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劊子手
- 華鏡怪談
- 舊城老歌
- 1826字
- 2022-08-21 17:49:06
劊子手又稱行刑者,專門負責斬殺朝廷通緝要犯和死刑犯。從戰國時期沒有劊子手這樣的說法,都是由軍營士兵來執行主家的命令的,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商鞅變法后產生出的專門執行死刑的職業,后來刑法諸多,多以藥物或者扎死穴,真正砍頭并不是刀刃鋒利就可以砍掉人的腦袋的。需要龐大的力氣和技巧才可以。古時候酷刑諸多,都是由人為來操作的,尤其是刑法最盛行的時候當屬明朝時期。
朱元璋是真正意義上白手起家的皇帝,小時候家境貧寒更是讓他對貪官污吏恨之入骨。登基后的頭條大事就是修憲,《大明律》是朱元璋親自主持制定的明朝正式法典。從起草、修改到頒布,共歷時三十余年。說明朱元璋十分重視封建法制建設,他不僅把個人的意志上升為全國的法律,而且使其定型化、永久化。明太祖命令子孫代代遵守,“群臣稍議更改,即坐以變亂祖制之罪。”《大明律》于是成為明最重要的法典,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后期具有代表性的律典,共三十卷,7篇,460條。后世的法律學者評議說《大明律》比唐代的《永徽律》更為復雜,又新設許多篇目,雖說條數減少,而內容體裁非常精密,很有科學的律學的楷模。后來的《大清律》也都是大部分沿襲這部更定的《大明律》,是極端專制主義統治在立法上的體現。
在《大明律》還未完成時候,朱元璋親自編撰了《明大誥》親自編輯的四篇:《大誥一篇》、《大誥續篇》、《大誥三篇》、《大誥武臣》,是由案例、峻令和朱元璋的訓斥等組成的。其中主要是有關嚴懲官民過犯的案例匯編和帶有特別法性質的重刑法令。由于《大誥》是御制圣書,故具有最高法律效力。還有《編例》、《明會典》這里就不一一細說。
本章的主角是劊子手,劊子手在以前不僅僅光是砍頭,還有很多酷刑執行。例如:腰斬,凌遲。明朝對拐賣兒童的人販子都會處于腰斬,后來砍頭是劊子手的一種象征。
到清朝的時候,每年交秋,大理寺、都察院、刑部與九卿共同對犯人會審,冬至前處斬,這叫“秋決”或“出大差”。處斬前夜,獄吏要對犯人說:“您大喜啦,官司今天完啦!”獄吏同時還給犯人送“辭陽飯”:醬肘子一包,大餅一斤。行刑當日,行刑的儀仗前有破鑼開道。衙役在犯人兩側,監斬官壓陣。
每逢秋日,被判死刑的罪犯押解出獄,出宣武門走菜市口,有身份的坐騾馬拉的站籠刑車,沒有身份的則被武裝押送戴枷上鐐,臨終過鬧市。有身份使上“送行”銀子的,劊子手會叫一聲:爺!我伺候你走,也是吃哪碗飯辦哪樁差,您放心走好。劊子手手上的勁掌握得非常準,斷頭不掉頭,以便于人家家人抬尸,縫上頭落個整尸下葬。要是碰上沒地位沒使銀子的,提刀斬首抬腳蹬尸,一句客氣話都沒有。
犯人按規矩由東向西兩行排開。時辰一到,報時官扯破嗓門大聲報時,監斬官手握朱筆,連連勾畫,劊子手各就各位,從東到西,依次砍頭。因犯人太多,劊子手少,砍上一氣也氣短手軟,這時有人托上紅托盤,上面有三大白瓷盅,一盅是水,一盅是茶,一盅是酒,喝什么全在劊子手。據考證說,一般是先含一盅水,是清水,漱漱口,吐了;再干那盅酒,也是含在嘴里不喝,噴在鬼頭刀刃上,讓刀喝酒;最后那盅茶是要喝的,喝了以后再拖刀砍頭。對于跪在后面等著行刑的犯人來說,這太殘酷了,眼看著一顆顆人頭落地,一腔腔熱血如此噴流,還要等到劊子手清口、噴酒、歇勁、換刀,早就嚇得昏死過去了。
劊子手的鬼頭刀從來不帶回家,因為晦氣。而是供奉在城隍廟中,每次“開紅,見喜”才會去城隍廟里請刀,劊子手行業也有規矩。每逢重大節日,劊子手要燒紙,大概意思就是總結今年砍了多少個人,為什么砍他們。因為他們觸犯了天規,這叫“上表”既向玉皇大帝報告。每次“上表”時候都會請刀插在一旁,由鬼頭刀作為見證。
劊子手因為行刑殘暴,在老百姓眼里,比殺人不眨眼的魔頭差不了多少。都會自覺躲開這種人,后來劊子手的行業衰落,到民國期間,已經沒有劊子手這一說法了。劊子手也逐漸的成了民間的貶義詞。
其實劊子手也是為朝廷效力的敷衍出的一種職業,只不過古時候大多民間老百姓迷信,包括劊子手迷信,所以慢慢的行業里的規矩也越來越多,其實最后無非圖個心安理得。我認識一個人,祖上就是劊子手,據他所說,祖上曾經就是劊子手營生。但是砍了99個人的時候,就不干這行了。會傳給徒弟,徒弟會接手鬼頭刀。繼續執行師父的工作。劊子手的手藝都是單傳,沒有說像培訓機構一樣收一批人,怎么砍頭不掉頭,怎么精準的砍下去而能讓腦袋再合絲嚴縫的合上。那都是有技巧的,正如我們上面所說,劊子手拿了本家的銀子,要保證腦袋和脖頸分離初盡量平整。這樣修鞋匠能更好的縫上頭顱讓本主的家人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