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通識讀本:大流行病(中文版)
- (美)克里斯蒂安·W.麥克米倫
- 1820字
- 2022-08-31 12:18:03
序言
作為一本試圖從宏觀層面勾勒瘟疫與人類歷史演進的通識讀本,本書選取了鼠疫、天花、瘧疾、霍亂、結核、流感和艾滋病等七種主要的大流行病,講述了每種疾病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如何導致了傳染病的大流行。作者將科學的解釋與歷史文化分析巧妙結合,還論及當代的流行病,如新發傳染病埃博拉出血熱、寨卡熱以及禽流感等。
著名歷史學家麥克尼爾曾指出,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傳染病一直都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傳染病是微生物與人類相互作用的結果。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之一,也伴隨著人類的進化與大流行病的肆虐。它不僅嚴重地危及人類的生命,而且會造成人們的恐慌心理,影響社會經濟和國際貿易。這次“新冠肺炎”的暴發再次證明,流行病不僅可以重塑人類的歷史,同時,人類的行為也在影響著流行病的進程與轉歸。
回顧人類與微生物兩者之間的關系和共同演化的歷程,我們發現,自人類社會早期開始,瘟疫就是影響人類文化的關鍵因素。人類在狩獵和采集活動中,因食用動物或與動物接觸而被感染,導致許多人獸共患病,如旋毛蟲病、非洲睡眠病、兔熱病、瘧疾、血吸蟲病以及鉤端螺旋體病等;此外,還有一些是與人類共同進化的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如腸道寄生蟲、體虱、沙門氏菌及密螺旋體所致的雅司病和梅毒。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前后,伴隨古老文明中心的發展,天花、白喉、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傳染病迅速地在人類之間傳播。傳染病的流行不僅危及個人的健康和生命,同時也影響到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古希臘由盛轉衰、古羅馬帝國的瓦解與流行病的肆虐不無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斷與瘟疫抗爭的歷史。
1960年代以后,在西方發達國家,大多數傳染病已經基本被消滅,剩下的部分也可以通過免疫和抗生素得到控制,醫學界轉向攻克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以及其他慢性退行性病變。然而,在20世紀末,人們驚訝地發現,傳染病依然還在危害人類的健康,人類與傳染病的斗爭尚未結束。在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危害人類健康最嚴重的48種疾病中,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占40種,發病人數占病人總數的85%。傳染病依然是公共衛生不發達地區的主要問題。這次“新冠肺炎”的暴發,使人們再次清醒地認識到,人類同傳染病的斗爭遠沒有結束,任何忽視傳染病控制的觀點都是十分有害的。
傳染病的全球化蔓延以及檢疫防疫的全球化進程并非一個新問題。隨著人類的遷移、貿易和殖民活動,“微生物一體化”導致了疾病尤其是傳染病的全球性擴散。為了應付大流行病的肆虐,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人們創建了許多與公共衛生有關的國際組織與機構,對大流行病的控制轉向國際化行動。20世紀初建立的國際聯盟衛生組織在控制流行病蔓延、加強國際疫情通報以及協助許多國家建立公共衛生和防疫體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洛克菲勒基金會、國際抗結核病聯盟等非政府組織也促進了國際衛生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衛生組織成為處理當代全球疾病控制和公共衛生問題最具影響力的組織。它展開了一系列控制疾病的全球行動:如根除天花計劃,根除瘧疾計劃,根除麻疹、百日咳、脊髓灰質炎計劃,消滅麻風、麥地那龍線蟲病計劃等。1958年,第11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了根除天花決議,經過20年的艱苦努力,人類終于在1979年徹底地消滅了天花。世界衛生組織發起的根除麻疹、百日咳、脊髓灰質炎計劃也基本上獲得了成功。
在本書中,作者還討論了國家在應對傳染病流行時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如檢疫、隔離、旅行限制和其他形式的社會管控。雖然我們已經擁有了疫苗、抗生素、化學藥物等,能夠有效地控制許多傳染病,但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一些傳染病仍然具有破壞性。通過評估貧窮和疾病以及流行病地理分布之間的關系,麥克米倫就全球各國政府必須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并積極合作預防未來任何傳染病的流行提出了建議。
毫無疑問,在與瘟疫的較量中,人類已經獲得了巨大的勝利。但是新的致命傳染病還會不時地出現,例如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熱、拉沙熱、馬爾堡病、裂谷熱、SARS以及最近暴發的COVID—19等。面對傳染病,我們要有“預防勝過治療”的理念,要提高個人的衛生意識,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免疫力。總的來說,盡管我們依然會對突發的傳染病產生恐慌,人類對于不斷出現的傳染病還有待深入認識,甚至不得不接受將與傳染病長期共存的現實,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已為我們應對傳染病提供了豐富的手段。我們相信依靠科學,依靠人類的聰明才智和團結友愛的精神,我們可以從容地面對各類傳染病的挑戰,不斷提升人類健康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