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榮啊,共青團:中國共青團百年史話
- 李步前 張艷萍編寫
- 3237字
- 2022-08-26 16:18:53
☆3.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20世紀20年代中期的中國掀起了一場巨大的革命風暴。社會主義青年團在黨的領導下,為這場偉大革命的到來積蓄力量,并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新面貌和無私無畏的犧牲精神立于革命洪流潮頭,推動大革命走向高潮,作出了積極的歷史貢獻。
★到黃埔去
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登上廣東黃埔的長洲島。他此行的目的是宣布一所新辦軍校正式開學。這所軍校就是后來著名的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是國共合作的第一個“結晶”。這所軍校原名陸軍軍官學校,因校址設于黃埔長洲島,又被稱為“黃埔軍校”。它是國共兩黨的軍事搖籃。國共兩黨之所以創(chuàng)辦這所軍校,是要為國民革命軍培養(yǎng)軍事骨干,為大革命培養(yǎng)軍事人才。

1924年,國共合作創(chuàng)辦陸軍軍官學校,又稱“黃埔軍校”。圖為黃埔軍校舊址。
1924年至1927年,為推翻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而掀起的革命風暴席卷大江南北。這場革命的洪流聲勢浩大,影響廣泛,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人們通常把它稱為中國的“大革命”。
這場革命以“打倒列強,除軍閥”為宗旨。打倒列強,就是打倒帝國主義,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宰割中國,使中國從帝國主義統治下解放出來;除軍閥,就是推翻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封建軍閥勢力及其經濟基礎。當時的封建軍閥勢力主要是奉系張作霖、直系吳佩孚,以及從直系分化出來的孫傳芳。
這是一場偉大的民族民主革命。這場革命發(fā)生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總爆發(fā),是中國人民對封建統治勢力大肆出賣國家主權及軍閥混戰(zhàn)導致民不聊生的必然反應,是五四運動及中國共產黨成立帶來的偉大民族覺醒的必然結果。
革命是要有武裝力量的,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就是為這場偉大的革命創(chuàng)造條件,為即將到來的大革命積蓄力量。一定意義上說,黃埔軍校的創(chuàng)辦邁出了大革命的重要一步。正是從中國革命的需要出發(fā),共產黨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專門為此發(fā)出通告,要求各地迅速遴選中共黨員、青年團員前往廣州投考。
黨對黃埔軍校的創(chuàng)辦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招生而言,由于地方軍閥統治區(qū)域的招生是秘密的,國民黨的地方組織又尚未建立,因此黨和青年團就自然在各地的招生中擔起重要的責任。
黃埔一期的湖南籍學生有蔣先云、左權、王爾琢等人,在湖南負責秘密招生工作的就是參加了黨的一大的何叔衡。上海當時負責大片區(qū)域的復試工作,這是國民黨上海黨部正式掛牌辦公的第一項工作,由時任國民黨上海執(zhí)行部組織部秘書、代理文書科主任的毛澤東全面負責。徐向前、桂永清、胡宗南、黃維都是從上海復試過關后前往廣州的。

大批團員和青年進入黃埔軍校接受軍事訓練。
在這項秘密而又艱巨的工作中,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根據黨的指示,結合自身特點和優(yōu)勢做了大量工作。有史料表明,早在1924年3月,青年團廣州地委就向團中央報告:國民黨將在廣州創(chuàng)辦軍官學校,擬派三四名同志赴考,預備將來參加軍人運動。各地團組織按照黨的指示,積極動員和選送符合條件的青年團員、進步青年報考。
在黨和團的積極組織號召下,大批優(yōu)秀進步青年懷揣理想信念,從五湖四海奔向廣州,“到黃埔去”成為一代有志青年的時尚語言。第一期學員中有共產黨員、青年團員五六十人,占學生總數的1/10。據統計,在整個國民革命時期,先后到黃埔軍校學習的青年團員達數百人。
黨想方設法在學校和學生中發(fā)揮革命的政治影響。盡管在黃埔軍校沒能設立青年團組織,但是中國共產黨在學校派駐的黨團骨干,主要擔負學生的政治引領和政治教育工作。黨抓住機會宣傳革命思想,擴大黨的政治影響,還先后成立火星社、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等進步青年組織,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

1925年2月,以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為骨干的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在黃埔軍校成立。圖為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代表合影。
黃埔軍校培養(yǎng)造就了一批具有革命精神的青年軍事人才。他們成為國民革命軍的中堅力量和大革命的軍事骨干,在之后的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及北伐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社會主義青年團為此作出了重要貢獻。
★積極投身工農運動
除了培養(yǎng)軍事人才,社會主義青年團還緊密配合黨培養(yǎng)了一批農民運動骨干。黨在四大前后,開始重視把農民發(fā)動起來,農民運動由此興起。在黨的建議下,國共兩黨在廣州創(chuàng)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用以培養(yǎng)農運骨干。從1924年7月起共舉辦了6屆,彭湃、羅綺園、阮嘯仙、譚植棠、毛澤東等先后主持農講所工作,培養(yǎng)學員近800人。學員大多是各地選派的中共黨員、青年團員,畢業(yè)后回各省農村從事農民運動。
國共兩黨一年來的工作,為大革命高潮的到來做了準備,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國共兩黨共同奮斗下,反帝反封建思想由南到北傳遍全國,革命洪流潮起潮涌,逐漸匯成滌蕩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勢力的巨大風暴。
全國范圍的大革命高潮是從五卅運動開始的,剛剛改名的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以嶄新的姿態(tài)和面貌帶領團員青年勇敢地站在了斗爭的前列。
五卅運動因1925年5月15日上海內外棉七廠日籍職員槍殺工人顧正紅而起。事件發(fā)生后,黨領導共青團通過上海學聯發(fā)動學生進行抗議和募捐活動,但遭到租界英國巡捕的逮捕鎮(zhèn)壓。5月28日,中共中央召開緊急會議,決定5月30日到租界舉行反帝示威活動。在團中央書記任弼時主持下,團中央立即作了行動部署,中央局成員惲代英擔任示威活動的總指揮。當日,大批學生走上街頭散發(fā)傳單,發(fā)表講演。英國巡捕又逮捕了100多人,于是憤怒的群眾聚集在老閘巡捕房門口要求釋放被捕學生。英國巡捕竟然下令開槍,當場打死10余人,制造了震驚全國的五卅慘案。
這一下子激起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怒,深埋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反帝怒火徹底迸發(fā)出來。上海20余萬工人罷工,5萬余學生罷課,絕大部分商人罷市,隨后反帝浪潮迅速席卷全國。6月13日,團中央發(fā)布《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為反抗帝國主義屠殺中國市民告全國青年》,揭露帝國主義在中國的血腥罪行,號召全國青年繼承死者未竟之志,準備進行反對帝國主義的長期斗爭。在五卅運動期間,共青團帶領團員青年始終站在斗爭的前列,有200多名共青團員犧牲在這場斗爭中,在青年運動史和中國革命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1925年5月30日,英國巡捕向示威游行群眾開槍,造成震驚全國的五卅慘案。圖為五卅慘案發(fā)生地——上海南京路老閘捕房。
★支援配合北伐
五卅運動后,乘著高漲的革命形勢和有利局面,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決定出師北伐,掃蕩南北反動力量,把革命推向全國。在黨的領導下,團中央號召廣大團員青年從本地實際出發(fā),組織群眾積極參加北伐戰(zhàn)爭。在北伐所經的兩湖、江西、福建等地,共青團發(fā)動和帶領團員青年組織偵察隊、交通隊等支援各路北伐軍。全國各地團的組織響應黨的號召,發(fā)動大批團員青年南下,參加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系北伐的先遣隊,由于英勇善戰(zhàn)、不怕犧牲、紀律嚴明,贏得“鐵軍”稱號。這支名震天下的“鐵軍”就是以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為骨干組成的。共青團和廣大團員青年為北伐的順利進軍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五卅慘案發(fā)生后,上海人民開展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的“三罷”斗爭,抗議帝國主義的暴行。圖為走上街頭的罷課學生。
與此同時,南方幾省的工農運動也出現空前高漲的局面。在黨的領導下,上海的工人運動直接上升為武裝起義,盡管前兩次武裝起義失敗了,但1927年3月21日的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勝利。廣大團員青年拿起武器,與共產黨員、青年工人一起組成工人糾察隊參與巷戰(zhàn),由共青團員、青年工人組成的先鋒隊在閘北與軍閥部隊直接交戰(zhàn),為起義的成功貢獻了力量。
湖南、廣東、湖北、江西等地團組織協助黨建立和發(fā)展農民協會,建立農民武裝,斗土豪劣紳,廢除苛捐雜稅,破除封建迷信,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農村大革命,帶來數千年未有之農村大變動。

1927年3月,上海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舉行了第三次武裝起義。上海工人糾察隊中既有年輕的共產黨員,又有共青團員。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中,團組織和廣大團員響應黨的號召,勇敢地站在革命洪流的潮頭。為著崇高的事業(yè),他們充滿熱情地帶領群眾展開各個領域各個階段的斗爭。他們不怕犧牲、英勇奮斗,給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勢力以空前猛烈的沖擊,以崇高的革命理想和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為這場偉大的民族民主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