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簧類樂器——笙

圖1.20 笙(中國藝術研究院藏品)
笙是中華民族發明的樂器,作為人類較早的靠氣體吹動簧片發聲的樂器,被某些音樂學家視為當今的風琴、手風琴,甚至管風琴這些簧類樂器的前身,對西洋樂器的發展起過啟發或推動的作用。
《禮記·明堂位》中說“女媧氏之笙簧”,可知其早。笙又因參差排列的發音管很像鳳凰并攏的翅膀,故又有“鳳笙”之名。“笙”字、“簧”字皆從竹,可知最早的簧片系竹制,而“笙”音“生”,故《說文解字》中說笙是“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在《詩經》的時代,笙已是漢民族普遍使用的樂器,“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的詩句勾畫了先秦時中原地區笙類樂器在民眾生活中的地位。笙由笙斗、笙管、簧片組成,簧片是發音的關鍵,因為空氣通過人的吹奏震動簧片;笙管起到共鳴的作用;笙斗最初用葫蘆制作,所以笙在中國古代的“八音”里,被列在“匏”(葫蘆的一種)屬,唐朝改為木斗,后世多用銅斗。古時笙有19簧、17簧、13簧等多種,明清之后,多流行13簧和14簧,簧片早已改為銅質。根據流行地域和用途的不同,笙有方、圓兩種形制,也有大小的不同。在幾乎所有的民間器樂里,笙都是重要的樂器,起著類似西洋管弦樂隊里圓號及木管樂器的作用,它是重要的中聲部,作用是烘托高聲部、連接高低聲部并填補音響空隙。
蘆笙也稱葫蘆笙,自唐朝便有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流傳的記載,是我國西南地區許多少數民族最常用的樂器。蘆笙制作較為簡單,以葫蘆為笙斗,上橫插一長管為吹口,豎插四至八根不等的笙管,笙管靠近笙斗處開有按音孔,管內用蠟固定有竹制或銅制簧片。因為樂器的制作材料是西南地區到處可見的竹子,制作工藝和演奏技術也相對簡單,故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眾樂器”,廣泛流行于云南省、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等地。蘆笙是苗族、瑤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傈僳族、哈尼族、黎族、怒族、普米族、納西族等群眾最喜愛且最常用的樂器,浸透在他們的生活甚至生命之中。少數民族能歌善舞,幾乎所有的節日和民俗活動、群眾活動都是歌舞的海洋,而蘆笙作為歌舞的伴奏樂器,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就像片片白帆一樣漂浮在歌舞海洋的滾滾波濤之上。在苗族的“蘆笙節”中,各地群眾成群結隊“踩蘆笙”,踏歌吹笙,漫山遍野,盛況空前,蔚然壯觀。

圖1.21 瑤族八管蘆笙和苗族七管蘆笙(中國藝術研究院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