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還經少林
- 魂穿真武界,還好我有萬界法冠
- 合理分析
- 2024字
- 2023-03-22 21:22:29
覺遠還想著等懲罰結束了,將背得滾瓜爛熟的梵文原本嚴楞經(即包含九陽真經的嚴楞經)重新寫下來,以免達摩的想法失傳了呢。
卻沒想到,他的懲罰還沒結束,就遇上了何足道上山一事,然后張三豐就因為根據鐵羅漢學會了羅漢拳,為少林所不容。
為了張三豐的性命,覺遠只能帶著他逃跑,結果力竭而亡。
而覺遠臨死前背誦九陽真經,也是背著背著就圓寂了,甚至因為是在彌留之際,還不知有沒有遺漏。
張三豐就憑聽這一遍,也記不下多少,最多在自己已經看過并記下的內容中多加上一些罷了。
但與九陽真經全本內容來說,還是差的遠。
不僅內功心法有差,不具備至陽之力,九陽真經的武學理念也沒記全。
不過雖然沒有記全,但這些武學理念也對張三豐的武學之路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后來張三豐創出的太極拳,便有部分理念于九陽真經相通。
或許,這便是走同一條路(后發制人)之人,武功達到一定程度之后,都會領悟的東西吧。
在翻看了九陽真經之后,張三豐坦然嘆道:“著此經者,武學修為尚在我之上。
這其中許多內容,我這些年也有領悟,但都林林散散,不曾匯總統一。
而著此經的高人匯總理念,理清脈絡,還創出極為契合這些武學道理的內功。
實在是厲害!
我雖也自悟出其中許多道理,但也未嘗不是因幼時記得此經部分理念,所以才能悟出與之相襯的理念。”
金瀟笑道:“真人何必自謙,古今高賢,除非是上古神農一般的人物,誰不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呢?
便是這九陽真經的作者,難道便是無中生有,寫出的這諸多道理不成?
這經書中我可發現不少佛道儒三家的理論。”
張三豐笑得開懷:“金小友心態甚好!不錯,雖然著此經的高人委實厲害,但老道也還沒有老到思維混亂,如今依然清醒得很,未嘗不可創一武功,與之比肩。”
張三豐猶豫了一下,又道:“金小友,還得麻煩你一件事。”
金瀟道:“真人請說。”
張三豐道:“請小友將此經交還于少林寺。”
金瀟驚訝道:“真人,此經書對您和尊師都意義非凡,您不留在身邊嗎?”
張三豐搖頭道:“老道與老道師父雖是唯二修煉過此經之人,但是,此經畢竟并非老道和老道師父所有,乃是少林的所有物,還是交換給少林吧。
更何況,老道師父向來不在乎武功,臨終時卻在誦念此經,想必是弄丟此書,一直心有愧疚。
將它還給少林,也是圓了師父的遺憾吧。”
金瀟肅然起敬,此經便是此時的張三豐也自認不如,可以說留下此經,便是給武當留下一道深厚的底蘊。
更別說少林一直和武當不對付,近年雖有緩和,但元廷覆滅后,未必不會再起爭端。
況且,金瀟可不信當年張三豐行走江湖時,少林沒有找過張三豐的麻煩。
如今張三豐卻不記前嫌,要金瀟將經書還與少林,金瀟自問,如果自己是張三豐,是決計做不到的。
金瀟告別張三豐,帶著梵文嚴楞經,也就是九陽真經,趕往少林。
少林也很熱情的接待了金瀟,畢竟金瀟多年抗擊韃子,俠名在外,且又與少林沒什么仇恨,自然得到禮遇。
金瀟見到空聞方丈后,從包裹中取出經書交與他。
“空聞大師,這是我在昆侖山一處山谷中發現的,乃是當年貴寺丟失的嚴楞經,也就是記載了九陽真經的那一本。
我在昆侖山谷中發現一伙猿猴,為首乃是一腹部傷口糜爛的白猿,經書就是由油布包裹,藏于白猿腹中。
我從張真人口中得知,當年昆侖何足道曾受托來少林尋覺遠大師傳一句話,乃是‘經在油中’。
據我猜測,可能是當年盜走嚴楞經的尹克西和瀟湘子將經書藏于白猿腹中,導致覺遠大師搜身時沒有找到經書。
后來可能是命不久矣,良心發現,求何足道傳話給覺遠大師,但何足道聽錯了,將‘經在猴中’聽成了‘經在油中’。”
空聞“阿彌陀佛”一聲,道:“多謝金大俠歸還我寺經書。”
空聞猶豫了一下,接著問道:“不知金大俠是否將經書一事告知張真人了?”
金瀟道:“那是自然,我本來想著此經書對于張真人意義非凡,便想將此經書給予張真人,張真人卻讓我將此經還與少林寺。
按張真人的意思,此經書本就是在少林藏經閣內,理應還與少林寺。
而此經書的丟失,乃是覺遠大師一生的遺憾,能夠找回此經,也是告慰覺遠大師的在天之靈。
所以我便來貴寺將經書交給方丈你了。”
空聞大師道:“善哉,善哉!張真人果然是一代宗師,貪嗔癡三毒皆不入心,非常人能及。”
空聞心知,要說少林寺對張三豐有恩,也確實是有恩,畢竟在張三豐幼時收留了張三豐。
但更多的恩情是在覺遠那里,而覺遠的死,少林多少是要負責任的。
而若說少林寺與張三豐有仇,也確實有仇,且不說覺遠之死,覺遠死后,少林也沒有放棄對張三豐的捉拿,期間起了不少沖突。
后來發現張三豐太強了,少林確實奈何不了張三豐,再糾纏下去,撕破臉皮,少林恐怕傳承不保,才算是勉強和解。
如今張三豐在金瀟將九陽真經給他的情況下,還是堅守本心,不貪九陽真經這樣的神功秘籍,不因當年之事生恨而不還經。
言行操守,確實是一代宗師,空聞心服口服。
空聞要去親自將經書收藏起來,便叫來少林寺中素有名聲的弟子圓真作陪金瀟。
金瀟一聽此人法號叫做圓真,便心中起疑。
原著中成昆就是拜入少林空見大師門下,法號圓真。
金瀟開始在江湖闖蕩時,空見大師早已去世數年,所以也不能發生什么蝴蝶效應,眼前的圓真應是成昆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