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守望四十天
- 蔣理
- 546字
- 2022-09-29 10:08:22
史書中的敦煌
今天的敦煌是一座舒適緩慢的小城。午后我曾獨自到市中閑逛。城區不大,樓宇不高,樹木成行,河流穿城而過,跟岷江邊的家鄉頗有幾分相似。漫步街巷,看著樹蔭下跳舞的女孩,街邊吃著棒冰的學生,突然好想騎上一輛單車,像這夏天的風一樣疾馳而去,回到少年時光。
但在我看過的史書中,敦煌卻是另外一副模樣。東漢學者應劭在注釋《漢書·地理志》時寫道:“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后漢書·郡國志》引《耆舊記》說敦煌為“華戎所交,一都會也”。雖然現代學者傾向于認為“敦煌”二字源于少數民族語言,但這些古代典籍之中的詮釋卻讓我們看到:歷史深處的敦煌確是一座繁華都市。從張騫出使西域,漢武擊潰匈奴,中原王朝在河西地區“列四郡,據兩關”之后,敦煌成為中西交往的咽喉要地。無數的使團、商隊、僧侶往來絲路,一定會在這座城市通關、歇腳、補給。敦煌這個中原王朝在西部最大的海關城市,逐漸發展成了著名的國際化都會。
如果能回到盛唐天寶年間的敦煌,我們會感受到繁華撲面而來。街市上店鋪林立,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琳瑯滿目。每天有早、中、晚三次集市,各國客商們在這里用各種語言交流和交易。元宵燈會更是精彩非凡、盛況空前,民間甚至有“元宵燈會,長安第一,敦煌第二,揚州第三”的說法流傳。能夠力壓當時富甲天下的揚州,敦煌之盛,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