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讀懂稅務籌劃與風險控制
- 王美江編著
- 3027字
- 2022-10-08 17:13:46
1.2 納稅籌劃原理
進行納稅籌劃,必須嚴格遵循“三證統一”原理。所謂“三證統一”,就是指會計憑證、法律憑證和稅務憑證相互統一,如圖1.2-1所示。

圖1.2-1 納稅籌劃的“三證統一”
進行納稅籌劃,一定要保證“三證統一”。法律憑證在降低企業成本中起關鍵的作用。同時,會計憑證和稅務憑證上的數據必須與法律憑證上的數據保持一致,否則企業會面臨成本增加的風險。
1.2.1 會計憑證
會計憑證是記錄經濟業務、明確經濟責任、按一定格式編制的據以登記會計賬簿的書面證明。會計憑證的主要作用,就是記載經濟業務的發生,并明確這個過程中的經濟責任,以作為書面證明。
會計憑證又分為記賬憑證和原始憑證。所謂原始憑證,是在業務發生之初就要填寫的原始書面證明,包括銷貨發票、款項收據等。記賬憑證以原始憑證為根據,作為記入賬簿內各個分類賬戶的書面證明,包括轉賬憑證、付款憑證、收款憑證等。
1.2.2 法律憑證
法律憑證是用來明確和規范有關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的重要書面憑證或證據,包括合同、協議、法院判決或裁定書等法律文書和其他各種證書。
在實際經營過程中,企業涉及的土地使用權證、股權轉讓協議、資產轉讓(收購)協議、股權收購協議、采購合同、建筑合同等,都是典型的法律憑證。在經濟合同簽訂過程中,法律憑證的使用將會對企業稅收成本的控制起到關鍵作用。正確簽訂合同并向當地稅務主管部門提供各種材料,有利于使企業實現合理納稅籌劃。
1.2.3 稅務憑證
稅務憑證是一種在稅法或稅收政策性規章上明確相關經濟責任的書面證據。稅務憑證也是一種法律憑證,如稅務行政處罰事項告知書等稅務憑證,就是法律憑證。
1.2.4 “三證統一”對于納稅籌劃的影響
法律憑證、會計憑證和稅務憑證三者之間既有差異,但也存在一定的聯系。例如,稅務憑證與會計憑證都是明確相關經濟責任的企業據以記賬的書面證明。二者不同的是:會計憑證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以下簡稱“財政部”)頒發的各項會計政策、財經制度而進行財務核算的記賬憑證;稅務憑證是根據相關稅法和國家稅務總局制定的各項稅收政策而明確納稅義務的稅收憑證。
二者雖都是對同一經濟往來事件的核算,但前者主要依據會計準則,后者主要依據稅法,各自的規定有一定差異,所以最終結論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企業辦理涉稅事宜時,需要在會計記錄基礎上,根據稅法進行納稅調整,否則將會受到稅務主管部門的懲罰。
在企業的成本控制、納稅籌劃過程中,必須保證法律憑證、會計憑證和稅務憑證“三證統一”。“三證統一”是眾多降低成本方法的核心與根源,讀者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和相應案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這一點。
1.法律憑證是決定企業成本的根源
企業成本涉及企業的各個方面,如設計、研發、生產、管理、銷售、售后服務等各價值鏈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會對成本產生影響。想要控制好成本,就必須把控好合同的簽訂和管理,尤其要關注產品的價格。關于價格的條款是合同和協議中的重要條款,合同和協議中的價格是構成企業相關成本的重要部分。
例如,如果合同中沒有明確價格,那么想要通過價格降低成本是不可能的。若企業不按照合同規定的價格付款、結款,就會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同時,企業也要從其他方面降低成本,如從材料采購、物流運輸、服務提供等方面著手。這些內容同樣需要在合同中體現,其也將影響會計憑證、稅務憑證。
2.“三證統一”是降低稅負、成本的根本之策
在明確法律憑證是決定企業成本的根源后,還要保證法律憑證、會計憑證和稅務憑證的相互統一,這樣降低成本才能落到實處。對于“三證統一”,企業要建立以下思維:
(1)合同與企業的賬務處理相匹配,否則,要么做假賬,要么做錯賬;
(2)合同與企業的稅務處理(稅務處理在實踐中主要涉及企業繳多少稅和什么時候繳稅兩方面)相匹配,否則,要么多繳稅,要么少繳稅;
(3)合同與企業發票開具相匹配,否則,要么開假票,要么虛開發票。
部分企業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往往忽視了“三證統一”的原則,導致被相關部門處罰,造成更大的成本支出。
來看這樣一則案例。
A公司開展業務,與B公司達成協議。雙方在合同中約定開工保證金條款:在合同簽訂后2個工作日內,A公司需要向B公司支付100萬元的保證金,此保證金未來可以用于抵扣A公司需要支付的工程款。
與此同時,A公司與C公司簽訂合同,并說明履約保證金條款:C公司在合同簽訂之后的7個工作日之內必須向A公司支付100萬元的履約保證金。
如果A、B公司都選擇一般計稅方法計征增值稅,且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9%,那么對于保證金條款,A、B公司應該如何進行賬務處理?
這個案例中,合同就是法律憑證。根據合同約定,開工保證金是A公司支付給B公司的預付款項,而履約保證金是C公司支付給A公司的保證金或押金。據此,可以針對A、B公司做出以下分析。
(1)A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


(2)B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十九條規定如下。
增值稅納稅義務發生時間:
(一)發生應稅銷售行為,為收訖銷售款項或者取得索取銷售款項憑據的當天;先開具發票的,為開具發票的當天。
這就意味著,B公司在收到A公司的開工保證金后,發生了增值稅納稅義務,必須向A公司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如果B公司沒有開具發票,就需要進行無票收入的增值稅銷項稅申報。
再來看A公司與C公司的賬務處理。
(1)A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

(2)C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


C公司支付履約保證金沒有發生納稅義務,A公司應向C公司開具收款收據。
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到,“三證統一”的背后是“三流統一”。所謂“三流統一”,即在貨物交易環節中貨流、資金流和發票流相互統一。收款方、開票方和貨物銷售方或勞務提供方必須是同一個經濟主體,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就會出現票款不一致的現象,涉嫌虛開發票,將被稅務部門稽查判定為虛列支出、虛開發票,相關主體要承擔一定的行政處罰,甚至會有遭到刑事處罰的法律風險。
實際經營過程中,虛開發票是很多企業面臨的風險,一旦被稅務部門查出,輕則處以補稅、罰款和繳納滯納金;重則相關的主要負責人員將會承擔一定的刑事處罰。《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第二十二條對于虛開發票有著明確規定,具體如下。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有下列虛開發票行為:
(一)為他人、為自己開具與實際經營業務情況不符的發票;
(二)讓他人為自己開具與實際經營業務情況不符的發票;
(三)介紹他人開具與實際經營業務情況不符的發票。
同時,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對刑法做出了重要修改和補充,其中第三十三項和第三十五項分別如下。
在刑法第二百零五條后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零五條之一:“虛開本法第二百零五條規定以外的其他發票,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在刑法第二百一十條后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一十條之一:“明知是偽造的發票而持有,數量較大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罰金;數量巨大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由此可知,如果不做好“三證統一”,企業將會面臨巨大的經營風險。國家稅務總局對“三查活動”不斷深化,即“查稅必查票”“查賬必查票”“查案必查票”。企業如果出現虛開發票的問題,將會受到刑事處罰。所以,想要做好納稅籌劃,就必須做好“三證統一”,這是納稅籌劃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