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樂神——“郎君”與“田公元帥”

中華民族是一個慎終追遠的民族,“吃水不忘挖井人”,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行業神”,比如木匠祭魯班、茶行供陸羽、紡織業供黃道婆、藥業供孫思邈……其實反映了中國人對這些有創業之功的先賢的崇敬之情,所謂滴水之恩,不忘于心。

南音人將后蜀孟昶奉為南音始祖,號為“郎君”,他是南音的“行業神”。每年春秋有二祭,即有名的“郎君祭”。在南音清幽素雅、莊嚴沉靜的樂聲中,對家鄉文化有著深厚感情的南音人以他們特有的禮節和傳承為“郎君”上香,司儀用古老的閩南方言以鏗鏘的節奏吟誦出當代南音人對祖先的崇敬,這表達了南音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決心和中華傳統禮樂的精神力量。

除了“郎君”,南音人和閩南文化圈的所有戲劇、曲藝行的藝人一樣,還崇奉“田公元帥”。“田公元帥”本名雷海青,是唐玄宗時的樂人。《唐人說薈》中有唐人鄭處誨撰《明皇雜錄》。書中說天寶末年,安祿山攻陷長安后,曾俘獲文武朝臣及黃門、宮嬪、樂工等,“授以冠帶”,招降納叛。安祿山尤其重視樂工,到處搜羅,終于俘獲梨園弟子數百人。一天,安祿山在凝碧池設宴招待偽官十數人,將御庫珍寶羅列前后作為待賞賜的誘餌。當舊日的梨園樂工被迫奏樂時,“不覺噓唏,相對泣下”,于是叛軍將領拿出武器威脅。這時候,一個叫雷海青的樂工將手中的樂器摔到地上,面對唐明皇西去的方向痛哭?!澳纥h乃縛海青于戲馬殿,支解以示眾”——雷海青竟被叛軍在戲馬殿前肢解而死。

今天我們重讀這段記載,不禁唏噓感嘆!當這些被“授以冠帶”的前朝舊臣屈服于安祿山的淫威時,一個以彈琵琶著稱的樂工雷海青,面對強暴與威脅,卻用自己的生命來殉自己的氣節與感情。布衣之怒,以頭搶地,他只能用把樂器摔碎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忠誠。那些理應撐起大唐天下的文臣,那些理應保土守國、用生命和鮮血保衛大唐的武將,這些比他更應該也更有資格登高一呼的文臣武將都在淫威下接受叛賊“授以冠帶”時,雷海青的行為不但足以羞煞那些“識時務”的冠冕之徒,也足以青史留名,讓后人,尤其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音樂家自豪。

圖1.30 泉州南音樂團表演“郎君祭”

唐人筆記中記錄的許多往事,大都早已淹沒在歷史的浩渺煙波之中了。幾乎可以相信,今天恐怕很少會有青年還知道這個平凡,甚至卑賤的樂工。但在當時,他的故事卻感動了無數人,令“聞之者莫不傷痛”。其時,同樣被叛軍拘押的詩人王維聽說此事后,便留下了這樣一首詩:

萬戶傷心生野煙,

百官何日更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里,

凝碧池頭奏管弦。

這位凜然大義、高風亮節的唐朝宮廷樂工,被后世南音界和戲曲界的樂人、曲家、演員奉為“樂神”“戲神”。據說,雷海青出生于清源郡田莊村(今福建莆田東嶠鎮田莊村)一戶姓雷的畬族農家,因為出生后嘴巴周圍皮膚黝黑,家人以為不詳,將其丟棄于田埂旁。孩子饑餓而哭,竟招來一只毛蟹用涎末喂他。這個場面恰巧被一個游行于鄉間演戲的木偶班子看到,于是將他抱養。雷海青在戲班長大,精通音樂、戲劇,尤善琵琶,后成為宮廷樂師。安史之亂后,雷海青的忠義感召天地,在他的家鄉閩南地區、中國臺灣和東南亞的華人聚居地,他被奉為“田公元帥”“田都元帥”,許多古老的樂種、劇種,如梨園戲、莆仙戲、閩劇、漢劇、越劇、木偶戲班,都把他視為“行業神”供奉,代代祭祀,香火不斷。

假如說南音人崇奉西蜀孟昶為“郎君”,自稱“郎君弟子”是因為這個亡國之君“好屬文,尤工聲曲”(喜好文學,尤其擅長音樂),那么,這么多南方傳統戲曲的傳人世世代代將“田公元帥”奉為神靈,則是他們對這位大忠大義的音樂人發自內心的尊重和崇拜。

如今,在福州市鼓樓區有一座供奉著“田公元帥”的元帥廟,每年都有來自閩南各地、中國臺灣,以及東南亞的南音界、戲曲界的朋友來此參拜。這條街因名“元帥路”。

2009年10月,南音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达县| 怀集县| 克山县| 上饶市| 西盟| 揭阳市| 吴江市| 阳信县| 宜宾县| 五原县| 治县。| 和龙市| 湖口县| 区。| 梁平县| 扶余县| 韶山市| 湘阴县| 昌邑市| 稻城县| 楚雄市| 房山区| 偃师市| 海阳市| 兴文县| 青州市| 饶平县| 五台县| 叶城县| 封开县| 乌兰县| 清镇市| 南康市| 福贡县| 尉犁县| 永康市| 邵东县| 英德市| 永和县| 镇江市| 鸡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