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知人善用
- 中外智謀故事(中國兒童課外必讀)
- 王秀芝主編
- 1652字
- 2014-10-30 14:14:05
劉邵的《人物志》中對不同個性的人具有的長處和短處作了論述說:
性格剛強、粗獷的人,不善于處理細節,所以他們總的說來有雄才大略,卻又有不拘小節、粗心大意的弊??;太嚴厲的人,缺乏靈活性,他們在依法辦事上嚴格公正,但說到變通卻格格不入;寬宏大量的人,不夠敏捷,他們為人寬厚周全,可謂仁至義盡,但在抓緊時機辦事上卻行動遲緩,跟不上要求;喜歡與眾不同的人,追求超凡脫俗,標新立異,他們如果運用權謀會顯得卓異出眾,而致力于清靜無為之道,則會違背常理、不切實際。
其實,不僅人有長短,任何一個政策和制度也皆有長有短。王道德化的政策,適合于全局性、長遠性的治理,用來處理具體事務就顯得不切實際;講究謀略的政策,適合于治理充滿危難的亂世,用來治理太平時期就不會有很大的效果;矯枉過正的政策,適合于治理奢侈浪費的風氣,用來治理貪污腐敗,則會使國家遭到破壞;公正嚴厲的政策,適用于打擊朝廷中的邪惡勢力,用來治理邊疆,就容易失去民眾;威嚴猛烈的政策,適合于討伐叛亂,用來治理善良的老百姓就成為暴政了;注重工藝技能的政策,適宜于治理經濟發達的時期,用來治理貧窮的時期,則會勞民傷財,使老百姓陷于困境。
以上列舉的這些,都說明了一個問題:任何人和任何政策,都各有特長,又各有局限性。
從前伊尹負責修筑宮殿時,讓身強力壯的人來背土,讓瞎了一只眼但又能看見的人來推車,讓駝背的人來抹墻……讓各種人做適宜他們做的事,從而使每個人的優勢都得到了充分發揮。管仲對齊桓公說:“熟悉揖讓、進退等各種禮儀,我不如隰朋,請任用他為大行;開荒種地,充分發揮地利,發展農業,我不如寧戚,請任用他為司田;指揮大隊人馬作戰,一聲令下,使三軍將士視死如歸,勇往直前,我不如王子城父,請任用他為大司馬;處理案件,秉公執法,不殺無辜之人,不冤枉無罪之人,我不如賓胥無,請任用他為大理;敢于犯顏直諫,不怕生命危險,不貪圖榮華富貴,我不如東郭牙,請任用他為大諫。您如果想要富國強兵,有這五個人在就可以了。如果想要成就霸業,有我管仲在就可以了?!秉S石公說:“要善于使用聰明的人、勇敢的人、貪婪的人、愚蠢的人。聰明的人喜歡立功,勇敢的人喜歡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貪婪的人決心獲取利益,愚蠢的人不怕死。根據他們每個人的性情來使用他們,這是用兵最微妙的權謀?!?
《淮南子》說:“天下的東西沒有毒過附子這種草藥的,但是高明的醫生卻把它收藏起來,這是因為它有獨特的藥用價值。麋鹿上山的時候,善于奔馳的大獐都追不上它,等它下山的時候,牧童也能追得上。這說明,任何才能都有長處和短處。北方的胡人熟悉騎馬,南方的越人熟悉駕船。形式和種類各不相同,相互換過來去做各自不熟悉的事,就不行了?!蔽何涞鄄懿傧略t說:“有進取心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德行的人,不一定有進取心。陳平難道是忠厚的人?蘇秦難道是守信用的人?但陳平為奠定漢王朝基業發揮了重要作用,蘇秦幫助弱小的燕國收復了失地,這是用其所長的結果。”
由此看來,讓韓信去皓道窮經,讓董仲舒去橫刀立馬,讓于公去游說四方,讓陸賈去執法辦案,他們一定不會有以前那樣大的功勛,也就不會有今天這樣顯赫的名聲。所以,“用人所長”的道理,不能不仔細研究。
魏人桓范說:“帝王用人,是根據時代的需要任用不同的人才。”
爭奪天下的時候,首先要任用富有謀略的人,奪取天下以后,首先要任用忠臣義士。晉文公重耳奪取政權前按舅舅狐偃咎犯的計謀行事,奪取政權后獎賞雍季的忠言。漢高祖劉邦爭奪天下的時候采用陳平的智謀,臨終時卻把自己死后鞏固政權的事托付給了周勃。古語說:“和平年代,德高望重的人地位尊貴;戰亂時期,功勞多的人得到重賞。”諸葛亮說:“老子善于修身養性,卻不適合應付危難;商鞅善于進行法治,卻不適合施行教化;蘇秦、張儀善于游說,卻不適合締結盟約;白起善于攻城掠地,卻不適合團結民眾;伍子胥善于圖謀敵國,卻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尾生的優點是守信用,卻不適合應變;前秦王嘉善于與英明的君主相處,卻不適合侍奉昏君;許子將善于評論別人的優劣好壞,卻不會籠絡人才。”這就是用人之所長的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