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讀《史記》(下冊)
- 楊鑠今
- 3598字
- 2022-09-23 18:12:16
孫子吳起列傳
《孫子吳起列傳》是我國古代三位著名軍事家孫武、孫臏和吳起的合傳。司馬遷著重寫了孫武“吳宮教戰”、孫臏“圍魏救趙”,以及吳起在魏、楚一展軍事才能,使兩國富國強兵的事跡。全篇以兵法起,以兵法結,中間以兵法貫穿始末。其中,“戰神”吳起的事跡,太史公著墨最為豐富。
吳起是戰國初期衛國人,著名的軍事家;作為兵家代表人物,與孫武并稱孫、吳。他創立武卒制,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史載“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余則鈞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可以說,吳起是中國歷史上沒有敗績的戰神,為戰國初期魏國奠定霸主地位做出了突出貢獻。吳起后來在楚國主持變法,與變法名臣商鞅、申不害等齊名,使楚國迅速強盛起來,史稱“吳起變法”。同時,吳起又被視為法家的代表人物。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在歷史上的名聲卻是毀譽參半,喜歡他的人對他推崇備至,不喜歡他的人對他鄙夷不屑。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吳起的故事。
吳起的名聲之所以不好,主要因為吳起做事極端。吳起早年為了求取功名,花光了家財,被鄉人取笑,吳起氣憤不過,“殺其謗己者三十余人”,把辱罵自己的30多人全殺了。吳起殺了人以后逃跑,走之前發誓說“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意思是,不做到卿相,我絕不再回來。之后便開始跟著曾參(孔門弟子曾子)的兒子曾由學習,哪怕自己母親死了也沒有回去。曾由覺得吳起為人太薄情,對母親尚且如此,對他人又能有什么感情呢。所以曾由打心里看不起吳起的為人,就和吳起斷絕了師徒關系。于是吳起又跑到魯國學習兵法。
另一件事,更讓人對吳起的為人感到不齒,這就是吳起“殺妻求將”的故事。當時齊國攻打魯國,吳起覺得機會來了就去爭取帶兵出戰,建功立業,可是有人說吳起的老婆就是齊國人,不能放心任用他。吳起回家就把老婆殺了,也因此得以率兵出征,最終大敗齊國。從這里也能看出吳起的不擇手段,對家人也是毫不留情。
到這里,大家是不是覺得吳起就是個十惡不赦之人?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是一個愛兵如子的好將軍。
吳起在魏國當西河守的時候,與士卒同甘共苦,睡覺不鋪席子,行軍不騎馬,親自帶糧食。當時有一個小兵腿上長了疽,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化膿的瘡,這種瘡一定要及時排膿,當時醫療條件不好,于是吳起親自給他用嘴吸膿。這個士兵的母親聽了這件事以后不僅沒有高興,反而哭得很傷心。有人問她:“您兒子不過是個最下級的小兵,現在將軍親自給他吸膿,您還有什么不開心的?”
士兵的母親說:“當年我老公就是將軍給吸的膿,后來打仗的時候奮不顧身,最終戰死。今天又發生這樣的事,我只是太擔心我兒子了!”可見,當時的士兵對吳起的擁戴。
吳起不僅是個愛兵如子的好將軍,還是一個修德之人??赡苡腥藭婀郑阂粋€對家人寡情之人怎么能是一個修德之人呢?可如此寡情之人卻留下“在德不在險”的至理名言。
有一次,魏武侯泛舟黃河,看到魏國的山川之險,不禁感嘆:“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吳起卻說:“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眳瞧鹬赋?,當年的三苗氏、夏桀和殷紂的立國之地都是山河險要,看似固若金湯,但是這些君主因為德義不修、修政不仁、修政不德,最終都落得了亡國的下場,所以國家的穩固在于君主的德政而不在于地理位置的險要。
這種德是“君王之德”,是指政治軍事上的積極進取,與天下萬民責任共擔、利益共享。萬民把天下交給你執掌,你要對得起百姓的信任,照顧好他們的利益,做好君王應該做的功課。如果君王不修德,他們就是你的敵人,到時候再堅固的天險城防都救不了君王。當吳起說出這句話時,很難把他與之前那個心狠手辣的人聯系在一起。
為什么吳起前后反差這么大?難道吳起不是那個“母死不歸”“殺妻求將”的吳起嗎?其實,吳起的改變只是因環境不同。
吳起的一生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實現自我。吳起的理智,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四個字服務的,他所有的行為也都可以用這四個字去推敲。
為了實現自我,吳起可以“母死不歸”,可以“殺妻求將”,同樣為了實現自我,吳起說出“在德不在險”的真言,做出了為士兵吸膿的舉動,看似矛盾,其實這才是完整的吳起。
“母死不歸”是為了表示決心,人要做一件事,就必須給自己立一個目標,如果自己總是推翻自己,那該做的事是不是也可以不做?“殺妻求將”是為了抓機會,默默無聞的吳起苦等機會到來,為此他不惜殺了自己的妻子去爭?。粸槭勘撌且驗樽鳛槲骱邮氐乃胍üαI,打敗來犯之敵,開疆擴土需要依靠這些士兵去沖鋒陷陣;勸魏武侯修德是因為那時候的吳起已經是魏國大將,他想要再進一步,就必須從君主入手,通過指正君主的過失,成為一代名臣。所有這一切,都為了一個目標:實現自我。
吳起并不因狠毒而可怕,而是了解自己的最大渴求。他“母死不歸”不是不愛自己的母親,可是為達目的,他可以舍棄母子之情;他“殺妻求將”不是因為不愛自己的妻子,可是為達目的,他寧肯親手殺掉陪伴自己多年的妻子;同樣,吳起也不是因為喜歡士兵而為他吸膿,但是為達目的,他這樣做了。
通過損害他人來提升自己,又通過幫助他人來提升自己,最終的目的是實現自己的價值。所以,歸根結底,吳起可以算是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這也注定了他最終的命運結局。
吳起因為與魏武侯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被迫出走楚國。楚國的國君楚悼王早聽聞吳起的名望。吳起到楚國,楚悼王便立刻啟用吳起為令尹(楚國在春秋戰國時的最高官銜,掌握政治事務,發號施令的最高官),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
吳起變法初見成效之時,楚悼王不幸病逝,吳起失去了變法的最大支持者,立刻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雖然明知利益嚴重受損的楚國舊貴族定會在楚悼王葬禮之際謀害他,他卻抱著必死的決心,依然選擇前往楚宮參加葬禮。
葬禮上,蓄謀已久的貴族們開始動手,他們用箭射傷了吳起。吳起拔出身上的箭,飛奔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將箭插在楚悼王的尸體上,大喊:“群臣叛亂,謀害我王?!笨少F族們已下定決心要殺死吳起,所以仍然下令放箭,最終把吳起射死,當然在射殺吳起的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體。楚肅王繼位之后,他按照楚國的法律把射殺吳起和射中楚悼王尸體的人統統處死,因為楚國的法律規定,傷害國王的尸體屬于重罪,將被誅滅三族,所以因此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吳起的尸身也被處以車裂肢解之刑。吳起死后,他在楚國的變法宣告失敗。
吳起死的方式依然遵循他一貫的作風,令人驚訝又透出權謀,以及他的極端。
那么,面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短期春風得意,長期墻倒眾人推。曹雪芹先生筆下春風得意的王熙鳳,就是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她的結果就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王熙鳳是復雜的,既有把老太太哄歡喜的本事,有管家的能力,還有管理下人們的潑辣手段。同時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心狠手辣。或許在她的心里,權勢、地位、金錢才是一切。像她這種自身利益至上的人,最后失勢時,必會落得一個墻倒眾人推的下場。
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雖然有著高情商,懂得配合,但他們往往沒有道德底線,多行不義必自斃,最終只能自食其果。
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通常過于重視個人利益,卻不知這會使他們失去更多的東西。人類畢竟是社會性動物,我們都生活在一個關系網里,在這種環境里,替他人考慮是非常重要的。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了解別人心里所思、所想,才是做事的長久之計。
這樣的人,往往格局很大。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先想著自己能得到什么,要考慮能為他人創造怎樣的價值。先學會成全別人,你才能得到更高價值的回報。
在商業中也是如此。馬云說:“未來阿里將賦能制造業,幫助千千萬萬的制造業企業應對未來的挑戰?!辈⒃S下宏愿說:“我覺得阿里巴巴正走在一條前所未有的發展道路上,我們需要的是更加堅定地相信未來,相信自己?!睂嶋H上,正是千千萬萬的中小賣家成就了阿里今天的輝煌,也正是因為獲得了眾多商家的支持,馬云才會成功。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利他的初心: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騰訊也是如此,早期的騰訊一直以抄襲受到詬病,并且還引發了和周鴻祎的“3Q大戰”??纱舜问录?,騰訊逐漸放開自己的生態,不再選擇去壟斷,反而用資本和流量扶持其他的創業者,打造了今天這樣一個超級平臺,擁有眾多的合作伙伴,市值也一度超越5000億美元。
這兩個成功案例都說明,成功的人或是企業都懂得尊重他人的利益。相信互惠的力量,只看眼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往往才是人生最大的輸家。
結語
俞敏洪說:“人總是希望自己在某些方面變得更好,更有知識,更有野心,更有事業心,但這要有個度,人生不能純粹以錢和名為中心。一個人總想著利己的話,是不會有利的,你不顧及別人的利益,你自己的世界會越來越小,一個可以為自己的周圍帶來更多快樂,更多幫助的人,你的世界會越來越廣闊?!?/p>
所以,要學會分辨身邊的精致的利己者,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長久的成功才更重要。學會自利利他,成為一個“得道多助”的人才是我們更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