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1章 杞菊為食的“超然”時代

  • 東坡往事
  • 耕文軒主人
  • 3197字
  • 2023-04-09 12:04:59

熙寧九年。

七月初五。

“何處覓新秋?蕭然北臺上。”蘇軾在炎夏的溽熱中又登上了自己親手建造的超然臺,并賦詩五言排律兩首,密州通判趙庾亦把這兩首詩唱和了三遍。老趙這一舉動不知是性情使然,還是要拍知州大人的馬屁,我們不得而知。

正當密州的一二把手在超然臺上意猶未盡地唱和之際,王介(字中甫)病逝,蘇軾連忙作了挽詞。

王介最初以太學生任福昌主簿,仁宗嘉祐六年應試直言極諫科,蘇軾入三等,王介四等,二人是老相識。后歷任秘書丞、靜海知縣、秘閣校理,再遷開封試官主判(與劉攽同為開封試官主判),還出知過湖州。

王介曾與王安石是摯友,交往較為密切。熙寧初,王安石被召授參知政事,因王安石數召不起,遂作“草廬三顧動幽蟄,蕙帳一空生曉寒”之詩諷刺王安石,成語“草廬三顧”典故即來自此。

熙寧三年王安石拜相,實行新法,深受神宗稱贊。王介因不滿新法,上疏諫神宗“愿陛下師心勿師人”,王安石獲悉后對其更加戒備,因此一度被罷官,閑居判鼓院。后出知湖州,上任時王安石特地為其送行,并吟詩道:“東吳太守美如何,柳惲詩才未足多。遙想郡人迎下馬,白蘋洲渚正滄波。”王介當即和詩十首,盛氣朗誦,其中一首是:“吳興太守美如何,太守從來惡祝鮀。生若不為上柱國,死時猶合作閻羅。”

王安石聽后笑道:“閻羅見缺,請速赴任。”

王介晚年無心仕途,嗜書成癖,不問政事。總體來說,老王也是與王安石不和的反對新法之人,故與蘇軾也算是志同道合的戰友。

“他時京口尋遺跡,宿草尤應有淚痕”,所以蘇軾的挽詞是那樣的飽含深情,王中甫死后葬于潤州。即今天的江蘇鎮江市,古時被稱為京口、潤州。

送走了王中甫,蘇軾向朝廷申請的敕封常山神的請求獲批,一直都極為靈驗的常山神被封為潤民侯。兢兢業業地庇護一方百姓的山神,其功勞終于被朝廷承認,封侯也使得他實至名歸。

這年八月十五,蘇軾又與客飲于超然臺上,看到五年前老朋友孔周翰題于超然臺上的詩正被客人所誦讀,又聽說老孔已向朝廷乞求蘇軾卸任后出守密州,情不自禁地唱和了兩首。

唱和兩首之后,仍是意猶未盡,抬頭望見中秋的圓月。在酒精的刺激之下,又想起了幾年都未曾謀面的弟弟蘇轍,就這樣,一首《水調歌頭》橫空出世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雖然這首詞是在超然臺上寫就,但詞里詞外流露出作者的心情卻一點也不超然。雖然全詞描述的都是景象,但景象透出的卻是作者極想入世求用,雖暫時受挫、卻越挫越勇的內心獨白。

此時的蘇軾,依然還是渴望求用,但與《江城子·密州出獵》相比,心情還是有了不小的變化。較之《密州出獵》時,少了些盲從,多了些理智;少了些隨性,多了些謹慎。經歷了太多希望、失望的交替折磨后,現在的蘇軾,既不是初任鳳翔通判時的懵懵懂懂,也不是初知密州時的怨怨艾艾,其政治素養已到了相當的程度,時時刻刻、事事處處為自己留足了退路。

該詞的小注里寫得很清楚,是在中秋之夜酩酊大醉后的胡言亂語,而且是思念弟弟蘇轍的連篇醉話。不管是誰,總不至于和一個醉漢過不去吧?畢竟,當時的政治形勢依然不明朗,“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而且隨著新政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來,變法派與保守派的權力爭斗也越來越激烈,蘇軾既有“我欲乘風歸去”宏圖大展的渴望,同時“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深怕再次陷入黨爭的漩渦。是進是退?是上報君恩還是退隱山林?蘇軾一時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九月初九,蘇軾的搭檔,密州通判趙庾的老母親要過壽,作為上司兼文壇高手,蘇軾自然是要露一手的,于是作了致語口號,就是類似現代人在趙母的壽誕上講話稿。

參加完趙母的壽誕,回到府衙,見晁說之的老爹晁端彥寄來了詩,蘇軾作了唱和后回寄。此時的老晁尚在潤州,不曾想,幾個月后的他,卻因為違規赴杭州約會娼妓而被追官。

過了幾天,朝廷下達了詔命,蘇軾被移知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濟縣)。又得知,喬敘被改為知施州。

調動工作的詔命下達后,蘇軾的每一天都像是在做一些掃尾的工作。

比如,密州當地有發生了秋旱,蘇軾仍要到潤民侯那里去祈雨。諸城鐵水的喬敘要外任,自然也得作首詩送行一下的。

蘇軾在密州知州任上時,當地流傳著一位蓋姓前賢的故事。說是曹參為齊相時,曾用蓋公所學的黃老之術,使得齊國大治,后來又用此法治理天下,一樣的十分有效。而蓋公所用之法,無非是治理國家就像治病一樣,不要胡亂用藥,只需清凈無為等等。

蘇軾對于蓋公的事跡很感興趣,于是就在當地用心地找尋蓋公的墓地及后人。可惜的是,有關蓋公的身后的東西均已蕩然無存了。不死心的蘇軾,又把府衙旁的一座處所,加以修葺,取名“蓋公堂”,還作了《蓋公堂記》,想以此堂來接待像蓋公那樣的賢者。

接著,蘇軾還找來畫工,讓其將潤州甘露寺內陸探微所畫的師子圖臨摹一幅,掛在蓋公堂中,蘇軾還作了贊。

雁過留聲。蘇軾現在所作的一切,都是想把自己認為美好的東西留在密州,使之能繼續地教化或是激勵當地的百姓。

直到有一天,知河中府的調令終于下來了。

十月間,蘇軾還專門去了一趟常山,親自昭告常山神已被封侯的喜訊,并作了祝文。

黃庭堅的二舅李常(字公擇),少年時曾與其弟李布(字公南)于廬山五老峰下白石僧舍讀書,并藏書萬卷。中進士后,遂將藏書9000余卷捐獻出來,成立一家私人圖書館。現在,老李曾經居住的居室已被圈內稱作“李氏山房”,這段時間應李常之情,蘇軾為之作了《李氏山房藏書記》。

老朋友周邠寄來了《雁蕩山圖》,還在上面作了詩,蘇軾次韻答之后,還在給周邠的回信中告訴老周,今年的臘月上旬,自己就要離開密州了。

蘇軾的老鄉、梓州銅山(今四川三臺西南)人蘇澥(字浩然),此人非常喜墨,還會用高麗煤加遠煙制墨,他制的墨極為當時的士大夫所看重。近日,蘇澥將出任京東東路安撫使、知青州。我們前面提到過,青州是個出宰相的地方,按照當時的慣例,青州的知州一般要由京東路的安撫使來兼任的。

蘇澥升官后,還曾向朝廷推薦蘇軾做外陟侍從。

“去翩翩。點輕煙。人事凄涼,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處,垂柳下,矮槐前。”這是蘇軾在離別前最后一次登超然臺,他眺望著明月的賦下的《江城子》里的詞句里,一種惆悵于心的離情別緒躍然紙上。

離別前,蘇軾還是要還一些好友之間的文債的。

利州路轉運判官鮮于侁(字子駿)作的《八詠》詩,蘇軾在其后作了跋,還稱贊鮮于侁為政“上不害法,下不傷民,中不廢親”。

朝廷應汀州(今福建長汀)知州許當之請,賜已故高僧定光法號為定應。定光本為泉州人,俗姓鄭其名自嚴,因為民禱雨有功,為歷任州守所重。現定光被朝廷所表彰,所以蘇軾就因人所求,給該高僧的身后寫一篇贊文。

在密州時,蘇軾無意間發現蓋公堂故址偏西方向有塊大石頭,當時已半埋于塵土之中。仔細端詳后,蘇軾見此石質地溫潤,石質堅硬,詢問當地人,說是產自諸城姚家村的石料,俗稱姚玉。

于是,蘇軾就找來工匠,將這塊石頭經過雕琢,制成了一方硯洗。

直到清道光年間,諸城的丁氏園里還有此物。當時的縣志還有記載:說它周圍長三尺,高尺余,正面橫刻“硯洗”二字,左側豎刻有“熙寧九年子瞻制”的行書字樣。

另外,據說當地的九仙山的白鶴樓的牌匾亦為蘇軾這一時期所題寫。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蘇軾題寫的“白鶴樓”三個字仍然清晰可見,只是旁邊的“宋熙寧九年蘇軾制”的字樣有些模糊不清了。

蘇軾還把在密州這幾年所作的《薄薄酒》、《水調歌頭》、《后杞菊賦》、《超然臺記》抄給駙馬爺王詵,知密期間,二人時不時地還會書信互動一番。

這一時期,蘇軾的好友、黃庭堅的老丈人陳舜俞(字令舉)病逝。作為詩詞與政治立場相似的知己,蘇軾在給老陳的女婿周邠的信中是這樣說的:你岳父大人的離世,令我有不想茍活于世之念,細思陳老先生之所以不能長壽的原因,以他這樣淡泊名利的個性,實在是找不出理由,不應該呀!每逢想起這些,我還是不由得涕淚雙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边县| 呼图壁县| 牡丹江市| 垫江县| 襄汾县| 启东市| 白玉县| 台北县| 建昌县| 修武县| 宁南县| 香格里拉县| 洪湖市| 阆中市| 永仁县| 苍梧县| 普格县| 万宁市| 景洪市| 澄城县| 年辖:市辖区| 阿合奇县| 津南区| 绿春县| 北碚区| 南昌市| 任丘市| 永德县| 乌拉特中旗| 曲松县| 新沂市| 凤翔县| 郧西县| 清水县| 开鲁县| 汝州市| 抚松县| 汉川市| 台中市| 万州区| 比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