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雜思維:8大原則打造職場多維競爭力
- 羅家德 萬怡
- 10字
- 2022-08-26 14:31:55
第一章
什么是復雜思維
復雜性科學的發展歷程
大家或許有所耳聞,近些年在科學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叫作復雜性科學。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曾斷言,“21世紀將是復雜性的世紀”。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長期以來化約主義的簡化思維導致科學界出現了過度細分的弊端,“占統治地位的方法論產生著日益增長的蒙昧主義,既然在知識的被分離的要素之間不再有連接,因而不再有把握它們和反思它們的可能性”,對復雜性的呼喚變得必要而迫切。
復雜性科學最早或許可以追溯至貝塔朗菲的系統科學概念,之后在物理學界有混沌理論、非線性發展理論、分形論、耗散理論與合作學等,計算機科學則有信息論、控制論等類型的研究在不斷發展。另外,大量的系統研究也進入生態、生物、生命演化這類學科的研究,創造了許多重要的關于生態系統的整體演化的理論,又進入醫學、傳染病學、腦神經網絡、認知科學的研究,還在60多年前進入了社會學、管理學的視野。這類研究的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開始重視每一個“可行動”的主體(agent)。這里的主體可能是一個原子、一個分子,也可能是一個物種或一只動物,在人類的社會系統中,它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一個組織。這些主體之間其實是高度連接的,會連接成一個復雜網絡結構。這和過去科學傳統中總是相信個體是獨立的化約主義有很大的區別。這也促進了網絡研究的發展,尤其在我所從事的社會科學與管理學的領域,社會關系與社會網研究更成為顯學,到如今已經可以畫出連接幾千萬人的網絡關系圖。這樣的網絡結構在大數據時代變成了復雜網絡,以及我們要研究的復雜網絡的動態演化,成就了網絡動力學(Network Dynamics)。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就會形成網絡內部的一些能“計算”、有行動力的主體,它們相互發展關系,自我連接,而且自我組織成大小不等的“集體”。讀者朋友們也有可能聽過一些較流行的科學理論,比如普里戈金的耗散理論、哈肯的協同理論,這些理論提出,網絡結構和網絡內主體的凝聚會產生所謂的自組織現象。
許多科普讀物會提到的大家比較熟悉的“蝴蝶效應”,則是氣象學家洛倫茨提出的一種混沌現象。在一個并非無序,而是有規則的系統中,一個微小的變化就足以影響事物的發展進程,起初只是小到微不足道的不同,但在起始條件與環境條件的相互作用下,蝴蝶扇扇翅膀造成的小氣流攪動會形成大的攪動,然后層層升級成為小風暴、大風暴,最終形成災難性的颶風。中國人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正是這個意思,足以說明這種發展的復雜性。
例如,2020年年初,非裔男子弗洛伊德的死亡引發了全球性反種族歧視運動,我們能夠觀察到它是從一件小事情層層升級、層層演化,從小范圍變成越來越大范圍的,甚至出現了涌現現象。一些個體相互作用產生了爆發性的效果,而不是一個線性的、加總的效果。而且,從產生小攪動到全球多處爆發“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大社會運動,只有幾天時間。甚至在美國一些城市發生警察制度的改革,也不過短短幾個月。信息社會的復雜系統的傳導速度之快,新制度出現的力量之烈,實在超出我們的想象。又比如,原子、分子堆在一塊兒,產生了有機物;有機物堆在一塊兒,竟然產生了生命;腦神經細胞堆在一塊兒形成的網絡,最后竟然產生了智慧。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恰逢2021年諾貝爾獎揭曉,克勞斯·哈塞爾曼、真鍋淑郎、喬治·帕里西這三位科學家因“對理解復雜物理系統的開創性貢獻”而獲得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復雜系統研究獲得了全球性的關注。克勞斯·哈塞爾曼和真鍋淑郎的研究能夠“量化地球氣候的變異性并可靠地預測全球變暖”,喬治·帕里西則“發現了從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統中的無序和漲落的相互作用”。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認為,這三位科學家的工作表明對任何事物的單一預測都不會是“不容置疑的真理”。相應地,人類觀察到的大量社會現象其實都來自一個系統的無序與有序的交互過程,無序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要實現一定的有序性,就要同時“擁抱噪聲和不確定性”。而這也意味著復雜系統研究將會與人類的未來發展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通過這樣簡單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復雜性科學是一個如此龐大的學科,已經跨越了物理學、計算機科學、生物學、生態學、生命科學,乃至社會學、經濟學與管理學,還有腦神經醫學、人工智能等領域,而且幾乎在每個領域里都取得了相當重要的進展。由于本書關注的重點是復雜思維,而非復雜系統研究的發展史,因此我在這里不再花費更多的筆墨去鋪敘復雜系統研究的歷程,但大家需要從中了解的一件事情是:個體的加總絕對不等于集體,因為集體是個體的加總再加上個體的網絡,以及個體的網絡和個體的行為相互作用后層層涌現的集體獨有的性質。復雜思維對抗的就是化約思維,過去我們相信個體經過加總會變成集體,集體經過拆分就會變成個體,而復雜思維卻相信集體除了是個體的加總,還包括集體行動和一些新的集體性質,這就是復雜思維和化約思維最基本的不同。
復雜性科學是研究復雜系統和復雜性的交叉學科,而復雜思維則是指導科學家、指導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實事求是地說,人類社會向來都是復雜社會,與復雜思維相通的思想自古以來不絕如縷,而并非肇始于系統科學。但這樣的思想在科學界發展之后,又對思想界有所回饋,最終成就了一種進入認識論、目的論與方法論等哲學領域的復雜性思想。可以說,復雜思維既有其科學研究的脈絡,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它切切實實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也存在于我們的傳統智慧里,對人們的認知、生產、生活等方面產生影響。
在這里我將特別向大家簡要介紹法國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蘭關于復雜性思想及這樣的思想在進入社會學研究后如何看待社會系統的觀點,以使大家對“復雜”產生初步的認識,而這些理念也將貫穿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