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俊杰看財經:老齊的投資理財內參
- 齊俊杰等
- 5802字
- 2022-08-16 17:05:21
第一章 建立正確的理財認知
在老齊的粉絲群里,經常會有人問老齊:
我該投資什么?
“投資”這個東西行不行?
如何打理個人財富?
從留言中老齊能深深地感到,大家的理財知識確實很欠缺,甚至對于一些最基本的理財原則的理解都是模糊不清的。這對投資者來說,無疑是有極大傷害的。比如我們常說,投資要買入資產,而不是買入負債。如果連最基本的“什么是資產”“什么是負債”這些概念都分不清的話,自然也就搞不清楚最基本的投資方向。
第一章我們先來建立正確的理財認知。
第一節 你是金錢的主人嗎
“錢”這個字確實太有誘惑力了。我們每個人的興趣喜好都不同,但當問到身邊的朋友有什么喜好時,可能很多人都會說:“我喜歡‘錢’。”所以“錢”普遍成為大家共同認可并想獲得的東西。
原來的錢只是一塊金屬、一枚硬幣,后來逐漸變成了一張紙,而現在則成為微信、支付寶、銀行卡賬戶里的一串冰冷的數字。我們努力工作打拼,賺更多的錢,最終肯定不是為了讓錢成為一串冰冷的數字,而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有一個寓言故事,說的是一個農夫救了一個地主。地主為了感謝農夫,就對農夫說:“在日落前你跑到的每一寸土地全都歸你了。”于是農夫開始拼命奔跑,跑了不到2小時,農夫就已經擁有了一生都用不完的土地。但他卻仍不滿足,繼續飛奔,直到累死在路上。
當然這只是一個寓言故事,估計大家聽了也都認為這個農夫太傻了。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卻和農夫一樣,犯著同樣的錯誤,平時省吃儉用,拼命加班工作,最后身體累垮了,辛辛苦苦攢的半生積蓄都交給了醫院。所以錢這個東西,它只是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個工具,我們不應該成為金錢的奴隸,而應該成為它的主人,讓錢為我們工作。
現實生活中,一些人也確實成了錢的主人。他們把錢當作追求夢想的輔助品,他們不會為了錢看別人臉色。但可惜的是,依舊有很多人像那個農夫一樣,把錢當成了自己的主人。他們放棄了自己的健康、時間、家庭,甚至放棄了尊嚴,沒想到最后卻陷入了一個怪圈:
工作→賺錢→花錢→胡亂投資→再工作……
直到哪天工作停止了,自己這臺“取款機”熄了火,就帶來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現金流消失,財務狀況變得糟糕,生活質量大幅下降。
那么如何打破這個死循環呢?
這就是本章要介紹的內容——建立正確的理財認知!我們必須靠現有收入,制造出一臺除自己之外的賺錢機器,讓它一年365天持續為我們創造收入。
巴菲特曾說過:
如果40歲時你還沒有找到一個能在睡覺的時候都為你賺錢的方法,那你就很危險了。
所以真正的“富人”都懂得如何讓錢為自己工作,而不是操勞一生地為錢工作。只有頭腦中裝滿了財富思維,才能最終獲取更多的財富。如果頭腦空空,那么無論有多少財富,大概率也只是金錢的搬運工。
第二節 如何具備富人思維
還是從一個寓言故事講起。
一個農夫,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家里有一只能下金蛋的鵝,他欣喜若狂,覺得自己要暴富了。之后他的欲望越來越高,覺得鵝下金蛋的速度太慢了,于是殺鵝取卵,結果再沒有金蛋可拿,他又變回了窮光蛋。
這個故事中下金蛋的鵝,指的就是我們手中的錢。殺鵝取卵的行為,說的就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因為控制不住欲望,存夠一筆錢后就一口氣花光,并沒有將這筆錢存儲下來繼續下“金蛋”。說這些,其實并不是反對大家過高品質的生活,而是建議大家通過自己的夢想儲蓄罐去實現財富自由,不要輕易殺死自己那只會下金蛋的鵝。
很多人之所以陷入財務困局,其實并非是賺得不夠多,而是因為不必要的開支太多了。比如在沒有足夠強大的經濟條件作為后盾的情況下,買各種奢侈品及豪車,但又不能通過這些東西為自己賺錢,最終錢都從自己的口袋里流走了。
而這些無謂的開支,往往會讓不少人深陷債務泥潭,淪為金錢的奴隸,甚至還會帶來災難。所以想獲得更多的錢,首先要調整自己的賺錢思維,讓自己具備富人思維。而很多人恰恰做反了,往往先買了豪車、名表,表面上像是“富人”,但其實讓自己更窮了。真正的富人思維都是先養鵝再消費,這里的鵝并不是湖里的大白鵝,而是能為你源源不斷下金蛋的鵝(儲蓄),也就是要先有結余,讓錢生錢,然后再用資產“生”出來的這些錢,去逐漸提升消費水平。這就是我們常常看到的現象,一些富人并不節儉,但他們的財富狀況卻很合理。所以,如果想過上富足的生活,就要學會用你的資產性現金流收入,覆蓋你的日常消費。唯有這樣,你才能不再焦慮。
那么,我們通過哪些方法可以將思維轉變為富人思維呢?
第一,要有財富規劃目標,即幾年內我想獲得多少具體的財富,想用這些財富去做哪些事情。比如,是享受一次浪漫的旅行,還是為父母提供頂尖的醫療保障服務,又或是給子女留下一筆高額教育金。因為有了確定的目標,執行起來更有驅動性,這就是視覺化的作用。同時,將自己的開支列一個清單,這樣哪些開支必要,哪些不必要便會一目了然,你會開始重視自己花的每一分錢。目前,不少人的理財現狀是沒有目標,隨意性很強,手頭有錢了就大吃大喝花掉或隨便買一種理財產品,沒有很好的規劃。當你有了目標感和成就感后,才更容易讓理財理念落地,逐漸養成打理財富的好習慣。
第二,減少不必要的奢侈品消費,更不要借高利貸消費。其實在很多時候,在別人看來的炫耀性消費,并不會給你帶來多少好處,甚至還會適得其反。比如,一個剛參加工作的人,開名車、戴名表、穿戴一身名牌,在單位領導和別人看來,這個人或許就是咬牙買來撐場面的,最后花了錢也換不來尊重。而且,有品質的生活,并不一定要高消費。比如,同樣是一雙鞋,有的是3000多元,有的是300多元,在很多時候質量差距并沒有那么大。
為了面子的消費,消耗了我們太多的血汗錢,稍微降低一些標準,其實完全可以攢下很多錢。比如,巴菲特曾經花十幾萬美元買房,都讓他心疼不已。因為在他看來這筆錢未來可能價值幾百萬美元。當你看到了錢生錢的能力時,就會有所節制。
第三,給自己建立一個強制儲蓄機制,如在獲得收入的第一時間,就拿出一部分存起來。會儲蓄理財的人和不會儲蓄理財的人,短期看沒多大差別,但長期來看,幾乎就是兩個層次的人了。
在美國,有一位快遞員叫約翰遜,1924年他入職了UPS快遞公司,當時他的工資是一年1.4萬美元,在每次發工資時他都拿出20%用于儲蓄,如遇到升職加薪了就多存點,工資減少了就少存點。后來,他用這筆錢買UPS快遞公司的股票。在他90歲的時候,他擁有的股票市值已經超過了7000萬美元。這簡直是一筆不可思議的財富,而他那些“月光族”同事,依然在為養老金和子女教育金發愁。
當然,老齊在這里只是想強調儲蓄和再投資的意義,并非是說,這種做法就是對的,他這么做的風險其實還是不小的。就像很多人說的,他幸虧買的是UPS快遞公司的股票,如果買的是摩托羅拉或柯達的股票,可能還不如把這筆錢花了更好。
第四,認識復利的威力。有種說法是:人賺錢的速度永遠比不上錢賺錢的速度。當你學會了正確的投資理財方式,把自己的財富雪球越滾越大,體會到復利的“核爆”威力后,你就會發現,即便自己不是“富一代”,也不影響自己的子女或者孫子孫女成為“富二代”“富三代”。所以要立刻行動起來,開始為自己儲蓄,把投資理財學好,這樣既能讓自己擺脫債務危機,未來過上安穩的退休生活,同時也不會剝奪自己的子孫成為“富二代”“富三代”的權利。
當你開始儲蓄,不再胡亂支出之后,你就離富人思維更近了一步,這對于你獲得終身收入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有人可能會說,我沒錢或錢很少,學習投資理財沒多大意義。并非如此,在沒錢的時候,其實更需要學習投資理財,因為它會讓你少走很多彎路,理財市場里的學費通常是按照你的資產比例去交的。也就是說,當你的資產在多的時候,學費是昂貴的;而當你的資產在少的時候,才是學習投資理財最劃算的時候。老齊認識的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不愿意學習,等到了四五十歲,在某一次牛市來臨時將一輩子的積蓄投了進去,最后損失大半,這一輩子可能就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了。所以在年輕沒多少錢的時候,多學一些投資理財知識,可以讓我們少交點學費,當到了需要投資理財的那一天,起碼能夠避免踩坑。
第三節 財富道路上的各路敵人
很多人都知道理財的重要性,但“知道”和“行動”往往是兩碼事。在追求財富的道路上,我們會被各路“敵人”圍追堵截,如果懶得行動,早晚會被它們擊垮。
首先,財富道路上第一個敵人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就像是頭頂上的炎炎烈日,如果不采取應對策略,我們的財富就會像手中的冰棍一樣,在烈日下一點點被融化掉。因為隨著物價的普遍上漲,我們手里的錢會越來越不值錢!假如通貨膨脹率是1%,你的100元錢在第二年的購買力就會變成99元,20年后這100元的購買力就只剩下了82元。如果通貨膨脹率是5%,意味著你的100元錢在10年后的購買力就會縮水成60元,20年后就只剩下了36元。如果遇到更高的通貨膨脹率,比如惡性通脹,通貨膨脹率到了15%,那么你的100元在10年后就會變成20元,最后20年后還剩下多少呢?只有3.88元了!當然,惡性通貨膨脹的情況一般也很少發生,不過通貨膨脹往往就是看起來很溫和,但是如果你長期通過復利計算下來,它的破壞力卻是巨大的。
幾年前有媒體報道,廈門有位陳女士在1973年辦了一張1200元的銀行存單,44年后的2017年她從銀行連本帶息取回了2684元,乍一看本金翻了一倍,還挺不錯的。但我們要知道,在20世紀70年代,大部分普通職工每月工資也就20元錢。那時候米價一斤0.14元,肉價一斤0.9元,1200元在當時甚至可以蓋兩棟磚樓房了。然而在當年堪稱一筆巨款的1200塊錢,如今卻只夠一家人過節下個館子。所以通貨膨脹就像是慢性毒藥,時間拉得越長,對財富的殺傷力越驚人。而且很多因家的政府都希望通過超發貨幣,制造適當的通貨膨脹來刺激本國的經濟。因此在通貨膨脹面前,我們面對的不是要不要選擇投資理財的問題,而是你已經別無選擇了。那些不理財或者總喜歡做一些低收益存款的朋友,看似守住了自己的財富,但很有可能到頭兒來這輩子就白干了。
其次,我們國家的人口正在加速老齡化,現在大家還能盼望著養老金可以讓自己過上安穩的退休生活。但等到30年之后的“80后”退休時,可能老年人比年輕人還多,屆時“如何養老”勢必會成為一個嚴峻的問題。養老金賬戶就好比一個蓄水池,年輕人繳費是進水管,退休人員領退休金是出水管。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其結果就是進水管越來越細,出水管不斷加粗,那么“水位”肯定會不斷下降。所以我們必須提早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不能把養老重任全都押在政府身上,要自己想辦法,如準備一份積蓄,甚至是一份永續性收入,才能保證我們可以有尊嚴地老去。因此,學會理財投資就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本事。
再次,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的收入會始終呈線性增長,可實際上,大部分人的收入曲線都是一條拋物線,也就是在某個特定的年齡段,收入達到最高點,隨后便進入了明顯的下坡階段,如圖1.1所示。而這個最高點往往會出現在中年,此時又正是房貸車貸、兒女教育、父母養老等開支最大的時候,不少人也都會在這個階段陷入中年危機。

圖1.1
最后,世界在飛速發展,如果說農業時代是500年一變革,工業時代是50年一變革,那么現在的互聯網科技時代,幾乎就是5年一變革,大部分行業的生命周期都縮短了。電視機曾經那么火爆,現在有了手機和平板電腦后,很多人都不看電視了;數碼相機曾經那么流行,現在也幾乎被智能拍照手機所取代。加上人工智能的崛起,未來20年很多崗位很可能被機器人代替,這會成為普通人的噩夢。所以,我們必須想一想有沒有一筆資產,能夠源源不斷地給我們帶來其他額外的收入。
總之,在面對財富道路上的各路敵人時,我們不應該用身體和年齡去對抗,而應該學會利用系統和工具去賺錢,讓財富源源不斷地到來,最終戰勝它們。
第四節 分清理財中的資產和負債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寬泛來說,資產就是一切可以用錢計量的東西,比如車、房、股票基金、桌椅板凳、鍋碗瓢盆等。但投資理財領域里所指的資產,并不是這樣界定的。如果在投資領域我們分不清什么是資產,什么是負債,自然也就找不到最基本的投資方向。
投資理財領域里資產的真正含義是能夠不斷為你帶來現金流的東西。
這是什么意思?就是說,不需要本人到場,它也可以自行運轉,不斷讓錢流進自己的口袋。比如老齊有一臺娃娃機,把它放在了家門口,每天都有一群人過來花錢抓娃娃。那么這臺娃娃機對我來說就算是一種資產,哪怕我在睡覺的時候,它都會源源不斷地給我帶來收入。
而投資領域里與資產對應的負債,指的就是那些不斷讓現金流從自己口袋里流出的東西。比如同樣還是這臺娃娃機,依然在我家門口,不過由于娃娃外形不好看,沒有一個人過來抓,但我每月還得花錢維修機器。那么,這臺娃娃機對我來說就變成了一種負債,因為它一直讓錢從我的口袋里流出。現金流方向就是資產的“照妖鏡”,我們看明白了現金流的方向,也就能分清楚投資領域里哪些是資產,哪些是負債了。
現在,大多數人可能依然認為買房是投資行為,事實上房子也確實屬于資產,但也要分情況看待。比如15年前,即便貸款買了套房子,把房子租出去收回的租金也能抵消貸款和房屋管理成本,甚至還能有富余,那么房子對你來說就是一種好資產,因為它能源源不斷地給你帶來正向現金流收入。但如今貸款買套房,房子的租金一般都不到房價的2%,而貸款利率卻是5%,月供比租金要高得多。也就是說,最后你不但沒有獲得現金流收入,反而還在補貼你的租客,同時還要承擔房價波動帶來的風險,那么房子就變成了一種負債,它讓現金不斷地從你口袋里流出。
所以,讓錢源源不斷流向你的,就是資產,你所做的也是投資。而負債則會讓錢不斷地從你口袋里流走。比如有些人認為買的車屬于資產,除非是滴滴或其他平臺專職司機,能靠收入覆蓋了這些成本,否則車基本就成了負債,因為車的價值不但會飛快貶值,而且你還要交各種保養費、燃油費、停車費,這些只會讓現金從你口袋里流走。還比如,債券就屬于資產,因為有穩定的利息收入;高股息的股票也是資產,因為有穩定分紅,而為了賭差價的股票只能算是投機了。另外,黃金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也不應該算作資產,因為黃金本身不產生現金流,也就是說買黃金只能靠需求大小所帶來的差價賺錢,比如巴菲特就不喜歡投資黃金這類資產,在他看來,大黃金不能“生”出小黃金。
大家一定記住,投資領域里的資產收入,一定是在你購買的時候產生的,而不是在你賣出的時候才出現。言外之意就是,資產看重的是平時給你帶來的現金流,而不是賭最后賣出時的差價。真正的富人思維,永遠都是能看到資產背后的現金流方向,收集資產為自己創造各種收入。而現實中很多人卻分不清現金流方向,始終在用賺來的錢不斷變成各種負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