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典型類案研究
- 張偉珂
- 2869字
- 2022-09-23 17:35:06
一、從典型案件看“食品”的司法證明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具有特殊的犯罪對象,那就是涉案物品必須屬于食品的范疇,即便行為人不一定被判處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或者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除此以外,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在行為方式、危險判斷等方面也具有獨特性,如受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等相關行政法律規范的約束等。因此,如果無從確認涉案物品是否屬于食品,就會導致法律適用錯誤,誤導取證方向,影響犯罪治理的效果。在司法實踐中,一些案件因涉案食品的認定問題而爭議頗大。
案例一:“鯰魚案”[1]
公訴機關指控,被告人馬某、王某、奚某、陳某、張某以營利為目的,非法從事生產、銷售病死豬肉活動,其中王某涉及銷售金額177000元。被告人王某的辯護人辯稱,王某的行為不排除存在違法性,但尚不構成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因為《刑法》第143條處罰的是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的行為。何為食品,給人食用的叫“食品”,而給動物食用的叫“飼料”。本案涉案死豬肉是作為飼料投放給鯰魚吃的,并非供人食用。起訴書中也指控,王某將死豬肉全部賣給了蔡某某,蔡某某也并未列為本案被告人。也就是說,本案多名被告人生產、銷售的是飼料。喂食死豬肉是否會導致飼養的鯰魚成為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呢?鯰魚是一種雜食性魚類,食物以腐肉為主,這是物種的天然習性,即使不投放死豬肉,鯰魚還是吃腐肉的。若本案中鯰魚有危害,公訴機關應提供相關的證據。死豬肉、喂養死豬肉的鯰魚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病,這三者之間缺乏因果關系,綜合全案材料,沒有鑒定、檢驗報告和專家意見來證明“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病”這種情形。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人王某明知病死豬肉仍予以收購、倒手轉賣,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病,其行為符合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的主客觀要件,故不予采納辯護人提出的被告人王某無罪的意見。
案例二:“膠囊案”[2]
新昌縣人民檢察院指控,2011年3月至2012年4月,被告人賴某某在參與管理浙江省新昌縣華星膠丸廠兩條膠囊生產線期間,多次利用從張某甲(另案處理)等人處購買的工業明膠生產膠囊或購買明知他人系利用工業明膠生產的膠囊而予以銷售,共計銷售人民幣551270元。被告人賴某某的辯護人認為,膠囊不是食品,公訴機關沒有證據證明摻入工業明膠的膠囊不論多少即為有毒、有害,故指控賴某某犯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不當,應定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新昌縣人民法院認為,空心膠囊按用途可分為食用膠囊和藥用膠囊。作為普通食品或保健食品包裝的食用膠囊,隨食品被食用,可歸食品范疇。藥用膠囊其本身不是藥品,無治療作用,隨藥品直接入口進入人體,亦可屬食品范疇。
案例三:“飼料添加劑案”[3]
赫章縣人民法院審查認定,被告人何某向貴州某貿易有限公司進購了60噸飼料添加劑氯化鈉。隨后何某聯系被告人何正某,請何正某幫助銷售并照看管理存放在商鋪倉庫里的飼料添加劑氯化鈉。何某在銷售飼料添加劑氯化鈉時宣稱該飼料添加劑氯化鈉人可以吃,牲口也可以吃,可以用來腌肉,何正某也按照何某所說對外宣傳推銷,誤導民眾購買該飼料添加劑氯化鈉用于人食用。從2015年5月至11月期間,何某、何正某以1800元每噸的價格出售給李某、杜某、何某甲等人飼料添加劑氯化鈉共計40余噸。李某、杜某、何某甲等人也按何某、何正某所說對農戶進行宣傳,導致了一些民眾購買食用。案發后,被告人何某提出其銷售的不是食品,是飼料添加劑,其行為不構成犯罪。對此,法院認為,有證人李某、杜某、何某甲、何某乙等人的證言及二被告人的供述、檢測報告、貴州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地方病防治研究所關于食用非碘鹽對人體危害的說明等證據相互印證,證實何某、何正某在自然環境缺碘地區以飼料添加劑氯化鈉充當食用碘鹽銷售,足以造成嚴重的食源性疾病,被告人何某、何正某的行為已構成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對該辯護意見不予采納。據此,一審法院以被告人何某犯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四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十萬元。
上述三個案件分別為不同法院審理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雖然這些案件中公訴機關所指控的涉案對象屬于不同類型的食品,但問題卻極其相似,即辯護人都認為涉案對象不屬于食品,應當認定為飼料或者其他普通產品。如在“鯰魚案”中,辯護人認為涉案死豬肉是作為飼料投放給鯰魚吃的,并非供人食用,因此不屬于食品。在“膠囊案”中,爭議的焦點之一就是涉案膠囊應屬于食品還是其他產品。在“飼料添加劑案”中,被告人同樣提出其銷售的不是食品,是飼料添加劑,其行為不構成犯罪。針對上述問題,“鯰魚案”中司法機關沒有明確回應辯護意見,而是以被告人王某明知是病死豬肉仍予以收購并倒手轉賣為由認定其成立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等于直接認定了涉案病死豬肉屬于食品。在“膠囊案”中,司法判決雖然明確指出因膠囊可以隨食品被食用或者隨藥品直接入口進入人體而屬于食品,但沒有對食品的概念進行詳細說明。在“飼料添加劑案”中,司法機關指出了“何某、何正某在自然環境缺碘地區以飼料添加劑氯化鈉充當食用碘鹽銷售”,認定涉案的氯化鈉以飼料添加劑冒充食用碘鹽的事實。從這些案例來看,只有“膠囊案”中的司法機關在裁判文書中明確了何為食品以及食品的認定標準;“鯰魚案”中辯護人的理由緣何不能成立,為什么涉案產品是食品而不是飼料,司法機關沒有進行充分論證和說理。
我們從這些案例中可以發現,何為食品,實踐中不無爭議。尤其是對于病死豬肉等這些既可以做飼料也可以冒充食品的特殊對象來說,更容易引起控辯雙方的分歧。雖然2013年5月4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食品解釋”)第1條第2項明確規定,“屬于病死、死因不明或者檢驗檢疫不合格的畜、禽、獸、水產動物及其肉類、肉類制品的”,應當認定為“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病”。但在查辦病死豬肉案件中,偵辦機關極易將“病死、死因不明或者檢驗檢疫不合格的畜、禽、獸、水產動物及其肉類、肉類制品”等同于“食品”,從而適用《刑法》第143條或者刑法第140條的規定。事實上,從該條文的完整內容來看,對于病死肉案件的處理,存在一個基本的前提,即第1條第1款中“生產、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的表述。換句話說,要依據本條款處理生產、銷售病死豬肉等動物及其肉類制品的案件,必須首先證明該案屬于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案件,否則就不符合其列舉的可以認定為《刑法》第143條所規定的危險狀態的情形。就此而言,公安司法機關在偵辦、審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過程中,“食品”是核心的證明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證明對象。如何完成這一證明內容,就需要結合“食品”的概念進行分析,這也是本章甚至本書進行類案分析的基礎所在。
[1].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2013)嘉南刑初字第849號。
[2].浙江省新昌縣人民法院(2013)紹新刑初字第1號刑事判決書。
[3].貴州省赫章縣人民法院(2016)黔0527刑初49號刑事判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