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地貌地理(1)

我國的海陸疆域面積

中國國土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千米,約占亞洲陸地面積的1/4,約占全世界陸地面積的1/15,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中國陸地邊界長約228萬千米,毗鄰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老撾和越南15國。東和東南與韓國、日本、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隔海相望。

中國縱橫經緯跨度大。我國最東端在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西端則是白雪皚皚的帕米爾高原喀拉湖,跨經度約62度,間距為5200千米,東西時差4小時以上。最南端是南海群島的曾母暗沙附近,最北端在漠河縣北面的黑龍江主航道,跨緯度約50度,間距5500千米。

中國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臺灣以東太平洋海區5大海區。其中,渤海是中國內海。中國大陸海岸線北起鴨綠江口,南至北侖河口,長約18萬千米,加上島嶼海岸線,總長約3萬千米。沿岸多優良海灣和港口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廈門、廣州、湛江、北海等。中國的淺海大陸架是世界最寬廣的大陸架之一,包括渤海、黃海全部,東海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巨大的開發價值。

中國遼闊的海域上分布著5000多個島嶼,總面積約8萬平方千米。其中臺灣島最大,面積約357萬平方千米;海南島次之,面積約335萬平方千米。這兩個島各為中國的一個省。崇明島位居第三,面積為1083平方千米。此外,如長山列島、廟島群島、舟山群島、澎湖列島、釣魚島以及南海中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等,都是中國的重要島嶼。這些島嶼及其所屬各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的海峽自北起有渤海海峽、臺灣海峽、巴士海峽、瓊州海峽。

我國的五大山系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較大的山脈有210多條。這些山脈、山地常常是一些江河的源地或分水嶺,地理上的重要界線,形成中國高原、盆地、平原地形輪廓的骨架。中國的山脈大小相連,綿延不斷,各成體系,呈網格狀,分布于整個大陸,從山脈的排列和走向,可歸納為五個大的體系:

1.三列東西走向的山脈。最北一列是天山-陰山-燕山山脈,是中國北方最長的東西走向的山系,主要分布在北緯40°~43°之間;中間的一列是昆侖山-秦嶺-大別山山系,構成中部地區最長的東西走向山系,多分布在北緯235°~35°之間;南列是處于北緯24°~255°之間的南嶺山系。

2.三列東北一西南走向的山脈。西列是位于內陸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它們分別被陰山-燕山和秦嶺-大別山所分隔;中列由北起長白山,經東北的千山、山東丘陵到東南的武夷山;東列是位于海上的臺灣山脈,它是亞洲東部島嶼山系中的一部分。

3.兩列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北列是地處西北部邊境的阿爾泰山脈;還有綿亙在青藏原東北邊緣的祁連山脈,是由幾條約呈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谷地組成的。

4.南北走向的山脈位于中部自北向南有賀蘭山、六盤山和橫斷山脈等。

5.弧形山脈主要為喜馬拉雅山系。

青藏高原是怎樣形成的

青藏高原有許多世界之最。它不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而且是世界地質歷史上最年輕的高原。假如用人的一生做比喻,它還處在嬰兒期。在這片神秘的處女地上,既有綿延千里的冰峰雪嶺,又有坦蕩開闊的谷地;既有一望無際的草原,又有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既有繁星點點的湖泊,又有一瀉千里的江河。這片壯麗神奇的土地上,是怎樣從海洋中拔“海”而起的呢?

青藏高原是如此年輕。如果把它脫離海洋的大約4000萬年與地球年齡的46億年相比,僅僅是1/115。假如只考慮最近強烈隆升的二三百萬年,則只有地球年齡的1/1500,好像一年之中,它一直沉睡在茫茫無際的汪洋大海之中,在一年的最后幾天,才突然蘇醒過來,及至除夕的最后幾小時,猛然崛起成為地球之巔。

根據現有的了解,青藏高原的抬升過程不是勻速的運動,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經歷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每次上升都使高原地貌形態得以演進。

高原第一次的強烈上升,發生在早更新世時期,距今200萬年前,平均上升了1000米左右,高原面平均海拔為2000米。其結果是原始高原地貌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高原邊緣河流切割作用加強,河流流向發生變化,一些古湖被切割變干,外流水系的主要河道基本形成。

高原第二次強烈隆升發生在中更新世,距今約100萬年前,高原面的平均高度達到3000米左右,同時高原的自然環境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新的斷裂活動不斷產生;舊斷裂得以復發;高山深谷地貌形成;以往的環流形勢被打亂,廣大地區氣候從溫暖濕潤轉為寒冷干旱,各地域間的差異明顯增大。

高原第三次強烈隆升發生在晚更新世,這期間又升高了約1000米。約在10000年前,高原面的平均高度已達到了4000米左右,一些大山嶺超過了6000米。這次抬升使高原內部的氣候更加寒冷干燥。高原邊緣受到強烈切割。此時,已有人類出現。在定日熱久鄉河流階地上發現的舊石器晚期的石片、刮削器、尖狀器等已成為古人類生活謀生的工具,他們群居在一起,靠捕獵和采摘野果為生。

地質歷史進入全新世(距今1萬年前),高原抬升的速度更快了,它以平均每年7厘米的速度,上升了約700米,使高原面的平均高度達到現在的4700米,成為當今的“世界屋脊”。

現代冰川的類型

現代冰川有很多獨特的景觀,如冰蘑菇、冰塔林、冰橋、冰針、冰芽,還有迷人的冰川湖泊、陰森可怕的冰隧道以及絢麗壯觀的冰水噴泉和幽勝迷人的冰洞。

我國是世界上山岳冰川最多的國家,青藏高原地區分布最為集中,面積達3.4萬多平方千米,約占我國冰川總面積的80%。青藏高原的冰川可分為兩大類,以丁青-嘉黎-工布江達-措美為界,東側屬海洋性冰川,西側屬大陸性冰川。海洋性冰川靠豐富的降水而存在,冰川運動速度快,冰川進退幅度大。而大陸性冰川主要依賴于低溫而存在,冰川運動速度緩慢。

珠峰地區緯度低,太陽輻射強。冰川表面局部的小氣候差異,造成冰面差別消融,形成許多奇麗的景色。其中,冰蘑菇是大石塊被細細的冰柱所支撐,有的可高達5米。冰橋像條晶瑩的紐帶,連接著兩個陡坎。冰墻陡峭直立,像座巨大的屏風,讓人生畏。冰芽、冰針則作為奇異美景的點綴,處處可見。最令人迷惑的還要數那千姿百態的冰塔林了。珠峰北坡絨布冰川上,發育有55千米長的冰塔林帶。乳白色的冰塔拔地而起,一座連一座,高達幾十米。有的像威嚴的金字塔;有的像肅穆的古剎鐘樓;有的像鋒利的寶劍,直刺云天;有的像溫順的長頸鹿在安詳漫步,個個晶瑩奪目。難怪人們都說,進入冰塔林,就把自己置于上蒼的仙境了。

在冰川發育的地區,多姿的冰川湖泊景色更是迷人。有在冰川表面如蜂窩狀的冰杯群;有呈長條狀的冰面湖;有冰川末端的終磧堰塞湖。冰川湖泊的顏色也不盡相同,有乳白色的,有蔚藍色的,也有褐黃色的。隨著氣候的冷暖變化,冰川湖不時地打扮著自己,或大或小,或是碧水粼粼的湖面,或是明鏡般的冰層。民間傳說,冰川湖的水是圣潔的,仙女在冰川湖里洗澡,天馬在冰川湖里飲水。在一些大的冰川湖里,還有著豐富的魚產資源,這些魚也被藏民尊為“圣魚”。

除上述冰川類型外,青藏高原上還有冰帽和平頂冰川。這種冰川像個蓋子,覆于平頂山或冰磧平臺上,其面積有大有小。祁連山脈特貼拉山的果青古爾班冰川,面積達55平方千米,是我國目前已知的最大平頂冰川。

高原冰川的分布

我國高原地區的冰川主要分布于西昆侖和西喀喇昆侖山區、喜馬拉雅山區、橫斷山區、祁連山區等地。西昆侖、西喀喇昆侖山區的冰川最多,規模最大。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北側的音蘇蓋堤冰川長約42千米,為我國目前已知的最大冰川。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南北坡發育著兩種不同性質的冰川,南坡為海洋性冰川,現代雪線高度低達海拔4500米,冰舌末端可伸至海拔3000米;北坡的冰川屬大陸性,雪線最高達海拔6000米,冰舌末端可伸至海拔5100米。橫斷山區、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馬拉雅山東段是海洋性冰川發育最集中的地區,冰川分布的最南界為北緯27度。另外,在祁連山地和唐古拉山地也有較大面積的冰川。

珠穆朗瑪峰地區懸冰川最多,其規模較小,面積一般不超過1平方千米,冰的厚度為一二十米。顧名思義,這種冰川的特征是冰川的末端懸掛在陡坡上。遠遠望去,成排的懸冰川就像一塊塊白色的盾牌掛在陡峭的山坡上。懸冰川一般是在古冰川殘留地形上發育起來的。古冰期時,支流冰川向主流冰川匯集,由于主、支流冰層厚度、運行速度、冰蝕能力的差異,冰川主谷被強烈下切,支谷不得不懸于山腰上。現在,由于冰川規模縮小,冰川主流得不到足夠的供給而退縮或消失,支流冰川僅能依貼于陡坡上,并時常因下端崩落而發生冰崩。珠峰地區規模較大的冰川就是冰斗冰川,它們分布在山頂附近或分水嶺兩側。在風化作用和冰蝕作用下,山地被切割,山嶺被削成尖利的角峰、刃脊。角峰刃脊間則為斗狀的山坳,像把巨大的座椅,冰川就發育在座椅中。冰川的形狀近于卵圓形,有的近似于三角形,冰川表面出進,向冰川出口處緩緩傾斜,有些冰斗冰川向山谷推進,呈條帶狀伸展,成為山谷冰川。在冰川集中的地區,往往是幾條山谷冰川相連,像條條玉龍盤繞于山間。

在冰雪消融的暖季,冰川表面的河流遇到冰裂隙,就潛入地下變成冰下河流。冰川融水穿鑿冰層,塑出深不可測的冰井、冰漏斗、陰森可怕的冰隧道、絢麗壯觀的冰水噴泉和幽勝迷人的冰洞。冰洞一般出現在冰舌末端,洞口像古城的拱門,它是冰下河流的出水口。在冰雪消融旺盛的季節,洞口水流洶涌,使人難以接近。只有在斷流時,人們才能去欣賞那“水晶宮”。這里冰鐘乳、冰筍、冰柱比比皆是。冰洞內光怪陸離,有些地方洞中有洞,大小不一;有些地方枝枝杈杈,像個迷陣;有些地方深不可測,無盡無頭。

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資源。高原地區冰川冰的儲量約1800立方千米,是巨大的固體水庫。高原上的冰川融水是大江大河湖泊的重要補給水源。我國西北干旱區的河西走廊就是利用祁連山的冰川融水澆灌農田的。

上海是怎么誕生的

上海是一座美麗的國際大都市,它坐落在長江口的南岸,1萬年前這里還是汪洋大海,五六千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沙灘,它是怎樣變成陸地的呢?

約在一億八千萬年前,上海就是古老的大陸架——揚子臺地的一部分。到了6千萬年前,上海和我國東部其他地區一樣都經受了強烈的地殼運動,地下熾熱的巖漿沿著地殼的破裂處涌出地面,形成了一些山丘,這就是今天的佘山、天馬山等九峰。以后,上海地區地殼的趨勢是逐漸沉降,于是長江帶來的泥沙就一層又一層地淤積在這塊陸地上,形成了多層重疊的古三角洲。距今1萬年前的大理冰期結束后,冰川消融、海面上升,古三角洲的大部分又淪為淺海。其后,海面的上升速度漸漸減緩,而泥沙的淤積速度超過了海面上升和地體下降的速度,于是開始了新三角洲的發育。

距今五六千年前,長江口還在今天的鎮江、揚州一帶,海灣北岸沙嘴從江都向東北延伸,至海安李堡附近與岸外沙堤連接,形成了里下河低洼地區;南岸沙嘴自江陰以下向東南方向延伸,與錢塘江北岸沙嘴連接,使海灣封閉形成瀉湖,最后積淤成太湖平原。當時的海面已經接近目前的水平,但是海岸線只在福山、梅李、支塘、太倉、外崗、黃渡、盤龍鎮、漕涇一線。

1969年冬天,上海農民在馬橋境內開挖俞塘河,挖到2米深的地方發現了大片堆積得很厚的貝殼沙層,一般有40厘米,最厚處達15米,越向東去,貝殼沙層越薄,這條南北向的貝殼沙堤就是當年的海岸線。由于長江泥沙的淤積和波浪、潮汐的頂托作用,沿著海岸線形成了幾道平行的沙與貝殼混合構成的堤岸,在有些地段,這些堤岸已被埋入地下,有些地段現在還高出地面1~2米,民間俗稱“岡身”。岡身在松江故道的北面并列有五條,最西邊的一條在太倉、外崗、方泰一線,最東邊的一條在婁塘、嘉定、馬陸、南翔一線,東西相距6~8千米;岡身在松江故道的南面并列有三條,分別稱為沙岡、竹岡和紫岡,最西邊的一條在馬橋、鄔橋、漕涇一線,最東邊的一條在諸翟、新市、柘林一線,東西相距15~2千米。

岡身上的馬橋遺址年代約為距今4000年左右,岡身以西則分布著許多距今6000~4000年間的新石器文化遺址,而岡身以東從未發現過東晉以前的文物,這說明岡身在五六千年前已經形成,而且一直維持到公元3世紀也沒有發生過大的變化,它意味著在這一個歷史時期內長江流域的生態非常良好,植被茂盛,水量豐富,江水含沙量少,所以水下三角洲尚未堆積,河口三角洲也沒有發育。

但是從公元4世紀東晉南渡以后,長江流域逐步得到開發,于是森林遭到破壞,水土大量流失,長江口泥沙沉積速度也加快了,長江南岸沙嘴也就不斷地向東推進,東晉時修筑的滬瀆壘已在岡身以東約10千米的地方了。

唐代的時候在北起寶山的盛橋、月浦、江灣,中經川沙的北蔡,南至南匯的周浦、下沙、航頭一線,形成了一條與岡身平行的沙帶,在北蔡西南、沙帶內側的嚴橋發現了唐代遺址,這說明到公元10世紀的唐代,今天上海市區的大部分都已經成為陸地了。

北京曾經是個大海灣嗎

如果打開北京地區的地形圖,或者登上北京的西山之巔,就會清楚地看到,北京周圍的地形很像一個半封閉的海灣。它的西面、北面群山環抱,狀若圍屏,只有東南一面,平坦遼闊的華北大平原,一望無際。如果把這些蜿蜒起伏的群山想象成海邊的陸地,廣闊無垠的平原是碧波萬頃的大海,那么在平原之上矗立的座座孤獨的山丘,則酷似突兀在碧波之中的小島。這種情景,在霧靄籠罩著原野的時候,尤其顯得逼真。北京真的曾經是個海灣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绍兴市| 吉林市| 双鸭山市| 突泉县| 桃江县| 新绛县| 英德市| 塔河县| 洪雅县| 临清市| 怀化市| 拜城县| 惠来县| 鹤岗市| 望城县| 万山特区| 济阳县| 平安县| 张家界市| 沁源县| 缙云县| 云浮市| 利辛县| 来宾市| 浦城县| 永川市| 涞水县| 稻城县| 商河县| 温宿县| 木兰县| 唐河县| 禹城市| 青河县| 淮安市| 米易县| 商城县| 平利县| 习水县| 陵川县| 满洲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