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失敗之處距離漢境已經很近了,僅有不到百里,卻苦于無人傳信而沒有救援。邊塞將官將李陵敗沒的消息傳達給了漢武帝。漢武帝本想讓李陵死戰,后來聽說他被生擒,很是生氣,問群臣李陵之事,大家都附和皇帝,紛紛指責李陵罪該萬死。唯有太史令司馬遷敢為李陵鳴不平,他說道:“李陵事親甚孝,與士誠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頗有國士之風。如今不幸有事,大家都為了保家護妻子而指責他,實是讓人痛心!況且李陵帶步卒不滿五千,深陷戎馬之地,抗數萬之師,使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眾共攻圍之。轉斗千里,矢盡路窮,軍士仍張空拳,冒白刃,北向與敵死戰。能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是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以顯于天下。李陵之所以不死,一定是欲尋機以報大漢?!辈幌脒@一番話讓漢武帝更是火上澆油,當即處司馬遷以腐刑。
一年后,漢武帝有所感悟,派公孫敖領兵出塞攻擊匈奴迎接李陵還朝。出塞后,公孫敖畏懼深入匈奴會有不測,但皇帝命令又不能不從。正躊躇間,發現了十余騎匈奴散兵。當下就捉獲了幾騎,派會胡語的人詢問道“我朝李陵如今在你們那里做什么呢?”虜答道“日夜與大單于談論兵法,并教我們練兵?!甭牶蠊珜O敖計上心來,回朝后對漢武帝說道“出塞后捕得胡虜,說李陵教單于練兵以備漢軍,是以臣不敢妄自前進?!睗h武帝聽后大怒,族了李陵全家,李陵母親、弟弟、妻子兒子全被殺。
后來漢遣使者出使匈奴,李陵問使者:“吾為漢將步卒五千人橫行匈奴,以無救而敗,然我亦終不為匈奴所用,吾有何負于漢而誅吾家?”使者道:“漢聽說李少卿教匈奴為兵?!绷甑溃骸敖绦倥呤侨舛嘉纠罹w,他被匈奴攻之而降,不是我李陵。”李陵日夜悲泣,想自己家是因為李緒而誅,便尋機將李緒刺殺。李緒之妻是單于妻之妹,單于妻大怒欲殺李陵,單于便將李陵藏到了北方,直到單于妻死乃還。
單于對用兵如神的李陵很是欽佩,將自己女兒嫁給他,并立為右校王,每逢重大事情都請其參與議會,以示寵貴。這么做也是想讓李陵操練匈奴,幫助自己對付漢朝。但李陵坐席與議會間終不提及用兵之法,亦不教單于練兵之術,單于也無如之何。
后來蘇武出使匈奴,因其部下欲殺漢朝逃亡之人,蘇武自己也受牽連被匈奴囚禁。以死威脅,蘇武不降,單于就將其置于大窖中,絕其飲食。天雨雪,蘇武就以雪摻雜旃毛為食物,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就將其置于北海無人處,使其牧羊,并與他約定只有公羊下乳才能回來。蘇武到北海后,挖野鼠,采草根為食。杖漢節牧羊,節操不改。李陵聽聞后,屢次前去訪問,并帶去食物飲品等。
由于漢與匈奴多年戰爭使得匈奴漸衰,單于又老死,其子立為新單于。而漢武帝也死,漢昭帝立,數年后大漢便與匈奴和親。漢昭帝對李陵與蘇武之事甚為感動,便派使者去匈奴接李陵與蘇武回來。單于置酒賜漢使者,漢使對李陵說道“此番陛下請少卿來歸故鄉,毋憂富貴?!崩盍昊氐溃骸盎貧w甚易,只怕會再次受辱,奈何!”漢使說道:“新天子對你很是贊賞,這么多年了,你不想家嗎?”李陵說道:“家?我全家人都死了,大漢哪還有我的家?”又指著旁座的胡婦胡子說道“我已在此娶妻生子,丈夫不能再辱!”知道李陵沒有歸意后,漢使詢問蘇武的下落。單于說道“在北海牧羊,不知還活著嗎?”
漢使找到蘇武后,大是驚嘆。年近六旬的蘇武已是須發皆白,塞北苦寒且無食,他們很難想象一個人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能生存十多年。得知蘇武準備跟使者回去后,夜晚,李陵置酒相賀。說道:“如今足下還歸,揚名于匈奴,功顯于漢室,遠勝于李陵千倍。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我之所以失身匈奴,留此殘命,本是想效仿曹柯之盟,異日劫持單于以報大漢。此乃陵宿昔所不忘者也??扇缃裎胰冶蛔迓荆乙讶f念俱灰,決定老死于荒漠!然陵此生終不背叛大漢,絕不為匈奴所用,望子卿歸后能向陛下表明我的心志。異域之人,一別長絕!”
李陵與蘇武出帳。時月色溶溶,銀光下射,沙白如雪。胡天一望,星夜寥闊,景致蕭索。李陵起舞,歌道:“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聵。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李陵泣下數行,與蘇武決別。
蘇武于公元前81年回到長安,后來他與皇帝都思念李陵,漢昭帝便派使者再次出使匈奴,蘇武也請使者捎去一封信給李陵,仍是希望他能夠回來。李陵回信再次表明了自己的心志,他在回信中寫到
“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嗟乎子卿,陵獨何心,能不悲哉!與子別后,益復無聊,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并為鯨鯢。子歸受榮,我留受辱,命也如何?陵不難刺心以自明,刎頸以見志,顧國家于我已矣,殺身無益,適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轍復茍活。人之相知,貴相知心,故言之于卿。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天漢之外,入強胡之域;以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羈之馬。然猶斬將搴旗,追奔逐北,滅跡掃塵,斬其梟帥,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匈奴既敗,舉國興師。更練精兵,強逾十萬。單于臨陣,親自合圍。疲兵再戰,一以當千,然猶扶乘創痛,決命爭首。死傷積野,余不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舉刃指虜,胡馬奔走。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為先登。當此時也,天地為陵震怒,戰士為陵飲血。單于謂陵不可復得,便欲引還,而賊臣教之,遂使復戰,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萬眾,困于平城。當此之時,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乃得免。況當陵者,豈易為力哉?而執事者云云,茍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為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于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昔范蠡不殉會稽之恥,曹沬不死三敗之辱,卒復勾踐之仇,報魯國之羞,區區之心,竊慕此耳。何圖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誰復能屈身稽顙,還向北闕,使刀筆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復望陵。嗟乎子卿,夫復何言?相去萬里,人絕路殊。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長與足下生死辭矣。幸謝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無恙,勿以為念。努力自愛,時因北風,復惠德音。李陵頓首?!?
李陵在被匈奴俘虜后又活了二十多年,當年跟隨李陵征戰匈奴而陷沒的漢兵都紛紛來投靠,一些漢朝的降者與因犯罪而逃亡之人也來投靠。李陵部眾越來越多。在李陵死后,其子便跟隨胡俗,以母親的名字拓跋作為自己的姓氏。單于封其為烏籍都尉,使他自為一部。公元57年,匈奴發生內亂,五單于爭立,李陵之子由于支持烏藉單于也參與了,不幸的是失敗后與烏藉單于一同被呼韓邪單于擒殺。他的后裔及殘余的家族部眾北逃,并與鮮卑部落通婚結合,形成了拓跋鮮卑部。
在晉朝后期,拓跋鮮卑占據了中國的大半個北方,建立北魏政權,日益強盛,開始和南方以漢人為主的南朝相對抗。北方統治者以及宗室、重臣都以鮮卑為高貴的游牧正統,他們不愿意承認與漢人有過融合。大臣崔浩就因著史,說拓跋氏是李陵之后而激怒魏主,被魏主處死。之后北魏統治者大肆屠殺承認自己是李陵之后的人。這時很多承認是漢人之后的拓跋鮮卑不愿棄祖,暗中西遷,也有部分純漢血統的漢人追隨他們,不斷的遷徙,后來改姓氏為朱邪。他們重新組成一個小部落,成為沙陀。由于部落弱小,哪個種族強盛他們便依附于誰,曾先后臣服于柔然,突厥。自己慢慢得以發展,至數萬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