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梅山山髙林密,虎豹岀沒,野豬橫行,而山民刀耕火種以農業為主,頗受野獸侵害,山民為了生存和發展,長期與野獸斗爭,狩獵成為梅山人生活的一部分,梅山人狩獵分為常捕和季圍。
常捕的是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專業獵戶,他們用念血咒、設陷阱、安弩捕射大中型野獸,平時則用火銃獵取鳥、兔等小型動物。捕獵野豬、鹿子使用放媒術,獵戶在野獸必經的灌木叢中將繩索挽成活結,放在路上,上面掩以枯枝草葉,繩子的一頭牢系在路旁韌性極強的小樹,再將小樹弄彎,做一個機關將它固定;繩子的另一頭則系在對面的一棵樹上。當野獸走過時,一只腳踏入活結中,觸動機關,彎曲的小樹猛一彈起,收緊繩結,就將野獸的那只腳牢牢縛住,并把它懸掛在空中,這種繩子是用毛發和麻的纖維搓成的,柔韌堅牢;挽的活結叫“狡猾蝶”,也叫二鬼扯腳,這種方法,成功率較高。
安弩是以射獵虎豹的手段。弩,是一種裝有機關的強勁有力的弓,獵戶將它暗藏在虎豹行經的道旁,裝上涂有毒藥的利箭,用一根繩子,一頭系住弩的機括,一頭橫過道路系在對面的樹樁上,繩子下面挖成凹陷,上面偽裝,當虎豹踏上繩索,弩箭就呼地射出,那箭安裝的角度,剛好使箭射中獸身。
安弩的獵戶又叫弩匠,他們危險且辛苦,必須在黃昏時分安好弩,第二天天亮又將弩收去,因為虎豹常是晝伏夜出,而白天不將弩收去,就會誤傷行人。這種捕獵方式偶然性極大,往往一個弩匠,一生之中,只射中一兩只老虎。
季圍,只在秋冬兩季進行,此時狩獵,多是農事稍閑,除專業獵戶外,其他農戶均可參加,得以組織一個村或幾個村大型圍獵,這時候野獸經春夏兩季的生長,膘肥肉滿。
梅山人尚武,幾乎個個是好獵手,家家都有一支視為珍寶的火銃,戶戶都有一兩只得意的“趕山狗”,凡遇這種圍獵,戶戶有人參加。這種大型圍獵,又叫“趕山”,必須有嚴密的組織,周詳的計劃。
指揮者稱壇主,由他估計野獸藏匿的地點,確定獵場的范圍,決定圍捕的路線,從何處起山,在何處坐點等等,把這些向所有獵手宣講明白。梅山俗諺說:“打老蟲要副膽,打野豬要副板。”要副膽,就是要有勇氣。從前,安化馬路鎮蔣坪村雷家山有一個姓仇的獵戶,在一次圍獵中,與一只豹子遭遇,距離太近,他來不及用銃瞄準,豹子已向他撲來,他棄銃一挫身,一把搶住豹子,用頭頂住那畜生的下顎,一同滾下山坡,而同伴也及時趕到,一齊打死了那只豹子。要副板,就是要準備一副棺材,野豬重傷后,紅了眼,不但不逃跑,反而向開銃的人沖來,亂撞亂咬,直到把獵手咬死,同歸于盡。
梅山人奉信巫教,他們祭祀的獵神是祖師張五郎,亦稱梅山教教主。專業獵戶世代相傳,將張五郎的雕像,供在神龕下層,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爐香地禮拜著;出必祈禱庇佑,歸必叩謝平安。
吃肉時,將筷子橫擱碗沿,請祖師先享,飲酒時,將中指在杯中蘸酒彈向空中,請祖師先嘗。每獲大型獵物,必購買豬頭煮熟,供于神像前,焚香燒紙,酬謝祖師。如果是大規模的圍獵,出發前必有一番隆重的宗教儀式。
解放初,安化山區虎豹、野豬為害,農村常有大型的狩獵活動。狩獵前的請神儀式上,獵戶們纏黑布頭巾,綁青布裹腿,赤腳草鞋,腰系牛角火藥筒,胸掛牛皮彈袋,背插畬刀,各攜獵狗,聚集于壇主家。神龕上,中間大書“天地國親師位”,左邊寫著“歷代堂上宗祖”,右邊寫著“梅城助福正神”,神龕下面供著一尊約五寸高木雕倒立神像,那神雙手撐地,兩腳朝天,那就是翻壇祖師張五郎。
神龕前的方桌上燃燭焚香,斟滿三碗米酒,壇主燒過錢紙,躬身念梅山咒:
志心皈命禮:奉請梅山大法主,梅山法主降壇場。頭戴遮天猛威帽,眼放毫光澈底清。朝在玉皇金闕殿,暮游七星北斗辰。凡人有事來相請,火急領兵赴壇庭。弟子虔誠來拜請,惟愿梅山法主降來臨。
念畢,又燒錢紙一鑿,這時大概梅山祖師已經到壇,壇主又念動“翻壇咒“,對梅山祖師歌頌一番。
這時獵戶們俱在壇前跪下,壇主手持一疊錢紙點燃,在空中劃一道半弧,然后放在桌下缽內。躬身大聲禱祝:今有某府某縣某鄉土地管下獵戶,因孽畜傷害人畜,作踐陽春,弟子某某等為保一方平安,持祖師當年神弩,誓滅山前猛虎,射盡山后野豬。恭請祖師保佑,箭無虛發,手不空回。人無受傷,狗不濺血。今日許下良愿,明日豬頭酬恩。
念畢,壇主將手中竹卦拋到地上,直到出現陽、巽、陰三個卦象之后,才表示祖師爺已經允許所請。跪在地上的獵戶,一齊起立。壇主提起大竹筒給獵戶們篩酒,每人飲酒一缽,背銃引狗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