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么說我最想見人,是我過去的一名老師。
高中時期,學業繁忙,每天放學后,我都堅持去見我的老師。我的老師在某個領域頗有名氣,機緣巧合之下,我成為了他的學生。只是我常常因自己學識短淺、能力不足,不太好意思說出老師的名字。
時至今日,我都很疑惑,究竟是我身上的哪一點,讓他收下我做學生呢?
回看李天一的成長歷程,老師其實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李天一因家庭感情因素缺失了這一關鍵引導。要是當時學校的老師再執著一點,不讓他退學,也許他就不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可一切都只是假設罷了。
關于“老師”,百度給出的解釋是:老師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傳授學生知識的人,是大眾對教育從業者的稱呼。在不同的時代、地方和文化背景下,對擔任老師的學歷要求和分類也各不相同。二是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學習,且能給大家帶來一定正確知識和指導的有能力的人。
在實行九年義務教育的社會環境里,即便有個別特殊情況,也肯定接觸過老師。提起老師這個話題,有的人滿心感激自己的老師,有的人一說起自己的老師,張嘴就罵:“那個老師怎么怎么對不起他……”
客觀來講,我很幸運,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大部分老師,都是真正意義上的好老師,當然,也碰到過個別所謂的“好”老師。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能擔任學校老師這一職務的,肯定是經過專業培訓,并且得到國家認可的。知識是固定的,但傳授知識的方式卻可以靈活多樣。
“在學生眼里,老師是‘吐辭為經、舉足為法’,一言一行都給學生以極大影響。”老師是學生天然的榜樣和模范。正因為如此,師者就一定要重視自身的修為,不僅要重視自身的學術修為,也要重視自身的道德修為,嚴于律己、為人師表,這樣才能真正成為學生景仰的引路人。
今天,我就客觀地講講“好”老師與好老師的故事。人與人之間會產生感情,老師和學生之間也是如此。有些老師帶了一批又一批學生,不管是嚴厲型還是溫和型的老師,畢業生們的反應往往驚人地相似。但回頭看,不管老師的風格是溫和還是嚴厲,學生心里對他們肯定都有一個評價。
老師本是一個備受尊敬的職業。那時,我親眼目睹了某位老師收受錢物后的種種行為,她就像個小丑一樣,盡情演繹著自己。她以為孩子小不懂事,父母給她送錢,孩子們不會知道,可她忽略了孩子們之間純真的友誼。孩子們早就知道老師在“特殊”照顧那位學生。
作為一名學生,實在無法接受整天冠冕堂皇的老師,竟然處處偏向給她送錢家長的孩子。見證了這種黑暗的學生,多想退出學校里這場“金錢改變態度”的游戲,不想再讀書,不想繼續看這個小丑日復一日地表演,可惜學生沒有選擇的權利……
同樣的一件事,兩個同學一起做,老師卻光明正大地偏袒其中一方,區別對待。所有人都覺得不公平,可大家都在拜師求學,對于很多人來說,讀書是唯一的出路,沒人敢站出來反對。
我特別希望那位“好”老師能看到這篇文章,我就想問她:你傳的是什么道?解的是什么惑?
或許有人覺得老師收受東西已經是常態了,認為送點東西,孩子在學校就能讓人放心,你送我送大家都送。可有些孩子的家長沒送,那么老師對待這些學生,肯定或多或少會有不同。雖說這種老師只是極少數,但他們卻抹黑了“教師”這個職業。在這個大群體里,有多少人在默默付出,卻因為個別老師收受一點蠅頭小利而受到侮辱?
有些學生可能只是有點淘氣,本質并不壞,可老師因為孩子家境普通就區別對待,就連平時說話的語氣都能聽出明顯的差距。比如,幾個同學因為打籃球上課遲到,沒能提前進入教室,家境好的同學可以直接回到座位上,而那些平時不太受待見的同學就得留在原地罰站。
對于學生而言,他們不應該因為父母的原因被老師另眼相看。我既痛恨這種現象,又心懷感激。痛恨是因為老師喪失了師德,畢竟我是個剛正不阿的人;感激則是因為這件事讓我早早看清了一些現實,也為那些遭遇不公平對待的人感到憤憤不平。
時至今日,我可以說釋懷了這件事,但我永遠都不會忘記。因為在我的學生時代,有人給我上了一堂“功利之課”。
當然,還是有很多老師兢兢業業、認真負責地堅守在崗位上。
畢業之后,有的老師會主動聯系學生,關心問候,并非畢業之后師生感情就蕩然無存。有些老師和學生成了終身好友,有些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課后面對叛逆期的學生,耐心地管理、勸導,還有很多老師幫助家里困難的學生……
無論處于哪個教育階段的老師,對學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絕不像某些老師所說:“我上完我的課,任務就完成了,心情好就多講點,心情不好就不講……”我覺得這種人根本不配當老師。
當然,不得不承認,當時教師的福利待遇確實有待提高,但這絕不是收受錢物、不好好給學生上課的理由。你可以不作為,但不能胡作非為;你可以教學水平低,但不能人格低下。
一位朋友即將去某學校當老師,聚會結束后,我對他說:“你一定要懂得學生在想什么,記住,沒有壞學生,只有笨老師……”說完,我們倆都笑了。
我們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大家通過各種方式記錄知識,再由大腦去學習。從古至今,有孔子、老子、孟子等諸多賢師。老師對時代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人不分高低貴賤。我只希望下一代,以及以后的每一代,都能公平競爭,公平地接受教育,公平地拼搏奮斗,都有同樣的機會憑借自身實力創造美好的未來。
也許一個人不會立刻對你產生直接影響,但會在你的潛意識里慢慢扎根。正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見過很多人因為行為不檢點,影響了自己的大好仕途。雖然這只是少數情況,但在學校這個本應純潔的地方,有些孩子卻因家長的不當操作,從小就失去了自尊。
而對我影響較深的,是一位校外的老師。他是我的老師,同時還身兼諸多身份。我的老師教會了我很多,還讓我在單純的學生時代,就開始了解社會的冷暖。
一晃很多年過去了,我似乎沒什么改變,因為我沒有按照老師的意愿去做一些我不喜歡的事。老師第一次見到我就問我的夢想是什么,我覺得賺很多錢太俗,名揚萬里又不切實際。
思索再三,我說:“我很喜歡李宗盛的《山丘》這首歌,我希望不管遇到什么困難,不管后面是成功還是持續的困難,我都能勇敢地跨越,哪怕山丘后面還是山丘。”老師笑了笑,提筆給我起了個筆名叫“千秋”,希望我能夠流傳千古、千秋不獨行、千秋萬代、各有千秋、一字千秋,唯有千秋不獨行才能成就大業。
很多人容易把“千秋”理解為一千個秋天。《秋詞》里寫道:“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很多人眼里,秋天常常是萬物沉睡的季節,代表著蕭瑟、落敗、孤獨和失去。回顧自己的過往,誰又不曾經歷過離別?誰又沒有過與秋天相關的回憶呢?很多人提起秋天就覺得悲愴,唯獨毛主席不同。他對待秋天、秋景、秋色、秋風的態度始終如一,擺脫了悲涼之意,要么不同于古人的悲秋,要么高于古人的頌秋,體現出博大的胸襟、偉岸的人格、斗爭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古往今來,絕大多數古代詩人都將悲情愁緒與草木搖落、萬物凋零的秋景聯系在一起,用蕭瑟的清秋意象來傳達人生的煩悶、生命的短暫。
唐代詩人劉禹錫反其道而行之,算是個特例。他在被貶朗州時寫了《秋詞二首》,其一詩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采桑子?重陽》最突出的藝術特色,就是熱情洋溢地贊美秋天,這種贊秋情愫與劉禹錫的《秋詞》遙相呼應。逆境中的***沒有半點悲嘆哀婉,而是暢敘古典詩詞中微弱孤寂的贊秋情愫,展現出豁達激越的精神境界,不僅弘揚了劉禹錫絕世獨立的藝術風骨,也彰顯了共產黨人氣貫長虹的偉岸人格。高亨在《水調歌頭?讀毛主席詩詞有感》上闋寫道:“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眼底六洲風雨,筆下有雷聲。喚醒蟄龍飛起,掃滅魔焰魅火,揮劍斬長鯨。春滿人間世,日照大旗紅。”“千秋”,哪怕是一千個秋天的周而復始,依舊要保持最初的初心。總有人感嘆秋天的悲涼,可四季輪回、潮起潮落,什么時候因為人的心境而改變過呢?既然這些都必然會發生,為何不灑脫一些?為何不迎風而立呢?
也許成功的人都有一種言出必行的風格吧,我執意違背老師的意愿,我們因此冷戰了很久。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個“棄子”,或許是因為我無法成為像“卒”那樣只向前不回頭的棋子吧。
過去那段時間,我遇到任何事情都會找老師商量,我們不僅是師生,他還是我的人生導師。很多讓我束手無策的事情,他總能幫我處理得十分漂亮,以至于我現在提筆寫作,都難以企及他的思路,更做不到他為人處世時的思路清晰、理事果斷。
有一次,班上的一個同學被人欺負了,我怒火中燒,一口氣打了十幾個電話,打算放學后約架幫同學報仇。這時老師打來電話,邀請我晚上一起吃飯。老師打電話過來,聽說這件事后,語氣淡定地說:“你的朋友被欺負了,你要幫忙,是嗎?
請問你做好最壞的打算了嗎?”那一瞬間,我無言以對,整個人也冷靜了下來。我不禁反問自己,這個朋友真的和我關系好到要這樣做嗎?其實很多次大小爭斗,大家都喜歡叫上我,因為有我在,場面就不會失控。
換個說法就是,有我在,事情就不會發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就因為老師簡單的幾句話,我取消了那場由我發起的群體打架斗毆。這并不是因為和同學關系不好,而是覺得不值得拿自己的后半生去出這一口氣。最后,我們找了學校里的一個共同朋友,四個人一起吃了頓飯,大家都有過錯,誰也沒有道歉,最后握手言和,成為了朋友。
接近成年時,每一次爭吵動手都不再是簡單的一拳一腳,也許在沖動的怒火之下,生命會變得脆弱不堪,沖動的結果可能會對幾個家庭和親人的人生軌跡產生巨大的改變。也許就是老師簡單的幾句話,改變了我處理事情的方式。他沒有講大道理,也沒有強行阻止我,卻讓我瞬間冷靜了下來。
很多時候,老師比我的父母都了解我。對于我難以堅持的事情,他總能想出辦法幫我應對。
最讓我敬佩的是,無論什么事情,我都可以隨時反駁他,他還讓我隨便查閱資料去核實。
在任何領域、任何時間,我從來沒有贏過我的老師。
唯獨這一次,我自己的人生,我沒有按照他的規劃和意愿前行,在隨波逐流中,我選擇做真實的自己,或許這就是我唯一的一次勝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