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細讀周易
  • 魯洪生
  • 16493字
  • 2022-09-23 17:45:30

序言

《細讀周易》以讀懂《周易》古經本義為目的,古為今用,為今日讀者提供生活、工作的智慧,將學術性與實踐性結合,盡量爭取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讀解《周易》首先要了解以下幾個問題。

一、研究《周易》的方法

中國古代對《周易》的注疏,在方法上,主要是讀者接受;在目的上,主要是用,通經致用,是以《周易》工具為政教服務,甚至“援易以為說”,證明己意,有如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易類》說:

《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傳》所記諸占,蓋猶太卜之遺法。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入于祥。再變而為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里,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啟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又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

《細讀周易》與古代學者的讀解理念、方法、目的多有不同。讀解《周易》的目的,首先是學術研究,是求真,是“讀懂《周易》”,是讀解作者本意,不是望文生義的臆測,而是回到《周易》產生的時代,了解古人的象數思維方式,運用古人象數思維方式去讀解、去接近《周易》古經的本義。故本書中所言《周易》多是指《周易》古經,其次是讀解《易傳》本義,最后是分析《周易》古經與《易傳》的關系。

有些《易傳》的解釋與《周易》古經相合,則利用《易傳》中這部分解釋,讀解、分析《周易》古經;有些《易傳》的解釋與《周易》古經不合,則可利用這部分內容,梳理《易》學接受史的發展。

研究《周易》又不能單純地為學術研究而研究,其終極目的應當是在求“真”的基礎上,古為今用,引人向“善”,構建和諧,生生不息。

雖然很難,但方法、目的都不能因難而改變。

二、《周易》的性質

關于《周易》的性質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算卦書、政治諷諫書、哲學著作、歷史著作、科學著作,還有人說是探索宇宙奧秘、人生奧秘的著作,等等,都有一定道理,但或多或少都存在偏頗,或不夠全面,或不夠嚴謹。

判斷一部書的性質首先要尊重作者的創作動機,從作者的撰述目的來說,《周易》以占筮預測為手段,形式上是算卦。

外證:如《禮記·祭義》記載說:“昔者,圣人建陰陽天地之情,立以為易。易抱龜南面,天子卷冕北面,雖有明知之心,必進,斷其志焉,示不敢專,以尊天地。”“立以為易”之“易”為占筮之書。“易抱龜南面”之“易”為占筮之官。

《周禮· 春官》記載說:“太卜主三兆、三易、三夢之占。”“三易”即三種算卦書,就是指《連山》《歸藏》《周易》。

漢武帝《輪臺詔》:“易之,卦得《大過》。”“易”為占筮。

內證:《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乾》《坤》各多一用爻)大多卦爻辭對未來有一吉兇的占斷,算卦預測未來吉兇的特征十分明顯。

故寬泛說,周代的算卦書叫作《易》;具體說,《周易》是周代通過變易推測吉兇的算卦書。

從作者撰述《周易》的目的來說,是借助天帝的神權約束人性、約束君權,以引人向善、提升智慧的政教諷諫為目的,內容包含哲學義理。《周易·觀·彖》說:“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從作者預測推斷的方法來說,四庫館臣概括得準確:“《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周易》是一部通過探討天道運行規律來推導人生智慧的著作。

《周易》經歷秦火而能完整地留存下來,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與生產生活經驗,故具有歷史價值與科學價值。

三、《周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周易》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經典中的經典、智慧中的智慧。

《周易》是中國文化之首,此“首”有二義:

一是從時間說,是源頭,中國文化的源頭。《周易》之后的文化現象大多不同程度地受到《周易》的影響。追根溯源,綱舉目張,“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荀子·勸學》),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國文化發展的脈絡。

二是從內容、地位說,很重要。《周易》基本構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框架。五經有兩種排列順序,若從內容重要程度排,《周易》為首;若從普及程度排,《詩經》為首。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文、史、哲,文、史、哲的核心是哲學,哲學的核心是儒、道,而儒、道的淵源是《周易》。儒、道兩家都推崇《周易》,都把《周易》奉為其說的經典,都通過解說《周易》發揚其說,其實是各取所需。

儒家更多繼承了陽剛、積極進取的一面,在《周易》是“君子終日乾乾”(《乾卦·九三》),在《易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孔子則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在《左傳》則以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這種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使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而不斷絕。

道家更多繼承了陰柔、退隱、不爭的一面,在《周易》是“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坤卦》),在《老子》是“上善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往低處流,滋潤莊稼,告誡君王要模仿水之德,貴柔守雌,退隱不爭,無為而無不為,造福于民,讓利于民。這類似佛家所言的“舍得”,物質的舍,換來精神的得,換來臣民對君王的擁護,換來政權的穩固、社會的和諧,故康有為說:“老子之學,只偷得半部《易經》。”老子從陰柔之道中感發出君人南面之術;莊子則從中感發出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對精神自由的追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子·逍遙游》)以順其自然為方法,追求逍遙自在,得盡天年。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陰陽相濟,儒道互補,構成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文化心理結構。

儒家以《周易》為五經(《易》《書》《詩》《禮》《春秋》)之首,道家以它為“三玄”(《老子》《莊子》《易經》)之一,無論是研究天文、地理、哲學、政治、兵法、道德,還是醫學、文學、武術、氣功,都以《周易》為鼻祖。

孔子晚年非常喜歡《周易》,幾近癡迷,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孔子認識到《周易》的實用價值,認為讀《周易》可以提高修養,少犯錯誤。《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

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獻《帛書易傳·要》中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以致韋編三絕。子貢非常不理解老師為什么會喜歡這么一本書,就問孔子:“老師您曾教導我們,說有德行的人要舍棄求神,有智謀的人要遠離問卜,弟子我一直以此為行為準則。如今您為什么活到這把年紀,又突然喜歡上《周易》占卜這玩意兒呢?”

孔子回答子貢說:“夫《易》,岡者使知瞿,柔者使知岡,愚人為而不忘,奸人為而去詐。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慮。紂乃無道,文王作,諱而辟咎,然后《易》始興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帛書易傳·要》,《易學集成》第三卷)

《周易》原本是用來占卜的,孔子卻對其中所包蘊的人生哲學感興趣,孔子說:“《周易》可使剛正的人知道如何提防危險,使軟弱的人漸漸變得堅強起來,使無謀的人不會膽大妄為,使奸詐的人去掉詭詐之心。”

孔子已經悟出《周易》的潛臺詞,任何結果的產生都是有原因的,既有我們個體不能掌控的“天命”,近似我們今天所說的客觀因素;也有我們能夠掌控的“德行”,近似我們今天所說的主觀因素。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結果吉兇不同,主要源于個體的道德修養不同,主觀內因是關鍵因素,客觀外因只是次要因素。孔子明確指出個人的德行決定吉兇福禍,他說:“后代學士可能會有人因為我喜歡《周易》而懷疑我,我讀《周易》只是探尋道德修養的內容,我與史官、巫官同是運用《周易》,但目的不同。君子于德行中求福,由此祈禱上天保佑的祭祀活動會越來越少;在仁義中求吉,由此問詢天意的卜筮活動會逐漸消失。”

人們祭天是祈求上天的保佑,而“皇天無親,惟(唯)德是輔”,上天只保佑有德行的人;占卜的目的是預測未來結果的吉兇,而《周易》告訴你,結果吉兇是由你的仁義道德決定的,如果大家明白了這個道理,祭天占卜的行為也就會逐漸減少了。《周易》是借助上天的權威激發人們的主觀積極性,命運不皆由天定,更多時候是掌控在我們自己手中,我們個體的道德修為決定未來的結果吉兇,我的未來我做主。面對、接受無法改變的客觀,改變可以改變的主觀,也是一種人生智慧。

四、《周易》的象數思維與論證方式

《周易》的象數思維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基礎上,由陰陽符號知卦象,再由卦象感悟卦德;由卦德知天道,再推天道明人事,以天道為論據論證人事,引導人天人合德。《易傳·文言》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古人所言“鬼神”有時指看不見、摸不著,但又能感覺到客觀存在的事物運行的規律。《周易》的象數思維也是真、善、美的融合,感悟卦象的抽象屬性是客觀真實的,推天道明人事的目的是引人向善的,用具象的卦象表達抽象的義理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是美的。

《易傳·系辭上》認為形而上之道由陰、陽構成,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在《周易》中分別用乾卦、坤卦象征,《系辭上》說: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周易》產生的時代是生殖崇拜的年代,從認識順序說,先近后遠,先具象后抽象,先人后天,先認識人自身,再以其理推論天象天道,以人類生殖的現象與規律解釋天地自然的現象與規律;從論證人事的目的與先后順序說,先天后人,推天道明人事。《易傳·系辭下》中說:“天地 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周易》的終極目的是種族與功業的生生不息;從符號的結構與功能說,在生殖崇拜時代產生的陰爻、陽爻符號,很可能是源于對男女生殖器官結構與功能的認知,很可能是男女生殖器官的象形。

《周易》用“陰”()、“陽”()兩個符號重疊為三,構成八經卦,讀解《周易》首先要讀解朱熹《周易本義》中的《八卦取象歌》:

乾三連,坤六斷,

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虛,坎中滿,

兌上缺,巽下斷。

頭一字為卦名,后兩字描述符號的特點:乾?、坤?、震?、艮?、離?、坎?、兌?、巽?。八經卦是《易經》“假象喻意”表現形式的基礎,這八經卦卦象分別為天、地、雷、山、火、水、澤、風。再從具象的卦象中感悟出抽象的卦德,古人所言卦德即今日哲學中所說的物質的屬性及運行規律。

八卦的象征意義很多,很難全部記住,我們可以先記住八卦最主要的象征意義。朱熹為了便于記憶,將八卦的順序改變了。按照原來的順序當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這八卦分別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事物。了解這些基本卦象及象征意是讀解《周易》的基礎。

“乾”的符號為三陽,卦象象征“天”;又由于陽性剛健,而天體運行是剛健的,所以“乾”德為“健”(剛健)。此外還可象征老父、西北、秋冬之交等(參見《說卦傳》,下同)。

“坤”的符號為三陰,卦象象征“地”;又由于陰性柔順,大地順承上天,天時春大地綠,天時秋大地黃,故坤德坤,坤者順(和順)也。此外還可象征老母、西南、夏秋之交等。

“震”的符號卦形為一陽在二陰之下,一陽復始,春回大地,春雷響動,故卦象象征“雷”;又由于雷聲為響動,打雷下雨后草木萌動,故震德動(奮動)。此外還可象征長男、東方、木、春天等。

“巽”的符號卦形為一陰在二陽之下,卦象象征“風”;而風是無孔不入的,所以“巽”的卦德為“入”(潛入)。另一說,“巽”的符號卦形是二陽動于上,如同樹身,一陰靜于下,如同樹根,所以此卦又象征“木”(樹);又由于樹扎根于地,根深才能葉茂,所以“巽”的卦德為“入”(潛入)。此外還可象征長女、東南、春夏之交等。

“坎”的符號卦形為一陽包含在二陰之中,水的中間深,為陽爻;兩邊淺,為陰爻,故卦象象征“水”;又由于此卦一陽陷入二陰之中,而水所存也總是低陷之地,所以“坎”的卦德為“陷”(低陷),為“險”。此外還可象征中男、北方、冬季等。

“離”的符號卦形為二陽顯于外,一陰含于內,二陽附著于一陰之上,而火的燃燒也必須附著于燃料,火苗外亮內暗,故卦象象征“火”;又由于火是明亮的,火要附著于燃料,故“離”的卦德為“明”,為“附”(附著)。此外還可象征中女、南方、夏季等。

“艮”的符號卦形為一陽在二陰之上,象征“山”;又由于山總是靜止不動的,所以“艮”德為“止”(靜止)。此外還可象征幼男、東北、冬春之交等。

“兌”的符號卦形為一陰在二陽之上,象征“澤”;澤水滋潤萬物,使之呈現喜悅之色,故兌德“悅”(欣悅)。此外還可象征幼女、西方、秋季等。

以上所言只是八經卦最核心的象征意,八經卦還可以象征時間、空間、君臣、夫妻、子女、動物、植物等,任何一種卦象都具有多種客觀屬性,感悟卦象又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偶然性。這是后人讀解《周易》感到最困難又無法逾越的地方。

八經卦不能窮盡世間所有事理,于是又重疊為六十四別卦(也稱重卦),每一別卦中包含兩個經卦,兩經卦卦象的組合又產生一個新的意義,這個新的意義就是六十四卦卦名。有些卦名源自符號,如山雷《頤》、火雷《噬嗑》;有些卦名源自卦象,如水雷《屯》、雷水《解》;有些卦名源自卦德,如《乾》《坤》。有些卦名從符號、卦象、卦德三個角度都能解釋通;有些卦名只能從某個角度解釋通。有些卦名源自問題發生的原因,如天水《訟》;有些卦名源自解決問題的條件,如地水《師》。

六十四別卦卦名即六十四種主題與情境,理解卦名的含義對卦爻辭的讀解就有了大致方向,故我們將卦名的含義與由來作為一個研究重點。每卦都擬了一個標題,標題的第一句側重說卦名由來,第二句說主題。

讀解卦爻辭就更難了,每一卦不僅有上下卦,還可以有互卦,卦中的第二、三、四爻可以構成一卦,第三、四、五爻也可構成一卦,第二爻可以看作半卦,第四、五、六爻也可看成一卦;甚至還要考慮卦變,即此卦是由哪卦轉變來的;不僅要感悟卦象的多種象征意,又要考慮陰陽數位所象征的時間、空間,陰陽爻是否當位,是否居中;還要考慮爻與爻之間乘、承、比、應的關系,等等。《周易》古經作者所感悟出的卦爻辭本意是源自多種可能中的某一種,讀者無權決定,更不能強古人以就己意,只能按照作者的思維方式、卦爻辭的具體情境去理解、接近作者的本意。

用現代心理學理論分析,《周易》的象數思維更多屬于相似、相關聯想,聯想本是正常的心理現象,但《周易》時代的人們錯將相似、相關聯想看作邏輯的關聯。建立在相似、相關聯想基礎上的思維方式在《周易》叫作象數思維,在《詩經》叫作比興思維,在《大學》叫作格物思維,格物的“格”是感悟的意思,感悟即相似、相關聯想,窮究義理是格物的目的。時至今日,中學乃至大學所講授的比喻論證法,與此一脈相承。

五、象數思維的重要觀念

1.何謂“象”?

象數是《周易》用來表達義理的特殊方式。《周易》的義理寓于象數,其象數則蘊含著義理,這是《周易》象征特色的體現。

“象”有兩種,一為“卦象”,即八卦與六十四卦所象征的事物;二為“爻象”,即卦中各爻所象征的事物。

2.何謂“數”?

“數”有兩種:一為“陰陽數”,如奇為陽數,偶為陰數;二為“爻數”,即爻的位次。“數”又可體現為“空間之數”(卦與爻的位置)和“時間之數”(如“困”之時、“隨”之時、“需”之時)。

“象”與“數”是不可分的,“數”是“象”的定語,“象”正是在“數”的時空變化中發生變化的,應對措施隨著不同時空之“象”的變化而變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周易》正是探討這千變萬化中的規律。

規律也存在變與不變,總規律相對不變,階段性的規律則隨時空的變化而變化。《周易》發生在黃河流域農耕文化的基礎上,以農耕之時間言,春有春的規律,秋有秋的規律;以農耕之空間言,山有山上種植的規律,洼地有洼地種植的規律;但從黃河流域農耕的總體規律來看,春種秋收大致不變。

3.何謂“位”?

《易傳》認為卦爻吉兇的基本原理之一便是陽爻須居陽位,陰爻須居陰位,這稱為當位或得位。如果陽爻須居陰位,陰爻須居陽位,即為不當位或失位,當位則吉,失位則兇。

須知每一爻的爻位特征和各爻關系的復雜情況,正是萬事萬物的復雜關系的反映,也是某種事物在某種特定情況下變動、發展規律的反映。“密碼”就藏在爻位特征和各爻關系的多種類型之中,破譯爻象密碼的要訣也在于此。爻象中所隱含的哲理,正是通過爻位特征和各爻關系來體現的。

要想了解爻象中所隱含的哲理并讀懂爻辭,必先了解爻位特征和各爻關系的種種類型。

先談爻位特征。六十四卦的每卦各有六爻,自下而上分別稱為初、二、三、四、五、上,區分出六個高低不同的等次,象征事物發展過程中所處的上下、貴賤、先后的地位、條件、階段等,這六個等次構成六個不同的“爻位”。

從六個爻位所處的地位之性質而言,用古代人的社會地位為喻,初為庶民,二為士人,三為大夫,四為公侯,五為天子,上為太上皇。

從六個爻位代表的事物的發展階段而言,初位為發端萌芽階段,應潛藏勿用;二位為嶄露頭角階段,應適當進取;三位為功業小成階段,應謹慎防兇;四位為新入高層階段,應警懼審時;五位為圓滿成功階段,應注意處盛戒盈;上位為發展終極階段,應注意窮極必反。

《乾》卦六爻最為典型,其他卦的爻位也可用此原理觀察。此外,六爻中有為主之爻,稱為“卦主”,卦主多取第五爻(上卦之中位)。

4.何謂“當位”?

爻位又有當位、不當位之分。凡陽爻處于陽位(初、三、五為奇數,為陽位),陰爻處于陰位(二、四、上為偶數,為陰位),均稱為“當位”,象征事物的發展變化符合規律(遵循正道);反之,凡陽爻處于陰位,陰爻處于陽位,均稱為“不當位”,象征事物的發展變化違反規律(背逆正道)。“當位”“不當位”又分別稱為“得正”“失正”。

以《屯》卦為例,初九、六二、六四、九五、上六這五爻當位,只有六三不當位。

雖然一般說來,當位為吉,不當位為兇,但也不能以此為絕對標準,還要看其多種因素,做綜合考察。同時,當位與不當位也會有發展變化,所以當位者應守正防兇,不當位者應趨正求吉。另外,據三國時易學家王弼說,初、上兩爻不存在“當位”“不當位”的問題,因為初爻位卑勢危,陰陽處之皆當深藏勿進;而上爻位極勢危,剛柔居之都應謹防衰危。

上述爻位特征的種種類型,都是剖析爻象的依據。

除此之外,各爻關系的種種類型也是重要依據。所以說要做綜合觀察。

在六爻之間,由于各爻的位次、性質、遠近距離等因素,常常表現出“承”“乘”“比”“應”的復雜關系,反映事物在復雜環境中發展變化的有利或不利的外在條件。

5.何謂“乘”?

凡相鄰兩爻,如陰爻在陽爻之上,稱為“乘剛”,簡稱“乘”,象征弱者(柔者)乘凌強者(剛者)、“小人”乘凌“君子”,爻義往往不吉。如幾個陰爻都在一個陽爻之上,則這幾個陰爻對這一陽爻都可稱“乘”。

6.何謂“承”?

相反,凡相鄰兩爻,如陰爻在陽爻之下,則稱為“承剛”,簡稱“承”,象征卑微者(柔弱者)順承尊高者(剛強者),請求援助。這時爻義的兇吉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來說,兩爻陰陽當位者為吉,兩爻陰陽不當位者多兇。如一個陰爻之上有幾個陽爻,則這一陰爻對幾個陽爻都可稱“承”。

7.何謂“比”?

凡相鄰兩爻,都可稱為“比”(比近)。兩爻互比,象征事物處在鄰近環境中的作用與反作用,可通過兩爻的陰陽承乘關系加以分析。

8.何謂“應”(交感)?

在一卦中,下卦三爻與上卦三爻在相應位置上是兩兩對應的(初爻與四爻,二爻與五爻,三爻與上爻)。對應之爻,如為一陰一陽,互相交感,稱為“有應”;如果都是陽爻,或者都是陰爻,不能交感,就稱為“無應”。爻位的“有應”“無應”,在剖析爻象時經常用到,這象征著事物之間的和諧、統一與矛盾、對立的運動規律。

各爻之間的承、乘、比、應的關系相當復雜。比如,“應”就常常受到承、乘、比的影響,這構成了復雜的關系網。而各爻關系又與各爻的爻位特征的種種規定性交織在一起,其頭緒之紛繁可想而知,然而非如此也不足以反映萬事萬物的復雜變化。在這里,以六爻的變化模擬事物錯綜復雜的變化,六爻又是某種事物在某種時空中的象征。所以爻象的推演程式是十分繁復多變的。只要在每一卦的學習過程中,不斷運用我們上面所說的破譯“密碼”的要訣,執簡以馭繁,《周易》這座神秘迷宮是可以任人遨游的。

9.何謂“中”?

《易傳》更提出“中”的觀念,認為上下卦之中位即第二、五爻往往決定卦的吉兇性質,因為“中”或“中正”為事物的穩定合理狀態。

還有兩種重要情況。由于第二爻處于下卦的中位,第五爻處于上卦之中位,這兩個位置優越,稱為“居中”,象征守持中道,行為不偏。陽爻居中位,則有“剛中”之德;陰爻居中位,則有“柔中”之德。如果剛好陰爻處于第二位(六二),陽爻處于第五位(九五),那就更好了,是既“中”且“正”,稱為“中正”,在爻位中是最為美善的象征。《周易》崇尚“居中”“中正”,符合先秦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

10.何謂“時”?

《易傳》還十分重視“時”的觀念,“時”就是通常所說的“卦時”。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各自象征某一事物、現象在特定背景中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這種“特定時機背景”就是所謂的“卦時”,簡稱為“時”。認為六爻的吉兇由于所處的條件不同,而所處的時機亦不同,順時而行,因時而變者為吉,如同居中位,不一定都吉,隨時則吉,失時則兇。如《節》卦兌下坎上,九二與九五都居中位,但九二爻辭卻說“不出門庭,兇”。《易傳》解釋說:“不出門庭,兇,失時極也。”指九二雖居中位,但應出時不出,失去時機,故為兇。

六、《周易》古經的體例

每卦里有卦畫、標題、卦辭、爻辭四部分,如《乾》卦:

(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卦畫是卦的符號。標題是卦的名稱和爻的名稱。卦辭在爻辭前,較簡單,一般作說明題義之用,也有幾個卦內容較多,從卦辭寫起,與爻辭連續。卦辭之后還附有以“《彖》曰”“《象》曰”開頭的兩段文字,這就是相傳為孔子所作的《彖傳》和《大象》,分別解釋卦辭和卦象。

爻辭是對每一爻的解說。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卦、《坤》卦分別多一用爻,共三百八十六爻。“”屬陽爻,稱為“九”;“”屬陰爻,稱為“六”。卦畫由下而上排列,第一爻稱“初”,意謂六爻可象征時間的變化;第六爻稱“上”,意謂六爻可象征空間的變化;其余依次稱二、三、四、五。爻辭之后都附有以“《象》曰”開頭的幾句話,是傳為孔子作的《小象》,用以解釋爻辭。

卦爻辭的內容一般分為前后兩部分:

前部分描述具體事物,具體事物的性質可分天象、人象兩類。

后部分為占斷辭,直接論斷吉兇、禍福,常用占斷用語可分三類:

吉利的:元吉、大吉、吉、無不利;

中性的:無譽、無咎;

兇險的:吝(困難)、厲(危險)、悔、咎(過錯)、兇。

兩部分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具象的卦爻象描述的是當下的因,抽象的占斷辭是由卦爻象預測占斷的未來結果。

《周易》共六十四句卦辭,三百八十六句爻辭,合計為四百五十個預測占斷,也就是說,不論預測什么,就本卦而言,其占斷就有四百五十種可能,若言及變卦,就有更多的占斷可能。

我們以卦爻辭為單位,逐卦逐爻地將《周易》450句占斷語做了分析統計,《周易》有些占斷語分說兩事,如“小貞吉,大貞兇”之類,給算作中性的;有些是推斷一事的發展,先兇后吉,或先吉后兇,以最終結果為準;有些沒有明確推斷,則根據所描述具體事物的傾向做判斷,最后的統計結果是:

吉利的占斷202處,占44.89%;

中性的占斷126處,占28%;

兇險的占斷122處,占27.11%。

由此可見,就引人向善的方法而言,《周易》更注重借天之力表揚激勵人之內因向善,給人描繪美好的愿景,而少用批評打擊。

七、《周易大傳》的內容與體例

《周易》最初只指周文王所作的《周易》古經,現在所說《周易》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周易》古經上、下篇,另一部分是《周易大傳》十篇。

由于六十四卦的卦爻辭(即“經文”)寫得太簡單古奧,相傳孔子又對經文加以必要的注釋,這就是《周易》的“傳文”,易傳共有《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七種,計十篇,稱為“十翼”,意思是說這十篇文字是“經”的羽翼。這“十翼”是:

1.《彖傳》上、下兩篇,彖,斷也,是斷定一卦之義,解釋六十四卦的卦名、卦義和卦辭的。“統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襄公九年傳疏》)相對而言,《彖傳》的解說距《周易》本義最近。

2.《象傳》上、下兩篇,是解釋六十四卦的卦象的。《象傳》又分為《大象》《小象》:《大象》解釋卦象,附在《彖傳》之后;《小象》解釋爻象,附在爻辭之后。原在《乾》卦中,《大象》《小象》未分列,自《坤》卦起,《小象》附在各爻辭后。

3.《文言》,只解釋《乾》《坤》兩卦的卦辭和爻辭。

以上三種本來是和“經”分離單獨成篇的,因與“經”文關系密切,后人便將《彖傳》《象傳》拆開分別附在有關“經”文之下,《文言》附在《乾》《坤》兩卦《象傳》之后。

4.《系辭傳》上、下兩篇,是《周易》的通論,最具哲學價值。

5.《說卦傳》,主要記述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經卦所象的事物。

6.《序卦傳》,解說六十四卦的順序。

7.《雜卦傳》,解說六十四卦的卦義。

上述四種各自獨立成篇,列于“經”之后。

在《周易》古經產生五百年之后才出現《易傳》,《易傳》使《周易》由最初的占筮書發展成為體系完備的哲理著作。《周易》產生的時代尚無儒、道兩家,但五百年后的儒、道卻“援易以為說”,按照自己的觀念解說《周易》,二者在思想觀念上已經發生很大變化,故要對《經》《傳》的本義及二者的關系做具體分析。

八、《周易》的文化價值

《周易》具有多重文化價值,擇其要者,從《周易》作者“推天道明人事”的主觀動機說,“推天道”使其具有自然哲學價值,“明人事”使其具有人生哲學價值;從作品的客觀效果說,《周易》具有歷史價值、科學價值、文學價值。

1.《周易》有自然哲學價值。

《周易》認為天人合一,在觀天象、悟天道尋找論據的過程中存在許多求“真”的因素,使其蘊含著科學的自然觀。

如《周易》古經將太極作為世界本原,認為世界的發展變化存在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系辭上》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本義是解釋八卦產生的天道依據,客觀上涉及世界起源的哲學基本問題。古代有學者將太極解釋為元氣,還有學者將太極解釋為元氣之前的“無”,故太極也叫無極。無極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又是客觀存在的,接近今日哲學所說的規律。世界發生發展的過程是太極生陰陽兩儀,陰陽生四時之象,四象生八卦。老子的解釋與此相近,認為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現代西方科學家根據天文學中的黑洞理論、爆炸學說,認為《周易》及老子對世界起源的解釋有合理的因素。

《周易》古經中蘊含著辯證法,《周易》以陰陽為事物構成的根本要素,世界萬物皆由陰陽構成,“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之間既是一分為二的,又是合二為一的;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相互依存,同生并存;陰陽之間的交感推動事物的發展,“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傳·系辭下》),發展變化的事物才有前途。

最可貴的是,《周易》認識到規律的存在。現代哲學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認知的。《周易》認為世界是按照規律發生的,事物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認知的,按照規律是可以預測未來的,預測未來的目的是指導、提升當下趨吉避兇的智慧。

《易傳·系辭上》中說:“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易傳·系辭下》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命。生生,孕育生命,繁衍生命。不斷地孕育新的生命,日日更新。日日更新就稱作盛德,生生不已就稱作變易。世界總在變化之中。這才是易的大義,最大的道理。

2.《周易》有人生哲學價值。

“《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

因為“天人合一”,故《周易》由天道推導出人的德行標準,以天為師,依天而行。《易傳·系辭上》中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因為“天人合一”,由天道推人事而形成象數思維方式,《易傳·系辭下》中說:“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傳·系辭上》中說:“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

因為“天人合一”,所以天人合德。《文言》中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因為“天人合一”,所以天人等級制度合一,為了適應宗法等級社會的政治需要,周代統治者按照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確定社會地位的尊卑貴賤,將人們劃分為不同的等級。為了證明劃分等級的合理性,就在天道中尋找理論依據,《易傳·系辭上》中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因為“天人合一”,所以《周易》的理想社會是天人和諧。《周易》由天道感發出人道,由人道引導人們的道德修養與實踐,由人們的道德修養與實踐構建理想社會。《周易》所追求的理想社會是“大和”,《彖傳》在對《乾》卦的解釋中提出:“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大和,即太和,就是最高的和諧。乾道的變化,使萬物各得性命之正,達到最高的和諧,于是萬物生成,天下太平。為了達到和諧,《周易》很注意陰陽當位,各順其德。

第一,和諧,是宇宙萬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也是我們立身處世應遵循的原則和應追求的目標。

第二,和諧,是指不同的或對立的成分、因素相互協調。《周易》把不同或對立的成分、因素概括為陰陽。陰陽之間的交互作用引起萬物的變化,陰陽之間的和諧則是萬物存在的基礎。

第三,為達到和諧,就要求中,所以又叫“中和”。中是要求適度。整體的和諧對于每一個部分、每一個因素都有一定的要求。和諧社會的建立對于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要求。

第四,和不是隨意地、無原則地調和,中和是有原則的,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和而不流(參見錢遜《先秦儒學》)。

因為事物皆由陰陽構成,所以事物皆有兩面性。

因為陰陽之間具有辯證關系,所以從構成要素言,事物皆可一分為二;從目的言,事物皆可合二為一;從陰陽交感的作用言,陰陽交感推動了事物發展。

我們先來看上天下地的《否》卦:

天地否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彖》:“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天勢向上,地勢向下,二者無交感,故否塞不通。

下面我們看一下上地下天的《泰》卦:

地天泰

泰:小往大來,吉亨。

《彖》:“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天地交感,故萬物通泰;上下交感,才能同心同德,構建和諧社會。

從《周易》的終極目的言,發展才是硬道理。《周易》從自然萬物的生生不已推導出積極的人生觀。《易傳·系辭上》中說:“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易傳·系辭下》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

從遵循規律言,遵循規律不僅可以使人們根據現在的條件預測未來的結果,以便趨吉避兇,還可激發人的拼搏精神,天道是“無往不復”(《泰卦·九三》),故“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傳·系辭下》)。

世界萬物“窮則變”,人也要“窮則變”,面對貧窮困苦、坎坷磨難,要積極面對,努力促進變化。變化才能暢通,暢通才能持久,持久發展就會有前途。

在窮困時要發憤圖強,促進事物向好的方向發展,那么在事業有成時,又該怎么做呢?

《豐卦·彖傳》中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于人乎?”

《乾卦·象傳》中說:“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再由天道推導出人道,《易傳·文言》中說:“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圣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易傳·系辭下》中記載孔子的話說:“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因為天道是變易、不易、簡易的,從歷時性言,春、夏、秋、冬四時之表象是變易的,而四時變易之規律是不易的;從共時性的感觀言,山是靜止不易的,水是流動變易的;天道是簡易的,所以《周易》之“易”的核心意義也是變易、不易、簡易。

先說變易,因為四時按照規律變易,所以要與時偕行,春種秋收;依規律辦事為中行,中行則無咎,簡稱為“時中”。“時中”要求主體“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歸根結底是要求主體行為與天地人萬物的運動變化產生協動,“時中”所表達的是主體靈活的變通過程。“時中”即是趣時,而趣時即是變通,“變通者,趣時者也”。“時中”體現的正是人的“適時之變”,即隨時而變通。“唯變所適”即是“時中”,即是變通,這正是《周易》的核心精神。

因為四時按照規律變易,所以要權衡利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周易》中的乘、承、比、應、變卦、互卦、消息卦、六十四卦皆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論語·子罕》記載孔子語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以立,未可與權。”《墨子·魯問》記載:“子墨子游,魏越曰:‘既得見四方之君,子則將先(奚)語?’子墨子曰:‘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憙音湛(沉)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物奪侵凌,則語之兼愛、非攻。故曰:擇務而從事焉。'”孔子、墨子所言也皆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列主義的靈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

因為規律是不變的,按照規律是可以預見未來的。《周易》由天道感悟出的人道的精微之處,是“見幾而作”,防微杜漸,是前瞻性,是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主觀的修養、客觀的條件預測未來的吉兇。《屯卦·六三》:“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坤卦·初六》:“履霜,堅冰至。”

因為天道是簡易的,所以人道也簡易。《易傳·系辭上》:“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因為天是立體網狀的結構,所以《周易》認為人事也是立體網狀的結構,任何事物的結果吉兇都是有原因的,而且是多因的,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觀因素。自己不能掌控的客觀因素有天道、天時、地利、民心等。自己可以掌控的主觀因素主要指德才兼備,既要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德,還要有才,要有前瞻性,要能整體思維、宏觀把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政治上,實施賢能政治;經濟上,先富后教;策略上,表揚激勵。先做人,再做事。選自《乾》卦、《坤》卦《象傳》的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是《周易》的主體精神,德才兼備的復合型人才正是我們傳統文化教育的終極追求,德才兼備也是任何時代、任何國家亙古不變的價值判斷標準。

《周易》“明人事”的政教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面,用現在的“籠子理論”來分析,《周易》樹立了眾多約束權力的欄桿,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七根欄桿是:天帝天道、民心向背、德行修養、孝敬祖先、依禮而行、賢臣輔佐、歷史約束。

孔子說:“潔凈精微,易教也。”(《禮記·經解》)孔穎達《疏》云:“《易》之于人,正則獲吉,邪則獲兇,不為淫濫,是捷徑。窮理盡性,言入秋毫,是精微。”“潔凈”是道德修養,是私欲服從公德;“精微”是智慧能力,是見微知著,捫表知里,是貞物知終始,體道識窮達。

總之,《周易》以天人合一為理論依據,追求天人合德,借助天帝的神威引人向善,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周易》由“天道”推論“人道”,弘揚了中和哲學,推崇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它深刻揭示了陰陽中和之道是天地人萬物發展的根本之道,生生日新、與時變通的時中精神是最高的生存智慧,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中和原則是根本的民族精神,“保合太和”是中和之道的最高理想。

3.《周易》有歷史價值。

《周易》雖是一部古代占筮書,但由于它引用了許多殷商時期的故事,使我們今天可以根據它提供的資料研究當時的歷史。如《泰卦·六五》和《歸妹卦·六五》中的“帝乙歸妹”,記載的便是商紂王的父親帝乙把女兒嫁給周文王的事;《既濟卦·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講的便是殷商時高宗伐鬼方的事。

《益卦·六二》:“王用享于帝。”“享,獻物以祭之義。”“王用享于帝”即王獻物以祭帝神。天帝信仰,是殷周之際殷人和周人的共同信仰。

《隨卦·上六》:“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王”,學者多認為指周文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紂囚文王七年,諸侯皆從之囚。紂于是乎懼而歸之。”今本《竹書紀年》:“帝辛二十三年囚西伯于羑里,二十九年釋西伯。”高亨先生據此認為“殆信有之事”,并指出:“《周易》此文‘拘系之’,謂紂囚文王于羑里也。‘從維之’,謂放歸于周也。亨即享字。‘王用亨于西山’,謂文王歸周以為賴神之庇佑,得免于難,因享祭于西山以報之也。”(高亨《周易古經今注》)

“六經皆史”,由于《周易》產生時代早,它本身也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是考察商周文化歷史的重要文獻。

4.《周易》有科學價值。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1646—1716)發現《周易》由陰爻、陽爻兩個符號構成六十四卦,運用的是二進制數學。在二進制數學中,只有兩個符號0(陰爻)和1(陽爻),用這兩個符號可以寫出一切數字。現在的計算機軟件設置便是采用二進制數學。

從德國學者M.申伯格開始,許多學者都在研究生物遺傳密碼與六十四卦的對應關系,甚至認為“太極是科學的燈塔”“化學元素周期性變化與古代八卦排列之間存在著共同的規律性。因此,可以應用八卦的原理,去探討原子的秘密”。還有學者研究《周易》中的混沌理論、耗散結構,運用《周易》理論研究行星的構成,據說美國前總統卡特也極為重視《周易》,認為其中包含著核戰略思想,等等。

瑞士學者榮格說:“談到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在科學方面,我們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來的事實所推翻,唯獨中國的《易經》亙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價值,而與最新的原子物理學有頗多相同的地方。”榮格將《周易》定性為“智慧寶典”,將《周易》放在“世界人類”的范圍內評價,并且認為它是“唯一”的,是“亙古常新”的。榮格是世界級的大學者,站得高,看得準,他的評價應該是公允的。

《周易》運用被現代人看作很荒唐的方式,論說著人類的大智慧。

5.《周易》有文學價值。

《周易》的卦爻辭是中國古代散文的萌芽,難能可貴的是很多卦爻辭押韻,采用了詩的表現形式。如《屯卦·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冠,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周易》的“假象喻意”形象生動。如《大壯卦·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

《周易》“推天道明人事”的方法類似《詩經》的“比興”手法,都是先描繪一具體物象,通過類比推理,從中概括出一抽象的意義。如《明夷卦·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大過卦·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大過卦·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這與《詩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興”,“以彼物比此物”的“比”的思維方式相同,同是“原始思維”的產物。

九、《周易》六十四卦的分類

自古以來,《周易》六十四卦有多種排列順序,據載,《連山》是以《艮》卦開端,《歸藏》是以《坤》卦開端,其排列的邏輯順序都是講先修身做人;帛書《周易》的排列順序與現傳《周易》也不同;現傳《周易》既要考慮三十二對卦符號上“非反即覆”的關系,又要考慮六十四卦間義理上的聯系,其實很難兼顧,有些義理聯系是很牽強的,將《乾》卦置于首篇,顯然是尊崇等級制度的周禮產生之后的產物;《易傳·系辭下》中提出了“九德卦”。

為了更好地與我們現在的生活和工作相銜接,學以致用,我們嘗試按照內容側重將《周易》六十四卦分類讀解,邏輯分類本該按照一個標準劃分,但對《周易》來說實在難以做到,只能大致分為九類。按照社會角色劃分為:為君之道篇、為臣之道篇;按照先做人再做事的順序劃分為:修身養性篇、養賢用賢篇;按照創業歷程的時間順序劃分為:創業初期篇、艱苦時期篇、訴訟戰爭篇、事業成功篇;其余為婚姻家庭教育篇。每一部分內的卦還可以合并同類項,但初次嘗試分類讀解,不敢大動干戈,每一部分內的卦仍按照原有順序排列。

《細讀周易》是由我的學生、朋友在我講課錄音基礎上寫出初稿后,我再修改而成。參撰人員有:李春華、瞿華英、顧明佳、姜國申、耿英杰、彭敏、張秀英、董露露、吳丹、姚鐵成、邵杰、龍文玲、夏鳳君、陽繼國、王琰、都曉梅、汪麗華、沈小芳。在此一并感謝。

分類讀解《周易》本義是比較大膽的嘗試,恭請海內方家不吝賜教,以利我不斷提升進步。

魯洪生

于首都師范大學生生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峻县| 油尖旺区| 富阳市| 江陵县| 北辰区| 灵川县| 海晏县| 松原市| 进贤县| 桦川县| 宜丰县| 冕宁县| 井陉县| 永善县| 剑阁县| 郁南县| 三亚市| 金溪县| 石景山区| 长乐市| 北川| 班戈县| 巴中市| 绩溪县| 当涂县| 灵寿县| 长沙县| 铁岭市| 万山特区| 镇平县| 辽中县| 星子县| 房产| 濮阳县| 渭南市| 杭锦旗| 治县。| 万山特区| 桦川县| 且末县| 瑞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