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通識讀本:農業(中文版)
- (英)保羅·布拉斯利 理查德·索費
- 1323字
- 2022-08-31 12:16:50
序言
陳阜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撐,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農業是非常必要的。農業從最原始的“種地養畜”到傳統的“農林牧副漁”,再到現代的“農工貿、產加銷”,農業的內涵及產業框架變得越來越龐大而且復雜。尤其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制造技術、裝備技術日新月異,以及農業商業化、資本化、國際化飛速發展背景下,農業所涉及的一、二、三產業領域越來越廣泛,農業發展路徑與發展模式更加豐富多樣。近年來,我國非常重視科普工作,陸續出版發行了一大批與現代農業相關的各種科普書籍,但針對農業整體性介紹的科普著作極少。同時,強化通識教育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幾乎全部涉農高校都開設了面向所有專業的“農業概論”“農學概論”等通識課程,也編寫了一大批農業通識教材,但普遍存在定義含義多、框架理論雜、概念套概念,過于注重對農業發展歷程及產業體系、學科體系、技術體系的系統化介紹,以及需要大量識記才能理解掌握等諸多問題,容易讓學生感到內容龐雜和枯燥乏味。由此可見,編寫一本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農業通識讀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一次翻看譯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通識讀本”《農業》初稿,就感覺這是一本淺顯易懂、可以輕松閱讀的好書。它從人們都熟悉且天天面對的雞蛋、牛奶、黃油說起,沒有太多深奧難懂的概念、理論和技術介紹,甚至你不需要從頭到尾地讀,隨便翻開一頁就能讀下去,這對普通讀者簡單了解農業及其發展非常有幫助。該書作者保羅·布拉斯利(Paul Brassley)和理查德·索費(Richard Soffe)是歐洲知名的農業專家,在農業和農村發展方面發表過許多有獨到見解的論文、編著和書評,這本書用僅僅幾萬字描繪農業涉及的主要內容和基礎知識,也充分體現了編著者寬闊的知識背景與突出的綜合能力。這本小書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非常簡單但很準確地抓住了幾個核心要素來介紹農業,這些內容包括土壤與農作物生產、飼料與畜禽生產、農產品貿易與國家糧食安全、農業投入與可持續發展、農業現代化進程與未來發展趨勢;二是白描式地介紹了世界各地多種多樣的農業類型及其差異特征,全球同時存在的現代農業、傳統農業甚至原始農業的做法及效果,沒有摻雜個人觀點和過多的道理說教,正像作者強調的,“無論是科學耕作方法還是傳統耕作方法,本書既不批評,也不打算為二者之一辯護。本書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在這個世界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農業隨處可見”;三是雖然作者沒有明確提出當今農業發展必須重視和解決什么問題,但從開始描述的美國20世紀30年代“黑風暴”帶來的土壤破壞,到灌溉、機械、農藥和化肥大量使用可能帶來的資源生態危機,再到未來農業的政策取向、氣候變化影響、轉基因生物及養活全球90億人口的難題,都在提醒人類社會應該關注和思考這些問題和挑戰。
當然,農業生產的地域性很強,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資源稟賦與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狀況與科技發展水平等差異很大,對農業發展道路和政策制定的選擇也不可能相同。因此,每個讀者對農業及其發展的感受、認識和觀點肯定也不同,但這不影響對這部通識讀本知識性和思想性的接納。同時,也期望國內從事農業科普和通識教育的同行們能夠從本書編寫思路和方式上得到一些啟發,編寫出更多更好的我們自己的農業通識讀本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