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稟大王,阮將軍已接秦國公主和使者至大殿階下。”來人單膝跪于殿尾,與殿上王位相隔足有八丈遠,他低首揚高聲音道。
金絲楠木桌旁,描金云紋銅鼎里燃著涎香,晉王似若思索般地望了一陣裊裊青煙,抬手指向姬淮道:“由你親自去接秦公主入殿。”
又轉向看著姬逸之,“你就同李豐去安排照顧來使的一切事宜,替孤分憂。”最后四字意味深長地語重。
“是,兒臣遵命。”
“是...兒臣遵命。”二人皆應聲答到。
姬逸之知道,父王是故意支開他,以免嬴詩顏起疑,但也奈何不了王令,只能下了殿隨著李豐而去。
姬淮退下雕刻精致花格的殿門,前去迎接嬴詩顏,他步下紅巖長階,沖著一隊之首的阮歌拂袖示意。
官階不足入殿的文武百臣,統一肅立在隊伍兩側,以晉國官禮迎接秦國公主。嬴詩顏所乘垂掛千珠的大轎尚在浩蕩的隊伍中央,隊首阮歌只身立于眾位兵將之前。
身著戎裝的她走向前來,揭面向姬淮行禮,雙頰的梨渦并不影響她的英氣,軍靴擲地有聲,開口清脆爽利,“屬下參見二公子,左右,迎秦公主下轎。”
姬淮,姬逸之雖貌無差別,但阮歌從不會認錯。
“起來吧。”姬淮整理完衣衫,又昂了首讓自己看起來更加挺拔。
阮歌起身間,不經意望見了遠處殿外回廊中,立在檐下的姬逸之,她和他,又是多年未見。
他站定著,看著自己的方向,阮歌握了握隨身的聆泫劍劍柄,她知道姬逸之不像她可以目視三里,也不會認得這把劍,但這,已成為她在遇上他時,習慣性的動作。
這把劍上,有他不會記得,她卻未曾忘記的回憶。
姬逸之卻忽略了這個細節,盡管看得模糊,他也只不錯眼地盯著轎里走下的人。
嬴詩顏由侍婢扶下轎,她抬眸看見眼前,親來迎接她的公子,唇角揚起一抹笑靨,六年了,他模樣倒變得不多。
“晉國二公子姬淮,見過公主。”姬淮向前施禮。
嬴詩顏俯身回禮,水藍細綢的衣裙隨風揚至身前,天青色耳墜稍有晃擺,白皙的額頭下眉目溫婉。
“在下秦國使臣魯涵,參見淮公子。”一旁的使臣弓腰福禮,敬聲道。
“請公主與魯大人入殿。”姬淮向著大殿,做了個相請的手勢。
嬴詩顏頷首應下,從他身側走過時,眼睫微翹,悄聲的嗓音溫軟棉柔:“原來,你叫姬淮。”
姬淮聞言,呆愣了一下,很快又恢復如常,領著嬴詩顏入殿。
隨姬淮而下的宮正,立刻揚過手中持著的拂塵,拖長聲音道,“禮--”
肅立在隊伍旁側的大臣,便全然躬身拱手禮拜,動作一致,目送二公子同秦公主入殿。
見她往著自己的方向靠近了,姬逸之這才從走廊上轉身離開,跟著李豐不見了蹤影。但他深邃眼眸里的失望,他的落寞,甚至緊咬的牙關,都被盡收在阮歌眼底。
“真是遜得很,不管哪一次,都只落個單相思。”話是嘲笑的話,一向不卑不亢的阮歌,語氣竟弱了下去。
嬴詩顏同使者拜見晉王,使者說明了來意,誠與晉聯姻。
冕冠上垂放的九旒,難掩晉王面含的笑意,他端詳著嬴詩顏,慢道:“詩顏長大了,比起以前,更有公主的樣兒,越發好看了。”
“晉君謬贊,詩顏六年前幸受晉君照顧,一直感念于心。此番父王命兒臣再來晉國,亦是為報答。”
晉王盤轉著左手的扳指,帶著嘆息得開口:“秦王的意思,孤明白。”
秦晉兩國,在諸侯國中本就最為強勢,若再能強強聯手,吞并他國,二分天下便指日可待,這,便是兩位國君心照不宣的暗意。
不過,至于平分秋色之后又該如何,那就要另當別論了。
“可惜......孤的大公子英年早逝...”晉王稍有停頓,再緩緩道:“如今年歲能與你相配的便是二公子姬淮,詩顏可愿意啊?”
她自然是愿意,從六年前她就愿意,前來和親,也是她主動向父王提出的。
雖然他,見到她的時候,沒有像她想象中的欣喜,可她相信,他也一定是愿意的,就像她一樣,從始至終,都想再到他身邊。
嬴詩顏微微偏頭,俏皮地看了一眼姬淮,姬淮略有不自然地點頭回應。
“謝晉君,詩顏愿聽從晉君安排。”嬴顏詩叩首謝恩,面色緋紅似霞,嘴角的笑意盈上眼底。
阮歌在殿外聽賜婚令下,捻起劍柄上的舊疆把玩,淺笑一聲:“真是遜得很...”
阮歌記得這劍疆怎么來的,也記得贈這劍疆的人的模樣。
只是姬逸之忘了,所以不認得她的劍。
也不知道,與他再見時,那是百年來第一次,她與她身邊的春景皆是盛開的模樣。
阮歌原想就算他這輩子缺鼻子少眼,長成歪瓜裂棗,也給他個名分,娶了他回家,以彌補當初,欠下他的數十年。
只是沒想到他雖容貌未改,卻托生了王侯家,讓她設想得一切都有了變化。
處理完事宜的姬逸之,心里堵著一些疑問,一直等候在晉王宮門,姬淮送別嬴詩顏后,便被他在此處阻住。
“二哥...”姬逸之終是忍不住開口道。
姬淮停住腳步,面上堆起笑,“三弟,你有何事?”
“父王今日賜婚給二哥,著實可喜可賀。”
“嗯,身為王嗣,既是為國事的聯姻,理當承接。”
姬逸之聲音放得輕松,“雖是如此,但聽聞秦公主六年前曾進過王宮,想來她與二哥是那時便有了淵源?”
姬淮遲疑了須臾,“...嗯”含糊應了一聲。
看穿他的停頓,知道他根本沒有與嬴詩顏相識過,姬逸之牙關合得甚緊。
沉默一下,拱手道喜間,眸里已換作慶賀的笑意:“三弟就是特意來恭喜二哥與秦國公主終成眷屬的,祝你們百年相和,永結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