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友善的野獸作者名: (德)費陀斯·德浩謝爾本章字數: 2931字更新時間: 2022-09-02 10:44:24
第一章 青潘猿:尚未充分演化的人
第一節 用大棒作戰的青潘猿們
1965年3月,中非。在一棵大樹的主干中部,一大堆樹葉雜亂地向外膨出。從那叢樹葉中,兩株綠色藤蔓植物不顯眼地垂掛下來。實際上,那兩根藤形成了一架繩梯。在離地12米高的那一叢樹葉的遮蓋之下,有一間經過偽裝的鋼柱膠合板墻壁的棚屋。在剛過去的七個星期的時間中,有兩個男人每天都蹲伏在那棚屋里面。他們就是來自阿姆斯特丹的艾德里安·科特蘭德博士(Adriaan Kortlandt)以及他的合作者、攝影師歐內斯特·布雷瑟(Ernest G.Bresser)。
在他們所在的棚屋的下方,在叢林的邊緣位置,有一條青潘猿們走的小路蜿蜒向前延伸著。四周一片靜寂。清涼的晨霧慢慢地從林中的空地上飄過。突然,那兩個男人行動起來,其中的那個科學家開始默數:8……11……15……20,總共20個青潘猿走了過來!那些青潘猿一個接一個地悄無聲息地走過那條小路,一邊走一邊謹慎地朝四面八方張望著,因為每一叢樹的后面都可能潛伏著一個危險的致命敵手,比如一個人或一只豹子。那群青潘猿中,大多數是雌性。在這些雌青潘猿中,有的背上背著自己的孩子,有的腹部有嬰兒吊掛著。年紀大一點的未成年青潘猿則以蹦蹦跳跳的步態自由奔跑著。
在經過七個星期的耐心等待后,那兩個人的辛苦付出終于得到了回報:他們終于目睹了一支規模相當大的青潘猿隊伍。決定性的時刻到來了。科特蘭德博士把一根繩子拉動了一下,一扇靠近那些猿的經過偽裝的活板門就打開了,一只毛絨玩具豹從叢林里跳了出來,它的兩爪抓著一個作為其“獵物”的青潘猿玩偶。就像被雷電擊中了一樣,那些猿盯著那個“肉食動物”。整整30秒鐘!
而后,現場一片嘩然。一些青潘猿高聲尖叫著跳上了周圍的番木瓜樹。它們在樹枝之間跳來跳去,身體在空中猛烈地晃蕩著。那些青潘猿的尖叫所造成的回聲在直徑數千米的叢林區域內回蕩著。
那個來自阿姆斯特丹的動物學家屏息觀察著這一切。那些青潘猿狂野的喧囂未產生任何效果。自然,喧囂是不可能對一只毛絨玩具豹起到威嚇作用的。于是,那些青潘猿開始了它們的防御戰的第二階段。它們中膽子最大的冒險朝那只豹子靠近了一點點。難道它們意識到了那個敵獸是假的嗎?這時,那位科學家拉動了另一個控制器。頓時,那只豹子揮動起尾巴來,同時,一個靈巧的控制裝置——汽車雨刮器上用的一臺電動機——使那只豹子做出了頭部左右擺動的動作。但那些猿并沒有退卻。相反,接著發生了一件令人驚異的事情。那些成年青潘猿瞪大了眼睛緊盯著那只“大貓”,同時用手勢示意自己的孩子留在后面。它們所用的手勢與人類在類似情形下所用的手勢完全相同。接著,那些成年雌青潘猿紛紛拿起那些被有意散放在周圍地上的約一米半長的、一頭大一頭小的大棒,并以威脅的姿態揮舞著那些大棒。它們一個接一個地沖上前去,嘴里發出刺耳的尖叫。但在離那只豹子只有幾米遠的地方,那些雌青潘猿停了下來,用盡全力將棍棒朝那個敵獸投去,而后,又好像被追趕似的趕緊跑回到自己孩子所在的地方。它們將孩子抱在胸前,而后又將它們放下來,并帶著用新鮮樹枝做成的大棒再次朝敵獸沖過去。
其他的猿也對那個假想的敵獸發起了攻擊:朝那只豹子扔枝條和水果,把樹干拍得砰砰作響,手里揮舞著樹枝或那種被連根拔起的類似于鞭子的幼樹,以示威脅。
青潘猿的攻擊行為與揮舞著棍棒的南非祖魯族戰士的行為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這種猿會像人一樣撿起一根棍棒并握在一只手中,而后做出伸直身子、略微前傾、撒腿奔跑這一系列動作。顯然,直立姿勢有利于搏斗,一些早期的生物學家甚至將這種姿勢看作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顯著特征。
看來,那只豹子的靜止姿態逐漸引起了那群憤怒的猿的懷疑。兩次沖鋒之間的停頓時間變得越來越長。最后,在看不到那個動物做出適當反應的情況下,那群青潘猿在那個假想敵近旁圍成了一個半圓形坐了下來。它們好奇地盯著它,不時地搔撓前額和胳膊,顯出一副困惑的樣子,并不時地吞下一只香蕉。后來,它們又進行了一次攻擊,不過,力度已經大大減弱了。過了大約35分鐘后,它們離開了戰場,并漸行漸遠,最后消失在了叢林中。現場留下的那12根被連根拔起的幼苗或折斷了的樹枝成了曾經出現過那場戰斗的證據。
這個實驗的意義在于:它證明了除了人外,非人動物也會在戰斗中使用武器,而且,非人動物也會以直立姿勢走或跑。這是否在提示著我們,將青潘猿看作非人動物是一個錯誤呢?
以直立姿勢使用武器—在這個事例里,我們看得真真切切的正是這兩者的結合。就其本身而言,用兩條腿走路對生存來說只會帶來缺點。科特蘭德博士已得出這樣的結論:在逃離肉食動物或任何一種其他的危險的動物(大猿、大象、野牛等)時,兩足動物要比四足動物更容易受阻于植被,而且,也容易讓自己整個兒暴露在敵害的視野中。在停下來不動時,兩足直立姿勢會使得容易受攻擊的部位完全暴露出來,而喉嚨正是肉食動物求之不得的最佳攻擊位置。
在戰斗或防衛時,幾乎所有的四足動物都會低下它們的頭和肩。不過,也有一些例外,如熊、公馬和公鹿(在沒有角的季節中)會以后腿直立的姿勢來戰斗,用它們的前腿來擊打對手,但在這種情況下,它們的爪和蹄是威力巨大的武器。沒有防衛器官的人就沒有任何這樣的優勢了。這似乎令人難以置信:在沒有足夠有效的天然武器的情況下,兩足行走的人科動物(包括人類及其兄弟姐妹物種即各種猿)竟然也在野外生存下來了!1
換個角度想,想象一只獅子拿起一根棍棒來——這個場景是完全不可能的。只有用兩足行走的動物才能夠用一只手握住一件武器。此外,在面對敵手時,只有在有某種武器可用的情況下,直立姿勢才會顯示出它的優勢。即便如此,以兩腿直立的姿勢作戰的動物也處在一種危險境地,即自身易受攻擊的部位被大面積暴露在危險中。從那只玩具豹在青潘猿中引起的恐懼與激發的膽量來看,這一點是明顯的;在東非平原上用長矛圍獵單只獅子的一群馬賽勇士的行為中,這一點同樣是明顯的。
然而,在遙遠的原始時代,只有這種戰斗才能使類人猿這樣的動物得以演化成肌肉欠發達、跑步速度慢、不善攀爬、沒有天然的防衛器官而又長著一張難以進行攻擊的小嘴的動物,這種動物就是我們稱為“智人”的動物。
對青潘猿來說,投擲武器這種行為是本能的,但操控好武器就需要學習了。通過在鹿特丹動物園做的一個實驗,科特蘭德博士2, 3, 4能令人印象深刻地證明這一點。在一個圈養區中,有一只就在那個動物園中出生的青潘猿,在它的生命歷程中,它從未見過大型肉食動物,更不用說對這種動物投擲過東西。那個動物學家給了它一打木塊。正如所預期的那樣,它幾乎不關心那些東西。后來,一只相當愛玩的青春期老虎被放進了一只和它相鄰的籠子里。接下來出現的令人眼睛一亮的景象是:那只青潘猿大發雷霆,它立即就從各個方位對著虎籠欄桿投擲起那些木塊來,而且,一邊投擲一邊發出令那只老虎害怕的吼叫聲。
因此,投擲行為本身是一種抵御食肉性天敵的先天反應。但就像用大棒來搏斗一樣,瞄準被投的物體則是一種需要習得的技能。
如果人類和青潘猿這一與人類血緣關系最近的親屬動物在危急時刻都能使用武器,那么,這一假設就很可能是成立的:這么做的傾向至少在那種作為人類與青潘猿的共同祖先的動物中就肯定已經存在了。由此,科特蘭德博士認為:現今,投擲行為已發展到洲際核能火箭階段,但在1000萬—1500萬年前,它的演化就肯定已經開始了。5在這本書中,我們將基于科學研究的新成果來探討人類演化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