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加冕儀式

自始至終,帝國的歷史很復雜,它沒有統治中心,并且統治者的選舉和加冕程序變換了很多次。帝國始終沒有設立首都。名義上的帝國中心只是宮廷所在地,但這個地點取決于誰能成為皇帝。從15世紀中葉起,帝國中心大體上是維也納,不過它的地位并不牢固,直到1612年魯道夫二世去世后,哈布斯堡家族最終放棄了將布拉格作為居住地和統治根基的設想。維也納就此成為哈布斯堡王朝和帝國的中心城市,帝國宮廷法院和帝國樞密院的設立進一步增強了它的重要性。作為一個主要的歐洲王朝的所在地,它的重要性超過了其他的德意志城市。出身于巴伐利亞的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皇帝查理七世(1742—1745年在位)曾經短暫地統治帝國。在此期間,慕尼黑和法蘭克福成為帝國中心,但它們無法取代哈布斯堡宮廷的重要地位。

然而,帝國議會和帝國最高法院都在別處開會。之前的幾個世紀,大批貴族被召集到皇帝臨時居住的地方商討國是,這種會議后來在中世紀晚期變成固定的宮廷議會,又在近代演變為帝國議會。1356年頒布的《金璽詔書》規定,每一位皇帝都應該在紐倫堡召開他的第一次帝國議會,不過并非所有人都遵循這一規則。從1663年起,帝國議會在雷根斯堡召開常設會議,這里就此成為日益重要的外交中心。最高法院之一的帝國樞密法院由帝國下屬的各個邦國提供運營資金,最初設在紐倫堡,從1527年起固定設在施佩耶爾,直到1689年法國入侵后被迫遷往韋茨拉爾。施佩耶爾和韋茨拉爾兩地吸引了司法官員、參與案件的律師,以及像歌德這樣尋求帝國法律培訓的年輕人。

帝國舉行儀式的地點并不固定。現在我們并不清楚查理大帝如何當選或加冕成為法蘭克國王,甚至不清楚他是否真的當選或加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800年圣誕節由教皇加冕成為皇帝,而且他堅持要在813年給他的兒子加冕。這兩件事深刻影響了帝國后來的傳統。中世紀的德意志統治者首先在德意志當選國王,然后在羅馬由教皇加冕成為皇帝。國王的選舉沒有明確的規則。第一位薩克森國王于919年當選,當時有五位公爵是加洛林王朝的地方統治者,他們中的兩位私下達成協議,決定了新的國王人選。他的繼任者往往需要公爵和其他主要貴族的支持才能當選。在1356年《金璽詔書》指定七位選帝侯之前,有權投票的諸侯的確切人數沒有定論。到了17世紀,又增加了兩位選帝侯。

選舉的地點最初也并不固定,最常見的選擇是美因茨和法蘭克福:前者是帝國大首輔美因茨大主教的所在地,后者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處于帝國中心,同時也有能力容納和款待出席儀式的大量貴族及其隨從。1356年,《金璽詔書》明確規定法蘭克福今后將成為唯一的選舉地點,不過還是有一些選舉在奧格斯堡和雷根斯堡舉行。

16世紀之前,德意志國王的加冕禮往往在亞琛舉行,隨后再前往羅馬舉行帝國加冕禮。最初授予的頭銜是“條頓之王”(即德意志人的國王),從12世紀起改為“羅馬之王”(即羅馬人的國王)。在羅馬舉行第二次加冕禮后,國王接受帝國頭銜,成為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于1486年成為“羅馬之王”,并于1493年繼承了他父親的統治權。然而,他與羅馬教廷的長期爭端導致教皇不可能為他加冕。從1508年起,馬克西米利安接受了新的頭銜,成為“經選舉產生的德意志皇帝”。直到1806年之前,他的所有繼任者都采用這個頭銜。唯一的例外是查理五世,他是最后一位由教皇加冕產生的皇帝。然而,由于1527年查理的軍隊幾乎摧毀了羅馬,因此他的加冕典禮于1530年改在博洛尼亞舉行。

從中世紀晚期開始,預定的繼承人通常在皇帝去世前先當選“羅馬之王”,并舉行加冕儀式,雖然在必要時,頭銜選舉可以放在皇帝死后,與皇位選舉同時進行。而且,腓特烈三世之后的所有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都出自哈布斯堡家族。這個規律只有一次例外,查理七世從1742年起成為皇帝,但他只統治了三年。

1562年之后,帝國選舉和加冕儀式都在法蘭克福舉行。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由于皇帝死得很突然,科隆大主教沒法趕來為新皇加冕。與此同時,法蘭克福也是一個規模較大、商業繁榮的自由城市,有足夠的豪宅來容納那些需要參加儀式的貴族,而且它比亞琛更靠近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交城县| 天台县| 宁明县| 花垣县| 桐庐县| 南郑县| 炉霍县| 建宁县| 阿拉尔市| 弋阳县| 石家庄市| 博罗县| 葵青区| 温州市| 来凤县| 建德市| 鄢陵县| 灵宝市| 英吉沙县| 青州市| 北宁市| 仁寿县| 尼木县| 延川县| 连南| 石柱| 疏附县| 孟村| 青河县| 易门县| 双流县| 大渡口区| 江口县| 高碑店市| 彭水| 岚皋县| 观塘区| 夏邑县| 陵水| 邵阳县| 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