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物大歷史:農耕怎樣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 (韓)金緒炯著 陳善奎繪
- 1247字
- 2022-09-02 10:43:00
農耕的起源
比起“農耕”,我們更習慣使用“農事”或“農業(yè)”等說法?!稗r事”是指播撒谷物或水果的種子,或者種植幼苗,進行栽培和收獲。“農業(yè)”是將上述農事劃分為一個行業(yè)的用語。大歷史為什么沒有選擇眾所周知的農事或農業(yè),而偏偏選用“農耕”這一說法呢?因為與農事、農業(yè)相比,農耕確實包含不同的意義。
“農耕”可以解釋為“耕田種地”。按照這一定義,農事與農耕似乎沒有什么區(qū)別。但是,在英語詞典里,“農耕”的含義有所不同,它被定義為“栽培和照料農作物或動物的方法”。這個概念與我們所了解的農事存在區(qū)別。維基百科也將農耕定義為“為了維持并改善人類的生活,飼養(yǎng)動物或栽培植物和菌類等行為”。
由此可見,農耕的含義比我們已知的范圍大得多。簡單來說,“農耕”這一用語大致可以擴展為以下幾種含義。聽到“農耕”這個詞時,首先想到的是栽培農作物的行為。不過,在大歷史中,農耕除了栽培農作物之外,還包含飼養(yǎng)動物的行為,以及培育農作物和動物的一系列方法和技術。
那么,在大歷史中,我們應該怎樣定義農耕呢?我們沒有選擇使用常見的“農事”或“農業(yè)”,而選擇使用“農耕”的原因在前文中已做詳述,這其實是以其他方式對農耕進行定義和說明。在本書中,我們將農耕定義為“人類在周邊的動植物之中選擇滿足特別喜好的特定種類的動植物,為增加其產量進行的多種技術進步和變革”。這個概念看起來雖然有點難,但是仔細解讀會發(fā)現其實非常簡單明了。所謂農耕,除了我們已知的農事之外,還包括飼養(yǎng)家畜,以及為了獲得更多產品而進行的各種技術開發(fā)。

大歷史之所以將農耕定義得如此寬泛,是因為人類通過農耕開始人為地改良動植物種類、提高生產效率,這就是所謂的“馴化”。馴化是非常初級的基因工程。我們經常通過新聞獲悉,得益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改良出了新的動植物種類。因此,提到基因工程,總會讓人誤以為是最近出現的事物。其實,基因工程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農耕的時代。
進一步來說,馴化并不單純意味著某一物種將另一物種視為食物進行榨取,造成作為食物的物種數量減少或消失的現象。如果某一物種過度榨取作為食物的另一物種,該物種自身也有可能滅絕,因此反而會出現保護其他物種并共同生存的現象。例如,螞蟻將蚜蟲分泌的液汁作為食物,為了獲得更多的液汁,它們會在自己的巢穴中保護蚜蟲卵。這種互助生存方式就是互利共生。馴化是共生的一種形態(tài)。
人類慎重地考察周邊環(huán)境,選擇對自身有用的物種,嘗試能夠使其更好生長的各種改良方式,并進行長期馴化。這樣一來,不僅會對周邊環(huán)境產生影響,人類也會受到來自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
因此,我們考察廣義的農耕,不僅對距今約1萬年前開始的種植作物、飼養(yǎng)家畜的行為來說非常重要,而且對考察人類與周邊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而言也至關重要。開始農耕之后,人類的生活方式與狩獵—采集時代截然不同。為了正確地理解其復雜性、多樣性、關聯(lián)性,應以平衡人類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影響的視角和觀點進行思考。因此,對農耕的認識不應局限于人類種植喜歡的植物、飼養(yǎng)喜歡的動物,而應該理解為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各種相互作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