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人的音樂作者名: 田青本章字數(shù): 1689字更新時間: 2022-08-05 10:48:49
既好學又好聽的樂器
古箏和古琴一樣,原來只叫“箏”“琴”,漢字的特點是“一字一音一義”,一個字單指一物。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東西交流頻繁之后,才出現(xiàn)更多的雙音字或兩個字以上的名詞。比如稻、黍、桃、杏、李等是中原固有的,葡萄、苜蓿、菠蘿、番薯等都是外來的。樂器也一樣,箏、琴、瑟、笙、鼓等都是中原固有的,琵琶、箜篌、二胡等都是外來的。后人在箏前面加一個“古”字,和“古琴”的“古”字一樣,是為了形容它的古老。
有些人分不清“古箏”和“古琴”,在一些影視劇里常常出現(xiàn)角色在彈古琴但音樂卻配的是古箏曲的笑話。這里給大家介紹幾個區(qū)分琴和箏的要點:第一,箏比琴大,琴只有七根弦(所以又叫七弦琴),箏的弦數(shù)比琴多,古代曾有13弦流行,如《隋書·音樂志》即明確記載“箏十三弦”,后隨著音樂表現(xiàn)的需要,弦數(shù)逐漸增加,有多至26弦者,但目前普遍流行21弦或23弦。第二,琴的弦是平鋪在琴面上的,靠琴面上的琴徽取音,而箏的每根弦下都有一根支撐弦的“柱”,一弦一柱,用改變弦長的方法固定弦的音高。唐朝詩人李端《聽箏》詩就記述了一個彈箏的女孩為了讓精通音樂的周瑜回頭看她,故意彈錯音的故事:
鳴箏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
時時誤拂弦。
詩中的“金粟柱”,指的就是弦下華麗的音柱。

圖1.9 古箏(長163厘米,21根弦 桐木 中國藝術研究院藏品)
古箏又名“秦箏”,《通典》說:“箏,秦聲也。”秦地是中華民族文明的主要發(fā)祥地,秦箏之名,即說明箏是從秦地發(fā)明并開始流行的。有關箏的來源有一些傳說,比如認為箏的發(fā)明與蒙恬有關,但傅玄曾否定此說。也有其他故事說“箏”即“爭”,二人相爭,遂把50根弦的瑟一分為二,成為箏。箏界有一句話叫“茫茫九派流中國”,除了秦箏,還有河南箏、山東箏、潮州箏、客家箏、浙江箏、福建箏、蒙古箏、伽倻琴(朝鮮箏)等。今天,因為古箏既好聽,又比較容易上手,所以學習的人越來越多,它成為中華傳統(tǒng)民族樂器里普及率最高、老百姓最熟悉的樂器之一。因為古箏的弦是按五聲音階排列的,只要每根弦的音準調(diào)好,一個根本不會彈箏的人,只要用手以較快的速度連續(xù)劃過琴弦,就會發(fā)出悅耳動聽、流水般的琶音來。
古箏風格多樣,其最鮮明的特色可用四個字來概括:東南西北。但這里說的不是四個方位,而是兩個方位——東南潮汕地區(qū)的“潮州箏”、“客家箏”和西北地區(qū)的“秦箏”。“東南”與“西北”雖然距離遙遠,中間隔著中原大地和黃河、長江,但音樂中卻有一種超過中原大地任何一個地方的內(nèi)在、深刻、微妙的聯(lián)系。尤其是音階、音律,比如西北音樂中的“花音”和“苦音”,從秦腔、眉戶到碗碗腔。西北其他的民族器樂演奏形式都有同樣的音階、調(diào)式,音階中的fa比還原fa稍高,但是比升fa低;si比降si要高,但比本位si低。秦箏獨特的“韻味”,除了像秦腔一樣多有豪邁之氣,主要是靠它特殊的音階調(diào)式來體現(xiàn)的。
潮州箏與客家箏也是這樣。潮州箏屬于潮州音樂,廣泛流傳于潮汕地區(qū),有著獨特的調(diào)式、獨特的樂譜“二四譜”,還有著“輕三六”“重三六”“輕三重六”“活五”等不同調(diào)式構成的宮調(diào)系統(tǒng)。客家箏屬于廣東漢樂,舊稱客家音樂。“客家人”是中國古代數(shù)次大遷徙中從黃河流域逐漸南遷的族系的統(tǒng)稱,素以保留中原古代文化為榮傲。其音樂有“中州古調(diào)”“漢皋舊譜”之稱,主要流行在粵東和閩西、贛南各縣及海外客家人聚居的地方。
客家箏基本上可分為兩種調(diào)式音階,一種叫“硬線”,一種叫“軟線”。“硬線”以5、6、1、2、3五聲為骨干音,4、7兩音為偏音,與潮州音樂中的“輕三六”調(diào)基本相同。“軟線”則以5、7、1、2、4五聲為骨干音,6、3兩音為偏音,其中7、4兩音與陜西音樂中的7、4一樣,獨具特色,通常稱為“特性音”或“中立音”。由于箏的琴弦很長,弦下支撐弦的柱也較高,造成弦與箏面的距離較大,因此,左手按弦時可以用改變力度的辦法改變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在用不同的力度按壓琴弦的時候,會造成音樂中很多音的變化、游移。音的微妙的升降不但能讓聽者感受到地域特色鮮明的不同風格,感受到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姹紫嫣紅、豐富多彩,還創(chuàng)造了中國音樂中最寶貴的“韻”。古箏音樂的美,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美學的最高追求——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