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孔子(中華先賢人物故事匯)作者名: 趙玉敏本章字數: 768字更新時間: 2022-09-29 10:44:24
導言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的600年時間,被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稱為“軸心時代”。這的確是段非常奇妙的時期,在北緯30度左右的古希臘、古印度、以色列和中國,人類的思想和智慧幾乎同時發出了燭照古今的耀眼光芒。
孔子便是一位誕生在軸心時代的先哲,禮崩樂壞是人們對他出生的春秋時代政治文化現實的形象概括。禮樂文化發軔于夏、商,至西周經周公的整合而燦然大備。孔子雖是商人的后裔,但經過對夏、商、周文化的實地考察與對比,最終被“郁郁乎文哉”的周文化所折服,從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畢生都在為改變春秋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陪臣執國命”的社會現實而憂慮奔波。學而不厭如是,誨人不倦如是,執政于魯如是,周游列國亦如是。
但我們卻不能因此就認為孔子是一位機械的復古者。孔子在開門授徒以《詩》《書》《禮》《樂》為教的過程中,以“仁”釋禮、援“仁”入樂,以仁心為根源建立禮樂的內在實質意義,從而為東周時期已徒具虛文的西周禮樂,注入了新的時代精神。“仁”所承載的作為人類個體皆可擁有的人性內涵,使禮樂的修習不再是貴族特有的專利,而是變成了社會公器,貴族、平民皆可學習踐行。對中國文化而言,這是承前啟后的一大開創。它不僅復活了西周禮樂文化的精神,使禮樂從上下尊卑的行政規定變成人的內在修養,而且也確立了人性的尊嚴:每一個平凡的生命,都可以憑借個人的努力,達到“我欲仁,斯仁至矣”的理想境界。
著名歷史學家柳詒徵這樣概括孔子對中國文化的意義:“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而你可能想不到的是,這位對中國文化做出如此之大貢獻,后來被供奉在孔廟之中受萬人仰視的圣人的一生,其實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樣,既有著日常生活的艱辛,也有著求索理想的困惑;既有著懷才不遇的痛苦,也有著得育英才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