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戲養育力
- 張善風
- 7989字
- 2022-08-16 16:38:25
第1節 什么是游戲養育力
什么是游戲養育力?如果用故事來解釋,我在自序里面講的“我和妻子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兒子專心聽課的過程”,就是游戲養育力。
如果用文字解釋,游戲養育力是根據兒童成長的科學規律,用親子游戲來培養孩子、管教孩子和啟發孩子的能力,這種能力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分別是游戲認知力、游戲選擇力、游戲融合力、游戲管教力和游戲創造力,如圖1.1所示。

圖1.1 游戲養育力的五力模型
1.游戲認知力
游戲認知力是指家長能否了解兒童的成長過程和游戲的本質,能否了解游戲對兒童成長所起的作用的能力。
榮獲美國國家親子出版獎的全球暢銷書——《游戲力》開篇第一頁就引用了羅杰斯的名言:“游戲是生命的主要元素”。
為什么游戲是生命的主要元素呢?
因為兒童每一種能力的發展都需要經歷5個階段,在這5個階段中,游戲起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
以幼兒學走路(兒童的運動能力發展)為例。
? 第1個階段:幼兒大部分時間只能平躺著,發展的方向是扭頭、抬頭和翻身,這個階段是平躺期。
? 第2個階段:幼兒的主要動作是爬和坐,發展的方向是站立,這個階段是爬坐期。
? 第3個階段:孩子可以扶著椅子站起來,接著可以拉著大人的手走幾步,后來就是自己蹣跚學步。但是會有無數次的跌倒,甚至還會摔傷。這個時期是蹣跚期。
? 第4個階段:孩子走路已經很平穩了,身體的協調性也逐漸增加,慢慢地還可以跑跳了。這個時期是跑跳期。
? 第5個階段:孩子的身體運動機能發展成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非常自如地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例如,可以打破運動比賽的記錄、跳出新穎優美的舞蹈,從而創造新的價值,獲得收益和榮譽。這個時期就是舞蹈期。
你仔細琢磨一下就會發現,兒童的運動能力只有發展到第5個階段才可能產生價值和回報,前面的4個階段都不會產生價值和回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沒啥用”。
那么,可以把不產生價值和回報的前4個階段去掉嗎?
顯然不能。如果連爬都不會,怎么能走呢?因為前面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后一個階段的重要基礎。所以,不僅不能去掉,還得想辦法讓前4個階段玩得更好、更美、更嗨,這樣才可能在第5個階段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舞得更美。
那么,怎樣才能讓孩子玩得更好、更美、更嗨呢?
那就是游戲。因為游戲既有趣又好玩,而且可以多次重復玩。
雅典奧運會冠軍劉翔小時候在街頭從來都不像正常人一樣走路。他總是喜歡玩各種各樣的跑跳游戲:一會兒跳上花壇,一會兒跨過樹坑,一會兒又狂奔起來。就是在這種長期的游戲練習中,他的跑跳能力得到了開發和發展,因此被老師發現并成為專業的運動員。
所以,意大利幼兒教育家瑪利婭·蒙臺梭利就把兒童的游戲叫作“工作”。中國近代家庭教育的鼻祖陳鶴琴老師在其著作《家庭教育與父母教育》中說:“游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戲。”
其實,不僅兒童的運動能力發展是這樣的,兒童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心理能力、藝術能力、社交能力等,每一種能力都是這樣的。它們都是通過各種游戲,一步步地發展起來的。
如本書文前的兒童成長彩虹圖所示,兒童每一種能力的發展,都會經歷類似于平躺期、爬坐期、蹣跚期、跑跳期和舞蹈期這樣的5個階段。而且,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成長表現和成長心理。
如果上一個階段發展得好,兒童的成長表現就好,兒童也會變得興奮和自信,就形成了積極的成長心理。相反,如果兒童的某種能力在某個階段受到了過度阻礙,就會產生消極的退化心理,出現退化表現,并導致各種問題的發生。
在這5個發展階段中,蹣跚期最關鍵,是能力發展走向的分水嶺。因為相對于平躺期和爬坐期,蹣跚期兒童的能力已經提升了,他們的實踐次數是最多的,所以犯錯誤的次數也是最多的。
如果兒童的某種能力的蹣跚期在游戲或游戲教育中度過,他的表現不會被嚴肅評價,那么他會很放松,并得到更多的犯錯機會和改進、提高的機會,他成功晉級跑跳期和舞蹈期的概率就會增加很多。
相反,如果兒童缺少游戲或游戲教育,他的某種能力的蹣跚期就必定在現實生活中度過,他的表現會被嚴肅評價,每一次犯錯可能都會被挑剔、批評和責罵,他就會變得緊張和焦慮。如果這種情況出現的次數過多,會導致兒童的壓力過大,他就會選擇放棄或停滯不前。
我在自序中提到的“我叫不出對親戚的稱呼”和“我在人多的時候記不住人的姓名”,以及后來“我在人多的時候放棄了記住人的姓名”,就是源于這樣的原因和過程。
再舉個例子,在你包餃子的時候,孩子也想包著玩。如果你索性給他幾張面皮和一點肉餡,讓他在旁邊隨便包著玩,孩子可能會包得一個比一個好。
相反,如果你非要按大人的要求去衡量孩子:既不能把面皮弄臟了,也不能把衣服弄臟了;肉餡不能放多,也不能放少;餃子要捏緊,不能一煮就開了……那么估計孩子的每一步動作都會被你批評一頓,孩子很快就會被說傻了、說哭了、說跑了。
事實上,這也是現在很多孩子不愿意做家務的根本原因。孩子要么從來沒干過,要么被家長要求和挑剔得太多,索性就“躺平”不干了。
孩子的能力發展也是如此。在孩子的能力比較低但意愿度比較高的時候,如果家長太嚴肅,不給他提供游戲模擬的機會,孩子就會因害怕被批評而不敢犯錯,不敢做或多做一些事情,他的能力發展會停止或退化。這就是兒童成長彩虹圖所揭示的發展規律。
兒童成長彩虹圖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工具,它能使我們對孩子的各種成長問題快速地進行行為和心理層面的定位分析;同時,也可以對我們的管教能力和心理狀態做一個快速的定位覺察。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寫了一本非常暢銷的書叫《捕捉兒童敏感期》。其實家長也需要根據兒童成長彩虹圖,捕捉兒童每一種能力發展的蹣跚期(敏感期),并及時提供一些可供其反復練習的游戲教育,幫助孩子安全地度過這些成長分水嶺,避免出現心理陰影和能力退化。
所以,游戲養育力的核心和本質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問題是正常現象,不是他不好,而是他的某些能力還不夠。父母要利用兒童成長彩虹圖的分析定位,給孩子提供輕松、有趣的游戲或練習,協助他度過爬坐期和蹣跚期,只要能力提升了,問題自然也就化解了。
從古至今,很多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如柏拉圖、席勒、蒙臺梭利、皮亞杰、杜威、維果茨基和班杜拉等都發現游戲跟兒童的發展、情感、動機、認知、社會化、文化和學習密切相關,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和智力開發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其中皮亞杰的“同化與順應”、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和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等都揭示了與兒童成長彩虹圖類似的發展原理。
如果把這些相關的研究簡單地歸納一下,游戲和游戲教育對兒童成長的積極作用可以總結成8條。
? 游戲有利于孩子消耗過剩的精力,減少躁動和不安。
? 游戲有利于孩子在情境中練習,掌握各種必需的生活技能,獲得自主感、掌控感和安全感。例如,辯論游戲、打斗游戲、跑跳追逐游戲和躲貓貓游戲等,這些游戲可以幫助他們在必要時自我辯護、自我防衛和躲避風險。
? 游戲有利于孩子探索和發現新的事物,獲得新鮮感,從而保持一種自然的內驅力,對未來充滿希望。例如,探索游戲、冒險游戲和挑戰極限游戲等。
? 游戲具有宣泄情緒的效果,可以讓兒童擺脫創傷經歷所產生的消極情緒,實現自我療愈。例如,自言自語游戲、涂鴉游戲、過家家游戲、想象游戲和各種超人游戲等。
? 游戲可以讓孩子學習規則、理解規則、運用規則和制定規則。例如,各種棋牌和運動競技游戲等。這一類游戲特別重要,眾所周知,最頂尖的企業都是賣“規則”的企業,最頂尖的人才都是能制定規則的人。
? 游戲有利于孩子了解和揣摩他人的動機,促進孩子對各種非語言溝通能力的學習、了解和運用,有利于孩子跟他人分工合作。有的孩子從小就善于察言觀色、成人之美,從而人脈通達。
? 游戲可以調節孩子大腦的喚醒水平,引發和促進孩子體內多巴胺的釋放。當孩子大腦中充斥著這種物質時,孩子就會進入一種被稱為“心流”的狀態而沉浸和專注于游戲中。這些都特別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特長和創造力。孩子從小就思維敏捷、想法新奇,長大后也很容易成為行業巨匠、學術泰斗。
? 游戲可以培養孩子很多重要的能力,例如想象能力、表達能力、表現能力、抗壓能力、分析能力、反思能力、辨別能力、選擇能力和決策能力等。游戲最大的好處就是允許參與者犯錯誤,孩子可以通過多次重復玩游戲逐漸掌握各種技能。游戲是一種不需要付出巨大成本和慘痛代價的實踐練習。如果父母陪孩子玩的互動性游戲越多,那么孩子的社交能力和適應能力就越強。
上面列舉的是游戲本身對孩子產生的積極作用,如果是親子游戲,那么至少還要加上3個積極作用。
? 增加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互了解。
? 增加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程度。
? 跟孩子的成長一樣,父母也可以獲得游戲帶來的各種好處。
舉個真實的例子來說明游戲認知力的顯著作用。
我曾經輔導過一個家庭,爸爸是一個化學博士,他的兒子10歲,在讀小學。爸爸不了解游戲的本質,也不了解游戲對兒童成長的影響和作用,對游戲特別排斥。他每次看見兒子玩游戲都特別生氣,覺得兒子沒出息,不像自己那樣從小就懂得刻苦學習,從而就數落并強迫孩子放下游戲,開始學習。結果導致兒子一看見爸爸就害怕,總是躲著他,還患上了強迫癥,爸爸也因此有了心病,苦悶不堪。
后來,我對這位爸爸采用了認知行為療法,給他講解了兒童成長彩虹圖原理,使他明白游戲的特點和游戲對兒童身心發展的影響。這位爸爸恍然大悟,立刻改變了對游戲的看法。從此他開始每天跟兒子一起玩各種親子游戲,兒子的狀況有了巨大的好轉,不僅強迫癥的癥狀消失了,體育成績和學習成績也提高了很多。爸爸了卻了心病,父子關系也變得親密了。
2.游戲選擇力
游戲選擇力是指家長能否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孩子選擇并提供最適合其玩耍和發展的游戲的能力。
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成長階段的孩子,適宜和喜歡的游戲都不一樣。
例如,適合0~2歲嬰幼兒的游戲主要是動作游戲、物體游戲和假裝游戲。
適合3~6歲學齡前兒童的游戲主要是角色扮演游戲(如過家家等)、追趕游戲、結構游戲(如積木等)、打斗游戲、表演游戲、超人游戲和娛樂游戲等。男孩更喜歡結構游戲、打斗游戲和超人游戲等,女孩則更喜歡角色扮演游戲和表演游戲等。
適合7歲以上學齡兒童的游戲主要是打斗游戲、球類游戲、棋牌類游戲、運動游戲、戶外游戲、電子游戲、聊天游戲、表演游戲、娛樂游戲和其他各種競技游戲等。男孩更喜歡打斗游戲、戶外游戲、電子游戲和競技游戲,女孩則更喜歡聊天游戲和表演游戲等。
此外,對于孩子每一種能力的培養,家長還需要根據兒童成長彩虹圖,判斷孩子目前正處于哪一個階段,然后選擇最適合孩子本階段、不同難度的游戲跟孩子玩。
所有成功的親子游戲都有一個相同的秘訣,那就是始終讓孩子有50%的獲勝機會。如果孩子獲勝太容易,他就會覺得沒意思,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如果孩子獲勝太困難,他就會因為困難而放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以象棋為例,孩子在剛學下象棋時,棋藝處于平躺期,這時候孩子的游戲目標就是認識棋子。可以采取的玩法是先把棋子全部打亂,然后家長和孩子在黑紅棋子中任選一種,誰能快速地將自己選擇的顏色中的2個相同的棋子找到并兩兩摞起來,誰就贏。
認識棋子后就進入爬坐期。爬坐期的游戲目標是學習棋子的開局擺放,并練習各種棋子的基本走法。然后進入蹣跚期,這時候的游戲目標就是練習下棋了。可以將規則設定為孩子能無限悔棋(下錯棋而被家長“吃掉”后,可以把棋子拿回來重新走一步),而家長不能悔棋。
等孩子的棋藝熟練一些了,就進入跑跳期。跑跳期的規則可以設定為家長根據孩子的能力在開局時選擇讓孩子1~5個棋子(假設家長的某些棋子已經被孩子吃掉了并把這些棋子從棋盤上拿掉),雙方都不能悔棋,或者全局只能悔1~3步棋。
最后隨著孩子棋藝的不斷提升,家長可能贏不了孩子了。這時就進入了舞蹈期。舞蹈期的規則會向家長“傾斜”,孩子可以根據家長的能力選擇讓棋子或允許家長悔棋。到這個時候,孩子的棋藝水平已經很高了,有的孩子甚至可以在學校的棋藝競賽中獲獎了。這時孩子棋藝的社會價值就逐漸呈現出來了。
我曾經在樊登讀書的北京旗艦店做過一次主題為“游戲養育力”的分享,在整理內容的準備階段,我發現自己曾經跟兒子玩過20類100多種不同的親子游戲,這些游戲對兒子的成長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要想提高游戲選擇力,可以看看勞倫斯·科恩寫的《游戲力》、中國兒童中心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聯合編撰的《原來孩子這樣成長/0~6歲兒童心理發展與家庭教育指導手冊(父母版)》。
3.游戲融合力
游戲融合力是指家長能否擁有完全開放的心態,把自己當成孩子,并全身心地跟孩子一起玩游戲的能力。
由于對游戲的認知不足,或者因為工作太繁忙,很多家長在跟孩子玩游戲的時候都很難做到百分之百的投入,這其實是很不劃算的,原因有二。
? 陪伴的質量不高,孩子因為對家長的游戲表現不滿意,反而不愿意跟家長玩了,這就造成家長費力不討好。
? 家長錯失了利用游戲來放松心情、釋放情緒和療愈自己的好機會。
我的游戲融合力比較強,所以我兒子從小就特別喜歡跟我玩各種游戲。于是,我在家經常不用干家務活,妻子給我的差事就是陪孩子玩游戲。
不過,我想告訴大家:只要掌握了游戲的要領,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甚至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想擁有游戲融合力,都不是難事。
擁有游戲融合力的要領就是選擇孩子喜歡玩或適合孩子玩的游戲,通過調整游戲規則,使自己和孩子贏得游戲的勝率都為50%,就像我在上面舉的象棋例子一樣。這樣,你就會在游戲中放下身段,自顧不暇,完全融入其中。
另外,當家長擁有了游戲融合力,能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陪孩子玩游戲時,就產生了高質量的陪伴和撫慰效果。在這種高質量的陪伴和撫慰中,即使玩游戲時間不長,哪怕只有幾分鐘,孩子也是非常滿意的。
記得有一段時間我特別忙,沒有時間陪孩子,孩子很難過。我妻子就開車帶他到我單位的樓下,我在車里跟孩子玩切西瓜的電子游戲。我們倆玩這個游戲的水平差不多,你一局我一局,各有輸贏。玩了不到10分鐘,兒子就心滿意足,開心地“放”我上樓加班去了。
再舉一個真實的案例。我在家排行第四,是家里唯一的大學生。我哥哥姐姐的孩子都在北京工作,他們特別希望我能多給這些晚輩一些指導和建議。可是這些孩子從小就被他們的父母以我為榜樣嘮叨煩了,他們對我有很強的防御心理,始終保持著一種敬畏,每次到我家說話都不多。他們要么抱著各自的手機不放,要么默契地躲到一邊組團玩電子游戲。
于是我就約他們一起玩撲克牌游戲,誰輸了誰就被彈腦門兒。分組的時候,我會特意根據每個人的技能強弱做均衡調整,我帶著最弱的隊友玩,這樣使大家都有同樣的獲勝機會。游戲立刻變得特別刺激和有趣,孩子們玩嗨了。游戲結束之后,大家都說從來沒有這么開心過,也因此放下了很多心理防御。現在他們經常來我家玩撲克牌和狼人殺的游戲,還主動來跟我請教和探討自己的事情,我們的關系親密了很多。
美國兒童專家、兒童心理治療師金伯莉·布雷恩寫過一本書,書名就叫《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4.游戲管教力
游戲管教力是指家長能否領會游戲的本質特征,把非游戲化的枯燥的說教、苦口婆心的勸誡,變成游戲化的、輕松的、有趣的親子游戲的能力。
所謂的游戲化也不完全等同于游戲,而是將游戲的機制運用到非游戲活動中,進而改變孩子固有的行為模式,激發孩子的參與度。
事實上,教育學是最早進行游戲化研究和實踐的領域,幼兒園的很多教學和管教都是游戲化的。中小學也應用了不少的游戲化教學,相對于傳統教學,游戲化教學能顯著地提升學生的成績。
我在自序里分享的“兒子上課走神兒”的故事,就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用游戲來管教孩子的即興發揮。
這次意外的成功讓我對親子游戲有了不同的領悟。后來,我用過家家游戲解決了很多令我頭疼的問題。例如,管不了兒子,實在沒辦法了,我就讓他扮演爸爸,看他有什么妙招,然后我拿來照做。
無數次成功的經驗都證明了:這種游戲化的教育方式真的很有效果,遠遠勝過一般的說教、批評和懲罰。
關于如何開發和使用游戲教育,美國未來協會游戲研究主任簡·麥格尼格爾在其暢銷書《游戲改變世界:游戲化如何讓現實變得更美好》中闡述了游戲的四大核心特征,分別是目標、規則、反饋系統和自愿參與,這就給教育工作的游戲化提供了實用的方法和工具。
舉個例子,2019年9月,我兒子上初三了。他主動跟我們一起設計了一個關于手機使用管理的管教游戲。
? 目標:做好手機管控,讓家人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學習和進行家庭游戲。
? 規則:每天21點(周末是22點)以后所有人都不能使用手機。如有特殊情況,提前申請后才能使用。
? 反饋系統:如果誰違反了規則,就需要根據使用手機的時長,按每分鐘5元的罰金向其他成員支付罰款。
? 自愿參與:兒子剛開始以為我會擔心影響工作而不同意,還想好了怎么來說服我。結果當然不是他想的那樣,我一聽就高興壞了,一拍即合。
這個家庭管教游戲我們至今都在使用,剛開始大家違反規則比較頻繁,罰金出出進進,后來我們逐漸形成了習慣,手機使用管理的效果非常不錯。
游戲管教力之所以能屢屢產生很好的效果,是因為很多家庭教育問題都是由孩子某種能力的發展正處在蹣跚期產生的,當采用親子游戲來解決這些問題時,就會增加對孩子的包容性,從而給孩子更多實踐、犯錯、改正和總結、提高的機會。
事實上,不僅在教育行業,而且在很多如微軟、谷歌、萬豪、騰訊、網龍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均開始了游戲化管理的嘗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也在德國拜耳、啟明幼教和中儲物流等企業的培訓中應用了游戲化管理(養育)方式,效果都非常好。很多學員驚呼:“哇!太神奇了!很多積壓已久、成見很深的問題和難點都被輕松地化解了!”
原理很簡單,因為成年人的能力發展跟兒童一樣,也有類似的5個發展階段。在日常生活中,成年人會因為擔心做不好,很多事情不敢做,特別是涉及溝通方面的事情。而游戲可以使人放松,在做事情時,不用害怕犯錯誤和露怯,即使能力比較低,也敢去做。
5.游戲創造力
游戲創造力是指家長能否幫助孩子領會游戲的本質特征,使孩子不斷打破舊游戲規則,創造新游戲規則的能力。
事實上,從兒童成長彩虹圖可以看出來,只要家長不打壓、不限制,適當地給孩子一些支持,每個孩子從小都會具備游戲創造力。
細心的家長可以發現,年齡較小的孩子最喜歡玩的一種游戲就是模仿大人的動作。剛開始模仿得不太像,后來慢慢地練習多了,就模仿得一模一樣了,模仿得非常熟練之后,他們就開始自由發揮,超越舊動作,發明新動作。
再如,孩子在跟大人玩賽跑游戲時,如果發現大人的優勢太明顯,就會提出修改游戲規則的建議,要求大人等他跑到一半之后再開始比賽。這也是孩子游戲創造力的體現。
可以肯定地說,如果孩子沒有被打壓和抑制,他們就會一直具備極強的創新能力,這種能力會幫助他們快速地了解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并推動社會的發展。
我兒子也是這樣。由于我經常跟他玩各種游戲,玩的次數多了,他就逐漸明白了游戲的目標、規則、反饋系統等主要特征,于是開始創新和改造各種游戲。從語言游戲到追逐游戲,他改造的游戲越來越多。
除了上面提到的關于手機使用管理的管教游戲,還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游戲就是我兒子發明的四子棋。發明的起因是他覺得五子棋只能同時供2個人玩,這樣第3個人就會覺得很沒意思。于是他做了各種設計和嘗試,最終設計出可以同時供3個人玩的四子棋。
四子棋的規則要比五子棋復雜一些,需要用3種顏色的棋子,率先形成4聯子的玩家獲勝。為了獲勝,每個玩家都要隨時關注另外兩個玩家的動態,并根據不同的態勢選擇競爭或結盟,進行防御或進攻。
樊登讀書的創始人樊登老師說他就經常跟兒子玩一種游戲:他們兩人先各自隨意說出一個東西,然后想辦法把這兩個東西聯系起來,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東西。這種游戲就特別能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世界天才兒童研究協會亞太地區理事會主席、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兒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農教授,在給我們授課時,曾發自肺腑地說:“培養天才的最好方式就是給他們提供具有創造性的環境。”
如果家長擁有了游戲養育力,對孩子來說,就等于擁有了一種創造性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