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們不過是某種形式的幸存者——讀小松左京的《復活之日》
- 復活之日(譯林幻系列)
- 小松左京
- 3570字
- 2022-09-02 14:18:28
科幻作家 韓松
《復活之日》是小松左京在1964年寫的一部長篇科幻小說,那年他33歲。小說寫的是一個由病毒帶來末日災難的故事,時隔近60年,今天讀來更有強烈的現實感和緊迫感。這部小說由著名導演深作欣二拍成電影,1980年公映后取得當年日本票房第二的成績。小松左京寫這部小說的時候,正是日本經濟恢復、蒸蒸日上的時期,各方面都逐步走上繁榮的軌道,那一年還舉辦了具有標志意義的東京奧運會,但小松左京卻寫了這么一個看上去黑暗、充滿負能量的故事。
在這部小說中,英國陸軍的一個細菌戰實驗室里,制造出一種超級病毒,它被人帶了出去交給國際間諜,要用于大國的生化戰。但在運輸途中飛機失事,病毒擴散出去,造成了一種比西班牙流感還要嚴重的流感,迅速在人際間傳播。由于當時的醫療手段和其他措施都應對不了,出現了大范圍的死亡,最后全球35億人類幾乎全部滅絕,僅有一萬名南極科考人員在南極大陸幸存。而即便這樣,新的災難再次降臨:美國和蘇聯沒有人煙的國土上,成千上萬枚核導彈由于地震被觸動發射……
這部小說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逼真,讀來充滿窒息感。1975年角川文庫再版時,分子生物學學者渡邊格在介紹中說:“這絕不僅是一部虛構的小說,而是完全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小松左京筆下的疫情肆虐的世界,醫院超負荷運轉,街上堆滿尸體,工廠和商店停業,食物供應斷絕,民用航班停飛,每個人要注射三次疫苗,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死亡人數很快就超過了二戰戰死者,就連多個國家的領導人也感染病毒去世,尸體成為蛆蟲和蒼蠅的盛宴。很多細節寫得觸目驚心,比如日本的一個家庭全都病亡了,電話聽筒中竟突然傳來空洞死板的電子天氣預報聲,但是人類實際上已經不再需要知道天氣怎樣了;在華盛頓白宮,發著高燒的美國總統眼睜睜看著秘書死在座椅上,但是已經無力去移動她的尸體,不久總統也死了。剩下的人類怎樣才能繼續生存并維持文明?這成了嚴峻的考驗,也是小松左京深思的問題。繁衍人類的重任落在了南極的一萬人身上,但他們中僅有16名女性,而且基本都是白種人,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小說主人公吉住利夫是一名日本男青年,他最后抽簽抽到與一名中老年白人女性“交配”。小松左京沒有回避描寫他們相處一室時的復雜心情。這是一種以非文明的方式來延續文明的努力。
《復活之日》頗有前瞻性。小松左京在半個多世紀前就預知了人類凄涼而荒謬的處境。他的創作靈感來自他在《泰晤士報》上看到的倫敦某個研究所的鼠疫病毒引發感染的消息,又從《科學美國人》等雜志上搜集到了大量關于細菌戰、病毒武器等的資料。他以科幻作家的敏銳,覺察出人類研制以病毒為基礎的微生物武器,終將導致巨大的災難。小說中病毒擴散的源頭是英國陸軍的生物實驗室,這讓人想到今年的新聞,俄羅斯在烏克蘭發現了一批美國實施軍事生物計劃的文件,文件顯示美國在世界各地開展危險疾病病原體研究,有圖謀開展生物戰的嫌疑。美國在烏克蘭花兩億多美元設立了30多個生物實驗室,部分實驗室從事“研發生物武器部件”的工作。這些實驗室多次發生泄漏事件,造成人員死亡。美國國防部還以加強全球公共衛生等名義,在全球幾十個國家控制了336個生物實驗室,有可能違反聯合國《禁止生物武器公約》。小松左京在《復活之日》中揭示,危機的根源乃是人類的貪婪,大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而不顧一切。不僅病毒會導致巨大的災難,核武器也始終是懸在人類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他詳細描寫了美蘇兩國在滅亡之后竟然還能互射核導彈,毀滅地球的情形。小松左京展現出了“末日世界”的慘烈圖景,刻畫出了人類進行瘋狂軍備競賽的愚蠢荒誕。他把這個虛構的故事寫得像是新聞報道一般真實。有意思的是,小松左京在書中提到了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贊賞了中國在抗美援朝時期抵御美軍細菌戰和“除四害”取得的卓著成績。
小松左京很早就預告了科學技術革命給人類生活帶來的深刻變化,并提出要警惕其雙刃劍效應。他本人是學法語的文科生,卻對科學情有獨鐘,不惜筆墨大量描寫科學細節,使《復活之日》顯出很“硬核”的特征。比如他寫病毒的產生過程,它怎樣變異,都十分詳細。這部小說是20世紀60年代的作品,距離DNA雙螺旋結構發現才不過十幾年,但小松左京寫的生物學內容放在今天來看也不過時。還有對南極生態、海洋工程、潛水艇、中子武器等的描寫,也都扎實詳盡,甚至對如何觸動核按鈕、怎樣驅動一輛燃氣動力汽車,都有工筆刻畫。小松左京為寫到這個程度,查閱了大量的國內外資料,做了細致的研究考證。更重要的是,他要通過這樣的描寫,傳達他對科技的態度。20世紀以來,科技越來越成為人類社會的第一現實,它無處不在,浸入乃至支配人類生活,卻也顯出了它被濫用時的巨大危害性。小松左京在書中多處討論了科學家所應擔當的角色,包括提到愛因斯坦和海森堡等人的作用。小松左京認為,少數科學家在實驗室中便可以制造出能滅絕全人類的病毒,如果不慎泄漏,或者被不法分子買走甚至搶走,再轉手賣給有野心的國家或組織,就可能引起災難性后果。未來可能導致人類自我毀滅的東西——像核按鈕手提箱、生物實驗儀器這樣的設備,都掌握在少數人手里,甚至只有幾個人知道內幕。他們要是失誤甚至發瘋,后果不堪設想。如何應對這種工業化時代的新型危機,是人類的重大課題,甚至是首要課題,因為我們正在史無前例地面對一種新的“行星級危機”。
小松左京由此表達了他的哲學思考:人類是什么,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存在的意義是什么,人類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命運并為地球負責。他在書中借一位教授面對無人世界上的最后一堂課,來表達他對人類和文明的看法——人類不過是生物;我們的文明是自我的;我們是脆弱而尋常的。他還用很多篇幅描述了宇宙演化和生命產生的過程,意在揭示無常命運的本質。可以說,《復活之日》的主題,跟小松左京后來在《日本沉沒》和《在無盡長河的盡頭》等作品中所表達的一脈相承。他始終思考著我們在宇宙中的命運以及自然與人類的關系,對人類的自我毀滅懷有巨大擔憂。他寫到,雖然歷史上很多災難,包括中世紀歐洲鼠疫和20世紀初西班牙流感,都沒有造成人類毀滅,但是文明有一個臨界點,超過它便會不可控制地逆行,走向無法避免的滅亡。小松左京提出了一個叫作“特種滅亡”的概念,有點像“大過濾器”理論。他的核心問題是:為什么一個消除惡魔的事業,反而制造出更大的惡魔?他懷疑人會成為第一種自己滅掉自己的生物。這里最嚴峻的挑戰還不是病毒和核武器,而是人類自身的隔閡、猜疑、爭斗,是國際政治的無能,是官僚主義和極權政治的低效殘酷,是普通人的平庸之惡。這些陰暗面因為人類掌握了更先進更復雜的科學技術手段而變得更為危險。
《復活之日》面世的1964年,恰好是“人類世”被定義的前一年。什么是人類世?地質學上按所對應地層的生命特征,將地球46億年的歷史分成了兩個部分:前面是沒有明顯生命跡象的隱生宙,后面是有了明顯生命痕跡的顯生宙。顯生宙又劃分成三個代,分別是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人類生活的地質時期是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的全新世。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保羅·克魯岑認為,如今人類已不再處于全新世,而進入了一個叫作人類世的新時期,其特征是人類操控乃至主宰了地球演化的進程。2019年,科學家在澳大利亞坎貝爾島取樣發現,一棵北美云杉上面記錄了數次原子彈試驗產生的放射性碳,其放射性元素峰值出現在1965年10月至12月之間。人類世的開始時間因此被確定為1965年。這是一個短暫而劇變的時期。人類創造出比歷史上所有時期所創造的加在一起還要多得多的物質財富,卻也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觸發了地球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并擁有了可以自我毀滅以及毀滅整個地球的手段,包括核武器、納米技術、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這些都建立在20世紀相對論和量子論的創立以及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上,它們構成了現代文明和現代生活的主要部分,帶來極大的便利,也帶來空前的憂患。消滅天花病毒的功臣弗蘭克·芬納教授曾說過,人類可能在一百年內滅絕,人類世將終結。《復活之日》用文藝的形式,極有預見性和緊迫感地拉響警報,表達了知識分子的良心。小松左京也由此揭示了寫作的意義。離開了對當代問題的深度思考,科幻小說就會變得淺薄。文學必須面對時代的尖銳命題,而不能是看似精致卻蒼白空洞的文字游戲。
這部小說描繪的景象是凄涼的,可以說寫的是“死者的國度”或“死者的世界”。它直接對讀者道出,我們都不過是某種形式的幸存者,要時刻用“向死而生”的態度來對待時下的生存處境,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要有“自救”的勇氣。因此《復活之日》蘊含著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體現了對人類生存的巨大悲憫。小松左京不是悲觀主義者,在小說的結尾,他讓核武器的輻射導致病毒變異而不再致死,使南美部分哺乳動物存活下來,為人類生存帶來了希望,將如何重建文明提上了議程。他說,人類社會是一個野蠻的還沒成熟的文明,假以時日,將會創造輝煌,而復活后的世界,不應該是和大災難之前同樣的世界。這道出了《復活之日》的主旨。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三體全集(全三冊)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劍來(1-49冊)出版精校版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我陳平安,唯有一劍,可搬山,斷江,倒海,降妖,鎮魔,敕神,摘星,摧城,開天!我叫陳平安,平平安安的平安,我是一名劍客。走北俱蘆洲,問劍正陽山,赴大驪皇城,至蠻荒天下。斬大妖,了恩怨,會舊人,歸故鄉。刻字劍氣長城,陳平安再開青萍劍宗!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