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生態(tài)地理(3)
- 地理百科(中國兒童課外必讀)
- 王秀芝主編
- 5568字
- 2014-10-30 13:58:49
70.洋縣朱鹮棲息地71.丹江口水庫濕地72.紅楓湖濕地73.威寧草海濕地74.滇池濕地75.撫仙湖濕地76.異龍湖濕地77.洱海濕地78.程海濕地79.瀘沽湖濕地80.碧塔海濕地81.納帕海濕地82.麗江拉市海濕地83.昭通大山包濕地84.會澤黑頸鶴棲息地。
五、華南地區(qū)濕地
85.晉江河口和泉州灣濕地86.幾龍江河口濕地87.東山灣濕地88.深滬灣濕地89.深圳后海灣濕地90.珠江三角洲濕地91.東寨港紅樹林濕地92.清瀾港和文昌濕地93.洋浦港濕地94.三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qū)濕地95.大洲島自然保護區(qū)濕地96.兩沙群島濕地97.欽州灣濕地98.澄碧河水庫濕地99.山口紅樹林區(qū)100.北倫河口濕地101.淡水河河口102.蘭陽溪河口103.大肚溪河口104.臺南北門濕地105.臺東大坡池濕地106.日月潭濕地107.米埔沼澤地及深圳灣。
六、內(nèi)蒙古地區(qū)濕地
108.烏梁素海濕地109.岱海濕地110.察干湖和安固里湖濕地111.查干諸爾和巴哈湖濕地112.達里諾爾濕地113.烏拉蓋沼澤區(qū)114.科爾沁濕地115.呼倫湖濕地116.紅堿淖濕地。
七、西北地區(qū)濕地
117.居延海濕地118.阿牙克庫木湖濕地119.塔里木河下游尉犁濕地120.博斯騰湖濕地121.巴里湖濕地122.巴音布魯克濕地123.賽里木湖濕地124.艾比湖濕地125.克拉瑪依湖濕地126.瑪納斯湖濕地127.喀納斯湖濕地128.烏倫古湖和吉力湖濕地129.阿爾泰山東南部濕地130.布倫口湖群濕地131.葉爾羌河流域中的濕地132.阿克蘇濕地133.渭干河流域濕地134.伊犁河濕地135.烏魯木齊河濕地。
八、青藏地區(qū)濕地
136.鯨魚湖濕地137.阿其克庫勒湖濕地138.若爾蓋高原沼澤區(qū)139.尕海自然保護區(qū)140.九寨溝沼澤濕地141.青海湖濕地142.茶卡鹽湖濕地143.冬給措納湖濕地144.鄂陵湖濕地145.扎陵湖濕地146.隆寶灘自然保護區(qū)濕地147.依然錯濕地148.多爾改錯濕地149.卓乃湖濕地150.庫賽湖濕地151.哈拉湖濕地152.托素湖和克魯克湖濕地153.柴達木盆地中的濕地154.蘇干湖和小蘇干湖濕地155.尕斯庫勒湖濕地156.瑪多湖濕地157.黃河源區(qū)崗納格瑪錯濕地158.羌塘地區(qū)的湖泊濕地159.美馬錯濕地160.美卓雍錯濕地161.大加錯濕地162.馬河沼澤區(qū)163.瑪芳雍錯和拉昂錯濕地164.班公湖濕地165.大竹卡河沼澤區(qū)166.聶榮、安多沼澤167.那曲沼澤168.班戈湖群沼澤169.色林錯沼澤170.馬泉河流域沼澤171.烏馬曲沼澤172.羊八井沼澤173.納木錯沼澤。
臺灣植物的原籍在西藏嗎
臺灣島的中央山脈與大陸的喜馬拉雅山相距數(shù)千里,且有一道海峽相隔,然而它們的植被卻有許多是相同的,這其中的奧秘在哪里呢?
根據(jù)地質(zhì)學(xué)家的考察和研究,在3000萬年前的早第三紀(jì),喜馬拉雅山脈與臺灣島不定期都沉淪在汪洋大海之下。恰恰是第三紀(jì)中晚期的喜馬拉雅山運動,使處在歐亞板塊南緣的喜馬拉雅山地和東緣的臺灣島,在印度板塊向北和與之形成互動的太平洋板塊向西北的俯沖下,同時迅速仰翹起,一起脫海而出,成為中華大地新生的兩個“孿生兄弟”。
在位于寶島南端的墾丁南仁山的熱帶山地雨林中,高大的香樟、油樟、綠樟、厚殼桂、印度栲、刺栲、嶺南青岡、青岡、小果毛青岡、米楮栲等多種樟科和殼斗科植物在高空支的綠色巨傘,林下是鴨腳木、杜英、倒卵葉楨楠等二層喬木和作粗葉木、紫金牛、瓜馥木、秋海棠、海芋、山姜等灌木和草本植物密密填滿的林下空間,以及盤折于其內(nèi)的木盍子、雞血藤等藤本植物,這一點很像西藏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原始密林。
臺灣森林的主要組建樹種香樟、紅楠、厚殼桂、刺栲、青鉤栲、印度栲、赤皮青岡、嶺南青岡等,許多種也出現(xiàn)于喜馬拉雅山地。表現(xiàn)最為典型的相似景象出現(xiàn)在位于中央山脈的合歡山。從低到高,依次是常綠闊葉林、鐵杉林和冷杉林,簡直就是東喜馬拉雅山地的垂直帶。
合歡山的森林分布怎么會與東喜馬拉雅山地?zé)o任何區(qū)別呢?如果說某一個樹種或某一森林群落從大陸遷移到臺灣,還是有可能的,這么一大片山地森林垂直與東喜馬拉雅山如此之相似,真叫人難以想象。
這里的玉山圓柏原本就與遍布喜馬拉雅山地的高山圓柏同種,只因微小的差異強分出的一個變種;杜鵑、馬先蒿與龍膽本來就是喜馬拉雅與橫斷山脈的特色,玉山薔薇是文布青藏高原絹毛薔薇的變種。
馬元蒿、小檗、烏頭、女婁菜、報克、白珠、忍冬等屬組成的高山植物群落都與喜馬拉雅山無任何區(qū)別,更令人驚奇的是這滿山竟有一些地道的喜馬拉雅植物,如長于巖隙中葉面披滿絨毛的尼泊爾香青,從其名字即可知道它是喜馬拉雅原籍。再發(fā)玄參科的打繡球,原為喜馬拉雅山地特有單種屬植物,竟然也千里迢迢來此落戶。如此之多的高山植物究竟何時,又怎樣遷下高山,穿過廣闊的華南亞熱帶平原山地,再越過臺灣海峽遷居到臺灣中央山脈的呢?現(xiàn)在科學(xué)家還沒有拿出一個讓人非常信服的回答。
不過,雪山的冰川痕跡,也許是解開植物的遷移之謎的一把鑰匙、從植物生態(tài)學(xué)的觀點分析,喜馬拉雅山地植物只有在第四紀(jì)冰期、全球氣候變冷時,才有可能逐步遷移到低海地區(qū),并在這一時期,因兩極冰川擴展,海平面下降,臺灣海峽與大陸相連,這些植物繼而越過海峽,遷居臺灣。但這畢竟僅是一種分析。地質(zhì)與地理學(xué)家對中國東部第四紀(jì)冰期的問題已因為李四光先生的廬山產(chǎn)期之說爭論得沸沸揚揚,盡管專家們言辭激烈但誰也拿不出過硬的證據(jù)中國東部第四紀(jì)究竟出現(xiàn)了幾次冰期,冰期時氣溫到底到什么程度。這也難怪,畢竟我國東部沒有太高的山地,自然留不下令人信服的、確鑿的冰川活動證據(jù)。
羌塘無人區(qū)
“羌塘”,藏語意為“北方空地”。羌塘位于西藏自治區(qū)的北部,昆侖山、可可西里山以南,岡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脈以北。由于海拔高度高,生態(tài)環(huán)境特殊,人跡罕至,被人們稱為“無人區(qū)”。人們想象中的“無人區(qū)”是“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四季飄雪花,夏天穿棉襖”,空曠、幽僻、荒寂,是恐怖的神秘世界。然而事實與想象總是大相徑庭,無人區(qū)實際上是美麗富饒而又充滿生機的,是高原野生動物的樂園。
羌塘地勢平緩開闊,湖泊棋布,每年6~8月間,茵茵綠草,點綴鮮花,湖水清澈,天水一色,鳥獸喧囂。在這片樂土上,到底居住著多少種植物、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鳥類、魚類呢?在目前的條件下,人們還不曾完全統(tǒng)計出來。就數(shù)量而言,羌塘保護區(qū)“居民”中的三大家族是藏羚羊、西藏野驢和野牦牛。其中藏羚羊約3萬至4萬只,西藏野驢約3萬頭左右,野牦牛6000頭左右。
這里總的氣候特點是寒冷、干燥。由于地處亞熱帶的緯度和青藏高原腹地,因而空氣稀薄、干燥少塵、云量稀少、日照百分率大、太陽輻射強烈。因地勢高,四周為自由大氣所包圍,在冷平流影響下,大量熱量以湍流、對流的形式逸散,因而地表大氣所獲得的能量有986%隨即喪失,形成該地區(qū)少有的特殊溫差大的氣候。年降水量約150~200毫米,其中87%以上集中在6~9月份,多為冰雪,少暴雨。年平均氣溫約-1~4℃。最暖月平均氣溫5~12℃,最冷月平均氣溫-10~-12℃,無霜期很短,一般僅有幾十天。據(jù)古生物化石與孢粉分析證實,羌塘地區(qū)在更新世中期尚是溫帶森林草原,只是在晚更新世至全新世青藏高原急劇隆起過程中才使原來的森林草原退出該地,許多植物逐漸適應(yīng)了高寒生態(tài)環(huán)境,成為該地區(qū)的代表種。
由于高原上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大面積的雪災(zāi)和風(fēng)災(zāi)比較少,即使災(zāi)情發(fā)生時,這里的野生動物總能找到抵御災(zāi)害的方式,雪山之水為野生動物提供著不竭的水源,遼闊的草原雖然單位面積生物量低,但面積廣大,野生動物的食物仍較充足,此外,高原低溫寒冷,制約著許多種病菌的繁殖蔓延,野生動物的發(fā)病率較低。這廣闊的荒野成了適應(yīng)于高寒、干旱動物不受人類驚擾的自由世界。
迄今這里基本保存著較原始的自然面貌,保存著世界上最珍稀的野生動物群落和獨特的動物區(qū)系。這里的珍貴動物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絕大部分為該地區(qū)所特有。中外學(xué)者認為這里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幾塊未開發(fā)區(qū)域之一,其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不亞于南部非洲大陸。
“太陽寶座”——林芝
喜馬拉雅山脈和念青唐古拉山脈似兩條巨龍橫空出世,由西向東平行伸展,在東部與橫斷山脈對接,形成群山環(huán)繞之勢,位于中國西藏自治區(qū)東南部的林芝地區(qū)就靜臥在這三大山脈的懷抱之中。有人稱它是西藏的瑞士,也被稱為西藏的江南。
山青水秀的林芝藏語意為“太陽寶座”,它的東面及東北部與云南省、昌都地區(qū)相連,北面是那曲,西部和西南部分別與拉薩市、山南地區(qū)相鄰,南部又與印度、緬甸兩國接壤,邊境線長達10065千米。林芝地區(qū)下轄林芝、米林、工布江達、墨脫、波密、察隅、朗縣7個縣,總面積約117萬平方千米,人口14萬多。
林芝地區(qū)地處藏東南雅魯藏布江下游,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海拔最低的地方僅僅900米,氣候濕潤,景色宜人。其主要城鎮(zhèn)和景區(qū)有尼洋河谷經(jīng)濟區(qū)、八一鎮(zhèn)、帕隆藏布江景區(qū)。其中首府八一鎮(zhèn)位于尼洋河畔,是該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及文化中心。
林芝的森林原始景觀保存完好,高原挺拔的西藏古柏、喜瑪拉雅冷杉、植物活化石“樹蕨”以及百余種杜鵑等等應(yīng)有盡有,素有“天然的自然博物館”、“自然的綠色基因庫”之稱。其中布裙湖一帶還是傳說中野人經(jīng)常出沒的地方。
林芝是門巴族、珞巴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聚居地,他們的生活習(xí)慣及宗教信仰皆保留著濃厚的傳統(tǒng)色彩,具有獨特的民族風(fēng)情。古老的傳說、淳樸的民俗與氏族、村寨的圖騰崇拜、宗教神話聯(lián)系在一起,給這些古老的民族、遙遠的居地籠罩上了一層原始而又神秘的色彩。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藏傳佛教和本地興起的本教的盛行,使林芝擁有著名的寺院等人文景點,與南迦巴瓦峰、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巴松錯以及察隅、波密等獨特的自然風(fēng)光構(gòu)成了豐富多采的旅游景觀。
林芝以世界上最深的大峽谷著稱于世,并有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垂直地貌分布,異常豐富的植被及野生動物資源,山高水長,人力難及,原始自然風(fēng)貌保存完好,是世界僅存的絕少為人類所涉足的凈土之一。
神奇的巨柏家族
在西藏的重要林區(qū)、綠藍清澈的尼洋河畔,距林芝縣以東40多千米的巴結(jié)鄉(xiāng)西南坡上,有100多畝蒼青翠綠、多世同堂,盛大的巨柏家族,它的“小輩”雖然僅出生幾個春秋,“長者”卻有近幾千年的歷史。它們是祖先留下來的珍貴的活化石。這里的古樹群落神奇到甚至連太陽黑子的活動規(guī)律也能從年輪中反映出來。無怪乎有人稱:一株古樹就等于是一部千年史書。巨柏為什么這么長壽,至今仍然蒼勁挺拔,果實累累呢?
巨柏也稱雅魯藏布江柏木,藏語稱“秀柏”,是裸子植物中柏科家族的一個分支,柏木屬的一種。柏樹家族在世界上有22個屬150種,我國有8屬30種6變種。西藏生長著側(cè)柏、柏木、圓柏和刺柏等4屬,共12種,2變種,占西藏森林總面積的85%。柏科家族在裸子植物中適應(yīng)性最強,分布最廣,幾乎遍布于地球上凡是能生存喬木的地區(qū)。在西藏以藏東橫斷山區(qū)北部海拔3200~4300米的山地陽坡為集中分布地區(qū)。
巨柏是西藏的特有樹種,分布于雅魯藏布江河谷朗縣至米林附近的沿江地段,以及其支流尼洋河下游林芝波密(易貢)等地海拔3000~3400米江邊的陽坡、半陽坡、開闊的谷地及有石灰?guī)r露頭的階地、山麓坡地。巨柏生于降水集中在6~9月份、降水量不足500毫米、年平均氣溫攝氏84度、絕對最低氣溫攝氏零下153度、相對濕度65%以下、冬季多西風(fēng)的氣候中性偏堿的沙質(zhì)土上。巨柏以及它的家族,以長壽的特點和特有的生物學(xué)特性,獲得了其他樹木家族難以生活的場所,深得人們敬重。南坡較北坡光照強,日照時間長,溫度高,蒸發(fā)量大,土壤的物理作用和化學(xué)作用都較強烈,土壤有機質(zhì)積累少,較北坡干旱貧瘠,加之坡度的影響,南北坡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有其明顯的差別。植物種類隨著環(huán)境條件的不同,各自占領(lǐng)其適宜的地盤。尼洋河中下游的北坡、東北坡多分布著郁郁蔥蔥的針葉、闊葉原始森林,南坡卻多為稀疏、喜暖、喜光、耐旱的疏林灌叢,巨柏自然保護點就位于這樣的南坡上。
這些古樹歷盡滄桑,閱盡人間春光,在漫長的生活道路上為我們記載了幾千年的自然歷史,是一個不尋常的記憶庫。在這個記憶庫中貯藏著非常豐富的信息,給今天的人們提供了文字未曾記錄下來的大量資料,引起人們提出很多有價值的疑問,也給人們在植物、氣候、地理、地質(zhì)、水文、空氣污染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jù)。
“綠色基因庫”墨脫
墨脫,在藏語中是花朵的意思。在祖國西南邊陲,西藏高原的東南部,鑲嵌著一顆奪目耀眼的綠色明珠——墨脫自然保護區(qū),這里的大自然幾乎沒有受到外界的影響,還保留著原始質(zhì)樸的風(fēng)貌,充滿著神秘的色彩。
這里自然條件十分優(yōu)越,森林資源極為富庶,各種植物競相生長,珍禽異獸隱藏其中……這是一個巨大的天然寶庫。這里的物種飽和度大,稀有種特多,近年來還不斷發(fā)現(xiàn)新種和新分布的科屬,堪稱“巨大的自然博物館”,也是一座“自然的綠色基因庫”。已發(fā)現(xiàn)有高等植物300多種,占西藏植物種數(shù)量一半還多,地球上每100種植物中便有1種分布在這里。像墨脫這樣的物產(chǎn)寶藏不但在中國絕無僅有,在世界上也是寥寥無幾的。
墨脫的植物有五大特點,即:大、稀、多、古、弱。其“大”是說絕對保護區(qū)面積大,單株樹木大,代表性廣,“稀”是說有許多稀有的動、植物和西藏特有的動、植物,并且形成了一個網(wǎng)絡(luò)的天然生態(tài)環(huán)境,舉世無雙,“多”是指各種生態(tài)類型多,動、植物種類多,“弱”是指這里的雨林和高山針葉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非常脆弱,目前的頂級群落是千百年自然演化的結(jié)果,一旦破壞很難恢復(fù),“古”是指有許多發(fā)生歷史悠久的古老植物和動物。目前已發(fā)現(xiàn)有國家珍稀植物21種,以墨脫命名的“模式種”植物就有40多種。這里的植物種類之多,經(jīng)濟價值之高,尤其是植物資源不亞于馳名中外的“綠色王國”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