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倫(中華先賢人物故事匯)
- 譚偉雄
- 3615字
- 2022-09-29 10:45:53
城南觀井
桂陽郡耒陽縣城南有一口石砌的水井,長年清澈見底。因井水甘甜解渴,附近的百姓和過往的行人都喜歡到這里來取水、飲水。水井離蔡倫家不遠,蔡倫每天上學必從這里路過。
蔡倫出生于冶鐵世家。自從桂陽郡設置鐵官后,蔡家與鐵官來往甚密。鐵官主要負責管鐵的冶煉、鑄造、調運和貿易,桂陽郡的大鐵官叫吳學,是蔡家的常客。吳學發現蔡倫喜歡讀書舞劍,長得又乖巧可愛,因此對他甚是看重。每次來蔡家,吳學都會事先挑選一部書簡,贈予蔡倫。蔡倫從小就對冶煉、鑄造、種麻、養蠶、織布這些事情感興趣,常常醉心于觀察和研究。不過,他最感興趣的還是讀書,因為許多知識都來自前人的記述。尤其是對吳學贈送的書簡,蔡倫總是愛不釋手。在鄉學期間,先生傳授的是《詩經》《書經》《禮記》《論語》《尚書》《易經》《春秋》等。通過吳學贈送的書簡,蔡倫又進一步擴大了眼界。與同齡人相比,他絕對算得上是博學多聞。
蔡倫在勤思苦學之余,偶爾會和鄉學的同窗或獨自一人到井臺邊玩耍。
有一回,蔡倫一動不動地伏在井沿上,兩眼直勾勾地盯著井里。這一幕正好被騎馬路過的吳學看見。吳學見狀甚是奇怪,心想到底是什么讓蔡倫如此著迷呢?為了弄清原委,吳學翻身下馬,悄然來到蔡倫的身后。
吳學發現,令蔡倫著迷的是井水中有一團灰白色的混沌之物,它伏在水井的底部,隨著井水細微的漾動,它也如棉絮般輕輕地搖曳。
蔡倫正看著水中之物發呆,如鏡的井面卻突然浮現出吳學的面容,蔡倫猛然起身回頭道:“原來是吳鐵官!”
“敬仲如此忘我,想必這井里有什么稀罕之物?”吳學笑問。
蔡倫道:“吳鐵官有所不知。數月前,我曾親見有人不慎將一塊麻布巾子遺落井中,不曾想今日再見時,那巾子已成了現在這個樣子,也不知什么原因?”蔡倫邊說邊想起那天的情形。
那天天氣有點炎熱,蔡倫和一個小伙伴在井臺邊的那棵柳樹下溫習課業。一位肩頭搭著一塊麻布巾子的中年挑夫走了過來。挑夫灰頭土臉,汗流浹背。他放下挑擔徑直來到井邊,先是像水牛一樣把頭伸到井里,咕咚咕咚喝了一氣,然后順手取下肩頭那條臟兮兮的巾子。看這架勢,他是準備將巾子浸到井水里洗凈用來擦臉。一旁的蔡倫對挑夫伏在井里喝水已是十分反感,一想到這么潔凈的井水將再次被他弄臟,不由得脫口阻止道:“這位大叔且慢!”挑夫聞言手上一松,巾子隨即落入井水之中。他見沖他說話的是一位學生模樣的少年,一時不明白少年為何阻止他,就在這一愣神的工夫,那巾子已向井底沉去。等他回過神來伸手去撈,已夠不著了,只好眼睜睜地看著它沉下去。

蔡倫不由得脫口阻止道:“這位大叔且慢!”挑夫聞言手上一松,巾子隨即落入井中。
想到這里,蔡倫用手指了指井中之物,一臉疑惑地對吳學說道:“那天沉下去的明明是一塊麻布巾子,現在怎么變成這樣了呢?”
吳學搖了搖頭,也是一臉訝異。
蔡倫問道:“吳鐵官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可知是何原因?”
吳學思忖良久回答道:“本官的確不知。不過……”
見吳學欲言又止,蔡倫以為他知道是怎么回事,趕緊問道:“吳鐵官是否想起了什么?”
吳學一邊沉思一邊說:“我倒是想起一個地方。在皇宮尚方的制作坊里,匯聚了全天下的能工巧匠,想必他們應該知道這其中變化的原因。”
蔡倫一下來了興趣,好奇地問道:“皇宮尚方的制作坊都制作什么呀?”
吳學答道:“簡帛、衣飾、香料、軍械及各種日常所需之器物,凡宮中所用之物,制作坊都負責制作。”
蔡倫又問:“制作坊里的人除了制作,還干些什么?”
吳學說:“改良各種器物的工藝。”
聽吳鐵官這么一說,蔡倫心想這些不正是自己夢寐以求想做的事情嗎?他頓時對皇宮尚方的制作坊心生向往。可轉念一想,皇宮高高在上,又離自己那么遙遠,他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又如何能進入皇宮?那對于他而言,無異于天方夜譚。想到這里,蔡倫眼里剛剛撲閃的火苗又倏忽熄滅。
吳學見蔡倫突然緘默不語,便問道:“敬仲對制作坊如此感興趣,莫不是也想進宮?”
蔡倫苦笑道:“不過是想想而已。”
吳學問道:“若本官有辦法,敬仲可愿進宮?”
蔡倫以為吳鐵官是跟他開玩笑,便隨口答道:“當然愿意。”
吳學又道:“進宮若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敬仲可還愿意?”
蔡倫不解地問道:“吳鐵官所說的代價是什么呢?”
吳學說:“比方說傷及身體。”
蔡倫說:“莫說傷及身體,就算有性命之虞,蔡倫也愿意試試。”
吳學見蔡倫回答得非常堅定,心里有了主意。
蔡倫以為吳鐵官不過是跟他開個玩笑而已,因此并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等吳鐵官一走,他又伏身在井臺邊,看了許久才起身離去。
回家的路上,蔡倫的心思還停留在那口井里。井水如此清澈,井底的沙石皆粒粒可數,看似一目了然,卻仍有一團迷霧無從破解。這讓蔡倫明白了一個道理:凡事不能只看表象,這世上還有許多未解之謎就藏在這表象之中。
永平十八年(75),調運鑄鐵進東都的吳學無意中得知宮里招人的消息,他立刻想到上次在井臺邊和蔡倫的一番交談,他覺得蔡倫無論是才學和品性都是最合適不過的人選。
機會難得,吳學剛回到桂陽郡就馬不停蹄跑到蔡家。當時蔡倫并不在家,吳學就先將宮里招人的事告訴蔡倫的家人,并表明自己愿意當蔡倫的引薦人。
蔡家世代煉鐵,做夢也不曾想過蔡倫能有機會進宮。若是蔡倫進宮后能夠有所作為,萬一得到皇上的賞識,不僅可以興旺蔡家的門庭,還可以光宗耀祖。但有一道天大的難題擺在蔡家人的面前,那就是男子進宮前必須凈身。
蔡倫直到傍晚才回家,吳學也一直在蔡家等著。蔡倫在得知宮里招人的消息和家人的顧慮時表現得異常冷靜,像是早已深思熟慮過一般,當即表示同意。
數日后,蔡倫跟著吳學來到了東都洛陽。此前,蔡倫從吳學贈送的書簡中讀過班固寫的《東都賦》,賦云:“是以皇城之內,宮室光明,闕庭神麗,奢不可逾,儉不能侈。外則因原野以作苑,填流泉而為沼,發藻以潛魚,豐圃草以毓獸,制同乎梁鄒,誼合乎靈囿……”百聞不如一見,蔡倫這一路果然是眼界大開。
進宮那天,面試蔡倫的是一位姓李的宦官,他見蔡倫面善,又長得一表人才,就多問了他幾句,沒想到蔡倫不僅才思敏捷,口齒也十分伶俐。李宦甚是滿意,當場就用朱筆在名冊上圈點了蔡倫的名字。
面試結束后,蔡倫跟著吳學回到旅舍。
吳學說:“敬仲,今日面試的李宦乃南陽郡人,與本官同鄉。他是小黃門鄭眾的親信,而鄭眾乃當今太子身邊的紅人,以后你就好好跟著李宦當差。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他會教你。”
吳學見蔡倫點頭,像是突然想起什么,又道“敬仲,你可聽聞過小黃門鄭眾?”
蔡倫搖了搖頭道:“吳鐵官所說的鄭眾未曾聽聞,蔡倫倒是聽聞過太中大夫鄭興之子鄭眾。鄭興乃當世大儒,其子鄭眾也以精通儒家經典聞名于世。太子劉莊和山陽王劉荊曾讓陵鄉侯梁松帶著綢緞去拜訪鄭眾,想拉攏他做他們的賓客。誰料,被鄭眾當場拒絕。鄭眾對梁松說,太子不應私自結交外臣,藩王也不應私通賓客。梁松說,你怎敢忤逆太子和山陽王?鄭眾說,與其因忤逆獲罪被殺,不如堅守正道而死。鄭眾拒絕了梁松之請后不久,梁松因怨恨朝廷、懸掛匿名書進行誹謗而獲罪處死,與梁松有交往的眾多賓客都被指控有罪,唯獨鄭眾沒有被牽連。”
吳學道:“敬仲,此二人同姓同名,又同朝為官。你以后在宮中當差,當學鄭興之子鄭眾堅守正道,以免惹禍上身。小黃門鄭眾在東宮侍奉太子劉(dá),一旦太子登基,鄭眾必將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只怕你以后免不了要與他打交道。本官聽說鄭眾對皇室極為忠心,你若有機會與他結識,自然也能學到不少東西。”
此時蔡倫對于未來的設想并沒有像吳學考慮得那么長遠,但他深知吳學的話完全是出于對自己的關心。蔡倫當即毫不猶豫地回道:“請吳鐵官放心,您的話蔡倫自當銘記于心。”
吳學點點頭,然后將隨身佩戴的寶劍取下,對蔡倫道:“本官知道敬仲平時也喜歡劍術,此劍就贈予你留作紀念。”蔡倫趕緊雙手接過:“多謝吳鐵官。”吳學道:“因本官尚有公務在身,就此告辭。”蔡倫長揖一禮:“吳鐵官的恩情,蔡倫沒齒難忘。”
當天晚上,月色很好,但蔡倫久久不能入睡,他的腦海里不時浮現自己經常俯身觀察的那口水井。此刻的他,即將面對的是另一口水井,這口水井幽暗不明又深邃莫測,年少的蔡倫心里既充滿好奇,又有一種對未知命運的擔憂。
經過面試、凈身等一系列復雜又殘酷的過程,蔡倫終于進宮,做了寺人。這天,李宦拿了一套寺人專用的衣帽過來,對他說道:“把這一身行頭換上,跟我走吧。”
蔡倫穿戴好后,跟著李宦七拐八拐來到妃嬪們居住的掖庭。李宦將蔡倫交給掖庭令,然后向他叮囑道:“從今天起,你就在這里當差,可得機靈著點。”
蔡倫一聲不響地站立著,點了點頭。
掖庭令是個身材矮胖、滿臉橫肉的家伙。待李宦一走,掖庭令就將宮中煩瑣的規矩一一告訴蔡倫,要他聽話照做,不可偷懶,并安排他和其他寺人住在一間小黑屋里,這間小黑屋比起蔡倫凈身時進過的那間小黑屋也大不了多少。睡覺的地方是通鋪,蔡倫睡在寺人們之間,每到晚上在此起彼伏的鼾聲中難以入眠。有時好不容易睡著了,也會被自己的噩夢驚醒。
付出這么大的代價進宮,本意是想進入皇宮尚方的制作坊,沒想到卻是來宮里侍候妃嬪。盡管蔡倫心里百般不情愿,但事已至此,也只好順從命運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