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貨公司:商業銀行
銀行與長凳
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平時打交道最多的金融機構,莫過于商業銀行了,大到住房抵押貸款,小到存取款、辦理信用卡業務,都需要與商業銀行交往。生活在城市里的老百姓,出門沒多遠,看到的銀行儲蓄所,可能比菜市場、理發店還多。
可是,今天金碧輝煌的銀行大樓,卻是從封建時代歐洲的街邊小攤發展來的。銀行的英文叫“bank”。它源于意大利語“banca”,其含義并非今天讓人艷羨的銀行,而是“長凳”。
這就讓人納悶了,銀行怎么就跟長凳扯上關系了?
這得從銀行的起源說起。隨著交換的擴大,集市貿易就興起了。在封建時代的歐洲,商人帶著成色和重量都不相同的貨幣,交換會遇到困難。于是,出現了專門從事貨幣兌換的商人,他們就是早期的貨幣經營商。那些擁有軍隊的領主,常常打家劫舍,老百姓生命財產受到極大威脅。當時,人們認為,只有在集市上,而且在集市貿易的時間,才是安全的。然而,通往集市的道路也不安全,搶劫商隊的事件仍經常發生。為了防止被打劫,商人既不攜帶大筆現金去集市采購,賣掉東西后也不敢把現金隨身帶回。
于是,集市中就出現了專門替人代管貨幣、辦理兌換的商人,他們坐在長凳上經營貨幣。一開始,他們只是鑒別貨幣的真偽和成色,做著貨幣兌換和保管的生意,而且要收保管費。這些貨幣經營者,被認為是近代銀行的起源,所以在意大利語中,“銀行”這個詞的原意,就是長凳。
除了兌換貨幣,商人也會異地匯款,于是就有了匯票。一般認為,猶太商人在西歐封建社會集市發展的初期,就發明了匯票。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說:“猶太人發明了匯票,使得貿易能夠避免暴行,并且能夠在各地維持下去。最富裕商人的財產都看不見了,又可以寄送到各地去,不留痕跡。”
時間一長,精明的貨幣經營商發現,存款的人并不會同時來取款,在他們的鋪子里,總有相當一部分貨幣結存。他們就開始琢磨,如何將這些結存貨幣用作他途,以獲取利潤。他們靈機一動,終于發現,只留一部分貨幣在手里,將其余的借給那些需要周轉的人,好像是一個發財的途徑,他們就在代管貨幣、辦理兌換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貸款,為應對商人取款而保留部分貨幣,就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準備金”。
當然,把錢貸出去,是要收取利息的。為了得到更多的利息收入,就得放出更多的款,這又得需要替人代管更多的貨幣。于是,為了爭取更多代管的貨幣,他們不僅不再收取保管費,而且向存錢者支付一筆費用,原來的代管費就演變成了存款利息。至此,那些坐在長凳上經營貨幣的商人也發生了質的轉變,并且具有信用創造的功能。
把吸收的貨幣貸出去是有風險的,無法及時收回的情況時有發生,更有甚者,入不敷出。當那些存款者前來取款、貨幣經營商卻無法兌付時,不免怒從心頭起,將貨幣經營商擺在集市的長凳子給“砸”了,被砸了的貨幣經營商就這樣“破產”了。這就是“破產”的英文是“bankrupt”的原因。我們今天所說的企業破產,其實最初是銀行被“砸”了。不過,有諷刺意味的是,現在企業破產屢見不鮮,卻很少聽說銀行破產了。
從古羅馬到中國
早在公元前352年,羅馬人就開始使用支票,羅馬銀行家通過賬簿和特殊記號,來記錄信用關系的轉移。羅馬的法律體系高度發達,對借款人和貸款者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實際上,當今世界通行的合同法,在很大程度上就要歸功于羅馬法系。
在19世紀復興運動之前,意大利雖然四分五裂,城邦割據,而且有些地方被當時的強國如西班牙所占領,但銀行業在中世紀的意大利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發展。人們一般認為,成立于1171年的威尼斯銀行是現代銀行業的先驅。幾個世紀后,熱那亞成立了圣喬治銀行,它有500多位股東,由股東選舉的委員會來管理,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股份制銀行。當然,現在人們對中世紀意大利最熟知的,要數佛羅倫薩的美第奇銀行,它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管理國庫資金,還開發了為商人轉移資金到其他城市去支付貨款的系統,它于15世紀在安特衛普、日內瓦、里昂、羅馬和倫敦等城市開設了分支機構,建立了國際化的經營網絡。
后來,荷蘭、英國和瑞典等國紛紛效仿意大利發展銀行業。17世紀中葉,在倫敦倫巴第大街上,一些金匠、珠寶店可以托管經營資金,成為英國早期的銀行業。18世紀,隨著經濟發展以及資本流轉的加速,一些金鋪開始向私人銀行轉變,金匠也搖身一變而成為銀行家。英國在18世紀就有大大小小幾百家銀行,它們發揮著資金集散中心的作用,各行各業將閑散資金存入銀行以獲取利息,銀行又向企業提供貸款,銀行吃了利差,也為工業化之初的企業家提供了資金。
雖然美國將歐洲作為樣板來建設銀行體系,但最開始,美國的銀行業并沒有模仿英國,美國最接近銀行的首次嘗試是土地銀行。美國現代銀行業的開端,則以1782年在費城成立的北美銀行為標志。北美銀行的成功,群起而效仿,于是獨立戰爭后的美國,形成了一股建立銀行的浪潮。美國開國元勛漢密爾頓稱,銀行“已被證明是促進貿易的最有力機器”。
1863年之前,美國所有銀行都由其經營所在地的州銀行委員會頒發執照。但許多州的監管十分松懈,經常有銀行因欺詐和資本金短缺而破產。為了消除州立銀行的弊端,1863年的《國民銀行法》創建了聯邦注冊銀行(稱為“國民銀行”)。由此,美國形成了雙重銀行體系:由聯邦政府管理的全國性銀行和由各州管理的州立銀行。早期美國各州還頒布自己的法律,限制各州銀行只能在本州經營。1927年的《麥克登法案》禁止銀行跨州開辦分支機構,直到1994年,這個法案才被廢除。雖然美國的銀行業發展相對較晚,但它們很快構筑起了金融帝國,擁有其他任何一個行業都無可匹敵的金融力量。
雖然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很早就有商品交換,但中國并沒有在交換中產生現代銀行。直到西方列強打開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銀行業才進入中國。1845年,英國的麗如銀行率先在我國香港和廣州設立分行。隨后,西方各國紛紛來華設立銀行。直到1894年,中國才成立了第一家自辦的銀行——通商銀行。在此之后,我國創設的銀行才進入初步發展期,戶部銀行和交通銀行先后成立。在清末10余年里,先后成立了32家華商銀行。銀行的紛紛設立,伴隨著的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迅速瓦解。不過,新中國成立后,撤銷了原本建立起來的商業銀行,銀行在中國一度銷聲匿跡。
直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中國才逐漸恢復商業銀行體系。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商業銀行體系主要由3個層次構成:國家控股的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與其他中小商業銀行等。
國家控股的商業銀行原來叫國有商業銀行,包括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等。它們是1979年以后陸續恢復或分設的,在設立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它具有嚴格的業務分工:工商銀行主要提供城市工商信貸業務;中國銀行主要經營外匯業務;建設銀行主要承擔中長期貸款業務,以滿足固定資產投資之需;農業銀行以開展農村信貸業務為主。正因為如此,那時它們被稱為“四大國有專業銀行”。隨著金融改革不斷深化,它們的業務界限已被打破,外匯業務不只是中國銀行的特權,工商銀行也不再局限于為工商業提供流動資金貸款,在城市的霓虹燈下,到處掛著農業銀行醒目的招牌。
邁入新千年后,中國開始對國有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在對它們進行財務重組、注資,引進戰略投資者后,又通過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募集資本,使它們都成了上市的、股權結構多元化的,但國家仍然處于絕對控股地位的股份制銀行,它們現在是“國家控股商業銀行”,不再是“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了。
股份制商業銀行就是通過募集股本發起設立的商業銀行。它們在某個中心城市設立總行,然后在其他大中城市設立分支機構。招商銀行總行在深圳,但你可持有它發行的一卡通到武漢或成都去取款(前提是卡上還有“錢”)。城市商業銀行簡稱為“城商行”,它們有的已經成為公開上市的公眾銀行。一些地方政府也對轄區內的城市商業銀行進行了合并和重組,成立了規模較大的區域性銀行,例如,徽商銀行和江蘇銀行。與城商行相對應,還有農村商業銀行(簡稱“農商行”)。雖然它被貼上了“農村”的標簽,但在北京、上海或深圳等現代化大都市,都有農商行。隨著金融科技的興起,基于現代信息技術而開展業務的互聯網銀行,也闖入了傳統的銀行圈中,它們像是天外來客一樣,吸引著人們的極大興趣。最有名的,無疑是“微眾銀行”了。
銀行是金融百貨公司
雖然銀行誕生之初,只是替人代管貨幣、辦理兌換。但現在,銀業務林林總總,經營范圍極廣,比如,證券保證金存管、銷售各類理財產品、管理財富、幫助企業并購重組、替企事業單位代發工資,等等,有“金融百貨公司”之稱。不過,吸收存款、發放貸款仍是銀行最傳統也是最基本的業務。
雖然銀行業務范圍甚廣,但歸納起來,它們的基本職能無非有3個: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和信用創造。
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就是銀行的信用中介職能,商業銀行充當將經濟體系中的赤字與盈余部門聯系起來的中介角色,這是商業銀行最基本的功能。即便在資本市場高度發達的今天,銀行仍然是最重要的資金媒介機構。中國的社會融資仍有超過80%來自銀行貸款;即便在美國,企業融資中來自銀行的貸款仍占相當一部分;德國和日本的企業融資對銀行貸款的依賴度也在70%以上。尤其是,個人和中小企業,想要獲取外部資金支持基本上只能靠銀行。銀行出于貸款本金安全的考慮,常常會提出諸多條件,尤其是,當一些借款者陷入經營困境后,銀行最擅長的就是抽貸。打個比方,在有的借款者已快要倒下時,銀行不僅不施以援手,反而會猛地將它踩在腳下。所以,人們常常抱怨,銀行只會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這就難怪有人說,銀行與企業也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支付中介是商業銀行借助如支票、匯票之類的工具,通過活期存款賬戶的資金,辦理貨幣結算和收付、貨幣兌換和存款轉移等。普通人對銀行的支付中介可能沒有直接體會,因為我們沒有個人支票,也不會借助銀行匯票去購物。在移動支付興起前,我們購物、消費,常用現金,或借助POS機刷卡轉賬。其實,轉賬支付就是在我們不經意間,借助了銀行支付中介的職能,把我們賬戶里的錢轉移給商家。移動支付工具出現后,人們連現金和銀行卡也懶得帶了,掃個二維碼,就完成了支付,但企業間的大額交易,仍然需要借助銀行轉賬或承兌匯票來完成。我們在上一章提到,金融體系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支付,它省卻了攜帶大量現金的麻煩,促進了長距離的大額貿易和資金轉移,準確地說,這個功能就是由銀行來完成的。
信用創造是商業銀行通過吸收活期存款、發放貸款,來增加社會貨幣供應量和創造購買力的過程。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信用創造是商業銀行最明顯、獨特的特征。
商業銀行是如何創造貨幣的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某企業從銀行獲得了10億元貸款。它獲得貸款后,會取走10億元現金放在自家財務部嗎?當然不會。這樣做,既麻煩,也不安全。它會將獲得的這筆貸款存在銀行賬戶上。這樣,它獲得一筆貸款的同時,就會自動地增加相應的存款。注意,這筆存款是銀行通過發放貸款而“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來的,所以叫“派生存款”。
我們已經知道,在統計上,存款是貨幣的重要構成部分,因而,銀行對企業發放貸款,也是存款貨幣創造的過程。是故,商業銀行又被稱為存款貨幣銀行,但這并不是指它擁有開動印鈔機的權力。企業可動用它的貸款而創造的存款,去購買原材料、設備和支付工資等,所以,熊彼特講,信用(貸)就是購買力的創造,于是,資金就像人體內的血液一樣,進入了經濟的循環流轉過程。通過信貸創造新的購買力,喚醒了原來沉睡在企業倉庫里的存貨,要么進入生產過程,要么進入消費過程。
是否擔心銀行存款取不出來
我們似乎從來沒有擔心過存在銀行的錢取不出來的糟心事。但在1933年以前,這在英國、美國是時有發生的。一旦有傳言某銀行無法兌付存款,存款者就會連夜跑到銀行門口去排長隊,紛紛提現。這就是擠兌。一旦在存款者中出現恐慌,存款者也不清楚到底哪家銀行不能履約兌付存款,一家銀行擠兌,可能造成眾多銀行擠兌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那些本來狀況較好的銀行也就“躺著中槍”了,取款者太多而無力清償,不得不破產。1929—1933年的大危機中,美國有1萬多家銀行倒閉。
后來,羅斯福當選美國總統后,對美國金融體系進行了徹底改革,其中一個方面,就是建立新制度,防止一家銀行倒閉或擠兌造成連鎖性的恐慌。這就是存款保險,它是為銀行經營不善或遇到流動性困境、無法滿足存款者的取款需要而設立的保險制度。當時,10萬美元以上的存款,都必須進行存款保險。一旦銀行倒閉或破產,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就替銀行向存款者支付相應的金額。有了這個保險,就不必過于擔憂在銀行存款的安全性了。
在美國之后,其他許多國家紛紛建立了這個制度。中國也于2015年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若一家銀行破產倒閉,無力清償存款者,50萬元以內的存款就由存款保險公司予以償付,存款者是存款保險的受益人。普通人到銀行去存款時,自然不會自己掏錢去買這個保險,而是由銀行統一為存款者購買。比如,某銀行倒閉了,不幸的是,你恰巧在它那里存了90萬元,存款保險公司會為你償付50萬元,剩下的40萬元存款就可能受到損失。所以,銀行存款也并非100%安全。
在實踐中,存款保險發揮了金融穩定器的功能,避免了大面積的銀行擠兌。由于銀行與存款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當有銀行陷于困境的傳言時,很容易波及其他原本健康的銀行。這正如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所說:“在擠滿了人的戲院里,一根冒煙的火柴,就會引起一片混亂。”這一比喻完全適用于沒有存款保險的銀行體系。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美國大約每隔20年就會發生一次大的銀行恐慌;在20世紀20年代的繁榮時期,平均每年約有600家銀行倒閉,在美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之前,銀行擠兌是常有發生的。
可見,存款保險是基于銀行危機史的教訓,從保護存款人利益和維護金融體系安全的角度出發而建立的金融安全網。羅斯福在第一次爐邊談話中說:“在我們調整金融體制上,有一個因素比貨幣更重要,比黃金更重要,這就是人民的信心。”存款保險就是提高人們對銀行體系信心的一種手段。
事實證明,存款保險制度很好地起到了危機免疫的作用,極大地減少了銀行倒閉和擠兌,從1934年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創立之后,美國銀行倒閉的數目平均每年不過10多家,即便是像2008年危機,美國銀行業也沒有遇到大麻煩。不得不說,存款保險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們甚至可以說,央行的建立,沒有阻止銀行擠兌;而存款保險制度卻讓銀行擠兌不再是常見的恐慌現象了,它就像在千千萬萬的互不相識的存款者之間,自動地建立了銀行恐慌的免疫系統。