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用心聽,聽見 聽清和聽懂
- 聊天是個技術活
- 劉川編著
- 9326字
- 2022-10-17 18:14:14
一個時時運用耳朵的人,肯定比只用嘴巴的人更討人喜歡。在跟人聊天時,只顧自己高談闊論、說個不停,絲毫不顧及對方感受,不僅是一件很失禮的行為,也會讓人覺得你情商很低。學會傾聽,是我們與人成功聊天的基本功之一。
人人都有被傾聽的心理需求
從人性的本質來看,每個人最關心的都是自己。要使別人喜歡你,那就做一個善于傾聽的人,鼓勵別人多談論自己。
烏頓在紐約的一家百貨商店買了一套衣服。可這套衣服穿上卻很令人失望:上衣褪色,把他的襯衫領子都弄黑了。不得已他又來到該商店,找賣給他衣服的店員,告訴她事情的情形。烏頓想訴說此事的經過,卻被店員打斷了。店員一再聲稱:他們已經賣出了數千套這種服裝,烏頓是第一個來挑剔的人。正在烏頓和店員激烈爭論的時候,另一個店員也加入了,他說所有黑色衣服都要褪一點顏色,并強調這種價錢的衣服就是如此。
當時,烏頓聽到這些,簡直氣得冒火,店員不僅懷疑他的誠實,而且還暗示他買的是便宜貨。烏頓惱怒起來,正要罵他們,正好經理走了過來。他懂得他的職責,正是他使烏頓的態度完全改變了。
他先靜靜地聽烏頓講述了事情的經過。當烏頓說完時,店員們又開始插話表明他們的意見。而此時經理卻站在烏頓的立場與他們辯論,他不僅指出烏頓的襯衣領子是明顯地被衣服所污染,并堅持說,不能使人滿意的東西就不應在店里出售。他承認自己不知道衣服褪色的原因,并請烏頓提出他的要求。
就在幾分鐘前,烏頓還預備要店員留下那套可惡的衣服,但現在卻決定聽取經理的建議。經理建議烏頓再試穿一周,如果到時仍不滿意,就來換,并向烏頓道歉。烏頓非常滿意地走出了該商店,一周后這衣服沒有毛病,烏頓對那家商店的信任又完全恢復了。
請不要忘記在與你談話的人,對他自己、他的需要、他的問題,比對你及你的問題要感興趣千倍。正如《讀者文摘》中所說:“許多人之所以請醫生,他們所要的只不過是一個傾聽者。”
林肯在美國最黑暗的內戰時,寫信給伊利洛斯的一位老友,邀他到華盛頓來,要與他討論一些問題。這位老友應邀前來白宮,林肯同他講了有關黑人的諸多問題。談論數小時后,林肯與老友握手道別,并把他送回伊利洛斯,竟沒有征求他的意見。數個小時的談話中,幾乎所有的話都是林肯在說,那好像是為了舒暢他的心境。談話之后,林肯對老友說談話之后他感到安適。這位老友事后說,當時他只是一個友善的、同情的傾聽者,他并沒有為林肯做什么。
做一個傾聽者,那是我們在困難中都需要的,那常是憤怒的顧客所需要的,那也是一些不滿意的雇員、感情受到傷害的朋友所需要的。
愿意傾聽,你會處處受歡迎
“上帝給了我們兩只耳朵一張嘴,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這是先哲遺留下來的至理名言。
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善于談話的人,那就先做一個注意傾聽的人。要使人對你感興趣,那就先對別人感興趣。
最成功的商業會談的秘訣是什么?注重實際的著名學者依里亞說:“關于成功的商業交往,并沒有什么秘密——專心地傾聽那個對你講話的人的話最為重要,沒有別的東西會令他如此開心。照此下去,合作成功是自然的了,也再沒有比這更有效的了。”
實際上,即使那些嗜好挑剔別人毛病的人,甚至一位正處于盛怒的批評者,也常會在一個具有包容心與忍耐力且十分友善的傾聽者面前妥協,即便那氣憤的找事者像一條大毒蛇張開嘴巴吐出毒信的時候,也一定要沉著,要克制自己。
以紐約電話公司應付一個曾惡意咒罵接線員的顧客為例:這位顧客態度刁蠻,滿腹牢騷十分不容易對付,他甚至威脅要拆毀電話,拒絕支付他認為不合理的費用,他寫信發給報社,還屢屢向消協投訴,致使電話公司收到數起訴訟案件。
最后公司中一位經驗豐富的“調解員”被派去訪問這位不近情理的顧客。這位“調解員”靜靜地聽著,并對其表示同情,讓這位好爭論的仁兄盡情地發泄他的滿腹怨言。
“我在他那兒靜聽了幾乎有三個小時,”這位“調解員”講述道,“以后我再到他那里,仍然耐心地聽他發牢騷,我一共訪問了他四次,在第四次訪問結束以前,我已成為他創辦的一個團體的會員。有意思的是,就我所知,除這位先生以外,我是地球上這個團體的唯一的會員。”
“在這幾次訪問中,我耐心傾聽,并且同情他所說的每一點。我從未像電話公司其他人那樣同他談話,他的態度慢慢變得和善了。我要見他的真實目的,在第一次訪問時沒有提到,在隨后的兩次也沒有提到,但在第四次我圓滿地解決了這一案件,使他把所有的欠賬都付清了,他也撤銷了向消協的投訴。”
毫無疑問,這位仁兄自認為在為正義而戰,在為保障公眾的權利而戰,但實際上他需要的是自重感。他試圖通過挑剔、刁難來得到這種自重感,但在他從公司代表那里得到自重感后,他所謂的滿腹牢騷就化為烏有了。
傾聽者雖然不開口說話,但聰明的傾聽者往往積極地參與對話,當然這不容易做到。要做到善于傾聽別人的談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全心全意,而且要真心投入,還能不時地問一些問題,鼓勵對方多談。其中包括機智、周到、不離題、簡潔等特點。
其實,表示積極參與談話的方式很多,絕不需要動不動就插嘴打斷別人的講話。方式雖然很多,但我們用不著招招純熟。善于聆聽的人經常應用幾種自然輕松的方式,關鍵是要實際有用。
這些方式包括偶爾點點頭,偶爾附和一兩聲。有些人會換個姿勢或俯身向前,有時候微笑一下或招一下手,而目光的交流最能顯示你是一位友好的人,因為這表示:“我在非常認真地聽你說自己喜歡的事情。”談話中途停頓時,可以提出相關的問題,繼續讓他表現下去,讓他有話可說、能說、想說。
最為關鍵的并不是你應該采取哪一種傾聽技巧,因為這絕不是一件機械化或一成不變的事。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善于傾聽,會讓你處處受人歡迎。
耐心而禮貌地聽人說話
聽話的藝術確實是一門多方面的修行,不僅需要你能聽,還需要你會聽。沒有耐心和禮貌的人是無法得到完整的信息的。
有耐心才能求得“真經”,但除了耐心外,傾聽還需要良好的修養和品性:你得有禮貌,以禮待人。只有這樣,別人才愿意告訴你完整而正確的信息。
古時候,有個年輕人騎著快馬趕路,很久都沒有找到住處。忽然,他看到路邊站著一位老農,他在馬上遠遠地就高聲喊道:“喂,老頭兒,這里離客棧還有多遠?”
老人隨口說道:“無禮!”年輕人卻以為這位老農告訴他是“五里”,于是策馬飛奔,向前馳去。
結果,一連跑了十多里地仍不見人煙,他恨恨地想:“這老頭真可惡!”并自言自語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間,他醒悟過來,“莫非他說我‘無禮’?”于是他調轉馬頭,往回趕去。
再次見到那位老農,他還在路邊耕耘。這次年輕人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他連忙翻身下馬,親切地叫了一聲“老人家”。還沒等他發問,老人就說:“你已經錯過了客棧,如不嫌棄,可到我家住一宿。”
有禮有節可以求得“真經”,人人都喜歡謙遜、懂禮貌的人。在傾聽的時候,要掌握正確而完整的信息,禮貌的態度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衡量一個人品性和道德的標準。如果你所聽取的信息是非常有價值、有分量的,你就應該用最起碼的尊重表達你的謝意,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也就不能指望別人會對你傾囊相授了。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當校長時,曾經發生了一件感人的故事。那時,在蘇霍姆林斯基所在的校園里開出了幾朵很大的玫瑰花,因為非常漂亮,所以每天都會吸引很多的學生前來圍觀。
一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里散步時突然看到一個小女孩正在采摘一朵玫瑰花,他心里很生氣,“這種做法太自私了,玫瑰花是給大家欣賞的。”但是,他轉念一想,這個小女孩是不是有什么原因才這么做的,他想知道這個小女孩的想法。
于是,蘇霍姆林斯基叫住了這個“調皮”的小女孩,慢步到她的身邊,耐心地詢問小女孩這么做的原因。小女孩感覺很羞愧,她支支吾吾地回答蘇霍姆林斯基說:“奶奶病得很重,她住進了醫院。奶奶不相信校園里有這么大的玫瑰花,我采摘這些玫瑰花是想告訴奶奶,我說得沒錯。”耐心聽完小女孩的回答后,蘇霍姆林斯基立即摘下了兩朵玫瑰花,對孩子說:“這一朵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你奶奶的,感謝她培育了你這樣好的孩子。”
面對小女孩摘花的違紀行為,蘇霍姆林斯基沒有粗暴地批評制止,而是溫和、耐心地詢問原因。因為只有耐心聽完別人的話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才不會因為自己的錯誤判斷而做出后悔的事情。蘇霍姆林斯基正是這樣做的,才從小女孩的回答中發現了一顆純真的心靈、金子般的愛心。
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卻沒有耐心聽完別人的話,常常打斷別人的話,或者斷章取義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生活里很多矛盾和問題就是因為這種沒有耐心的行為所引發的。
在生活中這種無禮的行為也確實處處存在,很多人也許有著執著求知的毅力,能吃苦,卻沒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因此,時常有人聽不得別人的“絮叨”,直接讓別人說出他想知道的結果,一副很不客氣的樣子;也有人覺得獲得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是一種理所當然的要求,于是出言不遜,傷害了別人的自尊心。這些沒有禮貌的行為最終會使自己受害,因為想要別人以禮相待,告訴你想知道的信息,你首先就得尊重他人、禮貌待人。
站在別人立場上聽人說話
在人際交往中,善解人意的人總會受到大多數人的歡迎,因為善解人意的人能夠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體諒別人。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這樣的做事方法會讓有困難的人感覺到友愛和溫暖,所以人們喜歡和有這種性格的人交往。
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聽別人說話、為別人考慮還需要有一顆和善友愛的心。
有一戶人家,父母因為工作的原因需要在城里租一套房子。這對父母帶著孩子在城里找了一天,也沒有找到一處滿意的房子。
當他們十分疲倦的時候,看見一處小區的窗戶上貼著房屋出租的標志,于是這對父母帶著孩子敲開了主人的房門。
開門的是一個老者,他打量了一下這三個人,然后問:“你們要找誰?”
孩子的父親說:“我們看見您貼出來的出租標志,想看看您的房子。”
老者搖著頭說:“對不起,我不喜歡把房子租給有小孩的家庭。”
這對父母聽見老者這樣說十分失望。他們帶著孩子離開了。剛走出這個小區的大門,孩子忽然說:“爸爸媽媽你們等著我。”說完,他就朝小區里面跑去。
孩子來到老者的門前,又一次敲開了門。他對這個老者說:“爺爺,您能把房子租給我嗎?我沒有孩子,只有父母。他們不會弄亂您的屋子的。”
老者看著這個孩子,忽然意識到他剛才的話傷害了孩子。這樣的話,讓孩子覺得他是一個被厭棄的人。老者看著這個懂事的孩子,決定將房子租給這個家庭。
老者聽到孩子的話,及時和孩子做了一個位置的互換。假設自己是孩子,聽到這樣一番話后會怎么想呢?這樣,老者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自然就放下了自己的偏見。
人們在交流中,總是希望自己所講的內容能夠得到別人的理解。比如有兩個好朋友,一個受了委屈找另一個傾訴,一方將自己的痛苦說出來,聽的這一方總是點頭說:“我知道,我都明白。”這會讓感到委屈的朋友不再難過,因為他的委屈朋友理解,這樣的理解在一定意義上是替朋友分擔了一部分的心理負擔。如果傾聽的這個人沒有站在朋友的立場上聽,當朋友說出自己委屈的時候沒有反應,這樣做很可能會讓兩個人的友誼破裂。
有一個籃球教練帶領著他的球隊在職業運動場上獲得了很多次冠軍,記者采訪他取得成功的秘訣是什么。這個教練總是說:“我最不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對我的隊員大聲呵斥。比如因為疏忽弄丟了一個球或者在訓練的時候精神狀態不佳,我都不會對他們大聲說出我的不滿。”
在球員的眼里,他們的教練是一個非常和善的人,因為無論發生什么情況,第一個原諒他們、聽他們解釋原因的都是教練。
很多時候,有些錯誤是根本不該犯的,如某個球員走神。在這個犯錯的球員做出解釋的時候,教練總是很耐心地將他的解釋聽完,然后告訴這個球員:“我明白你面對的是怎樣的壓力。”這樣的溝通方式讓球員心里充滿深深的感激,在每一次關鍵比賽的時候,他們總會盡全力來完成比賽。
這個教練說:“在隊員和我爭吵的時候,我也不會和他們爭吵,我總是聽他們把自己的牢騷發泄出來,因為我知道他們為什么要這樣說,知道他們面對的是怎樣的壓力。”
這個教練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就是因為他懂得站在球隊隊員的立場上聽他們訴說,能夠設身處地地跟球員做角色的轉換。
要理解人,聽懂人,與人和諧相處,其實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只要你有足夠的耐心,知道在聽人說話的時候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有深刻的體會自然就能理解他人。這樣一來,和諧相處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了。
通過交談細節判斷人物身份
人說話跟自己的性格和職業以及精神狀態都有很大的關系,這就要求聽話的人做出正確的判斷。如果能從說話人的話語里判斷出他說話的含義以及包含的身份特征,那么就會讓自己在交際的時候處于十分有利的地位。這樣就能很快地掌握對方的信息,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能為自己贏得先機。
俗話說:“三句話不離本行。”我國一位著名的行為學家也曾經說過:“人類有兩種表情,一種表情是臉部呈現的,一種則是用語言傳達的。”這樣看來,語言其實就是人們的第二種表情。在任何場合的交往中,語言的溝通都是第一位的。這就要求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聽懂別人在說什么。聽懂說話人的真實意思,才可以知道說話人的身份。
在《水滸傳》中有這樣一段故事,林沖被發配充軍,住在一個草料廠。因為風大雪大,草料廠又太破舊,林沖住的那兩間草料房竟然被雪壓塌了。林沖自外面回來,看到這樣的情形不禁暗暗叫苦,他忽然想起在不遠處有一座山神廟,于是決定到那里暫避一晚。
夜晚來臨,林沖在廟里忽然看見草料廠著火了,準備出去救火,就在此時,聽見門外有人說話。
其中一個人說:“我們設的這條計謀好嗎?”
另一個人說:“真是多虧了管營、差撥兩位大哥用心。這樣我回京以后,一定會稟告太尉,保證你們二位都能做大官……”又一人說道:“林沖這次被我們對付了以后,高衙內的病一定就會好了。”接著這幾個人又說了一番京城的情況,然后一人說:“這次我們火燒了草料廠,林沖若是被燒死,就罷了。如果沒有被燒死,這個火燒草料廠的罪名他也是背不起的。”這時一個人提議說要回城去,但是另一個人說道:“再等一等吧,看看能不能拾到他的一兩塊骨頭,這樣我們回去復命的時候,太尉和衙內也會夸咱們辦事辦得好。”
林沖聽到這樣的對話,即使沒有看見這幾個人,也已經知道了這幾個人分別是陸虞候、差撥和富安。
在這場對話中,陸虞侯的身份在一句話中就表現出來,他說這次多虧了差撥和管營,在他自己回京城以后一定會向上稟告,提升他們做官。他是高俅的心腹,地位特殊,身份自然不同,而且這次來辦這樣的事情。他用做官來表示許諾,本身就說明了他的身份一定比另外兩個人的身份要高很多。通過這樣的說話方式,不看人也知道說話的是一個特殊身份的人,而林沖自然能從這樣的對話中聽出這個人就是陸虞候。
而另一個說:“林沖這次被我們對付了以后,高衙內的病就會好了。”首先他知道高衙內生病了,這樣就說明他一直非常了解高府內部的事情,但是他說話又是一種順竿爬的口氣,讓人很容易知道這個人一定是高府的一個下人,林沖便知道這個人是富安。那么不用說,剩下那個人就是差撥了。
通過這樣的一番對話,這幾個人的身份就被清晰地分析出來,即使不用看人,聽他們說話的口氣和內容也已經知道他們各自的身份了。
一般來說,聽人說話,就知道別人是什么身份并不難,根據這些人在說話的時候最喜歡用什么樣的方式或者有什么樣的話在他們談話的過程中是頻繁出現的,就很容易判斷出他人的身份。
首先,經常說“應該”“必須”“必定會”等這類詞語的人。
在和別人說話的過程中,會經常或者反復使用這些詞語的人一般都有很強的自信心,遇到事情的時候都會比較理智和冷靜,有充分的自信,覺得自己能夠在談話的過程中說服別人。這樣的人一般都是領導者,他們在說話的時候,上述的詞語出現得比較頻繁。
其次,在說話的過程中會用“可能是吧”、“或許是”或者“大概是”這樣詞語的人。
這種人一般不會將內心的想法輕易地透露出來,自我防范能力比較強。在待人處世的時候,一般表現得都比較冷靜和理智,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在工作和人事關系方面處理得不錯。當然,在用這樣的詞語說話的時候,也有表示以退為進的意思。
再次,在說話的時候總是喜歡用“啊”“呀”“這個”“那個”等這類詞語的人。
這樣的語氣助詞在一個人說話的過程中頻繁地出現表示此人是有一定地位的,一般擁有一定職權的人喜歡在說話的時候用這樣的語氣助詞。這樣的說話方式,不但能表示他們的身份,同時也是一種職業的慣性。當然,也有些特殊的情況,比如一個人的反應速度比較慢也喜歡用這樣的詞語。但是在沒有此類情況的時候,使用上述詞語的人大多數都是擁有職權和地位的人。
最后,在說話的時候喜歡用“但是”“不過”的人。
這樣的語氣一般是為了保護自己,但是也反映了說話人溫和、委婉的態度,用這樣的詞語說話的人一般是從事公共關系工作的人。因為他們每天要面對的人有很多,有的時候在同一個時間里要面對非常多的人,這樣在說話的時候,就要盡量用溫和、委婉的語氣,讓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還可以不用拒絕對方。在保護了自己利益的同時,也沒有得罪別人。
把話聽準了,聽全了,是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只有把話聽準了才能做出正確的反饋,如果連對方的意思都聽不明白,搞不清楚對方究竟講的是一件什么事情、針對的是誰,那么聽到的話就是毫無意義的。聽得準才能說得好,聽得全才能會對意。如果聽錯了、聽偏了,那么你在交談中也就失去了優勢地位,會處于非常被動的局面。
聽出對方話里的關鍵之處
語言的藝術就在于同樣一句話也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意思,語氣、語速的不同也會導致截然相反的兩種意思。聽話的目的就在于做出適當的判斷和采取相應的對策,只有聽出事情的輕重緩急才能在人際交往中圓滑處世,做到游刃有余。
比如一個“喂”字,如果事情非常緊迫,而你當時情緒又很緊張的話,你就會直接短促地喊“喂”。但如果是朋友約你吃飯或者談些無關痛癢的話題時,電話里的談話語速會平靜而緩慢,僅僅開頭打招呼的一個“喂”字就會延長發音。所以說,根據說話人的語氣、語速的不同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并做出相應的判斷和行動才是聰明人。如果不注意這些細節,本末倒置,就會遭人怨恨,有時甚至會給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利影響。
很多人聽話沒有節奏性,聽到的就是單調的文字,因此他們不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執行起來就會按部就班,“有條不紊”。
某公司辦公室里,忙碌的員工莉莉正在奮力地工作著。老板走了過來,說:“幫我把這份文件整理一下,很緊急,快點。”說完,老板就轉身回到自己的辦公室里。
莉莉心中很不悅,“快點……哼,哪份工作不是重要的?手頭的工作都沒忙完,還要整理一堆新文件!”于是她繼續噼里啪啦地忙自己手頭的工作,“不管它,先忙完手頭的工作,省得晚上還要加班加點。”
過了一會兒,老板打來電話催促:“好了沒有?”
“知道了。”莉莉掛了電話,開始整理老板的文件,邊整理邊抱怨。
這時老板又打來一個電話:“順便打印一份去年的報價表。”
于是莉莉又慢吞吞地整理起報價表。接下來老板又催促了幾次,弄得她非常不耐煩,“這么多事情,我先做哪樣啊?”老板聽到這樣的回答當然很氣憤,不久莉莉就被辭退了。
莉莉的失敗在于不會安排時間,不會傾聽別人的話,不懂得按照緊急、重要的程度來安排事情的先后。只要善于傾聽,就會處世圓滑,凡事都有緩和的余地。但如果對方的事情是迫在眉睫的,你卻悠然自得地討價還價,當然會自討沒趣。
聽話要聽音,更要聽出事情的輕重緩急,不可按部就班。事情有輕重緩急,執行起來當然也會有先后,只有把對方的信息抓得準才能反饋得正確,讓對方滿意,并對自己的處世產生積極影響。
話要聽精準,別犯主觀的錯誤
聽人說話話時,需要我們用客觀的態度來對待,把別人的話聽準,不要帶著個人的主觀意識來傾聽,只有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傾聽,才能確保自己所得到的信息是比較客觀的,也才能確保行動不會出錯。
話需要客觀地聽,就如同說話需要從客觀的角度來闡述一樣。但是很多人之所以誤聽就是因為在傾聽的時候融入了個人的主觀意識,附加了個人的主觀色彩,所以聽到的信息就不準確了。
但事實上,一個人很難做到不被自己的感情所左右,傾聽的時候也是如此。曹操的本性就在聽話的時候也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總會在聽到的只言片語中分析個人的得失,把聽到的話附上主觀色彩,因此才導致他誤殺了好人。造成這種后果的最直接原因就是錯聽,在聽話的時候帶著個人主觀色彩,以至于產生了誤解。
在生活中這種錯聽的例子很多,我們難保自己不會帶著主觀色彩去聽話,從自己聽到的只言片語中就開始分析、揣摩別人話中的意思。這是非常不明智的行為,而且如果自知聽到的信息是不全面、不正確的,還要依照自己的判斷去行動,那么結果很可能是無法收拾的。
辦公室里的辦事員劉松濤,一天到晚都想著如何巴結上司,好混個辦公室副主任來當當。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松濤終于逮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這天,上司點名讓劉松濤陪他到外地出差。劉松濤私下里就有了想法:這是上司對我的信任。他不禁受寵若驚,同時又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好好表現一下,把握住這次巴結上司的機會。
傍晚時分,劉松濤和上司到了外地,住進了一家賓館。劉松濤早早地為上司準備了全功能瑞士軍刀、電動剃須刀、名牌摩絲等外出生活用品。對于劉松濤的精心照顧、考慮周全,上司非常滿意。上司拍著劉松濤的肩膀說:“劉松濤心挺細的嘛,好好干,有前途。”劉松濤聽到上司的贊賞不禁得意起來,他覺得辦公室副主任的位置已經在向他招手了。
劉松濤在回賓館的時候看到上司住的房間屋門是虛掩的,于是走近了準備敲門進去匯報一下自己的思想,卻在這個時候聽到房間里傳出上司的聲音,原來上司正在打電話。劉松濤隱約中聽到了上司最關鍵的一句話:“想去海南旅游。”
劉松濤心想一定要滿足上司的這個愿望,給他一個意外的驚喜。為此,劉松濤暗中讓賓館幫他預訂了兩張去海南的飛機票,并擅自更改了返回單位的日期。
等到會議結束,到了預訂返回的日子時,劉松濤喜滋滋地掏出兩張飛往海南的機票遞到上司面前。“這是什么?”上司一臉的詫異,然后臉色立刻就陰沉了,“為什么要改變行程?誰讓你這么干的?”
面對上司的斥責,劉松濤覺得很委屈。他支吾著說:“老板,您不是在賓館打電話時說很想去海南旅游嗎?所以,我就幫您安排了這次旅游……”
“你胡說。誰說我想去海南旅游了?我那是給家里打電話呢,我兒子一直想獨自去海南旅游,我不同意。”
劉松濤頓時傻了眼,一心想巴結上司結果因為聽錯了話,又擅作主張更改返回單位的日期被上司狠狠地斥責了。這下不僅耽誤了上司的工作,而且還因為辦錯了事情,給上司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他似乎又看到了辦公室副主任的位置在向自己揮手,不過這次是向他揮手告別。
劉松濤的失算源于他的錯聽,他帶著個人主觀色彩填補了自己沒有聽清的部分。一心想巴結上司的思想讓他失去了判斷力,結果導致自己錯聽,而且又按照這種錯誤的信息辦錯了事,觸怒了領導。
生活中不乏劉松濤這樣的人,他們因為沒有聽準別人的話,或者是帶著自己的主觀色彩來聽,所以誤聽、錯聽了還不自知,結果也可想而知。
生活中,由于主觀意識作祟,人們常犯先入為主的錯誤。譬如,在習慣了某一種說法以后,在聽到和這個說法相反的說法時,自然會對相反的說法產生懷疑,即使這個新的說法是正確的。這種錯誤很不利于人們之間的交往,在日常的人際溝通中應盡量避免犯這種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