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便利交換的潤滑劑
- 經濟學經典名言的智慧(超值金版)
- 牧之 趙凡禹
- 2827字
- 2014-10-29 17:04:34
什么是貨幣?貨幣是一種支付手段或交換媒介……貨幣還是一種能夠便利交換的潤滑劑。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人保羅·薩繆爾森
在研究貨幣本質中受到欺騙的人,比談戀愛受欺騙的人還要多。
——英國議員格萊頓
在一萬人中只有一人懂得通貨問題,而我們每天都碰到它。
——金·哈伯特
貨幣是約定俗成的虛構的東西。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弗里德曼
歷史上,貨幣一直這樣困擾著人們:要么很多卻不可靠,要么可靠但又稀缺,二者必居其一。
——J.K.加爾布雷斯
名言解讀
經濟學中,任何一種能執行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延期支付標準和完全流動的財富儲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貨幣。
很多人都會質疑上述論斷:人民幣、港幣、美元、歐元、英鎊等才是貨幣,茶杯、保溫瓶之類的商品也能算是貨幣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茶杯、保溫瓶當然不能算作是貨幣。要了解貨幣,就必須從貨幣的起源來看。
最初的貨幣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換的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就是商品,但又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特殊的商品。貨幣出現后,整個商品世界就分裂成兩極,一極是特殊商品——貨幣,另一極是所有的一般商品。
貨幣最初產生于物物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物物交換、以物換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頭牛換一把石斧。有時候受到用于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被交換雙方都接受的物品,比如一只羊換一把石斧,一把石斧換一堆鹽,這里石斧就具備了貨幣的功能。
在人類發展的早期歷史上,“貝”因為難以獲得,充當了一般等價物,“貝”因此成為最原始的貨幣之一。今天的漢字如“賺”、“財”等,都有“貝”字旁,這就是當初貝殼作為貨幣流通的印跡。
經過日積月累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里,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取代。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在于:需要人工制作才能得到,無法從自然界大量地獲得,另外還易于儲存。數量稀少的金、銀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古代希臘、羅馬和波斯的人們把金銀切割成大小不同的薄片,在上面刻制印標,準確標出每一片的重量。在交易中,人們只要看一下這片貴重金屬上面的標志,就可得知它的價值。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因為重量和體積的緣故,令人感到煩惱。它不易攜帶,而且在使用過程中還會出現磨損的問題。據不完全的統計,自從人類使用黃金作為貨幣以來,已經有超過兩萬噸的黃金在鑄幣廠里,或者在人們的手里、錢袋中磨損掉。于是,作為金屬貨幣的象征符號——紙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目前世界上共有200多種紙幣,流通于193個國家和地區中。
由于貨幣是價值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誰占有了貨幣,就等于占有了價值和財富;誰占有的貨幣越多,即表明所擁有的商品越多。在貨幣的幫助下,人們不僅可以進行交易,而且也可以比過去更容易富裕起來。貨幣的權勢并不像刀劍和長矛那樣鋒芒畢露,但其效果卻更為持久和長遠。
故事佐證
世界上除了我們所認識的常用貨幣外,還有一些新奇的不為我們所熟悉的貨幣形式。在太平洋某些島嶼和若干非洲民族中,以一種貝殼——“加馬里”作為貨幣來交稅。再如美拉尼西亞群島的居民普遍養狗,所以就以狗牙作為貨幣,一顆狗牙大概可以買到一百個椰子,而娶一位新娘,必須給她幾百顆狗牙作為禮金!近年來有一些貪婪的騙子向美拉尼西亞運入大量的狗牙,以騙取土著居民的各種有用物資,一度造成了“通貨膨脹”。
歐元經常同美元一起被當做儲備貨幣。歐元(EURO)是歐洲貨幣聯盟(EMU)國家單一貨幣的名稱,是EMU國家的統一法定貨幣。目前歐元區共有16個成員國和超過3億2千萬的人口,這16個國家是:奧地利、比利時、芬蘭、法國、德國、希臘、愛爾蘭、意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斯洛文尼亞、西班牙、馬耳他、塞浦路斯和斯洛伐克,它們被合稱為歐元區(Euro zone)。在香港歐元一般被稱為歐羅。
1999年1月1日起歐元在奧地利、比利時、法國、德國、芬蘭、荷蘭、盧森堡、愛爾蘭、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11個國家開始正式使用,并于2002年1月1日取代上述11國的貨幣。2000年希臘加入歐元區,成為歐元區第12個成員國。2007年1月1日斯洛文尼亞加入歐元區,成為第13個成員國。2008年1月1日塞浦路斯與馬耳他一起加入了歐元區。2008年斯洛伐克達到標準并在2009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愛沙尼亞已獲批準在2011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屆時成員國將增至17個。
歐元是自羅馬帝國以來歐洲貨幣改革最為重大的結果。歐元不僅僅完善了歐洲單一市場,使歐元區國家間自由貿易更加方便,而且更是歐盟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歐元由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ECB)和各歐元區國家的中央銀行組成的歐洲中央銀行系統(European System of Central Banks,ESCB)負責管理。總部位于德國法蘭克福的歐洲中央銀行有獨立制定貨幣政策的權力,歐元區國家的中央銀行參與歐元紙幣和歐元硬幣的印刷、鑄造與發行,并負責歐元區支付系統的運作。
硬幣由歐元區各國鑄造。所有的歐元硬幣的正面都是相同的,標有硬幣的面值,稱為“共同面(common side)”,而硬幣背面的圖案則是由發行國自行設計的(national side)。君主立憲制國家常常使用其君主的頭像,其他的國家通常用它們國家的象征。所有不同的硬幣都可以在所有地區使用,比如鑄有西班牙國王頭像的硬幣在出了西班牙以外的其他使用歐元的國家也是法定貨幣。歐元硬幣一共有8種。雖然1歐分和2歐分的硬幣一般不在芬蘭和荷蘭使用,但仍然是法定貨幣。
每種面額的歐元紙幣的設計在各國都是一樣的。歐元紙幣一共有7種。盡管大面額的紙幣在某些國家并不發行,但仍然是法定貨幣。
歐洲貨幣局曾經公開征集歐元紙幣圖案,1996年12月13日最終確定使用奧地利紙幣設計家羅伯特·卡利納的方案。按照卡利納的方案,票面值越大,紙幣面積越大。各種紙幣正面圖案的主要組成部分是門和窗,象征著合作和坦誠精神。12顆星圍成一個圓圈,象征歐盟各國和諧地生活在歐洲。紙幣的反面是橋梁的圖案,象征歐洲各國聯系緊密。各種門、窗、橋梁圖案分別代表歐洲各時期的建筑風格,幣值從小到大依次為古典派、浪漫派、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鐵式和玻璃式、現代派建筑風格,顏色分別為灰色、紅色、藍色、橘色、綠色、黃褐色、淡紫色。區內各國印制的歐元紙幣,正面、背面圖案均相同,紙幣上沒有任何國家標志。
歐元紙幣用綿紙制造,有特殊的手感,有一部分會凸凹不平,并有一條防偽線,且紙幣上端的面值數字使用變色油墨印刷。歐元紙幣共分為5、10、20、50、100、200、500歐元7種面值。紙幣上印著貨幣的數額,后面分別用拉丁語和希臘語字母標注。鈔票上印有歐盟的旗幟和版圖,用BCE、ECB、EZB、EKT、EKP等5種歐盟使用的官方語言來表示歐洲中央銀行的縮寫字樣,以及中央銀行行長的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