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通識讀本:司法心理學(中文版)
- (英)戴維·坎特
- 1386字
- 2022-08-31 12:04:44
司法心理學從何而來?
自打心理學產生以來,它就被用于解釋為什么會出現犯罪,以及提出管理罪犯和減少犯罪的方法。自古以來,犯罪在任何國家和社會中都難以杜絕,絕大多數減少犯罪的嘗試都歸于徒勞,這不僅表明犯罪是人類的本性,而且意味著我們對犯罪的理解是多么淺薄。
然而,在現代,丹尼爾·麥克諾頓一案被認為是心理學首次介入司法程序的標志。麥克諾頓被指控于1843年1月20日槍殺了愛德華·德拉蒙德。德拉蒙德實際上死于麥克諾頓擊中他幾天之后的一系列并發癥,槍傷本身顯然并不致命。這一案件的重要意義在于,根據報道,槍擊者在他的辯護中這樣說道:
這句話被認為表明麥克諾頓患有被害妄想癥,他原本企圖殺害保守黨領袖羅伯特·皮爾爵士,但錯殺了皮爾的私人秘書德拉蒙德。
在1840年代,還沒有明確的為精神錯亂的被告進行辯護的行為,當時只有一種籠統的原則,即罪犯在犯罪時頭腦清醒,并意識到其所作所為是錯誤的。這項原則被歸納為一個法律術語,即“犯罪意圖”(mens rea),就是罪犯應當首先具有一定的清醒的動機,之后才實施犯罪。如果某人精神錯亂,他或她并不清楚其行為會導致犯罪,那么大多數文明的司法轄區傾向于對其進行治療而不是懲罰。但當這一原則被用來證明丹尼爾·麥克諾頓“因精神錯亂而無罪”之時,公眾一片嘩然,甚至連維多利亞女王本人也參與到反對當中。該案導致以精神錯亂為由進行辯護時,必須能夠證明罪犯在實施犯罪之時,其“精神疾病”正在發作,以至于罪犯對其所作所為毫無意識或沒有判斷是非的能力,這一證明十分關鍵。后來,這些判斷標準被稱作“麥克諾頓法案”。

圖2 丹尼爾·?麥克諾頓審判
法律中提到的“精神問題”意味著某種醫學上的疾病,好像人類的心智就像是五臟六腑一樣的器官,能夠被感染或發生病變。然而心智和大腦并不能簡單地畫上等號。腦部疾病各種各樣,某個人可能患有其中一種疾病,但并不必然會讓其喪失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有許許多多的精神疾病,無法明確識別出其腦部病癥。因此,“精神疾病”診斷為大量準醫學或非醫學的檢查方式打開大門,以決定犯罪嫌疑人是否可以為自己進行精神錯亂辯護。
一些以實驗室研究為基礎的實驗心理學家另辟蹊徑,找到了以專家身份參與法庭的方式。他們借助感知和記憶的研究成果,能夠對證人提供的有爭議的證據和陳述做出評論。雨果·閔斯特伯格為佛蘭德紡織工人進行辯護是其中一個先例。此案中客戶投訴紡織廠提供的布料與預訂的顏色不符,但閔斯特伯格最終證明這一分歧是人在不同光線下的視覺差異造成的。
人們認識到種種心理過程也是罪犯調查和法庭審理的一部分,它們必須得到仔細分析和妥善處理,這種認識緩慢發展,最終滲透到了犯罪學和法學的其他方面。心理學家越來越廣泛借鑒各種理論和方法來為庭審作出貢獻。跟隨著閔斯特伯格和其他先驅,人們對記憶有了更深的理解,這為專家證言提供了依據,即有關證人可能記得什么或可能不記得什么的專家證言。研究教育經歷或家庭關系的專家能夠在兒童問題上給予意見,并在家庭法庭上給監護權的一系列問題提供指導。確實,一旦法庭采納了心理學對法庭審理過程的貢獻,那么任何一門應用心理學和理論心理學都值得借鑒,在罪犯管理和處理罪犯行為后果等方面提供幫助。因此,現如今,許多司法心理學家的活動已經遠遠超過了丹尼爾·麥克諾頓聲稱被保守黨迫害一案引發的討論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