曲嚴重,比如過剩產能等。當然,根本原因還在于體制改革沒有到位。這些都是造成報酬遞減的因素。最后反映在整體效率的下降,就是全要素生產率的下降。

用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來看增長:短期是刺激政策,它直接影響消費、投資和凈出口;中期是結構性改革,它影響供給側,影響市場效率;長期是創新,它改變生產方式。下面我著重講中期和長期這兩個方面。

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現在討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很多,但是有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我們容易把結構性改革等同于結構調整。結構性改革不等于結構調整。結構調整的主語是什么?如果是政府,是通過政府的行政手段來調整,那就是計劃經濟的思路。計劃經濟下叫有計劃、按比例,比例就是指結構比例,如果結構比例不對,就要按比例來調整。結構調整的主語如果是市場,那么結構調整就應該是市場競爭的結果,而不是政府調控的工具。這里的關鍵是要區分機制與結果。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運用剛才講的經濟學原理,就是繼續開放,把激勵搞對,讓市場起作用,就是要糾正激勵扭曲,糾正市場扭曲。究竟什么是合適的結構比例?這要根據經濟發展階段,根據國內經濟情況,還要根據全球經濟情況共同決定。這不是我們看比例能看出來的。

這個話題因為篇幅所限不能具體展開。但是我想說,哪怕運用一點點經濟學原理的基本知識,我們就能分辨出正確的思路與不正確的思路。這里既有理論問題,也有政策問題。認識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結構調整之間的重要差別,是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髓的起點。

3.經濟發展新動力:創新

創新被上升到國家戰略,特別是“雙創”的提出,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把創新從過去的從上到下,擴展到從下到上。這兩類創新在世界各國都存在。從上到下是利用國家的力量,在美國也有,比如造原子彈,比如登月。但要是從數量和影響范圍來講,歷史證明,還是從下到上的創新更為根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費爾普斯(Edmund Phelps)的書《大繁榮》,就專門記錄了西方國家中草根創新的歷史。其實,“雙創”也是基于哈耶克關于分散信息和分散知識的使用。

我們所在的這個地方,北京海淀中關村清華科技園,就是一個在創新領域非常令人矚目的地方。清華經管學院在2013年4月創辦的“清華x—空間”(清華x-lab)就在這棟樓隔壁的B座。創新是增長模型中唯一的變量,具有如此大的潛力,也具有如此大的不確定性。它讓你對很多問題的回答都充滿了多種可能。比如我們經常問,世界上的資源能支持中國這樣的大國崛起嗎?能像美國那樣每家都擁有汽車嗎?我們的思路是在給定現有技術下的思路。給定這些技術,你可以說中國這么多人,每個人能源消費這么多,是不可能承受的。但是這里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就是創新。創新可以節省能源,創新可以不使用傳統能源。再比如,我們問經濟增長對公平的影響是什么?創新到底是使窮人受益多,還是使富人受益多?在過去這一百年間,我想創新使得窮人生命的延長遠遠大于富人生命的延長。創新也使得智能手機這一在幾年前還是很貴的產品變得如此便宜,不僅中國的一般百姓,而且包括非洲的窮人,都能使用。感謝我們的創業者、創新者,能用1/10的價格,或者1/6的價格(人家是用美元標價,我們可以按同樣的數字用人民幣標價)生產出來。所有這些都使得創新的成果不僅僅由少數人享受,而是更多人可以享受。

關于創新,我講兩個看法。第一,如果相信經濟學原理的話,就要相信創新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體中有不同的意義。我們可以把經濟體分成三類:第一類是發達國家,它們處在技術前沿,唯一的增長模式就是靠創新才能維持經濟增長。第二類是窮國,它們遠離技術前沿,但可以靠模仿,靠資源動員來獲得高增長。中國在過去的30年,印度在今天,都是這種情況。我想強調的是,還有第三類,即中等收入國家,也就是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中等收入國家既不同于發達國家,也不同于窮國,它們處在中間狀態。一方面,相比發達國家,資源動員還有空間;另一方面,相比窮國,創新變得更加重要。中國目前就是處在這一中間階段。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判斷,但是會幫助我們找準自己的方位。

第二,創新在中國有一個特殊的優勢。創新通常強調從0到1,但最近我在幾次講話中都強調從1到N。這里有兩個原因:一是N在中國是個巨大的力量,N是近14億。二是從1到N并不只是簡單模仿,中間有很多學習中的創新。中國很多成功的新經濟中的企業,就是從1到N過程中創新的典范。

這就是我用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來思考中國經濟的未來。經濟增速下降的基本原因是正常的,由于資源的稀缺性和報酬遞減規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是要繼續開放,把激勵搞對,讓市場起作用,而結構調整是結果。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是創新,熊彼特對創新的定義就是改變生產方式,產生新產品,它是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最終力量。

最后我想借用凱恩斯的這段話來結束本文:

經濟學研究似乎并不需要任何極高的特殊天賦。與更高深的哲學或純科學相比,經濟學不是……一門極其容易的學科嗎?它是一門極其容易的學科,但這個學科中很少有人能出類拔萃。這個悖論的解釋也許在于杰出的經濟學家應該具有各種罕見天賦的組合。他應該同時是數學家、歷史學家、政治家和哲學家,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他必須懂得符號,并用文字將其表達出來。他必須用一般性來深入思考特殊性,并同時觸及抽象與具體。他必須根據過去、研究現在、為了未來。沒有人的本性和人的制度會超出他的考慮的范圍。他必須既是有目的的同時又是超脫的,要像藝術家一樣超然而不流俗,但有時又要像政治家一樣務實。

這段話概括了凱恩斯對經濟學和經濟學家的期望。理解經濟學原理,就是讓我們能夠用非常根本的、簡單的原理來理解那些非常高深的學問,并且解釋看上去非常復雜的現象。它既是容易的,但是也需要各種天賦的組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片| 安达市| 乌兰县| 富民县| 措勤县| 满城县| 九江县| 淳安县| 长乐市| 杨浦区| 林甸县| 富平县| 罗田县| 东海县| 东光县| 大关县| 井冈山市| 汶上县| 东台市| 武定县| 临沭县| 新绛县| 饶阳县| 平舆县| 和林格尔县| 洛川县| 宿松县| 施甸县| 大安市| 璧山县| 盐山县| 永康市| 仁化县| 遵义市| 五原县| 金门县| 汉源县| 连城县| 三门峡市| 宾川县| 朝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