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自然災害(4)
- 地理百科(中國兒童課外必讀)
- 王秀芝主編
- 4547字
- 2014-10-30 13:58:49
水質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極大。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病毒等可引起傳染病的蔓延。水中的有毒物質可使人畜中毒,一些劇毒物質可在幾分鐘之內使水中的生物和飲水的人死亡,這種情況還算比較容易發現的。最危險的是汞、鎘、鉻、鋁等金屬化合物的污染,它們進入人體后會造成慢性中毒,一旦發現就無法遏止。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世界上有70%的人喝不到安全衛生的飲用水。現在世界上每年有1500萬5歲以下的兒童死亡,死亡原因大多與飲水有關。據聯合國統計,世界上每天有25萬人由于飲用污染的水而得病或由于缺水而死亡。
水污染給漁業生產帶來巨大的損失。嚴重的污染使魚蝦大量死亡;污染還干擾魚類的洄游和繁殖,造成生長遲緩和畸形,使魚的產量和質量大大下降。還有許多水產品因被污染而不能食用,許多優質魚也瀕臨滅絕。污水還污染農田和農作物,使農業減產。污水對運輸和工業生產的危害也很大,它嚴重腐蝕船只、橋梁、工業設備,降低工業產品的質量。水污染還造成其他環境條件的下降,影響人們的游覽、娛樂和休養。
中國主要河流有5萬千米長,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80%的河流水質遭到破壞而不再適宜魚類生存。由于城市和河流上游企業,包括高污染的造紙廠、制革廠和化工廠等排放的有毒物質的污染,黃河水目前含有眾多金屬和其他有毒元素,使得在其流經的許多地方,黃河水已不適于灌溉,更不用說供人類消費了。
隨著工業化的速度超過污染控制手段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河水變得不適于灌溉。在人口稠密、高度工業化的長江流域,也許不是取水用于工業威脅到農業用水,而是長江水被工業污染得不再適用于農業灌溉。
湖泊和海灣的污染也相當嚴重,就是地下水也難逃厄運。
現在,清潔水已成了人類生死攸關的大問題,解決水質污染,將對人類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替代的資源,并日益成為全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為喚起全世界公眾對水問題的重視,1993年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將每年的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題是“人人都生活在下游”,旨在提醒人們在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時候,要考慮下游居民的利益。
我國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與世界許多國家相比,水的問題更為突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水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快速發展,洪澇災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環境惡化等問題仍很嚴重。特別是1998年發生在長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充分暴露了我國江河堤防薄弱、江河湖泊調蓄能力低等問題。
海洋災害主要有哪幾種
在人類所面臨的諸多自然災害中,那些源于海洋的災害稱為海洋災害。海洋災害主要有風暴潮、災害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嘯五種。它們主要威脅海上及海岸帶,有些還危及自岸向陸廣大縱深地區的城鄉經濟及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風暴潮是由臺風、溫帶氣旋、冷鋒的強風作用和氣壓驟變等強烈的天氣系統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降現象,又稱風暴增水或氣象海嘯。風暴潮是一種重力長波,周期從數小時至數天不等,介于地震海嘯和低頻的海洋潮汐之間,振幅(即風暴潮的潮高)一般數米,最大可達兩三千米。它是沿海地區的一種自然災害,它與相伴的狂風巨浪可釀成更大災害。通常把風暴潮分為溫帶氣旋引起的溫帶風暴潮(如中國北方海區)和熱帶風暴(臺風)引起的熱帶暴潮(如中國東南沿海)兩類。
災害性海浪是海洋中由風產生的具有災害性破壞的波浪,其作用力每平方米可達30~40噸。
海冰指海洋上一切的冰,包括咸水冰、河冰和冰山等。在冰情嚴重的區域或異常嚴寒的冬季往往出現嚴重的冰封現象,使沿海港口和航道封凍,給沿海經濟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危害。大陸冰川或陸架洋滑入海中后斷裂而成的巨大冰塊中,露出海面的高度在5米以上者稱為冰山。1912年4月14日午夜“泰坦尼克”號輪即是在北大西洋首航中撞上這種冰山而沉沒的。
赤潮是指海洋浮游生物在一定條件下暴發性繁殖引起海水變色的現象,它也是一種海洋污染現象。赤潮大多數發生在內海、河口、港灣或有升流的水域,尤其是暖流內灣水域。赤潮的顏色是由形成赤潮的優勢和不浮游生物種類的色素決定的。如夜光藻形成的赤潮呈紅色,而綠色鞭毛藻大量繁殖時卻呈綠色,硅藻往往呈褐色。赤潮實際上是各種色潮的統稱。赤潮可殺死海洋動物,危害甚大。
海嘯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所激起的巨浪。破壞性地震海嘯發生的條件是:在地震構造運動中出現垂直運動;震源深度小于20~50千米;里氏震級要大于65級而沒有海底變形的地震沖擊或海底彈性震動,可引起較弱的海嘯。水下核爆炸也能產生人造海嘯。海嘯對沿海地區的人、畜、樹木房屋建筑、港灣造成的破壞,主要發生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南部和西南部,夏威夷群島和阿留申群島沿岸。盡管海嘯的危害巨大,但它形成的頻次有限,尤其在人們可以對它進行預防以來,其所造成的危害已大為降低。
颶風
颶風又稱臺風、龍卷風,形成于赤道海洋附近的熱帶氣旋。颶風常常行進數千千米,橫掃多個國家,造成巨大損失。
地球上風災最嚴重的是加勒比海地區、孟加拉灣、中國、菲律賓,其次是中美洲、美國、日本、印度。南大西洋影響最小。其原因在于風源多出自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熱帶海域。
1999年9月“弗洛伊德”颶風襲擊美國東部地區,造成至少47人死亡,自9月14日在美國東南沿海登陸后,一路北上,先后襲擊了佛羅里達、佐治亞、南卡羅來納、北卡羅來納、紐約等州及首都華盛頓,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風速最高達每小時約200千米,兩天后降至每小時100千米以下,轉變為熱帶風暴。“弗洛伊德”颶風所過之處,普降暴雨,造成許多地方被淹,民房受損,交通停頓,供電中斷,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在南卡羅來納、北卡羅來納、新澤西和弗吉尼亞州,颶風共造成150萬戶人家停電,新澤西州及華盛頓、巴爾的摩、費城和紐約等市的公立學校普遍停課,300萬學生不能上學。此外,航班停飛,火車停運,造成數萬名旅客滯留。在華盛頓,不少聯邦政府部門只留值班人員,國會眾議院的會議也推遲舉行,許多活動被迫取消。
狂暴的“萊尼”颶風:1999年11月20日“萊尼”颶風以每小時217千米的速度襲擊了維爾京群島,并引發風暴和暴雨。
據統計,全球每年約產生風力達8級以上的熱帶氣旋80多個,死亡人數約2萬,經濟損失超過80億美元。歷史上造成死亡人數達10萬以上的颶風災難就達8次。
20世紀最大的颶風災難發生在孟加拉。1970年11月12日,颶風夾帶風暴潮席卷孟加拉,30萬人死亡,28萬頭牛、50萬只家禽死亡,經濟損失無法計量。
海嘯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都可能引起海嘯。
地震發生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種“抖動”與平常所見到的海浪大不一樣。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動的振幅隨水深衰減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動”則是從海底到海面整個水體的波動,其中所含的能量驚人。
海嘯時掀起的狂濤駭浪,高度可達十多米至幾十米不等,形成“水墻”。另外,海嘯波長很大,可以傳播幾千千米而能量損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嘯到達岸邊,“水墻”就會沖上陸地,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威脅。
在2004年印度洋地震大海嘯災難中,許多人不幸遇難,但也有一些人因動物的救助而奇跡生還。
聰明大象拯救多人:在泰國的蔻立海灘,馴象人但格有8頭大象,是用來專供游人騎著玩耍的。那天,在海嘯到來之前,他的大象突然騷動不安起來。大約是在大地震發生時(海嘯還未到來),大象開始嗚咽。36歲的但格和他24歲的妻子庫拉達感到,大象是在用哭泣說著什么。但格說:“我感到吃驚,因為以前我從沒聽過大象哭泣。”很快,大象平靜下來。但是約1小時后它們又再次嚎啕大哭,盡管馴象人試圖使它們恢復平靜,但它們就是平靜不下來。
大象用粗大的象鼻把游客從地上卷起,再把他們放到背上,當時沒有工作的大象也掙脫了粗大的鎖鏈。負責幫助游客騎上象背的阿尼瓦說:“大象不聽馴象人的指揮,它們只管朝山上跑。”大象馱著10余名外國游客,奔向該度假海灘背后的山林中。而在海灘上,不久后便有至少3800人被淹死,其中一半以上是外國人。就這樣,大象憑著它們的預感救了那些游客的性命,使他們避免了與數以萬計受害者同樣的命運。
此外,在泰國普吉島也有一頭大象,在大浪中背起許多孩子逃往安全的地方。英國游客芭妮特女士說,當海嘯引發的巨浪涌至普吉島時,一頭在海灘供游客拍照的大象成了救人英雄。大象的主人在千鈞一發之際將許多小孩抱到它的背上,使那些孩子成功逃生。
大蛇引路,女子救出幼童:在印尼班達亞齊難民營中,26歲的女子雷扎講述了她在一條大蛇引導下救出一對雙胞胎女童的事情。那天,雷扎所住的村莊遭海嘯侵襲,慌亂中,一名身受重傷的婦女請求雷扎帶上她的一對雙胞胎女兒離開。于是,雷扎背起兩名女童逃命。正當雷扎與急流搏斗、不知如何進退之時,她看見一條大蛇在水上滑行,便跟著大蛇向前走。大蛇好像是在有意地引導她,最后她到達了安全的地方。雷扎說:“很奇怪,我并不驚慌。感謝上蒼,靠大蛇引路,我總算走到水位只有1米高的地方。”被她救出的雙胞胎女孩只是受了一些擦傷和撞傷,而她們的母親卻下落不明。
蟑螂出洞夫婦保命:海嘯到來之前,澳門一對夫婦正在泰國普吉島度假,住在海邊的小屋里。突然,他們發現小屋中有大量蟑螂從墻縫、地板縫中爬出來。他們認為小屋的衛生有問題,便向酒店反映了這一情況。店方對此現象難以解釋,便把他們夫婦二人重新安排到離海岸300多米遠的酒店客房中。第二天上午,當他們夫婦進入酒店餐廳準備早餐后前往海邊游泳時,海浪已經涌到海岸,并涌入酒店及附近地區。海水退卻后,他們往海邊察看,發現原本人住的小屋已經無影無蹤,現場情況觸目驚心。
臺風為什么產生在熱帶海洋上
熱帶海洋是臺風的老家,臺風形成的條件主要有兩個:一是比較高的海洋溫度;二是充沛的水汽。
在溫度高的海域內,正好碰上了大氣里發生一些擾動,大量空氣開始往上升,使地面氣壓下降,這時上升海域的外圍空氣就源源不絕地流入上升區,又因地球轉動的關系,使流入的空氣像車輪那樣旋轉起來。當上升的空氣膨脹變冷,其中的水汽冷卻凝成水滴時,要放出熱量,這又助長了低層空氣不斷上升,使地面氣壓下降得更低,空氣旋轉得更加猛烈,這就形成了臺風。
只有熱帶的海洋才是臺風生成的地方。那里海面上的氣溫非常高,使低層空氣可以充分接受來自海面的水源。那里又是地球上水汽最豐富的地方,而這些水汽是臺風形成發展的主要原動力。沒有這個原動力,臺風即使已經形成,也會消散。其次,那里離開赤道有一定距離,地球自轉所產生的偏轉力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臺風發展氣旋式環流和氣流輻合的加強。最后,是熱帶海面情況比中緯度處單純。在這些條件配合下,只要有合適的觸發機制,例如:高空出現輻散氣流或南北兩半球的信風在赤道稍北地方相遇等,臺風就會在某些熱帶海域形成并增強。根據統計,在熱帶海洋,臺風常常產生在洋面溫度超過26~27℃的地區。
產生臺風的海洋,主要是菲律賓以東的海洋、我國南海、西印度群島以及澳洲東海岸等。這些地方海水溫度比較高,也是南北兩半球信風相遇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