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榮啊,共青團:中國共青團百年史話
- 李步前 張艷萍編寫
- 1683字
- 2022-08-26 16:18:49
☆2.走近共青團中央
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南面,有一座古老的城樓——前門。從這里向東走不遠,有一座深色大理石墻面的辦公樓,這就是共青團中央機關辦公樓。
共青團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它產生的中央委員會是共青團的全國領導機關。共青團中央委員會受黨中央委員會領導,在團的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領導團的全部工作。
團中央的名稱幾經變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史。
最早的團中央機關是在上海成立的團臨時中央局,位于霞飛路新漁陽里6號(今淮海中路567弄6號)。這是一幢兩層樓的石庫門房子。早在1920年8月22日,俞秀松等8人發起成立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時,團的機關就設于此。從1920年9月到1921年8月,在這里創辦的外國語學社成為建黨、建團初期培養革命干部的第一所學校。


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以創辦外國語學社作掩護,開展團的工作。左圖為上海霞飛路新漁陽里6號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右圖為外國語學社1920年9月在《民國日報》上刊登的招生廣告。
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后,中共中央局提出了要加強對青年團領導的要求,首先對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開展恢復和整頓工作。按照團的臨時章程中的規定,建立了團臨時中央局,施存統為臨時中央局代理書記。這樣,全國的青年團就有了統一的領導機關,團臨時中央局同各地團組織建立聯系,領導各地團組織的整頓和發展工作。
1922年5月召開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由高君宇、施存統、張太雷、蔡和森、俞秀松等5人組成的團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團中央局作為中央執行委員會的辦事機關駐上海,設經濟部和宣傳部。1933年1月,設在上海的團中央隨中共臨時中央由上海遷入中央革命根據地。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被迫離開中央蘇區,開始長征。在中央的統一安排下,大部分共青團干部被分配到各軍、師、團政治部做民運工作,在長征途中積極協助黨做思想工作和宣傳鼓動工作。
1935年11月,中共中央機關進駐瓦窯堡,各方面工作逐步得到恢復。少共中央局(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局)在瓦窯堡開始恢復,下設組織部、宣傳部、軍事體育部、少先隊總隊部、兒童局等。1936年夏,團中央局機關遷入保安縣(今志丹縣)。
1937年4月,在延安召開西北青年救國會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正式建立“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并選舉產生了由55人組成的西北青救會執委會。大會還決定,在全國青年救國會正式成立前,西北青救會執委會作為現有各地青年救國團體的最高領導機關。1938年5月,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成立。不久后,中央青委與西北青救會機關由延安搬到陜西省涇陽縣安吳堡。當時,西北青救會在這里創辦了“安吳青訓班”,用以培養訓練青年運動骨干。這個青訓班成為一所真正的青年抗日統一戰線學校。
1938年10月至11月,在延安召開的西北青救會第二次代表大會,決定成立中華青年救國團體聯合辦事處,作為全國青年抗日救國運動的領導機關。大會選出青聯辦執委55人,由7名常務委員和4名候補常務委員組成常務辦事機構。自此,全國抗日根據地的青年和少年兒童普遍被組織起來。1939年以后,國民黨當局采取“防共”“限共”等方針,并且蓄謀發動反共高潮,使得青訓班學員的來源大為減少。1940年5月,根據黨中央要求,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與中華青聯辦機關以及青訓班撤回延安。
1949年4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團組織得到了重建。這次大會選舉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屆中央委員會,由45名中央委員、15名候補委員組成。團中央機關也正式重建成立。1957年5月恢復“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名稱,并一直沿用至今。

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革命舊址位于陜西省涇陽縣安吳堡。
團章規定:團的中央委員會由團的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團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常務委員若干人,組成常務委員會;選舉第一書記一人和書記若干人,組成書記處。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由常務委員會召集,每年至少舉行一次。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和常務委員會閉會期間,書記處行使中央委員會的職權。
團中央機關的主要工作任務包括:開展青少年思想引導工作,組織青年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青少年成長發展,反映和維護青少年發展權益,開展青年統戰工作,做好青少年外事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