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平山堂前的師生之誼
- 東坡往事
- 耕文軒主人
- 3282字
- 2022-10-28 21:01:08
一路向東,到達泗州(今江蘇省盱眙縣境內)時,蘇軾又受到老朋友趙庾(字成伯)的熱情接待。
趙庾這個人我們前面提到過,他與蘇軾早就相識。那是蘇軾回家鄉眉山守制之時,趙庾剛好從丹棱(音零)縣(四川省眉山市下轄縣)知縣任上卸任來到眉山,兩人從此結識。后來,蘇軾出知杭州時,與趙庾來往密切,直到后來蘇軾出知密州時,趙庾又成了與蘇軾搭班的通判。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這次蘇軾是要去杭州任通判,而趙庾也是剛到任的泗州通判。二人接到任命同日上朝辭謝時,還在殿門外閑聊過,不想今日又在此地相會。老趙帶蘇軾游覽了當地的僧伽塔與位于盱眙縣龜山鎮的龜山。
僧伽塔是宋太宗下詔為來自西域何國的高僧僧伽所建,據傳塔內有高僧焚化后的肉身。而龜山的原址,卻是元嘉年間宋文帝為抗拒魏國而修筑的舊城。
游完后辭別了老友趙庾,蘇軾搭乘的客船沿淮河一路東進,就到了一處巨大的湖泊——洪澤湖。
洪澤湖在清河縣東南六十里,湖長達八十里之巨。此湖原是泄水不暢的洼地,發育在淮河中游的沖積平原上,后潴水成許多小湖,受歷朝歷代的黃河奪淮的影響,最終逐步形成了如今的洪澤湖。
當蘇軾的船只剛剛到達洪澤湖寬廣的湖面之時,忽然一陣強勁的東風刮來,船夫只得“掛帆卻西邁,此計未為非”,又將船只折返回到避風處。
到了十月十六,洪澤湖上依然“風高月暗云水黃”,但是蘇軾一行卻不能無限期地延長行期。只好連夜出發,向著山陽(今江蘇射陽縣)的方向進發。
這條長長的淮河,在此后的十數年時間里,曾三次接納仕途浮沉中顛沛流離的蘇軾,“好在長淮水,十年三往來”。
船到京杭大運河轉了個彎,就一路南下了。
到了揚州,蘇軾的三個老同事劉攽(字貢父)、孫洙(巨源)、劉摯(字莘老)都在揚州太守錢公輔(字君倚)的府上迎候多時。蘇軾和這幾位偶聚揚州的官場失意被外放的同事們,暢快地吟詩作對,好不快活。
別后數日,蘇軾分別又以三人字中選一個字為韻,做了《三同舍》詩,寄給了這三位老同事。其中劉攽用了“貢”字,孫洙用了“源”字,而劉摯用了“莘”字。
在這三首詩里,蘇軾照例是對這三位同僚的各種夸贊之語。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三位同志都是用過各種手段反對過王安石新法的,都是與王氏合不來而主動請求外任的小京官。此次的劉攽正在泰州刺史任上,孫洙則是要以同知諫院的身份出知海洲(今浙江省臺州市),正好從此路過,而劉摯是路過揚州要以館閣校勘、監察御史的身份外放到湖南監衡州鹽倉任上的。
這次的歡聚雖然給身在異鄉他們帶來了溫暖,蘇軾的詩也給諸位的外放帶來了慰藉,唯一值得遺憾的是,蘇軾給劉莘老的詩中有一句“暮落江湖上,遂與屈子鄰”,被后來的變法陣營抓住了把柄。說是屈原被放逐在潭湘之間其實沒有罪,今天的劉摯也被作為監衡州鹽倉貶謫到了湖南。既然說屈原沒有罪,那么與之比鄰而居的劉摯因論新法不便被責降,這件事本身也就沒有過錯了!
另外,還有一句“出試乃大謬,芻狗難重陳”,被指蘇軾是借莊子詆毀孔子的典故在指責王安石集團的用人之道,把用過的“芻狗”繼續拿出來使用,比喻以前那些個小人早已不可再用了。以今天的世俗理論來看,這樣明顯看似引經據典的精彩比喻,卻是最容易被對手抓住把柄的地方!
到了揚州,蘇軾自然還要到平山堂下憑吊一下自己的恩師歐陽永叔公,這是蘇軾此生第一次從平山堂下經過。
平山堂始建于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由于當時出任揚州太守的歐陽修,非常欣賞這里的清幽古樸,遂于此筑堂,此堂與千年古剎大明寺相依相連。坐在堂上向遠方俯瞰,江南諸山,歷歷在目,連綿的群山似與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遺憾的是,今人再走過平山堂前,古人所言的杳渺遠山已不見了蹤影,代之的則是霧霾中林立的高樓大廈)。
平山堂是專供當時的士大夫、文人吟詩作賦的場所。平山堂建成后,歐陽修恨不得日日偷閑前往,登臨燕游。那時他寫下的詩句“我欲四時攜酒去,莫叫一日不開花”,真實地流露出他對平山堂的鐘愛之情。
八年后,歐陽修為劉敞(字原父,一作原甫)出任揚州太守的餞行宴上,又寫下一首關于平山堂的著名詞作——《朝中措·平山堂》:
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
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晴空萬里、空山迷蒙的美景,豪邁曠達的“文章太守”一飲千鐘、下筆萬言的形象躍然紙上。
平山堂之后是谷林堂,修建這座谷林堂則與蘇軾有關。
元枯年間,蘇軾由潁州徒知揚州時,為紀念他的老師歐陽修而建,堂名即取自蘇詩“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之中。在歐陽修之后,蘇軾曾經三過揚州,每次都在見證著與延續著他與歐陽修有師生之誼。
元豐二年(1079)四月,在官宦場上輾轉流徙的蘇軾由徐州太守移守湖州,再次途經揚州,稍作淹留,得暇便登臨了平山堂。在這里,他不免追憶故人——傷感地想起他的老師歐陽修,遂作《西江月·平山堂》,以此追懷已仙逝十載的恩師,詞中寫道: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
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熙寧四年的十一月三日,蘇軾一行船抵潤州(今江蘇鎮江)。
鎮江是長江與京杭大運河唯一交匯樞紐,鎮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春秋時稱為“朱方”,戰國時改稱“谷陽”,秦朝時稱“丹徒”,三國時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設“南徐州”,隋統一后改置“潤州”,鎮江之名自北宋沿用至今,民國時期還曾做為江蘇省省會。由于地處長江與京杭大運河兩條黃金水道的十字路口,水運一直是鎮江城興起與發展的命脈。
鎮江的金山寺位于今江蘇鎮江市區西北的金山上,始建于東晉,金山原是長江中的一個島嶼,古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在慈壽塔西下側的懸崖上,相傳是金山寺開山祖師法海和尚初到金山時的住處。據說法海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裴休篤信佛教,便送子出家,取名法海。
真實的法海是位尊重父意,立志向往佛學的好青年,他先在江西廬山學道修禪,后從廬山順江東下,來到鎮江金山。那時山上寺宇荒廢,荊棘叢生,還有蟒蛇為害。后來,他把原來盤踞巖洞中的一條白蟒斗敗,驅蟒入海后便住在洞中。安頓下來的法海在此苦修,作為開山始祖的他開山種田、重振寺院,為創建金山寺歷經了千辛萬苦。
然而,在《白蛇傳》中“水漫金山寺”的神話故事中,卻把法海說成是阻礙破壞一對青年男女自由戀愛和美滿婚姻的罪魁禍首,深遭世人譴責。當然,這些僅是民間的傳說,世間的千秋功罪,歷史自有評論。
據傳,蘇東坡遺留下來的玉帶存在金山距今已有九百多年了,這件珍品被時人稱為國寶。該玉帶環寬約二寸、長約二尺,帶上綴著二十四塊米色白玉,有長方形、圓形、心形。清初被火焚毀四塊,乾隆皇帝到金山時,命玉工補齊,上面刻有乾隆的詩句,只是后來補上的四塊玉色和原有的玉色不同。事情的真偽,如今已無從考證了。
揚子江是南京以下的長江下游河段的舊稱,揚子江因古有揚子津渡口而得名,后也用作整個長江的代稱。揚子江原本只是指長江下游,但由于這是西方傳教士最先聽到的名字,“揚子江”在西方國家的意識中也就代表了整個長江。
蘇軾到了潤州,首先棄船上岸,游覽了金山,當晚就夜宿金山寺。
金山原是屹立在長江中流的一個島嶼,有“江心一朵美芙蓉”之稱譽。唐代的張祜描述為“樹影中流見,鐘聲兩岸聞”。蘇軾的一位同事、大科學家沈括也曾贊頌曰:“樓臺兩岸水相連,江北江南鏡里天”。
遺憾的是,揚子江中的這個島嶼,由于大江東流,至清光緒末年(1903)前后竟與陸地連為一片。金山島也就變成了一座山了,不過在蘇軾游覽金山的時候,金山還是一座江心島。
由于蘇軾的家鄉在長江水系的上游,所以蘇軾也在模仿李太白同志“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的筆意,在這里寫下了“我家江水初發源,宦游直送江入海”的詩句。
孔子也曾說過,“江始于岷山,其源可以濫觴”。
這里面還有個小插曲,原本據文獻記載蘇軾是熙寧四年十月十六到的金山,但后世的清代學者王文誥卻不這樣認為。
因為蘇軾到金山寺后流傳下來的詩中有“二更月落天深黑”句,老王據此借助自己豐富學識之外“霸氣側漏”的天文學知識,從月落在二更天,竟然推斷出蘇軾真正到達金山的時間為十月十三日,這也是絕了!王文誥對于蘇軾的研究四十年如一日,可是下過一番大工夫的,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默許這位先生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