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山,位于陵陽山體的東部、北部和西南部,海拔500至1000米,山勢峭拔,多陡坡險壁,形態也顯著不同。如插霄峰、紗帽峰、中蓮花峰、翠峰、美女尖等。
丘陵,主要分布在陵陽山體的南部和西北部,海拔小于500米,多呈渾圓狀態,起伏度不大,丘體都很單薄,不像山體具磅礴雄偉之勢。
在陵陽山群峰之中,四御峰位于陵陽山玄武峰南側,兩峰有一山脊相連,為陵陽山第一高峰。
其山水雄奇靈秀,群峰爭峙,山中奇峰疊起,怪石嶙峋,涌泉飛瀑,溪水潺潺。
峰頂東西兩側,危崖層疊,西南有“缽盂峰”,極似僧人缽盂,西北有“北斗七星君峰”,“宴仙臺”位于四御峰西。
紫薇大殿道院群建筑便在此處。
紫薇大殿,俗稱“紫薇寶殿”,坐落在四御峰上,為道教徒朝謁陵陽山圣地的主要場所之一,這里因主供紫薇大帝,故名。
紫薇大殿是典型的宮殿建筑,殿高15米,門朝西南。入殿須登八十一級臺階,站在臺階之下,舉目仰望,可見南門廳上兩塊匾額:上額書“紫薇寶殿”,下額書“東南第一山”。
大殿四周回廊上方雕梁畫棟,仙鶴、麋鹿等珍禽異獸,牡丹、靈芝諸鮮花奇草。
在大殿后方,建有一座高99米紫薇大帝真身銅像,面目慈祥,巍峨高聳天際,俯視整個陵陽山。
當天氣氤氳,云霧繚繞,由山下向峰頂飄散,逐漸彌漫紫薇大帝半身,便不再上升。此時遠觀大帝真像,好似天神下凡,非常壯觀。
四御峰北側,則是玄武峰,又名“玄武正頂”,是陵陽山第三高峰。
峰頂有玄武禪宮,東南有一山脊,由裸露的花崗巖構成,呈黛色。
傳說當年仙人向此地老翁借“白云一地”,老翁誤聽,以為“白云一地”能有多大?豈知,仙人站在玄武正頂,以白云為袍,竟遍覆山峰九十九座。
九天玄女宮是陵陽山主要宮廟建筑群之一,為玄武正頂主宮。原名九天玄女庵,又名九天玄女道院。
九天玄女宮外景宮院主要的建筑有山門、無極寶殿、韋馱殿、老祖殿、玉道樓、禪堂、法堂、客堂及道長房等。
宮內還設有“陵陽道學院”。
宮的正門造得獨出心裁,進門后即見后墻,不與院落相通,到大殿須從兩旁山墻小門進去。整座宮廟依山布局,共有五層,殿宇完整,樓閣整齊。
玉筆峰位于北峭灣西北,周邊群峰環拱,西臨雙峰,南對大古峰,東北為翠峰滴翠,西北屏立七老峰,西南為群仙峰,峰頂多人形奇石。
勾陳上宮,初名“摘星庵”,又名“萬年禪宮”。建在玉筆峰山腰和山頂。
勾陳上宮是陵陽山第二座道教大殿,宮院建筑依山勢而建,上下相連,左右貫通,形成一個整體。
主要建筑有山門、后土娘娘殿、齋堂和寮房等。
蓮臺峰位于北斗七星君墩東北,五大磐石高疊成峰,峰腰懸石錯列,架空成洞,洞口空曠,有“四門”可以進入,曾有僧人棲居,大廳、禪堂可容百人。
芙蓉峰又名陵陽山西峰,蓮花峰,芙蓉峰北起陵陽山之首,上、中、下三座蓮花峰,連綿拔起,石色青紫,狀如蓮花。
山頂太清觀始建更早,歷代重修,東周最為鼎盛,鐵椽、鐵瓦、金碧輝煌,千百年來,一直是各都城眾香客朝拜的道教圣地。
東南沿海香客也慕名前來,每批朝山者就多達百人。
插霄峰即東崖,又名東峰,陵陽山名峰之一。峻峭高聳,兩側懸崖孤削,橫截陵陽山東部。
花潭澗和龍溪夾峰奔流,匯于龍池。
西南為盆地,東北為峽谷,每當云霧從龍池涌起,觸該峰則分成兩股云團分別涌向陵陽山下和谷地。
太清宮,位于插霄峰南側,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有古建筑30余棟。
整個建筑處于孤峰峻嶺之上,殿字樓堂依山傍巖,結構精巧,是陵陽山的最美的勝境,無論是道士還是香客游人,只有登上頂峰,走進太清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到了陵陽山。
北斗七星君峰位于玄武峰西北,峰西有北斗七星君墩,是山脊上展開的一大片空曠地,遺有古廟基。
北巖為道教所稱仙人得道飛升之“圣境”,是陵陽山中風光最險最好看的一處景色。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
上清宮是北斗七星君峰道院比較大的,位居陵陽山各宮之四,宮中的牌樓、龜馱碑、山門、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氣勢宏偉。
瓊臺觀,位于玉筆峰東北麓約10千米,分為上觀、中觀、下觀。在元代時,稱為“瓊臺宮”。整個瓊臺觀被玉虛宮包圍著,好像穿了一套華麗的外衣。
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是陵陽山建筑群中最大的單元宮院,現存部分建筑和遺址,還建有重達百噸的“龜馱碑”亭八座。
元始峰,又稱武柱峰、上似紫薇臥像,此臥像兩峰如筍形同臥躺一般,酷似紫薇大帝。
迎仙巖,位于竹林之上,五龍宮之北,是陵陽山六大巖中的一座大型巖洞。
洞中有觀,天然一體,為上清宮。
上清宮得到歷代王朝無數次的賜銀,進行了無數次的擴建和維修,宮府的建筑面積、規模、布局、數量、規格創道教建筑史之最。
青龍峰是長期受雨水沖刷溶蝕風化而脫落,整個山體就像一只巨型石象在汲水。山勢為南北走向,呈狹長型,從北至南的山峰主要有:北端的三清論道峰,中間的八戒夢仙峰、鯉魚峰、狀元峰、蠟燭峰,南端的大刀切峰等。
瑰麗的晚霞映著詭奇萬狀的險峰怪石,奇光異景,色彩繽紛,令人贊嘆不已。
山上有仙師府,是天師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處,原稱“真仙觀”,建在陵陽山天門山。
仙師府原系東周王族賜予的私宅,后又經十多次修建,規模宏大。
仙師府建筑群,整個府第由府門、大堂、后堂、私第、書屋、花園、萬法宗壇等組成,在布局和風格上保持了道教神道合居的鮮明特色。
鏡中峰,長約2公里,鏡中峰由多組山峰連接而成,是長期受水流沖刷侵蝕而形成的峰叢類景觀,山勢為南北走向,呈狹長型。
從北至南的山峰主要有:北端的三清論道峰,中間的夢仙峰、仙魚峰、榜眼峰、蠟燭峰,南端的大刀切峰等。
翹首而望,看那古松摩云,危崖欲傾,確實雄偉壯觀。
峰上有一宮,為兜率宮,乃西方佛教傳入陵陽山寺院之一。
坐落于巖頂之上,它坐東朝西,五進而起,九根大柱支撐屋面,象征九五之尊的帝王宮殿,彤壁朱扉,重檐丹楹,上覆灰色琉璃瓦,四周為花崗巖護欄,甚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