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另外的一種賺錢方式
書名: 我只想安靜的做個昏君作者名: 天喵教主本章字數(shù): 4408字更新時間: 2022-11-22 22:36:13
“四叔啊,諸臣都反對你擔(dān)任大將軍王,說你可能會謀反!”
“朕當場大怒,呵斥他們,義正言辭的告訴他們,燕王絕不是會謀權(quán)篡位的人,他的品德之高尚,你們拍馬不及!”
“朕處理國事實在艱難,大臣都欺負我年輕,母后又身隕,我日夜哭泣,感覺自己被整個世界拋棄了,茶飯不思,日漸憔悴……”
摸了摸給自己送茶點的俏麗宮娥小手,朱允炆又繼續(xù)給朱棣寫信。
“哦對了,朕決定開海貿(mào),讓皇族入股,給諸多皇族找個營生,另外就是皇家學(xué)院……”
“咱準備讓皇族掌軍,以后都去邊關(guān)衛(wèi)所從小兵做起,不墜我朱氏武風(fēng),此為天家守國門也,四叔你覺得咋樣?”
“若是他們立下戰(zhàn)功,朕會給他們實封,朕聽聞倭國有良田萬頃,南邊的安南也是盛產(chǎn)稻谷,這些地方可以作為將來諸藩王宗室分封的地方。”
“哦對了四叔,朕決定編撰一本全天下最全的書,叫永樂大典,四叔你覺得如何?是不是很霸氣!?”
朱允炆美滋滋地寫著信,心里升騰起爽感。
做燕王朱棣的事,讓燕王無事可做。
“朕免除了很多賦稅,取消人頭稅,攤丁入畝,火耗歸公,這些政策四叔覺得如何?哎,也不知道百年之后,史書如何評價我,四叔你覺得永樂大帝這個封號怎么樣……”
封號大帝,我就是永樂天子!
靠北啦,這書名一聽就會火,要是發(fā)去某點肯定萬訂!
朱允炆連以后宣傳自己的噱頭都想好了,不得不說,用四叔的年號是真滴爽啊。
“四叔你放心,我會補償你的,以后你要是想當皇帝了給咱說一聲,我絕對舉雙腳禪位!”
朱允炆在心中說道。
當皇帝這種事情,過把癮就行了,你還真想干成千古一帝啊?
寫完信,奉命前去調(diào)集孝陵衛(wèi)的蔣獻也回來了。
蔣獻拱手道:“陛下,孝陵衛(wèi)一千精兵全都入宮,那些人也處理好了。”
“嗯……”
朱允炆點點頭。
就在前面不久,南京紫禁城居然發(fā)生了一場小騷亂,簡單點來說,呂太后帶入宮中的家臣老奴,不信她暴病身亡,帶著人起了動亂,甚至還領(lǐng)著十幾個小太監(jiān)持刀沖擊宮闈,殺了幾個宮女和太監(jiān)。
另有宮女參與,給他們通風(fēng)報信。
告訴他們朱允炆下朝必經(jīng)之路,意圖偷襲。
這就有意思了……
按照這幫太監(jiān)所說,他們是聽說太后暴斃,擔(dān)心皇帝有危險,因此準備在此地接上天子,逃出宮去,還說他們是呂太后安排的,一旦藩王或者諸臣掀起叛亂,務(wù)必保護天子安全。
“這幫人真是呂太后安排保護朕的?”
朱允炆問道。
蔣獻猶豫了一下,不知道是否該說實話,他抿著嘴道:“陛下,應(yīng)當是真的,陛下登基之前,朝中雖說期盼已久,卻并非沒有人反對……”
朱允炆皺了皺眉。
呂太后肯定是在意自己兒子的,但對她而言,天子只是工具,看這幫太監(jiān)行事,更像是要劫持天子。
“宮里不安全。”
朱允炆撇嘴搖頭,四叔啊,你快來吧,這宮里有人想害朕啊。
朕的征北大將軍何在?
如果朱允炆沒記錯,前世看的明朝那些事兒里,詳細介紹了明朝皇帝的各種落水姿勢,留下大明天子易溶于水的傳說……
如嘉靖皇帝,因為他和文官的大禮議之爭,還有各種權(quán)力布局拉扯,險些被宮女勒死,后來寢宮又莫名其妙的失火,他的皇后夏皇后說天子屬火德,不能救,要不是嘉靖有個從小長到大的錦衣衛(wèi)指揮陸炳冒死相救,他早嗝屁了。
嘉靖獲救后沒多久,他的皇后夏皇后就英年暴斃。
而在嘉靖之前的皇帝,如落水風(fēng)寒被活活治死的正德皇帝,本來小風(fēng)寒,御醫(yī)越治越重,正德想換個御醫(yī),他老師楊延和說他腎虛不準換。
而嘉靖上朝之后,果斷將御醫(yī)全部撤換,給正德治療的賜死。
到了大明中后期,朱常洛是被慫恿吃了超量的紅丸害死,朱由校小風(fēng)寒被治死,還險些落水,事后那些御醫(yī)都被文臣們保了下來。
反倒是朝廷上那些道貌岸然的大臣,個個活到五六十歲,甚至七八十歲的也不少見。
感情我大明御醫(yī),什么都能治,就風(fēng)寒治不好唄。
“這幫人說的再天花亂墜,也是謀逆行徑,沒有朕的旨意竟敢謀反,你看著辦吧,無論男女一并賜死,去給呂太后殉葬。”
“陛下,這批宮女中,有幾個姿色極為不俗……”
蔣獻猶豫了一下說道。
朱允炆哦了一聲,瞥了他一眼:“小伙子可以的,你是懂朕的。”
“不過她們既然來路不明,還是算了。”
“哦對了,你小子以后少盯著美色,朕擔(dān)心你走上犯罪的道路。”
朱允炆嘴上說著,卻對蔣獻報以鼓勵的眼神,還拍了拍他的肩膀,闊以的小伙子,有朕年輕時的風(fēng)范,如此會揣摩上意,孺子可教,值得培養(yǎng),前途無量。
蔣獻一張臉漲紅成了豬肝色,他忙點點頭道:“是陛下,臣知道該怎么做了。”
“對了,滿朝文武,有哪位大臣家里有待字閨中的小美人,哦不是,小閨女,你去幫朕打聽打聽,皇后撞了腦袋,心中苦悶,朕想找些年輕貌美,身材窈窕,最好懂點文字的女伴進宮陪伴皇后,這事兒你可要用心去辦,把皇后伺候好了,朕重重有賞!”
蔣獻善于揣摩上意,他在洪武皇帝時期就是出了名的人精,此刻哪還不明白,忙將腦袋點成小雞啄米:“陛下,臣知道該怎么做了,陛下放心,臣一定會讓皇后滿意的。”
“去吧去吧!”
朱允炆擺擺手示意蔣獻先下去做事,將衣袖拉了拉,朱允炆喚來肩輿準備去公堂,大明的紫禁城文淵閣文華殿這些地方就在皇城里,文淵閣在午門旁邊,就是內(nèi)閣閣臣,六部尚書,都察院御史這類重臣時常上奏的地方。
如今成立內(nèi)閣,文淵閣就更重要了,文書房,閣臣,都要在這里建立辦公機構(gòu)。
這些事情自然有齊泰和黃子澄等人去處理,本身也并無太大改動,朱允炆還得和內(nèi)閣諸臣開個小朝會,通通氣,尤其是關(guān)于之前那幾個重要國策之事。
這時,內(nèi)侍王中也跑了過來。
他面白無須,臉上都是汗水,急忙說道:“陛下,齊泰和黃子澄到了后宮,言明要求見太后。”
朱允炆奇道:“你沒告訴他們,太后已經(jīng)駕崩了?”
王中點點頭:“奴說了,可是齊大人不依不饒,非得見一見太后的靈柩,說見不到太后靈柩就是假消息,太后并沒有身隕。”
朱允炆咧了咧嘴。
踏馬的,老子是當皇帝,又不是當縮頭烏龜,給你臉不要臉,這就別怪我了。
“你親自去傳朕的口諭,讓齊大人回公堂好生做事,如果不想回,就不用回了。”
“你明白朕的意思吧?”
朱允炆瞥了王中一眼。
王中連忙點頭。
“對了王中,朕提你為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以后你幫朕讀讀奏折,朕沒記錯的話你是懂文字的吧?”
朱允炆看向王中,這個王中跟了他很多年了,打小懂文字,識字,這跟朱允炆前身很喜歡文學(xué)有關(guān),簡直就是為現(xiàn)在的朱允炆量身配置的。
王中都愣住了。
他連忙跪地謝恩,隨后眼中閃爍著淚水,嘴里呢喃道:“可是陛下,太監(jiān)讀奏折,這,洪武帝在時,可從不許……”
王中打小進宮,如今年不過三旬,也十分年輕。
而且他閹割的早,在宮里許多年,身邊都是權(quán)勢滔天之輩,心里自然有些往上爬的齷齪,如今驟然得到朱允炆的信任,讓他當秉筆太監(jiān),等于是大明二十四司太監(jiān)機構(gòu)里最大的頭,他哪能不激動,一時間說話都不利索了。
“皇爺爺是皇爺爺,朕是朕,再說朕又并非讓你從政,朕是讓你讀書!”
“皇爺爺在世的時候就很尊重讀書人,他要是知道朕教你讀書啊,非得從紫金山蹦出來夸朕一番!”
……
交代安排完畢,朱允炆這才伸了個懶腰,打著哈欠,他感覺肚子餓了,但如今距離吃午膳還有一段時間,而且皇帝不能隨便用膳,有固定的時間和搭配,御膳房的太監(jiān)也要按照規(guī)定時間傳膳。
好在,可以吃點點心水果。
“你們幾個,之后每天不管早朝晚朝,都給朕準備點小吃茶點,再搞個竹筒或者葫蘆,里面放入枸杞,紅棗,黃芪片這些補身子的物品,用溫水泡著,讓朕隨時能喝。”
朱允炆對身邊另外幾個小太監(jiān)安排道。
幾個小太監(jiān)忙點頭。
不過他們都是一臉懵,還有些毛手毛腳。
這些小太監(jiān)也大多是新人,都很年輕,做事情不如王中那些老內(nèi)侍來的干練,朱允炆也不敢用比較老的太監(jiān),因為擔(dān)心被滲透。
洪武朝的時候,朱元璋就幾次清理后宮,因為大明的后宮太監(jiān)宮女都比較亂,有很多是繳獲的張士誠,陳友諒的妃嬪,他們都帶著自己的家臣。
還有一些是北元,蒙古王公貴族,大元皇帝元順帝的寵妃等,都被朱元璋收入囊中。
這手法嫻熟,也就比魏武帝少了一座銅雀臺。
這也導(dǎo)致大明之前的太監(jiān)宮女,既有前朝或者其他的割據(jù)勢力俘虜,也有自己培養(yǎng)的,亂七八糟,很多都不值得信任。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就進行過一次后宮大清洗,趁勢搞下去幾個侯爵。
這回朱元璋駕崩,剛好朱允炆也能對后宮清理一發(fā)。
皇爺爺朱元璋駕崩前,就定下將好幾個妃嬪,如齊王生母,湘王生母等帶去殉葬的圣旨,另外就是殉葬了一大批太監(jiān)宮女,算是給朱允炆撲了路。
如今看來,力度得更大點。
朱允炆決心將還活著的老妃嬪,全部趕去皇城旁邊的香山寺居住,皇城只留自己的妃嬪,然后以前的老太監(jiān)老宮女,能放出宮的都放出去,自己用新的。
他坐在肩輿上,由幾個小太監(jiān)抬著往午門文淵閣走去。
到了文淵閣,剛下來屁股還沒做熱,就見一個身材修長健碩,長須美髯,眉目俊秀好儀容文官,恭恭敬敬的站在一邊,對著朱允炆行禮。
“臣翰林院編修方孝孺,拜見陛下。”
隨著他拜見,另外一個文臣也發(fā)現(xiàn)了朱允炆。
“臣翰林院編撰楊士奇,拜見陛下。”
朱允炆正在肩輿上摸著肚子,尋思在文淵閣讓太監(jiān)們煮點茶湯,這時聽到他們二人的聲音,不由看向二人。
不僅方孝孺好儀容,那楊士奇也是長得一張國字臉,大耳朵,耳垂肥厚,面目端正,比較年輕的他只留著兩縷山羊胡,顯得有些青澀,不過眼眸極為清亮。
“哦,是你們二位啊,快快請起。”
朱允炆瞥了眼方孝孺,又看向楊士奇。
楊士奇是來編撰《明太祖實錄》的,方孝孺也有此職責(zé),他們兩個人也算是六部侍郎的預(yù)備役,因為能夠參與編撰太祖實錄者無一不是文華過人,才思敏捷之輩,不僅要字寫得好,還能編會造,這里邊兒方孝孺是前太子朱標宋濂的弟子。
他雖然沒有中過舉,但是學(xué)問很深。
宋濂編撰元史,曾經(jīng)叫他入京幫忙,而且方孝孺的父親也是大明官員。
至于楊士奇,朱允炆忽然想起來了,這人不是前世那個時空,四叔朱棣篡位之后任用的名臣之一嘛,他和另外兩個姓楊的大臣,合稱“三楊”。
再加上個夏原吉。
基本上是四叔朱棣最為倚重的內(nèi)閣班底了。
“不過他現(xiàn)在還這么年輕,得歷練歷練,也不知道懂不懂搞錢,馬德現(xiàn)在皇室內(nèi)庫是真滴窮,國庫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果不削藩搞錢,就得想其他辦法。”
朱允炆心里嘀咕。
“你們兩個,可有什么辦法幫朝廷增加賦稅,為朕的內(nèi)庫賺些銀錢?”
朱允炆一開口就是老昏君了,直說了,朕的內(nèi)庫缺錢。
方孝孺呆了一呆。
他雖說是南人,但是父親在濟寧府為官多年,他自幼在山東長大,較為耿直,一時間不知道如何搭茬說話,畢竟皇帝一般不會直接說,給朕內(nèi)庫賺些銀錢這種事。
但是若論到不要臉,老朱家有傳統(tǒng)。
洪武四年,因為朝廷沒有錢,洪武皇帝朱元璋一方面濫發(fā)寶鈔,一方面改洪武大錢為小錢,就是將銅錢改鑄,而且他還命令地方官府,從各地百姓那里征集銅料。
對,朝廷需要錢,征集老百姓家里自己的銅料……
后來還有不少這類事情,比如明知大明寶鈔貶值厲害,仍舊給官員發(fā)寶鈔當俸祿……一直到大明收復(fù)了云南,使滇黔銅礦入手才解決了財政缺錢的現(xiàn)狀,大明寶鈔勉強維持住了價值。
方孝孺心中感嘆,果然不愧是洪武皇帝之孫,這語氣……頗有太祖風(fēng)采。
而楊士奇就不一樣了,他連忙拱手道:“陛下,臣以為,當興商業(yè),桑蠶布鐵,茶瓷漆藥,此幾樣買賣自古能獲大利,南京城中有許多朝廷的作坊,陛下何不將這些作坊里的一些物品放開,許民間也可購買,為陛下賺取銀錢呢?”
朱允炆眼睛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