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朕生來不好澀(萬字大章)
- 我只想安靜的做個昏君
- 天喵教主
- 11285字
- 2022-11-30 22:19:21
蜀王朱椿欲言又止。
他和朱棣自小關系不錯,也是在洪武年間,朱元璋屢次的清洗功臣中走過的藩王,深諳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心中默默為代王祈了個福,他也就不在說話,而是和朱允炆聊起了關于大明皇家銀行的事情。
無論是貨殖府,亦或者是大明皇家銀行,都與以前朱元璋的政策背道而馳。
在洪武皇帝朱元璋時期,他曾經出了一個《大明武誥》,這個律令規定武將不準經商,武將不準青樓聽戲,武將不準荒廢賭博,一旦發現,剁手跺腳。
有許多侯爵,就因為違反律令被處罰。
而大明的武將乃是世襲罔替,這就導致武將根本不可能參與經商這種事情。
藍玉案,胡惟庸案等案子,背后都有勛貴勾結起來謀利之事,朱元璋發家與貧苦百姓,深諳官商勾結的道理,對這類勛貴侵吞民脂民膏深惡痛絕。
于是,他嚴格禁止勛貴經商。
捎帶著,大明的諸多皇族,也不準經商,不準做官,不準從事其他戶籍的行業,只能當閑人,不好好躺平就不能繼承萬貫家財。
現如今,朱允炆這個貨殖府,海貿公司,皇家銀行,皇家學院,處處和朱元璋前期的政策背道而馳……
蜀王朱椿深吸一口氣,凝重說道:“陛下,咱們這大明貨殖府,還有皇家學院,以皇族掌軍,經商,處處有違太祖皇帝之法令,若是一國之法度,朝令夕改,百姓和臣民恐有非議。”
朱允炆翻了個白眼。
“蜀王,你這句話朕不能贊同。”
“洪武皇帝立下的法令,關我永樂皇帝何事?”
“世間儼有萬古不變的法度?”
“皇爺爺在的時候,我大明要求穩,元朝以寬失天下,以至于皇權不下縣,天子的命令出不了北平大都,地方鄉紳為非作歹,稅收收到了一百多年后,好好一個國家硬生生搞的災禍四起,流民起義不斷。”
“所以,皇爺爺以嚴治國,重建綱常,救濟斯民。”
“但治國之道,應當松弛有度,皇爺爺的法令嚴,朕就需要寬一些,衣稟足而知禮儀,百姓首先要富裕起來,民間有錢,老百姓能賺錢能吃飽飯,自然而然就會愛戴朕,君不見大唐強盛?”
“大唐萬國來賀,不修長城,就是因為皇帝有天下皆為臣民的胸懷和大度,而且貞觀之治時,君主真正做到了從諫如流,以民為本,可是厚德載物四字,有哪個君主擔得起?”
“咳咳,朕好像擔得起。”
“你之前不說還好,一說,朕也覺得皇爺爺的律法太過嚴苛了。”
“很多律法,動不動就要割舌頭,剁手跺腳,著實嚴酷,以后小罪責全都改成徭役,大罪責再判罰死刑,中罪則是多年徭役,罪大惡極傷人或者害人性命這種,允許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事兒朕回頭就交代暴昭去做。”
朱允炆說完之后,朱棣眼眸瞇起。
他眼神有些恍惚,和蜀王朱椿對視一眼,朱棣是個心智十分堅定的人物,但是有那么一二刻,他覺得自己自問做不到朱允炆這般。
“若是老百姓罵你呢?”
朱棣問道。
朱允炆皺眉道:“罵我?”
“那我肯定殺他全家啊,朕又不是什么好人。”
朱允炆很無語地說道。
朱棣:……
他深吸一口氣,收回自己心目中覺得自己不如朱允炆的這個想法,端起一杯茶水,抿了一口道:“輕徭薄賦,輕罪不懲,此乃良策,百姓必定歡喜。”
蜀王朱椿也嗯了一聲。
他思索了一番又說道:“這般一來,百姓漸漸釋放民力,可以從事百業,又勢必涉及到戶籍管理,我大明如今沒有路引,不可出百里之鄉,戶籍路引又如何規范?”
大明的戶籍制度十分嚴格。
如果老百姓隨意離開自己的居住地,抓住嚴重者直接抄斬。
這是當年為了移民,鞏固云貴川和甘肅這些地區施行的政策,也是為了云貴川和廣西等地許多邊關衛所的安定,毫不夸張的說,在朱允炆前世那個時空,云貴川和廣西百分之八十的漢人,不是明代湖廣移民,山西移民后代,就是大明九邊衛所駐扎的官兵。
這戶籍制度,對于這些地域的長治久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戶籍制度在元朝限制反而沒那么嚴,因為元朝對地方基層掌控力度很弱,否則也不會十來萬人修建黃河堤壩導致天下大亂。
明初為了穩定,戶籍制度十分嚴厲。
這也是為何,大明能夠做到幾十萬人上百萬人的遷徙移民,也能夠做到,幾十萬人修建南京城,十余萬人修建紫金山明孝陵,還有幾十萬邊關衛所將校官兵戍邊不亂。
朱允炆提出的幾個政策,尤其是通商。
對于戶籍制度,是一種挑戰……
朱棣想了想道:“戶籍路引,此時還不能放開,否則九邊的百姓會大量涌入中原,九邊耕地無人耕種,所以對于商人,商戶,可以出臺專門的路引,得時機成熟才行,當年唐宋時,尤其是唐朝,通關文牒可通行大唐,我大明將來,也要重現此景。”“宋朝商業發達,各地往來,文牒即可,之后,朝廷應當注重文牒,便利百姓。”
蜀王朱椿也道:“本地戶籍,本地經商無需路引,出縣經商,需經商路引如何?”
朱棣淡笑點頭道:“不錯,以北平為例,北平多有色目商隊販賣牛羊,在北平購我漢家布帛,絲絹,茶葉,鹽鐵販賣去草原,獲利頗多,咱在北平時就常常思考,為何名商大賈多是色目商人,我漢家巨商卻少?路引不通所致,西北沙漠人煙稀少,貨物緊缺,酋長汗王往往將商人奉為座上賓。”
“而西方各國糧產貧瘠,卻多產寶石金銀,以金銀換糧獲利頗多,而我華夏則是糧田田地多,百姓種地便可成活,不需要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所以不易出巨商大賈。”
“但我華夏物產豐饒,若是大明放開各地路引和戶籍限制,物產流通,必出大商。”
蜀王朱椿也道:“是啊,川西吐蕃之地也是,販賣鹽巴和茶葉的馬幫頭領極有地位,各地頭人都要盛情款待,寺廟佛頭也多資助,越是偏僻之所,商人地位越高,反之,物產過于豐饒之地,則是兵威強盛者為尊,如今我大明帶甲之士百萬,足以保護商道。”
“皇家貨殖府,貨通天下,大有可為。”
楚王朱楨本來坐在一邊不敢說話。
此時見朱棣都開口了。
而且蜀王朱椿也有言語,天子朱允炆一副我很受用,你們繼續說的模樣。
不由得有些蠢蠢欲動。
其他幾個挨得近的藩王,也是吞著口水你看我我看你,想要提點建議。
哪個藩王不愛錢財啊,沒見之前先獻媚的藩王都得利了嗎?
不過,還沒等他開口開口說話,天子朱允炆就很沒有形象的開始剔牙,隨后站起身來,走向其他的桌子上來回巡弋,訓斥那些不好好吃飯,浪費糧食的藩王,王世子。
朱允炆怒了。
本天子好不容易攢下些家底容易嘛我,你們吃飯還各種浪費!?
如今這個時代,受限于作物沒有大流通,皇宮里吃的也很少,遠沒有大明中后期那般繁復,食物也多比較精致,但味道在佐料上少很多,沒有味精,沒有蠔油,沒有各種科技與狠活兒佐料的淮揚菜,又混合著一些元朝宮廷和南宋宮廷中曾經流行過的烤肉湯食等食物,還有北方漢人喜愛的炊餅,各種肉餡餅。
一些藩王胃口不佳,或是覺得難吃,吃幾口便扔掉……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韓王,你也太挑食了吧!”
“不準浪費,否則罰款!”
“你們看著朕干嘛?非重罰不能讓你等明白糧食貴重!”
“沈王唐王,你二人居然將肉給挑出來扔了,民間不知道多少百姓吃不起肉!”
“你二人等會,一人罰款一千兩!”
“你等幾個瞪著朕干嘛,竟然藐視朕,惶惶然有謀逆之相,罰款一千兩!”
朱允炆巡視各桌,安心搞錢。
錦衣衛們全都佩戴刀劍,在周圍巡弋,這使得二代藩王和年歲比朱允炆小的藩王,藩王世子們,全都不敢亂說話,而錦衣衛明晃晃的刀劍,也讓被罰款的藩王和王世子敢怒不敢言,還得跪下謝恩,剩余沒遭殃的埋頭哐當哐當干飯,化身大明干飯人。
但饒是這樣,還是被朱允炆敲出幾萬兩銀子來,理由從眼神不善,有藐視圣上之意,到穿著不敬,長得比天子帥氣,影響了天子自信心,再到吃面不吃蒜,以及不食香菜這種毛病……
“身為大明藩王,連香菜都不吃,那你王府中人豈不是都吃不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知道嗎,罰款!”
“你一個人不吃香菜,天下就要有千千萬萬個人不吃香菜,罰款萬兩!”
“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朕喜歡吃蒜,你不吃,是不是想反朕!?罰款!”
“此乃是謀逆大罪,罰款萬兩!”
“你渾身冒汗,低頭不敢看朕,是不是心虛想謀逆!?沒有?沒有也要罰款!”
“朕一眼就看出,你不是個好人!”
“這應天府,不允許有比朕還帥氣的皇族!”
楚王朱楨看的瞠目結舌。
饒是燕王朱棣臉皮極其厚,也忍不住吞了口口水。
年歲比較大,又比較有勢力的幾位王爺,蜀王,楚王,燕王,他們這幾個王爺坐在一桌,見狀都是表情古怪,莫不是老大(朱標)借了漢朝劉邦的種,朱允炆這個永樂天子,一股流氓青皮的感覺……
等巡視完諸王和二代世子,朱允炆背負雙手,高興地走回主桌,得意地對朱棣和朱椿,朱楨等人道:“王叔們,朕又討得五萬兩銀子,嗚嗚嗚,朕終于能吃得起肉了。”
“皇爺爺偏心啊,給你們諸位王叔就藩,那就是幾十萬兩幾十萬貫的大明寶鈔現鈔,給朕的內庫呢?耗子都待不住了!”
“還好朕能自力更生,不然就要餓死啦。”
“你們盯著朕干嘛,朕這是正當收入,諸藩王世子不遵規矩,朕教他們懂懂規矩,回頭他們還得給我發紅包,感謝我教授他們呢。”
“皇爺爺在天之靈,見我等朱明皇族,十分的活蟹,非常的快落,一家人其樂融融,不知道多高興。”
“還有朕這個皇帝,從不搜刮民脂民膏,朕只罰款我朱明皇族,這是何等的明君啊,朕覺得,百姓得知朕如此平窮,還免去人頭稅,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只問權貴罰罰款,不拿百姓一針線,說不定要給朕立個生祠呢!”
朱棣:……
朱椿:……
朱楨:……
朱棣眼神古怪地對朱允炆道:“陛下,天子似乎不該這般……這般搜刮諸王之財。”
“搜刮?”
朱允炆有些慍怒,瞪著眼睛。
“四叔,皇帝的事,怎么能是搜刮呢!?”
“而且朕早就定下了規矩,他們犯規,自然要罰款。”
“陛下的規矩是什么?”
“我的規矩就是規矩!”
朱棣無語,心知這個新天子犯渾無敵,更氣惱的是,他內庫明明有錢,但是他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模樣訛詐錢財,偏生不知道怎么找話來反駁……
在場坐著的大明諸多藩王,幾乎都受過良好的宮廷禮儀教育,他們的教育讓他們不會和朱允炆死纏爛打,但是偏偏朱允炆這般死纏爛打把他們拿捏住了。
這就和前世,一個自小接受精英教育的人,罵不過市井小巷中的撒潑婦女。
朱棣只得點點頭:“好吧,陛下您說什么就是什么。”
朱允炆笑了笑,又站起身來,大聲喝道:“諸王聽朕言語。”
“諸王都是我大明皇家血脈,大家還有何良策,可以開源節流,為我大明廣開財稅的好辦法,盡可以給朕提來。”
“若有良策,乃是萬民之福,也是諸王之德,洪武太祖在上,也可含笑欣慰。”
諸王剛剛被朱允炆搜刮一番,本來心中都滿是憤懣。
此刻聞言,全都心中一震。
皇室血脈,天家貴胄,沒有哪個對至高無上的寶座沒點企圖。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不想當皇帝的藩王不是好藩王。
此時聽說朱允炆廣開言路,大家全都激動起來。
有剛剛被罰款的藩王,提出建議,朝廷賦稅難收,是否多增加一些小吏,基層收稅,往往是十幾個稅吏要收百里之鄉,難免有遺漏,應當學習洪武皇帝之策,將落第秀才,甚至讀過書的童生,都收編為小吏,讓他們去幫忙收稅。
另外就是廣開學校,培養通識文字,懂得算盤知道算籌的生員。
朱允炆當場采納,并且讓這位藩王負責培養稅吏,日后在太學單開一科,廣收天下讀書人,去給大明皇室收稅。
而別的藩王,藩王世子見狀,紛紛驚了,陛下居然不趁機訛錢,反而賞賜!?
他們也就漸漸放開,七嘴八舌紛紛獻計獻策。
政策不僅僅局限于開財源。
有的人認為,要想老百姓富裕,得教他們讀書認字,建議大明天子朱允炆多開學校,重新改編教材,元朝時候科舉開的少,考試也十分隨性,這直接影響到了大明,雖說洪武皇帝獨尊程朱理學,但是力度不夠,應該加大力度,這樣天下間許多還在觀望的讀書人就會為大明所用,主動來參加科舉。
明初,很多大儒不愿意為朝廷所用,他們還寫反詩懷念元朝,就連編撰元史的大儒宋濂都在元史里夾帶私貨說元朝的好,這是因為元朝放牧式治國,地方權力和收稅都丟出去了,地方的鄉紳地主就是土皇帝,而儒學世家最得意。
因為他們喜歡的就是圣天子垂拱而治,皇帝啥都不管,士大夫們可勁兒剝削良民。
你大明洪武皇帝來了,居然要為民做主了,這不是反了嘛!
這種影響很深遠,所以朱元璋在洪武初期很尊重讀書人,因為治理天下需要讀書人。
而加大力度尊崇程朱理學,無疑有利于統治……
朱允炆當場拒絕了這個提議。
“朕不同意!”
程朱理學提出的核心思想,存天理滅人欲,對于洪武朝很適合,但是對于如今的永樂朝,不適合。
洪武朝是為了重建綱常倫理,自然需要存天理滅人欲,元朝九十多年,整個華夏社會風俗習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老百姓的天地君親師,婦女的綱常,弟子和老師的尊崇,孝道,兄弟之間的情感,完全不存在,變成了武力至上,互相廝殺互相搶奪。
價值觀,成了草原那一套強者為王,弱者為奴為牛羊。
而且禮義廉恥都不存在了。
朱元璋登基之后,多次為天下守節的寡婦,尊愛老人的孝廉,孝子等,立牌坊,大舉封賞宣傳,為的就是讓天下間的百姓都看到,這樣的榜樣力量。
朱允炆心里,程朱理學是可以用,但不能過于尊崇,因為前世那個時空,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已經變形了,寡婦不能改嫁,婦女沒有地位要裹小腳,這樣的程朱理學不是盛世王朝該有的。
一個盛世王朝,要有開明和海納百川的氣度。
朕的大明,決不允許出現這些!
雖說這個建議朱允炆沒有采用,但是他還是對提出建議的這位藩王世子獎勵,白銀一千兩。
諸王,諸藩王世子見狀,積極性更高了。
他們也都是人精,立即有人提出,既然我大明朝廷不尊程朱理學為正統,那不如崇古復理,學習唐代,以詩歌取士,并且廣開門派,重現唐宋八大家之風姿,鼓勵民間搞文學創作,官方也要起到倡導作用。
朱允炆哈哈大笑:“可以可以,朕雖然不會寫詩,但做個文抄公絕對合格。”
他可沒忘記,要作本永樂大典呢。
而且宋代的發明尤其多,火藥就是宋代發明,大明的人不比宋代的笨,給他們土壤和環境,大明必定能夠趕上蒸汽時代,趕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甚至領跑全球,成為一代帝國!
朱允炆沒那么大雄心壯志,但是他自問,給這個時代種下些種子的能力是有的。
四叔啊,你忙,這事兒朕先幫你做了吧。
唐風古韻,重在開明,科舉取士也并非一成不變,宋代時候科舉就曾經專門為欽天監開科,考天文地理知識,還很重視算術,所以宋代的經濟和發明都很多,也很發達。
如今的明經科等科舉科目,更重視文章,少實學,大明科舉,還有學術風氣,應該風氣更加開放,自信,更重視實學。
在明朝后期,科舉就漸漸變形了,更多偏向政策,還有治國之道,但是實學很不受重視,很多舉人進士都是書呆子。
朱允炆對這個提議表示贊賞,其實程朱理學也有格物致知,但古往今來能有幾個圣賢做到?
能做到的都封圣了,說明這玩意兒不適合,朱允炆讓身邊太監記下這些提議,并且賞銀一千兩,示意大家繼續提意見。
當即又有外地藩王,提出建議,各地藩王的官田,每年都要供養自己的藩王衛所,比如說慶王和肅王,能否把藩王衛所歸還給朝廷,這樣一來朝廷放心,二來藩王能混口飯吃,因為俺們封地那嘎達,是太窮了……
寧王聞言也是險些落淚。
朱允炆當即點頭。
見如此,寧王朱權也提議收回自己手下兵權,自己只做領軍大將,不需要供養大軍俸祿這些,一切俸祿軍餉,悉數由朝廷開支。
前世那個時空,寧王坐擁將近十萬大軍,卻不反叛稱帝,那是他不想么?
是手中沒錢糧啊,北平作為大明北方軍事重鎮,在靖難時通州大倉有上百萬石糧秣,這些糧秣足以支撐北方寧王和遼王等藩王衛所,而這些糧秣被燕王朱棣掌握在了手中……
否則,他寧王怎么會心甘情愿將朵顏三衛交給燕王朱棣,而燕王朱棣又哪兒來的錢糧收買朵顏三衛這些蒙古大兵?
打仗,打的是錢糧后勤啊。
諸王知道這是表忠心的時候,紛紛表態支持。
古往今來,最耗費錢糧的就是養軍。
一來如今的大軍,需要軍馬,火藥,鎧甲,武器,處處都得耗費錢財,如果是分封在富裕的地方還好,分封在貧瘠之地,如慶王和肅王,連自己王府都混不到一個,每年都得倒貼錢給周邊衛所,否則衛所將官都要跑完了。
這也導致現如今朝廷吃空餉泛濫成風。
這種事兒,朱允炆熟,他在前世看那本明朝那些事兒里說過,明代邊軍吃空餉成風,五萬人的糧餉,實際只有一萬多人。
甚至十余萬人,真正的兵員只有三四萬。
朝廷也知道原因,因為撥款撥出來的銀子,出了京城就被層層克扣,真正到兵員手中的不多,所以吃空餉算是約定俗成的潛規則。
朱允炆當場表示同意,并且對剛剛提出建議的慶王和肅王,分別賞賜白銀五千兩,黃金一千兩,補貼他們這些年為邊關衛所的耗費。
寧王朱權等幾個九邊掌軍的藩王,也得到了賞賜。
朱允炆剛剛罰款得來的五萬兩白銀瞬間沒了,還倒貼進去兩萬多兩。
但是這個效果,卻完全不一樣,諸藩王世子的眼神都變了。
“天子用心良苦啊……”
“永樂皇帝真乃是天下少有的明君,古往今來,有幾個皇帝能做到他這般為國為民啊!”
“他為我大明真是嘔心瀝血,我等之前錯怪天子也。”
有幾個年輕的藩王世子,更是當場落淚,他們只感覺自己之前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決心回頭多捐點銀子,或者捐些錢糧物產給天子殿下作為貢品,他真的,我哭了……
這大明是他的大明,也是我們的大明啊!
主桌上,楚王朱楨深吸一口氣,也大起膽子跟著朱棣交談起了各項政策,他們本就是這個時代受過最頂級教育的那幫人,天文地理,四書五經,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且算術算籌也是頂尖,后世現代樂曲的樂譜編纂奠基者就是朱明皇族的后人,而老朱家還出過許多優秀的人才,木匠,畫家等等。
他們心中都有了改變,誰說帝王家沒有親情……
看看如今這朱明皇族大家庭。
那是十分的河蟹,非常的快落。
有藩王建議搞個書畫學院,如那宋徽宗般,教授天下的子民學畫。
朱允炆翻白眼。
“有這么好的差事朕還想找呢,順便收點女弟子,研究一下人體之美,沒事兒幫她們檢查身體,豈不樂乎?”
“老子都沒趕上,你還想?做夢呢!”
朱允炆直接放話:“琴棋書畫,要國庫有錢,民眾富裕之后再考慮,如今還不是時候!”
還有藩王建議在各地修建醫館,召集醫生傳授技藝,造福老百姓。
這條建議是蜀王說出來的,但是提出這個建議的是關在宗人府的周王朱橚。
周王朱橚本就是個醫學愛好者,參與編撰過《普濟方》和《救荒本草》等許多醫書,之前朱棣叫他將所有家產全都捐獻出來后,他就托付燕王朱棣,求皇帝朱允炆讓他去開個醫館。
而燕王朱棣則是讓蜀王朱椿說出這句話來。
“開醫館,是造福萬民的好事,朕當然要應允。”
“讓最優秀的醫匠集中起來,開一座醫學院,多教醫生,可活無數百姓。”
“到時候讓學成的醫匠去大明各地開醫館,給老百姓瞧病,這是惠普天下的好事,但問題是,沒錢。”
“朕平生不愛錢,奈何我大明到處都缺錢,哎!”
朱允炆攤開手:“哪位王叔愿意捐點款,幫我大明修建一座醫學院?”
“這醫學院,就署名皇家醫學院,日后醫學院培養出醫匠醫生在各地治病救人,也是為你們積德行善。”
諸王這下更加有勁了,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大漲,有的愿意捐獻銀錢,有的愿意捐獻醫書,不過銀錢很少,按照朱允炆估計,最多只夠在南京城開一座醫學院。
“一座醫學院也夠了,日后我大明的老百姓,要人人都看得起病。”
朱允炆眼神閃爍,這個宏愿,也不知道在大明能否實現,又需要多久才能實現。
“蜀王,你是蜀秀才,就由你來記錄諸王的獻策。”
朱允炆趁著眾人談的興起,將四叔朱棣拉到了一邊,他剛才見大明諸王的想法很多,忍不住自己也有了點別的想法。
議院……
皇族議院……
讓大家都干活,他朱允炆才能歇著不是。
哪有皇帝當牛做馬,官員和藩王作威作福的啊!
那不是反了嘛不是。
“四叔,覺得諸王定期議政之事,對我大明是否有幫助?”
諸多藩王大部分還是要返回各自的封地,但是這次交談給了朱允炆一個想法,何不借鑒一下議會,議院,搞一個大明版本的皇家議院。
集合大明掌管錢袋子和槍桿子的藩王們,在議院進行磋商。
積極提出各種建議,建設大明朝。
朱允炆將自己的想法說了一遍。
朱棣定定地看著朱允炆,疑惑道:“陛下,諸王議政的話,陛下您干什么呢?”
“我?”
“四叔你說的不是廢話,朕當然要吃吃喝喝,睡覺休息啊。”
“朕是天子啊!”
“總不能讓朕這個天子把所有事情都干完吧,都是太祖血脈,朕就得日夜操勞嗎?你等天天在王府養尊處優,好吃懶做?”
“還有天理嗎,還有王法嘛!”
“朕當然是垂拱而治啊,國有圣賢,圣天子垂拱而治嘛,咱老朱家個個都是人才,說話又好聽,朕以后就四處巡視巡查,檢查各地官吏是否認真執行我大明國策。”
“朕絕不是游山玩水哈!”
朱棣無語地冷笑,哼了一聲道:“是不是還要順勢收一收各地美女?”
朱允炆大驚,怒道:“哎呀呀,四叔你怎能憑空污朕清白,我朱允炆平生不好澀!”
“四叔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自己好澀就認為朕也好澀!?”
“即便有,朕那也不是廣收美女,那是為我老朱家開枝散葉。”
“四叔你看啊,咱皇爺爺,有皇奶奶,淑妃,郭妃,韓妃,惠妃,幾十個妃子,一家人十分的快落,非常的活蟹。”
“就這,皇爺爺每年還要選一批秀女。”
“為的是什么?還不是為了我朱明皇族開枝散葉,讓大明處處都充滿愛。”
“朕為了大明朱氏血脈,那是日夜操勞,夙興夜寐,日漸憔悴!四叔你怎能這般污朕清白。”
朱棣搖搖頭岔開這個話題,不理會這昏君,認真道:“此策雖好,但是現在不能用,只能一步步慢慢完善,興許再過數十年,我大明國富而民強時,能開此例,如今百業待興,自然需要天子嚴令。”
“諫言獻策是好事,到時候可以開個秘奏之權,允許各地百姓,官員,還有王族秘奏,直達天聽,既有利于天下黎民,也有利于皇族。”
朱棣的想法更加全面,皇族不能和民間百姓過于脫離,否則會出現“何不食肉糜”這種帝王,那天下危矣。
朱允炆點頭:“朕曉得的。”
他伸手摳了一下嘴里卡著的菜,又認真說道:“四叔,朕聽說你有個謀士,叫做姚廣孝,乃是個和尚,十分有才能,這第一次大明官方的海貿,就交給他擔任正使吧。”
朱棣奇道:“為何?”
朱允炆道:“不為什么,朕和佛家有緣。”
“朕不是準備和天下有錢的那些和尚道士說說緣嘛,怕傷感情,這姚大師是佛門中人,以免他們師兄弟找茬,還是出去帶領商隊的好。”
朱棣狹長眸子閃爍,點了點頭。
江南的和尚太有錢了……不僅各種開店鋪,廣有廟產,還開當鋪,放高利貸。
朱棣在就藩之前,就發現過這個問題。
如今,朱允炆將這個問題交給了他來解決,姚廣孝的確不適合待在身邊……
……
諸王吃過了中午飯,紛紛謝過朱允炆,準備出宮,前去皇城歇息。
大明第一屆皇族議會結束,這次議會注定會載入史冊,宮廷畫師趁機又多畫了幾番永樂帝朱允炆指點江山的圖。
朱允炆高興不已,當場問畫師收了一千兩版權費。
踏馬的,朕沒有讓你畫你畫了,給朕版權沒有啊!
畫師當場絕倒,篩篩發抖。
這畫你畫出來,朕允許你臨摹拿出去賣錢。
好在,朱允炆下一句話讓畫師大喜過望,一千兩在這個時代并不算少,但是對于畫師來說還是拿得出來,因為這個時代最頂級的寶石,珠玉都是用來作畫的,學畫畫的都是丹青世家子,極為有錢。
這要是將帝王畫拿出去自己臨摹珍藏,以后不知道價格是多少倍,遠遠超過一千兩!
這買賣,值!
朱允炆卻撇撇嘴,感覺好像收少了……
吃飯的地方距離皇城不遠。
大明的皇城很大,內城是紫禁城,外城是皇城,皇城住著許多年紀比較小未曾就藩的藩王,也有一些老妃嬪,而像朱棣這種外王進京也會住在皇城之中。
諸王都往皇城走去,朱棣自然也跟隨。
誰知,朱允炆坐在肩輿之上,老神在在,翹著二郎腿,滿臉的憤怒,盯著朱棣。
“四叔你干什么?”
朱棣疑惑地左右看了看。
“回寢殿歇息。”
朱允炆當即大怒:“睡午覺!?四叔你怎能這般懈怠!”他激動的差點從肩輿上蹦下來。
“四叔你堂堂攝政王不好好處理公務,居然還有閑情興致和時間睡午覺!?”
“你知道我大明如今關于軍事擠壓了多少奏折沒有處理么?四叔你每睡一刻鐘,我大明邊軍說不定就要死幾個軍士,四叔你怎么睡得著啊!如今內閣中五軍都督府關于軍事的奏折積壓了上千封,四叔你作為我大明最懂軍事的藩王,又是攝政王,大將軍王,朕的征北大將軍,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就連朕,都不睡午覺了!”
朱允炆道。
朱棣當場大怒,罵道:“你當然不睡午覺了,你是睡到中午日上三更才醒!”
朱允炆臉不紅心不跳,也隨即怒道:“那是因為朕為了國事日夜操勞,夜不能寐所致,四叔你年富力強,又不是朕這種二十一歲的小伙子,哪來那么多覺困。”
“朕到了像你這個年紀,是肯定睡不著覺的!”
朱允炆見朱棣有些生氣,不由得撇撇嘴,哀嘆道:“皇爺爺啊,你看到了嘛,朕為了我大明也是操碎了心,四叔身為攝政王,大將軍王,征北大將軍,居然沉迷享樂睡覺,朕讓他批閱奏折,他還以言語激朕,我好慘啊,國庫好窮啊,朕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啊……”
“要不是朕自力更生,大明不知道怎么樣呢,哎!”
他瞥了一眼朱棣,道:“也不知道四叔是不是咱老朱家的種,皇爺爺,我父皇,還有我,都不睡午覺的,四叔你行不行啊……”
朱允炆輕輕嘆了口氣,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模樣。
“你這昏君!”
朱棣大怒,擺了擺衣袖,調轉方向朝著內閣走去。
“朕早就看出四叔你有謀逆之心,你看,狐貍尾巴露出來了吧!”
“王中!”朱允炆也怒了。
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病貓啊!
有些緊張的司禮監大太監王中,還有錦衣衛指揮蔣獻全都看向朱允炆,天子是要將燕王殿下拿下了么?他們都緊張起來,蔣獻握著自己的刀手心都是汗。
“燕王這攝政王著實桀驁,朕怒了,將朕寢宮里沒有批準的那一千多封民事奏折全都搬去內閣,讓燕王不批閱完不準出宮,吃喝拉撒都得處理政務!”
王中呆了呆。
“陛下,您的意思是,司禮監的披紅,轉給攝政王燕王殿下?”
“對!”
朱允炆說道。
王中深吸一口氣,有些不甘心地問:“陛下,那咱們司禮監做什么呢?”
朱允炆瞥了他一眼,怒罵道:“廢話,當然是去搞錢啊,不搞錢你養我啊!”
“御獸園,御膳坊開起來了嗎,朕到時候吃不起飯,就把你們發配去養豬啊信不信!”
“三日內御膳坊要開業,開業當天,讓錦衣衛給朝中有錢的官人,南京城有錢的富戶都去發封請帖,讓他們去御膳坊消費,進了那個門,一頓飯不吃出一百兩銀子不準出去!”
“菜要做好,如果菜不值一百兩,搞點攢勁的節目嘛。”
“王中啊,不是朕說你,你也跟了朕這么久了,怎么腦子傻乎乎的,還有蔣獻你也是,朕現如今窮如狗,主業當然是搞錢啊,你們不幫朕想辦法,我大明如何做大做強,再創輝煌!”
內侍王中和錦衣衛指揮蔣獻眼睛一亮。
早說啊,你早說啊……
“陛下,奴倒是有些想法。”
“先前您讓畫師畫畫,收那畫師的版權費,奴覺得,陛下您不若寫一些御筆題詞,賣給諸多富戶,天子題詞,可是值不少錢。”
王中說道。
他沒有搶功勞,看了一眼身邊的蔣獻,示意蔣獻也說。
蔣獻深吸一口氣,說道:“陛下,除了題詞賣給富戶,也可以賣給各大寺廟,自古寺廟佛頭多珍藏文人墨客真跡,而且和尚書法好,愿意花重金買,各地寺廟主殿也得匾額,陛下不是準備收拾收拾這些寺廟佛頭嗎,不如題字賣給他們,也算各取所需。”
朱允炆怒道:“蔣獻你好生說話,朕那是與各大寺廟結緣,出家人不說錢,說緣!”
蔣獻將腦袋點的猶如小雞啄米:“是是是,陛下說的是。”
朱允炆在肩輿上摩挲著下巴,道:“嗯不錯不錯,你倆有那味兒了,這兩個計策都很有用,蔣獻啊,你帶著錦衣衛去找富戶和南直隸附近的各大佛頭到天界寺來,就說以后天下寺廟的主殿匾額都得換上朕題的字,但是朕的字乃是天子之字,需要緣分。”
“給錢多的就是緣分到了,不給錢的直接給朕封了!”
王中和蔣獻兩個人嘿嘿嘿地對視一眼,心說天子你真踏馬壞啊,這種辦法都想的出來。
朱允炆又看向王中。
“到時候王中你來寫匾額,蓋上朕的天子寶璽便可。”
王中整個人再次亞麻帶住:“陛,陛下,您不自己寫嗎?”
“廢話,朕為國事日夜操勞,那么忙哪有時間寫字。”
“心誠則靈,蓋上朕的印璽,署名是朕就行了,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佛祖知道也不會怪罪的。”
“一看你就不認識真和尚,真和尚都是吃酒喝肉的。”
“那萬一……”
“不會萬一的,和尚見到署名朕的墨寶,以后寺廟香火不知道多旺盛,搶都得搶瘋了,賣貴點,無論大小不得低于兩萬兩,聽到了沒?”
王中又驚又喜,連連點頭。
替天子御筆啊……
蔣獻則壞笑著提議道:“陛下,不如直接以板印印刷,如此一來都不需要墨寶書寫……”
朱允炆怒道:“靠,朕是圖財,這行靠的就是聲譽,你有沒有良心的啊。”
“用板印印刷的假貨騙和尚,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你這家伙濃眉大眼的,滿腦子壞水。”
蔣獻身子發抖,連忙告饒。
“板印印的快?便宜?”朱允炆問道。
蔣獻也將腦袋點做小雞啄米,在明代的活字印刷已經十分成熟,板印也很成熟,寫牌匾,天下的寺廟字都差不多,直接板印印刷就行了。
“那就印刷吧,反正昧良心的是你,又不是朕!”
朱允炆馬上變了副嘴臉,毫不猶豫地說道。
蔣獻:……
陛下,您的良心,真的大大滴有啊!
朱允炆這才打了個哈欠,伸了個懶腰道:“好了,起駕回宮,朕要睡個午覺,真是的,朕這么年輕還要長身體的,四叔也不知道體諒體諒,朕要是發育不好,非得賞他一千封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