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天生技能,可治療痛苦、抑郁與絕望
人活著,有很多的“有限”,無論你怎么努力,似乎都突破不了它。
你的壽命有限。健康飲食,經常鍛煉,再加上基因強大,有這三星高照,也不過是增加壽命,而不能戰勝死亡。
你的財富有限。蕓蕓眾生,更是終身只為了一宿與三餐奔忙。就像現在的中國人,你做到有房有車,家人生活體面,在百分制里,能拿八十分,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你的能力更是有限。就算你智商高,愛學習,最后也只是發現了自己更多的無知。這個求知悖論,蘇格拉底早就發現了。只有不求知的笨蛋,才會自以為聰明。
種種有限令人痛苦,甚至是很多心理疾病的根源。一切努力最后都要消失,一切努力所得都這么少,一生供一套房子就結束了,卑微、無力、無價值,怎能不讓人抑郁與絕望?如果只從這個角度看問題,技術再發達,人都得不到滿足與快樂,給你十套房子,你也很快會不開心,畢竟,也值不了很多錢。
那怎么辦?只能想辦法突破這些有限,這是一個必須接受的挑戰。我們一定有“行到水窮處”的窘境,只想著水,難免大失所望,可是換個眼光,這里也便是“坐看云起時”的好地方,于是得到大自在。
這種狀態并非只是中國詩人的寫意,它可以是專業人士得出的方法論。下面這句話,醫生可能都知道:
——特魯多醫生墓志銘
愛德華·特魯多醫生,曾經是個極“有限”的人。按1873年的醫學技術,二十五歲的他,還是醫學生時,就被確診患了不治之癥——肺結核。他搬到偏僻的湖邊居住,靜候死亡到來,心態倒也放松,不時散散步,打打獵。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身體竟然好轉了,進而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學業。他由此建立了美國第一家專門的結核病療養院,讓病人在空氣清新的自然環境里休息靜養,以治療結核病。他也成為第一個分離出結核病菌的人。他的頭像還上了郵票,人們感謝他做出的貢獻。
醫生,尤其是得過絕癥的醫生,更能理解醫學的有限性。戰勝了一種絕癥,可能又出現兩種絕癥,再高明的醫生,也永遠處于窘境中。但是,一個再普通的人,也具有安慰能力,一個柔弱的、還在牙牙學語的孩子,他的一個全身心的擁抱,也能融化一個巨人。
基努·里維斯曾被問道:“我們死后會發生什么?”
他答道:“我深信不疑,那些愛我們的人會想念我們。”
這就是從安慰的角度思考問題,任何技術都無法阻止死亡,但有人想念我們,我們就不那么害怕死亡,我們想念心愛之人,他們也就戰勝了死亡。這不是技術,這是人性之善,天生的品質。只是有人走著走著就忘了,變得無法感知他人的善意,將他人的善意理解為軟弱、傻、可以欺負,從而不知好歹,得寸進尺,變得更惡。
我們要保護善意,才能突破有限,我們要有感知并吸納他人善意的能力,更要有回報并傳遞善意的能力,這就是所謂的“總是去安慰”。做一個這樣的人,先從安慰自己愛的人開始,總是擁抱他們,總是想念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