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命運與擔當:如何看全球治理中的中國角色
- 靳諾等
- 1118字
- 2022-09-14 16:35:02
第一章
全球治理理念
國際格局風云變幻,我們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從外部來看,習近平主席所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則,將會為全球治理體系的改良注入動力,從而“推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法治化,使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意愿和利益”。從內部來看,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有機組成部分。習近平主席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高度,自覺承擔起全球治理的責任,讓世界聽到了中國聲音,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方案。
隨著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世界亟需有效的全球治理。冷戰結束以來,全球化的車輪一直在高速行進。但2008年的經濟和金融危機重創了資本主義的中心地帶,嚴重阻礙了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更令歐美一些國家陷入了比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還嚴重的經濟衰退。同時,全球貿易增速大幅下降,世界范圍內尤其是發達國家中,貿易保護主義全面抬頭,這反過來又進一步惡化了全球貿易的增長。種種事態都相當程度削弱了全球化的動力。
背景
全球經濟不景氣激化新、老矛盾:
2016年,特朗普成功當選第45任美國總統,上任伊始便拋棄了自由貿易的大旗,肆意揮舞關稅大棒,世界主要經濟體紛紛受到波及,中國更被迫與美國在貿易戰場上“刀兵相見”。作為世人眼中全球化先鋒的歐盟,其成員國在經濟改革、政治統合、難民危機等政策上存在嚴重分歧。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的成功,作為一個標志性事件,表明歐盟的一體化進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縱觀世界各國政壇,代表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種族主義的政治右翼勢力普遍有做大做強的趨勢。近兩年來,傳統安全領域的事態發展也多有不順,美國和朝鮮第二次領導人越南會晤不歡而散,給朝核問題的前景投下陰影,伊朗核協議已經走到了破裂的邊緣,中東亂局并沒有隨著“伊斯蘭國”的示威而走向和緩。全球軍控、氣候變化、地區經濟合作等議題隨著歐美發達國家的帶頭“退群”,在可預見的將來無不是阻礙重重。
總之,結合當前的世界形勢,以及中國目前的發展狀況,以下三點是較為明晰的:第一,全球治理亟需中國的積極參與,美國作為曾經的全球化“列車駕駛員”,現在不僅放棄“駕駛”,甚至要為一己之私“大開倒車”。全球化列車亟需注入新的動力,此所謂“外需”。第二,由于中國日益增強的綜合國力與日漸廣泛的國家利益,我們在維護全球化發展上不僅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有通過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來維護國家利益的客觀訴求,此所謂“內需”。第三,自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參與全球治理這一重大外交議題上采取了前所未有的進取態度,此所謂“決心”。
本文將從對全球治理理論的溯源開始,以中國的內外現實情況為基礎,來闡述和理解習近平的全球治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