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一顆釘子
-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
- 東山小生01
- 2348字
- 2022-08-19 20:05:00
袁應泰雖然是個庸人,但也是個有骨氣的庸人,遼陽城破后,袁應泰自殺殉國,于是我們的熊長官再次登場。
天啟元年,也就是袁應泰自殺后,熊廷弼被重新起用,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國防部長)兼右副都御使(監察部副部長),經略遼東。為了“配合”熊廷弼,朝廷特地給他派了個助手——王化貞。
這個王化貞來頭很大,他的老師是之前的內閣首輔葉向高,也就是說,王化貞是東林黨人,而熊廷弼是楚黨,從這兒可以看出,黨爭已經不僅在朝中,戰火已經遍及地方。
熊廷弼是遼東經略,為地方最高軍事長官,但他管不了王化貞。一方面因為王化貞朝中有東林黨撐腰,另一方面因為王化貞的身份是遼東巡撫。
明初,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廢除中書省,在地方設立“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都指揮使司(都司),“三司”為地方的最高領導機構。布政使主管一省行政,類似于現在的高官;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類似于現在的政法高官;指揮使主管一省軍事,類似于軍區司令。“三司”互不統屬,各司其職,也正因如此,出現了弊端。
有時地方出現情況,由于沒有統一的領導,“三司”互相推諉扯皮,加上朝廷又遠在千里之外,不了解情況,無法明確地給出指示,造成了工作效率低下,“三司”分權的弊端日益凸顯。
于是,巡撫產生了,其目的是為了統一領導,節制“三司”。巡撫雖為最高軍政長官,但為差遣官,不屬于地方官,也沒有印信,完事兒了就得回到中央,類似于中央特派員。
熊廷弼曾兩次赴遼,其間嚴明軍紀、執法嚴格,雖說未收復失地,但努爾哈赤也不敢有大動作。“老好人”袁應泰一來,待人以寬、講究情面,將之前熊廷弼的一套安排全部否定。努爾哈赤敢對沈陽用兵,正是瞅準了熊廷弼下課的空子。
熊廷弼知道,失地得收,但不能心急,必須一步一步來,他的計劃是先召集流亡,打造火器戰車,將戰線一步一步向前推進,找機會一口咬死努爾哈赤。這個計劃雖然看似蠢笨,實際卻很聰明,也很實用,對付努爾哈赤這種人,就得這樣干。遼東失陷后,明朝在關外的控制地僅剩遼西,而廣寧,是遼西的咽喉。
為了進一步向遼西用兵,努爾哈赤將都城從赫圖阿拉遷到了遼陽。此時鎮守廣寧的正是大明的遼東經略熊廷弼、巡撫王化貞。熊廷弼主守,但王化貞覺得熊廷弼窩囊,不買賬,他認為應該主動出擊,出其不意,打敗后金軍。一個主守,一個主攻,這出戲讓人在王化貞出場時就猜到了結果,經撫不和,就要出事。
王化貞很聰明,他也不是沒做準備,相反,他準備得很周全,至少他自己這樣認為。只要不是個傻子都明白,跟八旗軍硬碰硬拼刀子對砍,是絕對打不過的,于是王化貞想到了一個人——李永芳。希望此人大家還沒忘記,王化貞打算勸降李永芳,以李永芳為內應。
不得不說,這是個很完美的計劃,當然只是想象中。李永芳在明朝是干嗎的?一個小小的游擊。在后金搖身一變,變成了總兵兼努爾哈赤的孫女婿。雖然后金不如明朝地大物博,但至少待遇還是好的,要他跳槽,這不可能。可笑的是王化貞非但沒招來李永芳,反而自己手下的人被李永芳策反,這個人叫孫得功,是這場戰役的關鍵人物。
王化貞將十三萬人馬全部駐守在廣寧城,打算和努爾哈赤來一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搏斗。努爾哈赤親率六萬八旗軍迅速渡過遼河,兵鋒直指廣寧城外圍的西平堡。
廣寧城外有三堡,是廣寧外圍的主要防線,一旦失守,敵人將長驅直入。王化貞嗅到敵人來者不善,立馬派人增援西平堡。很不巧,他派去的人正是孫得功。不僅如此,他還讓孫得功帶去了廣寧全部兵力。孫得功在平陽橋遭遇八旗軍,幾乎沒做什么抵抗,灰溜溜地跑了。而西平堡的守將羅一貫一直等不到援軍,力戰而亡。
努爾哈赤幾乎沒費什么力氣就全殲了廣寧的主力,當然,這一切離不開王化貞。孫得功逃跑后,并沒有直接去找努爾哈赤,而打算送佛送到西,給努爾哈赤一份大禮。
這份大禮就是廣寧城。
孫得功逃回廣寧后,放出消息——努爾哈赤已到城邊。城中頓時一片大亂,連王化貞也倉皇出逃,努爾哈赤輕松拿下廣寧。
大家可能有一個疑問,熊廷弼呢?王化貞折騰了這么久,熊廷弼干嗎去了?
其實,在這場戰斗中,熊廷弼就是個打醬油的,王化貞是東林黨兼中央特派員,他要干什么熊廷弼也攔不住。王化貞帶走了所有人,熊廷弼沒兵,只能干巴巴望著。王化貞救援西平堡時,熊廷弼僅派了一支小部隊增援王化貞,沒了。
熊廷弼的做法雖是錯的,但分析熊廷弼的性格,似乎也可以理解。熊廷弼是一個有膽識、有才能的人,但同時他又性格燥烈,眼里不容別人,特別是草包王化貞。證據嘛,王化貞逃亡見到熊廷弼后,熊廷弼微笑著說:“六萬眾一舉蕩平,竟何如?”戰事到此基本就結束了,由于廣寧的失守,明朝喪失了整個遼東,熊廷弼與王化貞退守山海關。
現在遼東就像一個魔咒,楊鎬、袁應泰、熊廷弼,誰碰誰遭殃。遼東出了岔子,身為國防部長的張鶴鳴自然脫不了干系,直接請命,經略遼東,不過后來告老還鄉了。張鶴鳴挺聰明,知道這燙手的山芋碰不得,但沒辦法,你不碰,總得有人碰吧。
張鶴鳴走了,朝廷任命宣府巡撫解經邦經略遼東,解經邦哭著說,我不去。最后被革職為民,永不敘用。隨后,朝廷再命王在晉經略遼東,王在晉也不干,朱由校毛了,說,你必須去。王在晉慫了,說,我去。
后來,王在晉說了一句話,很全面地概括了遼東的局勢,“東事離披,一壞于清(河)撫(順),再壞于開(原)鐵(嶺),三壞于遼(陽)沈(陽),四壞于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于四壞——捐棄全遼,則無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縮之于山海,此后再無一步可退。”
王在晉的意思是說,現在遼東都是努爾哈赤的了,還經略個啥,安安心心守好山海關就行了。
熊廷弼這顆釘子努爾哈赤是跨過了,但第二顆釘子已經整裝待發,這第二顆釘子不僅將磕死努爾哈赤,還磕死了他的兒子皇太極,這顆釘子將推翻王在晉的所有理論,狠狠打他一臉。
隨著熊廷弼的戰敗,朝中一場陰謀也隨之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