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私密的樂器——口弦
2011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相關單位在對陜西石峁遺址開展系統的考古調查和發掘之后,確認石峁遺址是一座龍山晚期到夏早期的城址,距今大約4 000年,是目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史前城址。石峁遺址出土的骨制口弦,最初被考古人員誤認作女人發髻上的發卡或者是梭子一類的紡織工具。這種口弦就是被中國的古人稱作“簧”的樂器。
在中國古代的典籍中,很早就有關于口弦的記載,當時名“簧”,在古代與竽、笙、篪等吹奏樂器相提并論,如《詩經·小雅·鹿鳴》中的“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這里與“笙”并列的“簧”,即指口弦。中國古代典籍中有“女媧作笙簧”的說法,示其出現時間之早。《漢宮闕疏》記載,在漢朝皇宮中還建有一座“鼓簧宮”,可見其在古代音樂生活中的重要性。
其實,口弦是一種在世界各地眾多民族中流行的古老樂器,在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都有流傳,在環太平洋地區和薩滿教文化圈尤為流行,有的專家甚至說口弦是人類所有民族都有過的樂器。至少,口弦在我國的廣大地區——從西北到西南,從東北到東南,在回族、蒙古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彝族、傣族、苗族等20多個民族中,均有不同的稱謂、廣泛的存在和久遠的歷史。目前,在世界音樂領域,演奏和研究口弦甚至成為音樂學家關注的熱點。
口弦從制作原料可分為竹制、骨制和金屬制這三種,從演奏方式也可分為手指撥彈和手指牽動弦線拉奏兩種。竹制與骨制口弦如圖1.19所示,是在一竹片或骨片中間挖刻出一簧舌,吹奏口弦時將其橫銜唇間,手指撥動簧片,再用口形的開合動作,借用口風的作用配合發出樂音。牽線拉奏則同樣一手持之虛含口唇間,另一手拉動拴在口弦上的弦線而發音。口弦制作相對簡單、便于攜帶,因為其音量微弱,反而成為最私密的樂器,“呼吸吐納皆是情”,在許多原始民族和偏遠地區,是世世代代的男男女女傳情達意的最佳工具。近年來,隨著關注這種古老樂器的人越來越多,口弦也走上舞臺,逐漸成為公開演奏的樂器。

圖1.19 石峁遺址出土骨質口弦(孫勇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