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天早上,我的電話響了。當時我正坐在計算機前,全神貫注地讀著某家跨國銀行的分析報告,這份報告預測了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市場的影響。
電話是我的編輯打來的。
“嗨!找我有什么事嗎?”我問道。
編輯對我說:“拉斯,我有個主意。你能寫一本關于投資指南的書嗎?這本書不是面向專業交易員或職業投資人的,而是面向那些對投資感興趣、自己也做一點兒投資的讀者的。”
“是什么讓你突然產生這個想法的?”
“我最近一直在關注你的臉書,看到你恰好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賣出了所有股票,從市場下行中獲利,然后在底部重新建倉,在隨后市場波動中的那一系列操作也很成功。”
我聽著,沒有立刻做出回應。
“我的意思是……”他接著說,“我敢說,人們一定很想知道,你到底是怎么做出這些成功的操作的,你的投資生涯是如何開始的,你又是如何運用你的知識和經驗的。我認為這本書的內容應該直擊要害,短小精悍,相對容易閱讀,不像你以前寫的那些書一樣又長又復雜。在這本書中,你就說說你在投資中學到的最重要的事兒,也就是任何一個投資者都該知道的最精華的投資要義。”
“嗯……”我回答,“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我恐怕沒有什么時間。”
“更重要的是……”我的編輯仿佛沒聽到我說的話,鍥而不舍地繼續說,“……我認為很多人都想聽聽你的意見:投資是不是一個愚者設筵、智者赴宴的零和游戲;還是說即便如此,投資市場的存在實際上對社會也是有益的?”
這句話觸動了我的神經。我確實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明白,投資交易不僅僅是人們為了同一塊蛋糕你爭我奪的戰場,實際上投資市場為社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功能:它為人們提供了資產的基本保值,幫助人們識別風險,并將資金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
“我真的很愿意寫這本書,但時間確實是個問題。我手頭要處理的事情太多了。能不能采取這種方式:請一名記者采訪我,然后將采訪記錄編寫成書?”我試著問。
編輯同意按照這個想法嘗試一下。但由于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這個方案在幾個星期后就流產了,新書計劃岌岌可危。我甚至打算干脆取消整個寫作計劃,至少是先擱置。
突然,某一天,我腦海中靈光一閃:在文字輸入菜單的頂部不是有一個麥克風按鈕嗎?
我點擊按鈕,開始說話。你猜怎么著?這個程序幾乎完完整整地把我說的話以文字記錄了下來。我繼續說話,沒過多久就口述了兩頁紙的內容。看起來非常順利,這仿佛將我的寫作帶入了一個美麗的新世界!
我寫信給我的編輯,告訴他我很樂意自己來寫這本書,而且可以在我們商定的最后期限前完成。
因此,這本書的寫作變成了我和計算機之間的“對話”——一種書面有聲讀物。如果這本書的內容看上去像口述的,現在你就知道這是為什么了。因為它正是以這種方式產生的!
我用12天完成了本書的初稿,后來又用10天為書稿潤色。我的編輯說,整本書比他預期的效果還要好。希望讀者也能夠認可和欣賞我這3個星期的密集工作的成果。
畢竟,這3個星期的成果凝聚的是我40多年的投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