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帝王之相
書名: 中外智謀故事(中國兒童課外必讀)作者名: 王秀芝主編本章字數: 1237字更新時間: 2014-10-30 14:14:05
在容納人才方面,唐太宗李世民更有容納百川的胸懷,他不僅不為淵驅魚,而且還主動任用當初那些堅決反對過他的人,對于自己的親戚本家,他也無所偏袒。也許,在他的眾多的優點之中,這一點是使他成為明君的主要原因之一。
李世民當了皇帝后,曾經論功行賞,史書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記載,茲摘譯如下:
9月24日,皇上親自確定了長孫無忌等人的爵位、封邑,叫陳叔達在殿下唱名宣示給大家,并且說:“我敘定你們的功賞,可能有不恰當的,應該各自談談。”當時,諸將爭功,亂哄哄地鬧個不停。淮安王李神通(李世民的叔父)說:“臣在關西舉兵,首先響應起義的大旗。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專靠耍筆桿子,功勞在我上面,我心里不服氣。”皇上說:“叔父雖然首先響應起義舉兵,大概也是為了免禍。”
“后竇建德吞并山東時,叔父全軍覆沒;劉黑闥再度叛亂來攻,叔父又被打得望風而逃。而房玄齡等人如同張良一樣運籌帷幄,坐在那里就安定了社稷,論功行賞,本來該在叔父的前面。叔父是國家至近的親人,對于您,我還有什么可以吝嗇的呢?只是不能憑私情而隨便封賞罷了。”
諸將這才說:“皇上真是公道極了,即便是對淮安王,也沒有私心,我們難道還敢不安分嗎?”于是都心悅誠服。
唐朝初年,經過戰亂,各派的人士尚不知道李世民對待自己的態度,大多數人都處在徘徊觀望之中,有的甚至懷有異心。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對待過去的問題就非常重要了。
隋朝末年,王世充之子王太鎮守洛陽,聘請鄧世隆為賓客,鄧世隆是個很有才能的人,又非常講究恩義,所以十分受器重。唐太宗率軍攻打洛陽時,派人送書信給王太,勸王太及早棄暗投明。王太命鄧世隆代寫復信,拒絕投降。鄧世隆不僅寫了復信,還在信中盛贊王世充圣明而有天子的威儀,對高祖、太宗多有貶斥乃至辱罵之詞。太宗平定洛陽以后,鄧世隆深知自己為王太寫給太宗的復信大有言過其實之處,闖下了殺身滅門之禍,于是改變姓名,自稱隱玄先生,逃到白鹿山隱居。
貞觀初年,太宗知其文名。知道他是個很賢能的人,就派出專使去征召他,拜他為國子主簿,與崔仁師、慕容善行等人一起任修史學士。鄧世隆雖應召任職,但過去觸犯太宗的舊罪,使他終日提心吊膽,有惶惶不可終日之感,不知何時將大禍臨頭。唐太宗得知了他的情況,就專門派宰相房玄齡前來安撫他。房玄齡向鄧世隆傳達太宗的話道:“你替王太給天子寫復信,出言不遜,確實應該從重處罰,但那時只是各為其主,跖犬尚且吠堯,這是人之常情,哪里是你的過錯呢?皇帝豈能對你有什么惡意。天子正在用人之際,怎能追責平民百姓過去犯下的罪過呢?你應該安心供職,用不著心懷恐懼,皇帝不會把你的舊罪放在心上。皇帝還讓我轉達你,他沒有關心到您,使您終日憂慮,他感到十分不安,這是他的過錯。”
鄧世隆聽了房玄齡傳達太宗的話,萬分感激,急忙叩頭謝恩。鄧世隆的同僚、親友、家屬聽說了太宗的話,也都深為太宗的寬宏大度所感動,尤其是那些當初反對過他的人,聽說了這件事后就更加安心地為唐朝服務,于是,經過多年征戰的混亂局面所遺留下來的矛盾很快就解決了,人心很快就收攏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